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如何出家?我来告诉大家!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明者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如何出家?我来告诉大家!
  明者法师
  “师父,我想出家,您能告诉我怎么出家吗?”经常有人这么问起,不管是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还是网络上找上门来的,发一念善心,想出家的人,都会这么问,这说明世人对出家这个事情还是很陌生的。有句俗话“地狱无门偏要入”现在的人是“佛门大开找不着路”。其实大家留意网上,有很多帖子告诉出家的方法,但大多比较散,看过后还是摸不着头脑,那是因为写的人也没出过家,他又如何能正确引导想出家的人呢?
  我看了一些材料,略做些整理,并结合本人的出家经历来告诉大家如何很好很圆满的踏上出家的历程。
  出家,并不是佛教最先发明的,更不是佛教所专有的,在释迦世尊还没降生以前的印度,就有很多种类的外道沙门,沙门是印度对于各类出家人的通称,意思是息心或净志。佛教创立之后,为了别于外道沙门,才将佛教的出家人,称为沙门释子,意思是释迦座下的出家弟子。
  出家修行的观念与形态,几乎是世界各个高级宗教所通有的现象,宗教的最高目的与向往,无不是在求取肉欲的解脱与心灵的自在,所以宗教之为宗教,不论其手段或方法如何,它的追求,必然是出世的。正因为要求出世,禁欲主义的出家生活,乃是必然的步骤。因此,除了回教之外,东西方的各种高级宗教,多少都含有出世的色彩或禁欲的思想。
  但是,出家的型态,虽为许多的宗教之所共有,由出家而得到真正解脱生死的境界,却只有佛教。因为,出家的型态虽然相近,出家的内容则完全不同。佛教的宗教生活,是基於人性的逐级升华,是出於理智的分段抉择,是从佛陀亲证亲悟的境界中所渐次流出,既不是极端的禁欲,也不是极端的放纵,乃是本著理性的泉源,顺著人性的昂扬而接通贯透出家的生活。所以佛教的出家生活,是基於人伦的关系,而作层次的升华,由五戒、八戒的在家生活,而至沙弥十戒及比丘戒的出家生活。五戒就是基於人间社会的伦理观念而来。因此佛教虽愿人人都来信佛学佛,但却绝不勉强人都来出家而人人都过出家的生活。人们是否适宜在佛教中出家,但看他是否已能接受由伦理观念所升华而成的戒律精神而定。这一由伦理观念升华而成的出家戒律,便是解脱生死的涅槃之道。这不是突然的超出生死,这是由人间伦理的人性或理性的逐级升华而完成,所以这不是悬空的,更不是脱节的,而是基於生死之因的在家生活的升华,最後由於蜕变而达於超脱生死的涅槃境界。这与其他的神教依靠上帝的力量来拯救的形式与观念,是完全不同的。
  出家的性质与作用
  在佛教,出家人分为五种,那就是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这五种,也就是五等或五类,男的受了十戒,称为沙弥,女的受了十戒,称为沙弥尼;男的受了出家戒的全部戒,称为比丘,女的受了出家戒的全部戒,称为比丘尼。式叉摩尼,是沙弥尼至比丘尼阶段中的一个过程,每一个沙弥尼,必须经过两年式叉摩尼的过程,才能受比丘尼戒而成为比丘尼,这主要是为了防止女人在俗时怀了孕来出家,才这样规定的,因为沙弥尼的时间是不限定的,如果女人出家时已经十八岁,受了沙弥尼十戒,随即便予受式叉摩尼法,经过两年,没有怀孕的现象,习惯於出家的生活,到二十岁,便可受比丘尼戒了。
  出家的意义,上面已经谈过,至於出家的性质,佛教分为三类:
  第一、身心俱出家:身体住於山林寺院,是身出家;心里不再恋慕世俗的五欲之乐,下计名利的得失,是心出家;身心一致,安心乐道,便是身心俱出家。这是出家的正轨,也是出家的本分。
  第二、身出家心不出家:有人虽然剃了头发,穿了僧衣,住於寺院,不婚不嫁,或也做到洁身自爱,但他们的内心与外表,不能一致,身心矛盾,外表是出家了,内心却渴想著五欲,他们是为了生活而出家,乃至是为了社会的声望与地位而出家,他们对於出家的生活方式,虽然不感兴趣,但为生活问题及社会关系的牵制,又不得不勉强下去。这种人是最可怜的,他们得不到现实生活的情趣,也得不到佛法给予的利益,他们却能得到可怕的来世果报,因为他们对於佛教的信仰,是会有问题的,他们的出家生活也不能完整无瑕的。所以这是佛所呵责的一种,却又是末法时代常见的一种!
  第三、心出家身不出家:这是圣位菩萨,他们并不贪恋五欲之乐,为了化度众生,却常化现在家人的身分,蓄妻生子,如维摩及贤护,就是这样的。唯其虽然居家而受用妻子,他们的心境却是不耽不著的,无贪无欲的,清净明洁的。不过,这绝不是一般凡夫所能做得到的,故也不是出家的通轨,不能成为出家生活的法式。
  佛教之有出家的生活方式,也有多层的作用:
  第一是为了生脱死的理由而有:这是重於出世精神的向往,而有出家生活的要求。
  第二是为警世导俗的理由而有:这是针对著那些迷恋於声色之阵、沈醉於五欲之海的人们,开出清醒解毒的法门。
  第三是为佛法住世的理由而有:这是著眼於僧团的建立,以期有规律而永久地展开并继续弘扬佛化的任务。
  但是,既在佛教中出家,绝对的多数,应该并且必然要兼有三种全部的作用:对自己是求解脱生死,对他人是为警世导俗,对佛教则为住持弘扬。三者缺其一,便不能完美。出家而不自求了脱生死,那是不必出家的;出家而不警世导俗,那就有违佛法化世的精神:出家而不住持佛法,那就有负佛法的大恩。
  出家的目的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出家与自杀的意义,几乎是相同的;在事业上、爱情上、金钱上、名位上,受了重大的打击,遭了不可挽回的失败,所以心灰意冶,再也没有勇气面对现实,再也不想奋斗下去之时,第一条路,最简单,就是以自杀的方法,结束这一无可奈何的生命;第二条路,比较不简单,但也很容易,就是遁入空门,披剃出家,青磬红木鱼,了此残生!
  这种观念,绝对不是佛教出家的本来面目,但也无可否认,确有如此的人物,进入佛门出家。这些人物的进入佛门,不会有大的建树,也不致有大的破坏,然而,社会上形成对於佛门僧侣的若干歧视,则由於他们而来!
  事实上,佛陀时代的出家弟子,多数是人间比丘,仅仅少数是静居山林,专事持戒与修禅的阿兰若比丘。所谓人间比丘,是以行化人间为要务的出家人,出家人的解脱生死,固然要修禅,修禅固可了生死,但如贪著诊世间禅定的定乐,那却反因了修习禅定而会障碍了脱生死的法门。所以佛教的出家人是以求智以自了为第一目的,以智慧去教化人间,则是第一要务。至於持戒,乃是断绝生死之因的一种方法,但仅持戒而不厌离生死者,持戒的功德,只能得到人天的果报,而不能了脱生死;如仅自求解脱而不助人解脱者,最多成为罗汉却不能够成佛。佛教的修持方法,是以戒定慧的三学并重,持戒及修定的目的是求慧的产生,慧的功用,是在指导自修戒定并且度人解脱,所以三学之中缺一不可,而以慧为中心。这一点将在後面菩萨戒一文中详细讨论。
  出家人放下一切,看破一切,不作是非之争,不介人我长短,所以是难得的。然亦正因如此,便被一般人误以为这是消极思想的表现。其实,佛教的出家人,自己放下看破,是积极的,教人放下看破,也是积极的。人间的罪恶与祸乱,岂不全由於放不下看不破的人太多而来?我们出家人,一边教自己并教他人放下看破,同时也教自己并教他人直下承当;名利私欲要放下看破,救人救世要直下承当,这能算是消极吗?
  所以,佛教的出家目的,为了自求解脱是其一,为了助人解脱是其二,并且是以自救救他为手段,同时解脱为目的,手段只是为求达到目的的一种方法而已。
  佛教有一句古训:「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所能为。」若以我的解释是这样的:将相是豪杰的型范,大丈夫是圣贤的型范,豪杰是凭气势而成,圣贤则禀气质而成,圣贤的气质能涵容豪杰的气势,豪杰的气势中则未必就有圣贤的气质。佛教的出家人是以佛的型范自期,佛为解脱众生的生死之苦与解答众生的生死之谜而出家修证,佛教的出家人的目的,在原则上,也是与佛一样。出了俗家,离了妻子,是为走出生死之苦的苦海之家,是为协助他人乃至一切众生,也能走出生死之苦的苦海之家。所以在佛教中出家,最好是在年轻力壮的时候;若从爱情及事业上失意败北之後,再来出家,佛教虽不拒绝,但也并不鼓励,并不会怎样热烈地欢迎他们。(《戒律学纲要》圣严法师著)
  上面摘录了圣严法师《戒律学纲要》里面关于出家的目的,性质和意义,希望大家对出家有个大概的了解,而不是盲目的追求出家。要知道“发心不正,果遭迂曲”没有正确的发心,做事情必然导致错误的结果。
  大家看了半天,肯定感觉好像还没有看到怎么出家啊?不要急,上面是“前行”。下面来讲怎么出家,光有了上面对出家的正确认识,自己也发心出家,那还不够,另外,家里的关系要处理好。佛经里讲,父母不听,不得出家。但这却不是原则性的,历史上有很多高僧大德,像虚云老和尚,虽然没有征得父母同意也还是出家了。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因为很多父母对佛教根本不理解,想要让他们同意了再出家根本就不可能。所以,有的人不管父母是不是同意就跑出来了,这种情况也很多。
  自己的事全部处理好了,就可以着手找寺院,找师父了,出家的地点,一定是在“子孙庙”俗称小庙,因为自由只有子孙庙才可以剃度,在大的十方丛林(大道场)是不允许剃度的,不过现在的寺院都广开方便之门,在不破坏丛林规矩的情况下,会把你带到外面的小庙剃度。
  对于选择师父,自己一定要看好看准,个人认为剃度师父是出家历程中很重要的一个开头,有一个好的师父,对于自己以后走出家的道路都是一个标榜,所以选择师父最好是那些有德行,有修行的老师父,在戒律中说,师父分为四等:第一是有法又有衣食者,第二是有法而无衣食者,第三是有衣食而无法者,第四是无法又无衣食者。作为想出家的人来说,最理想的师父,那一定是即有佛法可学,又有衣食可用的大德比丘,投在这种比丘师父座下,就应该好好亲近学法。如果是第二种,虽然有佛法可求,可学,但是无衣食受用,那也要拜做师父,因为佛法的难得的,衣食是易得的。如果仅有衣食而无佛法的比丘,那是不足为师的,至于即无佛法,又无衣食的的比丘,那根本不必也不可以拜他为师的了。
  所以我比较提倡想出家的人去一些大丛林发心,虽然大丛林一般规矩严格,生活艰苦,对于发心出家的人考察期一般都在一年左右,但在考察期带发在寺院做“净人”,听从出家师父门的指导,可以适应寺院的生活,坚定自己出家的信心和修道之心。如果考察期满了,自然会安排和尚给净人剃度。在丛林里面剃度的,一般就不用操很多心了,比如师父,衣食,那一定是选好的师父给你剃度,丛林基本的生活也有保障。
  有人问出家要什么条件?我认为一个真正的发心想出家的人,寺院一般都会收留,跟学历啊,背景啊什么的关系倒不是很大,但还是有一些戒律当中规定的条款,那是不能违越的,有几种情况,佛陀是不许出家为僧的:比如说残疾啊,两性人啊等等,这个不详述了。
  其他的一些,我从网上荡的::-)
  十条必须的,有一条不符就不能出家(第一条似乎可以不用管)
  1.父母亲或监护人的同意许可,持父母同意的书面材料,和身份证、户籍证明(由派出所开)、体健正面到你认为有缘的寺院。
  2. 四肢齐全。(缺欠手脚、手脚歪曲、瘫痪、小儿麻痹症患者、麻疯病患者、歪头等不能端正走路者,不可受戒出家。)
  3. 五官端正。(瞎眼、斗鸡眼、耳聋、耳缺、歪嘴、兔嘴或缺嘴、哑巴等,是不可受戒出家的。)
  4. 没有染上会传染的严重疾病。(如爱滋病,多种皮肤病等。但伤风感冒不在此例。)
  5. 没有债务问题缠身者。(如:破产、生意失败而欠下一身债务者。)
  6. 没有违犯国家法律(刑事)或正在打官司等事缠身者。(指遭警方通缉者。若曾是犯罪,但已刑满出狱者不在此例。)
  7. 年龄不小过7岁,不大于60岁。
  8. 精神健全。(指没有患上任何精神病,如:精神衰弱症、精神分裂症、羊癫症之类会失去知觉理智而失态之病症。)
  9. 心理健全、正常。(双性人不可出家。)
  10. 要求出家者,须本人自愿,六根具足(包括无生理缺陷),身体健康,信仰虔诚,爱国守法(包括无法律纠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父母许可,无婚姻恋爱关系。寺院对要求出家者,经查明身份来历,认定符合出家条件,经僧团一年以上考察合格(考验阶段要做的事情:背诵五堂功课、学习沙弥律仪、学佛教基础知),可以拜一个比丘,女性则拜比丘尼为剃度师,定期在佛前举行剃度仪式,即剃去须发,以僧装更换世俗服装,去俗姓,改姓释,并由师父按各自法派取一法名与法号。并按规定发给度牒。然后经过短期修学,求受十戒,这就成为沙弥或沙弥尼。沙弥是根据古代印度语音译的,意义是“息恶行善”者。取得了沙弥或沙弥尼的资格,即为比丘或比丘尼的候补者。(全国汉传佛教实行度牒僧籍制度的办法)
  我推荐几个出家的去处吧,其实寺院没有好和差之分,但道风有的地方纯正,有的地方差一些,既然正确的发心想出家修学佛法,了生脱死,就要选个好地方,对自己有益。
  福建莆田广化寺(全国三大模范丛林,道风纯正,本人就是在那发心当净人的)
  福建太姥山平兴寺(在界诠法师住持下,已成为全国有名的戒律道场,道风纯正,僧团如法)
  浙江三门多宝讲寺(智敏上师住持,为汉地有名的藏传格鲁派寺院,对密宗有兴趣的,不怕苦行的可去那求法)
  河北赵县柏林禅寺、江西永修县云居山真如禅寺、西安卧龙寺、等等
  选择寺院主要看自己的因缘,出家也是靠缘分,强求不得。上述寺院在网上可查看详细信息。
  最后总结一下,虽然写的比较乱,也没打草稿,但以上所提到的,却皆是出家所必须,诸行者切记!
  送一句话给诸位共勉:“不退初心,成佛有余”要真能有福报出家,一定要把握住自己出家时坚定的道心,把初发心一直坚持下去,则此生成佛绰绰有余!
  附:《清、顺治皇帝出家文》
  天下丛林饭似山, 钵盂到处任君参。 黄金白玉非为贵, 惟有袈裟披最难。
  朕为大地山河主, 悠国悠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 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妒去时迷, 空在人间走一回。 未曾生我谁是我, 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 合眼朦胧又是谁。 不如不来又不去, 来时欢喜去时悲。
  悲欢离合多劳碌, 何日清闲谁得知。 要能了达僧家事, 从此回头不算迟。
  世间难比出家人, 无悠无虑得安逸。 口中吃得清河味, 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 皆因俗世种菩提。 各个都是真罗汉, 披搭如来三鼎衣。
  百年事事三更梦, 万里乾坤一局棋。 金鸟玉兔东复西, 为人切莫用心机。
  雨开九州汤于桀, 秦吞六国汉登基。 古来多少英雄汉, 南北山头卧土泥。
  黄袍换得紫袈裟, 只为当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 为何生在帝王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 南征北讨几时修。 我今撒手西方去, 不管千秋与万秋。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