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人间佛教与金融危机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悟一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人间佛教与金融危机
  悟一法师
  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深不可测,这场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目前仍未见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和冲击还在进一步加剧…… 可以说这场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危机正在逐步演变成全球经济危机甚至是全球社会危机.
  众所周知,上世纪初的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便是由经济危机所引发而演变成战争的,上星期上海东方卫视的头脑风暴节目中嘉宾在讨论这场危机时,有嘉宾甚至断言:美国的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金融高度关联的世界经济“大气候”下,中国经济也不可能“独善其身”。而且,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加深和经济形势的急剧恶化,对我国经济的这种不利影响也日趋明显:
  ——外贸出口回落,投资增长放缓。2008年10月份,我国出口遭遇本世纪以来首次负增长。
  ——工业生产显著放缓,原材料价格和运输市场需求下降。10月份,企业用电量下降7.7%,发电量下降9.6%,铁路货运量下降0.3%。
  ——房地产和汽车市场低迷,消费热点降温。
  ——部分企业经营更加困难,就业形势严峻,财政收入增幅逐步回落。
  在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面前,每一个人每一个社会群体都不可能置身事外,现在社会的各个阶层和群体都在关注当前的危机对自身的影响,并且都在讨论如何应对这场危机。
  传统的佛教在教义上和精神上有畸重出世的倾向,故而形成了山林佛教的形态,在封建的地主庄园式经济模式下,古代出家人创造了农禅并重自给自足的生存模式,隐遁山林,不问世事,潜心修持,经济上的独立使当时的佛教可以独立于世俗社会之外,可以形成相对封闭的生存系统。到了清朝末年,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传统寺院的经济基础也土崩瓦解,解放后,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各地寺庙按所住僧尼的人数留给相当于一般农民份额的土地供其劳动自养,其余的土地则一律充公,至此,传统佛教所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彻底瓦解。时至今日,有可耕地的寺庙仍是极少数。
  当前大陆佛教寺庙的经济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极少数山林佛教的寺院仍以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
  二:处于名山大川的寺院则以香火钱和流通处的旅游收入为主.
  三:处于东南沿海的寺院则以经忏佛事的收入为主.
  四:城里的寺院则以素餐馆等城市寺院经济为主.
  五:所有的佛教寺院还有一项共同的经济基础即广大居士信众的捐赠.
  通过以上的列举可以看出,当代寺院的经济基础和古代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陶渊明笔下所描述的世外桃园已经变成了不可复制的神话,佛教也不可能完全独立于社会而存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构成社会的各种群体和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也将越来越紧密,反之,如果无视这一现实,必将被社会和人群所抛弃.
  回顾佛教历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即北魏道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五代后周世宗灭佛,虽然这些灭佛事件的起因是多因素的,但从佛教这方面分析,佛教的发展急剧膨胀,寺僧泛滥,直接影响到国家的赋税兵役,且僧尼素质低下,贪婪腐化,引起民众和当政者的不满,也是最直接的原因。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当今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佛教也实现了巨大的复兴。但佛教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各地佛教徒的文化水平和教理水平普遍偏低,负主持佛法重任的僧尼队伍人数虽在不断增长,但因为把关不严,随意剃度,致使其中有不少是为谋生发财而走入佛门,个人素质偏低,文化艺术的修养和道德修养尚不具备,更遑论弘范三界,普渡众生?另外一些寺庙的住持和职事生活腐化,致使寺院的道风不振,影响了佛教在民众中的形象。恰逢正在发生的金融危机,国家经济正处在困难时期,这样的不良倾向应该引起佛教界的足够重视和警惕,佛教界可以发扬自我批评的精神,自查自纠,以使佛教能够获得良性发展,不致于重蹈历史的覆辙。
  金融危机对佛教有什么样的影响? 佛教面对金融危机应该做出怎样的回应?
  金融危机对佛教的影响应该是巨大的,当今社会任何一个组织的存在与发展,都需要经济基础的支撑,对于主要依靠社会资金而生存的佛教更是如此,面对当前不容乐观的经济形式,传统的佛教应该怎样转变思想以适应当前的经济形式?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在政府部门积极制订相应的政策法规,刺激和扩大内需,引导和号召全国人民共渡难关的情况下,佛教界也应该调整自身的姿态,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在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具体来讲,有以下三点。
  一:充分发挥佛教理论的心理疏导和慰藉功能。金融危机造成了当前部分企业的倒闭潮,减薪潮和裁员潮,生活的动荡和生存的压力使人们生活在焦虑之中,各种心理疾病和社会问题也随之而生,佛教可以采取各种形式,用佛教中所提倡的随缘任运,心不执着等理论对身处危机中的人们进行心灵的疏导,这样既可以给逆境中的人们以精神安慰,也可以让人们以出世的心态度过这场危机。
  二:积极转变各地建庙的风气.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党的宗教政策得以落实,全国各地的寺院得以恢复,时至今日,这种建庙的风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在推动佛教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相应的问题,如现在各地都在竞相修大庙建大佛,有些庙建的很大却并没有多少出家人常住,还有的在同一个地方修好几个庙,这样既浪费了国家资源,也影响了佛教自身的健康发展.造成这种现象既有佛教自身的原因,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借助宗教发展旅游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转变当前这种建庙的风气,对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推动佛教健康发展,将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变挑战为机遇,确实推进人间佛教的实践。目前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能以此危机为契机,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变外向型经济为主的模式而为内向型经济为主,则能变危机为机遇。对佛教而言,如果能转变传统的佛教模式而为人间佛教的现代佛教模式,则是变挑战为机遇。人间佛教的精神实质正如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所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出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终生弘扬人间佛教的太虚大师亦言: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慈悲济世是佛教的根本精神,而如果仅仅只是一种精神则价值有限,正如有人把历史上的佛教总结为:理论上是大乘佛教,但实践的却是小乘佛教,这说明传统的佛教有理论化的倾向。慈悲亦有真假,只有理论而没有行动的慈悲是假慈悲,只有将理论的慈悲转化为济世的行动,才是真慈悲。具体来讲,在现阶段实践人间佛教就是通过佛教慈善的形式,运用佛教的资金去帮助危机中的困难群众,这其中也包含信佛的居士,通过这种帮助,使他们确实感受到佛教的慈悲和温暖。这样一方面重新树立了佛教在普通民众中的形象,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佛教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
  正如陈兵和邓子美在《二十世纪中国佛教》中所言:处于这种时势之下的佛教,若不能成功地改革自身,将离尘出世的追求转向对现实人生建设的有效促进上来,即令传续不绝,也难以吸聚多数民众的注意,难免被现代人所冷落。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