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入如来家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果朴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入如来家
  释果朴
  寺不在山,有戒则灵
  一看到受戒的通知单时,写著不必带被、盆……:,心里高兴著可少带一堆行李。直到入山门时,却以为来错了!信封上的“净觉山临济宗光德寺”,既是山,又是禅宗道场,想当然尔,必位于幽深的山林问。但展现在眼前的竟是焕然一新的寺宇,座落在平平坦坦的田畦间,艳阳下来往著络绎不绝的信徒。
  在报到未开始前,师兄弟一行人先参观了大寮,烧著柴火的大灶边,一群安详且愉悦的师父们正忙著,并向著我们微笑。洗手台下,蹲著一群群的“欧巴桑”专注、灵活地洗著菜、碗。为谁辛苦?为何忙?日正当中,往来的信徒何不悠闲在家?
  巡至大殿,雄伟、祥宁的气氛笼罩著我们。虔敬地顶礼时,一望那佛像,竟是如此庄严、悲悯而亲切地凝视我们。胸中涌出“愿我生生世世为您的弟子”的心念。此一圣地更胜山林的幽静,是谁把佛陀的精神贯注在这“殿”、“像”上?
  戒会中,据和尚说:“此道场十年的重建,就是为了今年传戒。整个建筑物皆由其亲手设计。以当时街未开放到大陆,故数次专程到日本参考中国传统古寺——黄檗山万福寺,就为此一大殿。二舀语问流露出其对传统的尊重,戒的虔敬,与对此次传戒的毅力与苦心。“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题木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戒在佛在,此诚“戒”所感?!
  言至此,让人忆及戒会中,为顺政府要员恳求为各界祈雨,举行祈安大法会,据说是历年传戒以来首次。总觉那是修行功深的高僧才能感得,我们唯有在和尚、诸位戒师的领导下虔诚恭诵。法会的前夜才看到仪规,为晃明早出错,师父带领大家先念了三逼陌生的祈雨咒。一夜醒来,淅浙的雨声使大家满心欢喜、信心倍增。法会后,雨势加大,更令人深信“佛慈广大,感应无差”,“戒在佛在”!
  人性的管理,丛林的修行
  戒期中,近五百人的生活空间除了大殿、斋堂(讲堂),就是寮房。每当下殿或下堂排班回寮时,一入室,宽敞、明亮、淡雅的空间,清凉舒畅。百人的广单一班一排柜子间开抄日式的隔间,一人分一小柜抄床头,整齐划一中保留了独处的空间,并采用新式的空调与浴厕,可说是多一相容、古今兼蓄。寮房如此,大殿、斋堂更不必说。如此精心设计的硬体,全然为了成就戒子能圆满这两个月的戒期生活。
  寮房的生活要求整洁、简单、安静,所以规定折豆干被、不准吃零食、泡茶、放杂物、讲话等。为了确实让我们遵守规矩,数位引礼师、引赞师像家庭教师般陪著我们上殿、上课,像保母般细心地陪著我们休息、睡觉,生病时又亲切地呵护著。他们自然流露的道情滋润了来自四方,不同师学、老少不一的新戒,纡解了陌生的紧张,使大家过了两个月水乳交融的大家庭生活。所以惜别晚会时,大家得以“不曾见”的大方,在四师父幽默、灵活地主持下,老少同乐、同歌。
  就在这严谨、和乐的气氛,与中国传统丛林的五堂日课基础下,受此“三坛大戒”。提到丛林,今日已难窥见,何况是四方来集五百女众的丛林?为使每日的五堂功课,能如法进行,戒和尚、大师父、二师父默契地合作,倾全力教授百丈清规、丛林规矩、开大静、法器、梵咀等,使清净、雄阔、井然庠序的丛林古风焕然现前。尤其海潮般的梵音响起时,眼前的僧众就是清净大海众菩萨,那异口同音的音声海洗净了心中的尘思,落映下句句的经义。此境此情不知何时再见?
  大处著眼,小处著手
  两个月的时间,戒法较能详说,自不待言。然戒钟初鸣的当天,戒和尚曾开示说:“此次传戒,重点不在戒条,而是无相的r发心”!”,因此戒期中不泥于文字地讲解《劝发菩提心文v,并著重三聚净戒的精神,详说了《菩萨戒本经》。
  更可贵的是,从学佛行仪、沙弥律仪、昆尼日用,乃至遗教经、比丘尼戒的讲解,虽有不同的戒师,然对戒之开遮持犯,僧人之本分,与当前环境的适应,亦同戒和尚一般会透著生命的经验、持戒之精神、为教、为众生之悲愿,启发著我们的菩提心,并对戒子所提出的各种问题以开放、包容、诚挚的心胸,为我们解答、解决、沟通,如师亦友般的“双向教学”。
  虽然有十分周详的《三坛大戒佛事简则》,但为了让我们如法、庄严地受戒,戒和街解释内文,诸位引礼师父如陪著刚学走路的小孩,反覆地教著我们仪轨,疲倦、不耐烦从未在他们的脸上出现过。
  更为了让我们正确地习学僧人食衣住行的威仪,除了现场示范外,亦在超大型的电视萤幕播放威仪教学录影带,大师父、二师父从容的行仪在萤幕下巨细靡遗。犹记得开堂时,教授和街拖著沉疴的病体龟勉道:“放下学历等身份,好好学规矩,讲经说法一般可得闻,戒法、规矩少人教授,难听闻!希望在此二月能改气质!”诚然!戒期的生活中,一个不自觉错误的小动作,戒和街不厌其烦的每日提醒,二师父、引赞师等时刻的纠正,那种大处著眼,小处著手的用心与诚意一直感动著我,而渐体会摄心与威仪是二而一!离开戒场后,谁会二六时中提醒我注意语默动静呢?
  戒灯相续,僧伽住世
  信仰的抉择是人对宇宙、生命反省最严肃的时刻。宗教生命的追求是修行的开始。决定成为宗教师的时候,更是进一步将此身心融化为真理,作为此一真理的表征,并征信于世。此次受戒,让我平凡的生命有了不平凡的意义。
  每次的演礼,二师父、四师父无不要求虔诚投入。一次次不断地反覆演习,使动作熟练至能专心为止。初开始觉得仅是动作而已,而渐能感到此一受戒仪礼诚为古德虔敬心所制,而形之于外,只是我们由外而诚之于内。晚上的礼忏,一声接一声海潮般的佛号,宛若镜,映董刚尘往事:如光般,逦照了阴暗的角落:有如水,洗涤著层层的染垢。惭愧、感恩的泪常不自禁地流著,佛恩浩荡,余何能名?
  就在虔敬与清净的心境下,循序地受三坛大戒,但每次的感受却不同。尤其二部的登受,尼坛的布置柔和亲切,当白完四羯磨时,觉得终于回家了!登了尼坛后:心较沈静,再登僧坛时,其肃穆庄严,让人觉得清净辽阔、安详和乐。三人面对著释迦文佛与成一 “门”形的二十师,是何等慎重、隆重!因而应作的观想更清楚。随著戒和尚坚定地发著誓愿时,感受到佛道是如此宽广、诸佛悲愿是何等深切,果朴又何等有幸能在诸师的竖证、接引下入此“如来家”!悲欣之余,自觉得佛道的完成是一种责任,断恶、修善、度生不再是美德,而是义务。飘泊的心终抄停栖在三宝的恩门中,生命自此落实了下来。
  为了接生我们近五百位的新戒入如来家,三师日以继夜,坐、说四天,此中恩德如何能报?百多位大德竟自各地如云来集般相聚于此,果朴何等福报,竟能得见?!
  菩萨戒的正授虽近尾声,但其精神却是整个三坛的主体,从发心、三聚净戒的精神到戒法,讲解的时间为最长,而所传的戒本更不同以往,依戒和尚言:一因《菩萨戒本经》较传承已久的《梵网经》,易行持,开遮持犯分明,凡夫可行,故改传此经。”但仍保持传统《梵网经》燃香的仪式与意义。和尚“务实、兼容”的作风不仅在此可见,于受沙弥尼十戒时、不改戒条本文,仅于第九、第十条皆补入“除余时因缘十,使我们得以如法受持。若非深知传统、了悉现实,实在很难得到传统的认可、现代的赞同,此亦唯具有传承的和尚才能恰如其分地改之、行之。
  就历史而言,更具意义。此《戒本经》虽早在北凉时即译出,但直到民国的虚大师才大力提倡,然虚大师一直不为传统的主流所接受。今于此最具代表传统的戒会传此戒本,就古往可说是跨越,就今来可说是新旧融会。此非常人所能行之!今此际会,一睹大德开拓之风范,由衷感佩之情,非笔墨能形容于万一!
  师长的叮宁,人格的建立
  来戒场前,向师父告假,家师开示道:“受戒不是身份、地位的提高,而是责任的加重,当把戒场的道风带回来!”开堂的当天,羯磨和街言:“为僧仍有伦理,同学间应相敬相爱、互助合作,老者如母、幼者如女。”如此温馨的道情,确实在诸位戒师的人格感召下凝聚了。戒师们彼此之间相互尊重、信赖、长幼有序、合作自然与幽默,影响著我们,并自然地受这整个“团队”的潜移默化。因此班上的戒兄不管老少在生活、工作、讨论上都有一诚挚地默契,相互照顾,此一道谊将为我所深深珍惜、怀念!
  诚如戒和尚言:“和合并非统一”,此一整体并不影响各各师父的特色。如大师父从坚苦卓绝中所体会出来的“道”是生活的,其一言、一语之古风道情,虽幽默、亦会常让人泣下,而满怀惭愧、感恩、珍敬之情。尤其颁发“受戒证书”后,言道:“人生坎坷,为师、为常住、为教,莫退誓愿!”何等语重心长!
  二师父常耐心、好修养地对我们说:“你们这样子,有没有做好?好不好意思?”使我们乖巧、自然、用心地把粗气、粗声的跨步、拖椅等动作,改为“这不就在极乐世界吗!”的安详宁静。每当习梵咀不上轨时,不仅尽全心力带著大家,且又鼓励地说:“身累,心不要累!”这实在是个很受用的方法!
  四师父的大将作风,常言:“不要以为这是演习,而不虔诚!”“不要以为快要出堂了,松懈下来!”提携著我们的平常心、恒常心!
  教授和尚尼虽七十多岁,仍精神奕奕地授经、讲戒,每闻其理性、温和却又慈悲的声音,再视其庄重的僧仪,与为法、为教的热诚,令人仰慕、生敬,心中常欢喜著:“终于有了可为楷模的女众师父了”。上课中,其常爱护之情常溢抄言表地勉励大家:“女众不要自暴自弃”“要为教争光,作为模范,不要作佛门的败类!”。
  “仰止为佛陀,完成在人格”是深烙于人心的铭言,而当戒和尚开示出堂规矩时,当头棒暍地提出:“一个人的价值不在名闻利养,而是人格,人格就在伦理!”惊醒了浑噩的我。以前总在“群我”、“个我”间很难取得平衡,“群我”要求统一、服从,“个我”讲求独立、自主,其实二者皆是功利!然透过伦理而各尽本分,以各尽本分,所以存有个我:以伦理本身就是共同的道德生命体,所以自然融于群我。而人格不离道德,故在伦理。
  但是一般讲“人格”大多是“离八风”,却少进一步并提“伦理”,虽言“伦理”,亦未如此确切地与“人格”共论!
  上课时,戒和街面对当今整体佛教诸问题,专辟了一门“佛教的伦理”,掌握时弊地剖析各种僧伦关系及提出解决方案,于此再次聆听到如此恳切的开示:“人格就在伦理”、“建立常住、戒师、教界的伦理”时,映照出自己修学佛法以来,长久的人格缺陷,同时也看到入此如来家后的行径。
  摘自《中国佛教》第38卷第2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