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天台宗>>正文内容

浅谈法华三周说法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本师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成就无上正等菩提之时,开口第一句话即道:“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故佛成道之后,现舍那身演说一乘圆顿大法《华严经》。怎奈华严曲高和寡,只摄大机,不摄小机。即使如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在座,亦是如聋如盲,即所谓“有眼不见舍那身,有耳难闻圆顿教。”为了诱引小机,畅尽本怀,本师不得不着忍辱衣,脱珍御弊,现丈六老比丘相。随众生之机情、意乐,先说十二年阿含教,让小乘人修四谛、十二缘起等法,断见思烦恼,成为“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永别六道轮回、暂栖化城的小乘圣人。后又为引小入大,说方等教。借《维摩》、《思益》、《金光明》等经,叹大褒圆,呵小乘为焦芽败种,令他们耻小慕大。再说二十二年的般若,转教菩萨,以空慧水淘汰大小各别的情执,会一切法归大乘法。如此通过四十一年的循序渐进的化导、调养,二乘人大乘根机成熟,佛终于说出了出世的本怀——成佛的《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传入中国虽有三种译本,但广为流传的是姚秦鸠摩罗什法师所译的《妙法莲华经》。此经共二十八品,分为本迹二门。三周说法是迹门法华的核心内容,字里行间,无不显示了佛为实施权,会三归一,悉令众生共成佛道的思想。现就通过拙笔,浅谈法华三周说法。
  一、周说法的思想内容
  (一)法说周
  “法不孤起,仗缘方生”按佛制说法,亦要有人请问才说。那么,释迦牟尼佛苦苦经营了大半生的家业,采取了什么方式,令弟子们了知如来创业的艰辛,使其勇担如来的家业呢?佛采取了善巧方便,制造悬念,引人生疑请问的方法。在说《妙法莲华经》前,先说《无量义经》,阐明无量法从一法生,一法派生无量法之理,从而为宣说“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开三乘之权显一乘之实打下基础。接着入无量义处三昧,于三昧处放眉间白毫相光,毫光遍照东方万八千世界,从而引起法会听众动执生疑。弥勒菩萨请问文殊大士,文殊答曰:古佛若是如此放光,必说《大乘妙法莲华经》。
  果如文殊所料,世尊出三昧定后,告诉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为什么呢?是因为“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成就了“甚深无量未曾有法”后,用种种的善巧、方便、言辞,引导众生远离执著;但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是唯有佛与佛乃能究竟了知。仅此寥寥数语,便激起了法会听众中的大阿罗汉及发声闻心等人的疑情:“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为何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呢?”舍利弗见四众心中有谜,请世尊解释。佛为了显示此法的难信难解,一再劝止舍利弗切勿再问。佛以闻而不信惊疑,将堕三途大坑而止;舍利弗以会中定有人能信此法而请。经舍利弗的殷勤三请,世尊许说。佛将要开演之时,五千增上慢人礼佛而退。对于他们的离去,佛采取“默然不止”的态度,且说“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随后,宏扬妙法。告诉舍利弗,诸佛教世尊出世说法之目的是——唯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即令众生皆能成就佛道)。佛之所见,即佛智、佛眼。是佛性、如来智慧德相等的同义词。这佛性人人本具,个个具足球。否则,开亦无用。但这本自有之的佛性,无奈被无明障蔽而不能显现。欲显之,必须做拔开乌云见青天的工作——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障蔽佛性之无明断除后,自然开佛智、佛眼,进而悟佛知见,趣入佛果。但因“众生垢重,悭 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的缘故,所以“诸佛以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至此,佛所要说的法旨本已明了,但为了进一步督促听众信受,体悟一乘法义,又告诉舍利弗:若不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若说已证阿罗汉果,不复志求无上菩提,是增上慢人;况且“诸佛如来,言无虚妄”。
  经佛陀的开显之后,上根利智的舍利弗信解欢喜,大开圆解,觉今是而昨非,向佛表明心迹:我昔在方等般若会上看到佛只给菩萨授记作佛,心里非常懊恼,感伤自己失去了如来的无量知见,现经您这一番的开示,开去了隔历多时之谜情和忧伤,而得会入一佛乘之理,始知我等本来就是“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的佛子,只要发心修学大法,终有一天会成就佛道。
  舍利弗信解如来一佛乘大法后,佛又给法会听众宣说舍利弗往昔因缘:舍利弗早在二万亿佛所跟我学菩萨道,后遇缘退大取小。今天为了引发早已种下的佛果菩提心,所以为你们宣说成就佛道的《妙法莲华经》。接着给舍利弗授记:“汝於未来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劫,供养若干千万亿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萨所行之道,当得作佛教,号曰华光如来。”信解行证是修学佛法的大纲,舍利弗信解如来“唯以一乘教化众生”之理后,供养诸佛,奉持正法,行菩萨道,作佛是必然的。可见佛的授记作佛是有理有据,这是佛陀教学严谨、周密的体现。
  从五千退席至舍利弗得记,无不体现了佛陀不但是一位极为出色成功的教育者,而且是一位知时节因缘、抢种抢收的辛勤耕耘者。世人种植作物,必须先下种,经过辛勤的耕耘,令其成熟后,赶紧收割。佛陀教化众生,成就佛果菩提也是这样。五千增上慢是“闻而未解,但结远因”的结缘众,在佛出三昧定告诉舍利弗时,已闻略开权显实的道理,从而种下了菩提种子,为未来得度种下了远因。假如佛陀强制他们留下闻法,他们不信生疑谤法,则堕三途险坑,这样则有损无益,所以佛默然而不制止。而舍利弗早已企求如赤的无量知见,大乘善根成熟,所以佛直说“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之理,并马上给予授记——收获。佛陀不愧是一位至善圆满的教育家!
  (二) 譬说周
  佛直接“开三乘之权,显一乘之实”的直说法体一周后,《法化经》度化的主要对象声闻人,只有上根利智的舍利弗领解,其余中下根的声闻人仍在疑惑之中。舍利弗见此,再次请求世尊断众人之疑,引生信解。此次佛用譬喻,通过形象生动,富有戏剧性的譬喻深入浅出的手法,阐明所宣说之理。从而有了以下的饶有趣味的精辟对话及寓意深远的小故事。
  佛告诉舍利弗:譬如有一个德高望重、富甲天下、声誉遍满全国每个角落的长者,他有一座非常宽敞、可容纳五百人住宿的大宅。但此宅仅有一门,而且 腐朽不堪。一天长者出门探亲访友,大宅忽然发生了火灾,在大宅内心情玩耍游戏长者之子却全然不觉。长者获悉后惊恐不已,立即直到烽火连天的火宅。他深知诸子的顽愚习性——玩得正高兴的时候,对火宅带来的后果是不会去考虑的。长者想起自己身手有力,干脆把他们从火宅中一齐抱出来。但转念一想这个火宅只有一门,况且诸子玩得正痛快的时候,弄不好,白费心机;不如直接告诉他们火宅的危害性,让他们自己从火宅中出来。诸子听完长者的告诫后,只是眨眼看看父亲,于火宅继续玩耍他们的把游戏。这可急坏了长者,情急之中,计上心来,大声告诉诸子:大宅门外有你们最喜欢游玩的三车——羊车、鹿车、牛车,只要你们跑出大宅门外,任你选择。诸子闻说三车,立刻竞走,争先恐后地奔出火宅。诸子竞出火宅后,在大道上纷纷向父亲索要三车。长者思惟自己财富无量无边,不应予下劣小车给诸子,小车不安全,应当平等给予最名贵的大白牛车。于是诸子得到了非自己所希望的、宝饰装严、速度快、行步平稳的大白牛车,诸子乘此宝车去游四方去了……
  佛讲完这个故事后,问舍利弗这个长者有无虚妄。舍利弗回答说没有虚妄。诸子离宅,保全了性命,就是不给最小一车犹不虚妄,何况给予大白车呢?佛肯定了舍利弗的回答后说:如来也如长者一样,是三界众生的大慈父。观见三界内众生被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火烧煮,不求出离,反而耽著追求人天一时的快乐,而不惜代价去造业。即使是受极大苦时,亦不以为患。如来见到这种情形,心想三界内的众生都是我的儿子,应该想方设法拔除他们的苦恼,令其出离三界火宅,得到与我一样的身心自在。如果用一乘大法来引导,他们接受不了,倒不如先用三乘法去诱导,待他们出离三界火宅后,再用大法化导。三乘法正如喻中的三车。二乘人依三乘法修行,证得了出离三界火宅的圣果。今天宣说的引二乘人回小向大的妙法,就如长者给诸子的大白牛车。
  通过这形象生动的譬喻,显示三乘方便、一乘真实后,中根二乘人须菩提、摩诃迦叶等四人领解,热泪盈眶。为了表达领解之情,以迦叶为代表,亦以喻的方式,向佛叙说心声、泪痕,求佛印可。且看下文佛子自觉表白:
  我等经佛教化,依教修行,证得阿罗汉果后,虽有慕大之心,但由于居僧之首,为了晚辈们对小乘法产生坚固信心,不敢中途易辙。加上年老体衰,因而对行菩萨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不生一念好乐之心。今天在法华会上,闻了为实施权,会三归一之理,见到二乘声闻人舍利弗得佛授记,我们犹如穷子得金,白衣拜相,欢喜异常。这个穷子本就是大富长者的儿子,由于幼稚,不知天高地厚,舍离父亲远走他乡,浪迹天涯。为了求得衣食,解决温饱问题,过着朝不保夕的“打工族”生涯,日复一日不知不觉在外漂泊将近五十春秋,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由于长期的颠沛流离,使穷子感到非常疲惫,厌怠,思归之情消然而生。一天走到一座豪华的大宅门边,看见一个宝饰庄严的大长者,坐在狮子座上,身边有众多有豪势的人世间围绕着。穷子见此情景,自惭形秽,惊恐逃走。长者却一眼就认出了逃离几十年的儿子。穷子却因逃命惊恐过度而昏倒在地。长者命人用冷水浇醒此人后,让他随意所往。并派二使穿上破旧的工作服,跟踪其后,说服穷子到家长者家中一齐做除粪的工作。长者为了接近儿子,脱珍御弊,与穷子打成一片,在生活上给予种种的照顾。过了一段时间后,穷子对长者产生了亲切感,因而答应长者认其为子的要求,但仍然认为自己是一个贱人。穷子做了二十年的除粪工作后,对长者从内心产生信任。这时长者有疾,知道不久将离开人世,便把所有的家业都告诉了穷子。 可穷子认为自己是做客的贱人,而没有企求之意。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穷子亦想拥有如长者般的巨大财富。长者知道后,便聚其亲戚、朋友、国王等人,告诉他们:“这个除粪的穷子就是我丢失了几十年的儿子,我所有的家业都归属他。”穷子闻后非常的高兴:我本无希求长者的财富,谁料今天无量珍宝不求而自得。
  我们这些二乘人也似类这穷子,早就受过佛的教化。由于善根浅薄,离开佛的教化后,就逐渐的背离佛法,追求五欲的享受而流转生死,受尽了轮回之苦,欲求出离。所以佛在华严会上,以庄严的佛身教化,说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要我们行菩萨道,作入世的事业为出世的解脱,我们害怕、恐惧、不敢接受、不肯修学。佛为了度化我们这些二乘人,脱珍御弊,现丈六老比丘相,为我们说除分段生死的小乘法。我们依之修行,得小为足,不思进取。经四十余年的调养、淘汰直至今天的法华大会,广明古今往来的诸佛,皆以一乘成佛的大法教化众生,又用三车喻广明三乘法只是权巧方便,一乘大法才是真实。我们犹如穷子一样,欢喜异常,激动万分。这正是“客作从来非贱人,粪除未尽自迷津。却怜五十余年别,此日相逢倍觉亲。”
  佛肯定了迦叶等人的领解后,又用云雨喻、三草二木喻,再次显示佛平等普施一味之法。佛说法如天上的云雨,平等滋润生长在地上的万物。无论是大草小草中草,还是小树大树,经雨水滋润后都能茁壮地生长,故无差;若有差,是草木随其所需,而有吸水量或多或少的差别。佛平等布施一味之法,亦无有异;有异是因众生根性不同。从而显示无差而差,差而无差之理。“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之理,不言自明。
  佛陀不愧为三界众生的大慈悲父!观见众生受三界火宅煎迫,从本垂迹,示现人间。为令众生无有二死之苦,呕心沥血!用四悉坛,随众生的机情、欲乐,或劝或诫、乃至“哄骗”,委曲求全,著忍辱衣,只要众生能离苦得乐,入第一义谛理,无不用之。真是“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说尽佛功德!”佛恩浩荡,吾人难以回报。
  (三)因缘周
  佛通过广明诸佛“唯有一乘法”和“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及三车等喻后,上中根声闻舍利弗、迦叶等人信解,均得授记作佛。钝根声闻人认为他们是大众中的倡导之师,授记作佛是理所当然的事,自嗟自己根钝,成佛无份。为了剔除他们的自卑感,佛先引尘点劫前大通王佛世时十六王子复讲法华经的因缘,告诉大众:你们不要自卑自叹,应相信自己能行。其实你们这班人在十六王子前就听闻法华经,早已种下大乘善根种子,皆堪作佛。何以知之?佛逐用化城喻说明三乘方便、一乘真实之由。这好比有一个聪慧明达的导师,率领一班人马到五由旬的地方去采宝。跟随导师去采宝的人,起初干劲十足,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途中强风暴雨、尘沙烈日、道路曲折崎岖,时饥时渴等困苦。但走到中途之时,有些人再也无法忍受了,便向导师提出回去的要求。导师为了引诱众人都能到达宝所,便在三百由旬的地方,以神力变现一座富丽堂皇的城市,勉励众人说:“你们不要害怕,在前不远三百由旬的地方,有一座富饶的城市,到了那里,一切饥渴困苦都可解除。”众人闻此,争先恐后的奔进化城,生起了安稳、乐不思宝之想。导师见众人经化城歇息,恢复了体力,便灭去化城。告诉众人:“此城非实,是我以神变现化来的。真正的宝所,就在前方不远的五百由旬。我们应该鼓足勇气向宝所进军。”众人随声附和,浩浩荡荡地直往宝所。如来出世的本怀是为了使人成佛,但佛道长远,怕人生起恐惧心而不肯修习,故在一乘的佛道中,施设三乘教法。依三乘法修习,断分段生死苦恼后,再以一乘法引导,除变易生死,向成佛的菩提大道迈进。
  钝根声闻通过这一番开示,狭劣习气顿消,得佛授记,佛出世的本怀也终于圆成,“待到华落莲现时,佛在丛中笑”,整个会场处于一片欢乐的海洋中。
  世尊不愧是一位善化众生的导师。众生有何劣习,只要机缘成熟,马上施以对治。钝根声闻自卑心重,自嗟成佛无份,佛不待人问而说因缘周,使其明白自己早已种下大乘善根,三乘是为止息疲劳之方便化导,且是成就一乘佛道的前方便,受化者自信心因而增长。从中也显示了佛久远度化众生的“种、熟、脱” 历程——未种善根者令种,已种者令增长,成熟,已成熟者令脱,从而实现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人人成佛的教育目标。
  二、三周说法的意义
  如上三周说法,虽表达形式、手法、内容各有不同,但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一致的——三乘方便、一乘真实、会三乘归一乘;不仅令二乘疑去,而且使一切见闻佛法者都能发无上菩提心,行菩萨道,成就佛智,使佛智慧之灯辗转相传,无有穷尽。
  首先,在未说法华前,大小乘有区别,无有融通。以华严、维摩等为代表的大乘经典,都认定二乘是愚劣根机。所以,一般大乘行者都认为二乘是自了汉,是焦芽败种,有瞧不起声闻人的心理。而声闻人在方等会上经被呵斥,虽耻小慕大,悲伤自己失去了如来的无量知见。但又由于声闻人已证二乘圣果,得偏空涅槃寂灭之乐,自认为这亦不错,感觉良好,得少为足,不思进取,而“止宿草庵”——停止在暂蔽分段生死风雨的小乘灰身泯智之果中,般若会上,须菩提虽承本师之命代佛教化菩萨,但二乘人仍认为教化众生,成就无上菩提是菩萨的事。所以在未开演法华前,无论是声闻,还是菩萨,都有二乘、三乘、大小乘的法执。法华会上的法说周,佛广明古今往来三世诸佛唯以一乘教化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即令众生成就佛道,是诸佛出世的本怀。但由于“众生垢重”缘故,诸佛为了接引众生,不得不“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在譬喻周中,佛以深入浅出的手法,用火宅、三车喻,说明三乘法是为了引诱众生出离三界火宅,佛最终的目的是让众生得佛智慧。云雨喻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佛平等布施一味法雨。化城喻更为直白地阐明三乘法是大乘法的一部分,是由凡夫起点位到达最终佛果位的必经之路。如此的反复说明:“唯有一乘法,无二亦三”之旨。从而融通了大小乘思想,大小乘行者之间隔历多时之谜情也自然消去。从另一方面,既保持大乘主义的地位,同时也承认了声闻道主义的存在价值。
  授记作佛,在三周说法中也有其极为重要的意义。在三周说法中,佛虽采用了种种巧妙、譬喻 、宣说三乘方便,一乘真实之旨,二乘众亦领解、觉悟佛“于一乘道,方便说三”之真意。然而对于向来以“止宿草庵”为究竟安稳的声闻人来说,对于成佛一事,仍“心尚怀忧惧”。对此,应凭籍什么根据令诸声闻心安住于不退转地呢?很显然,授记作佛是一道沟通小乘转向大乘的“桥梁”。通过授记,既予以二乘众成佛之保证,又于无形之中给得少为足的声闻人一种约束,激发他们广行菩萨道,自利利他,乃至究竟成佛。所以,在接受佛授记的众弟子中,首先被选出来的,是在净名经中扮演最惨角色——舍利佛尊者。其次是大迦叶、须菩提、摩诃迦旃延、大目犍连及五百弟子、千二百学无学人等。佛都给得记者详细地说明了佛果行因、时节因缘、国土状况、所化众生等等。如佛授须菩提记时云:“是须菩提,於当来世,奉觐三百万亿那由他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常修梵行,具菩萨道。於最后身、得成为佛,号曰名相如来、应供……天人师、佛、世尊。劫名有宝,国名宝生。其土平正,玻璃为地,宝树庄严。无诸丘坑、沙砾、荆棘、便利之秽。宝华覆地,周遍清净。其土人民,皆处宝台、珍妙楼阁。声闻弟子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知。诸菩萨众,无数千万亿那由他。佛寿,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其佛常处虚空,为众说法,度脱无量菩萨、及声闻众。”此外,在三周说法的附属内容中,佛又给造五逆之罪的提婆达多授记,以及“女身垢秽,非是法器”的女性,如大爱道、耶输陀罗等为代表的比丘尼亦得到授记。甚至畜生类的八岁龙女以宝珠献佛,也同样转女成男,于南方无垢世界即身成佛。由此可知,授记作佛,也许正是法华之所以长久在大乘佛典中占有“经中之王”地位的主要之一因素吧。
  三周说法的另一个主要意义:是在说明了一切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这一基调,我们在经文中不难看出。在法说周的偈颂中,广明只要在佛教中种下善根,因缘成熟,皆可作佛。“若有众生类,值诸过去佛,若闻法布施……若人散乱心甘情愿,入于塔寺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法师品》中,佛又宣明只要受持读诵、乃至见闻《法华经》一偈一句,皆可作佛。一切众生在开始的生死轮回中,必曾有过这些善行。《坛经》云:“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只要开发这些善行种子,到最后必定能成为佛陀。从因缘周中的阐说中,也可以体悟得到。尘点劫前大通王佛未出家时的十六王子,因听闻其父演说法华,他们常乐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行菩萨道,积功累德,均已成佛。法华会上得记的声闻弟子,都在第十六王子(即今释迦佛)法座前,听闻法华经。他们闻法后,虽中途退失菩提心,忘了一乘佛法。如大富长者子,忘了自己尊贵的身份,甘心沦为奴仆、贱人的地位。但经佛陀的化导、调养,回小向大,得佛授记。他们福慧圆满时,必定成佛。这些,不仅为“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作了最好说明,而且也为后来的“佛性论”说奠定作了基础。
  佛苦口婆心演说妙法,其意何在?从上可知,佛不 辞劳苦地演说妙法,无非就是要会三乘归一乘,融通大小乘,打破大小乘的法执;体现佛教的怨亲、善恶、男女平等的广博包容精神。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皆堪作佛,从而也寓示了一切生命存在的价值。
  二、 三周说法的启示
  本经纲领,即令每个众生都能开示悟入佛之见,亦即是明确提出佛教最后归宿点——成佛。作为人类最高的精神标准,这正如儒家所云:人人皆可作尧舜。可是要使人能成佛成圣,首先必须发心,还须有修学的次第、过程、凭藉,更须假借方便。方便虽是暂用非实,没有最高价值,但也是不可缺少的。试想,若不以三乘诱引,诸子无以出三界;若佛不脱珍御弊,父子何日定天性?若不设化城,疲劳之众何以至宝所……很显然,如果不经方便,则凡夫俗子,二乘圣众无以成佛。相反有了目标、方便、让众生信心十足、成佛有望、乃至见闻法华之人,无论男人、女人、坏人等均能成佛。同时本经告诉我们怎样成佛、及成佛后的任务。成佛的起点——行菩萨道、发长远心,成佛后听任务仍是度生。所以运用佛法去利益众生,使令众生离苦得乐,是佛教的中心。故凡佛弟子,皆任重而道长,有传佛智慧灯的责任。但愿有缘的同修,在修学的菩提道中,勤修戒定慧,发扬“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精神,善巧方便,广作佛事,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结说
  誉为“经中之王”“纯圆独妙”的莲经,其义深广。由于本人根浅智薄,对莲经又未作深入的研究,故只能是极为肤浅的点滴认识。但愿此文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见闻者生起菩提之心;启迪以“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的佛弟子,效法佛陀诲人不倦的布教精神,运用众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把佛陀的甘露法雨洒向人间。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