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七十自述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默 如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七十自述
  默 如
  (续上期)
  此为院长五年期内亲命记功之绝无仅有之事也。他如大师讲瑜伽真实义品时,弘一律师逐日无间亲临听讲,余亦记集成册,大师于卷首附弥勒像及题词,着由慈宗学会印行之。(上二篇,现已收入大师全书)。至若大乘宗地图释及解与行之二篇,大师虽曾就题阐发,前者由宝忍笔记未竣,幸而复讲于武院,由法肪录成之;后者由余笔述而亲递其手,惜乎竟致佚失之。而余在闽院期间,确为占得一个划时代性之最盛潮,有誉之为黄金时代者。余受其惠泽者固多,而尽力服务者亦不无贡献。即就余之正式授课而言,达于一连三年六学期整。院中先后两期插班毕业生中,挑选而出任授课者颇不乏人,然若赓续而绵延如此之久者,此亦绝无仅有之事也。院生计八十人,分甲乙丙三班,甲级为高材生,若焦山智光老法师之法弟名静严者,亦当时甲级生之一;余所授课之班次即属之。盖余于三年六学期中,竟滥竽于甲班生中服务也。再论金陵佛学院,南京三牌楼附近,金陵寺在焉。其寺院落之山坡上,春日萌发小型尖长之绿笋,若描之拌以豆皮索鸡而煮食之,鲜美沁舌,洵具口福矣。内设小型佛学院一座,机本和尚任院长,巧智善谋,严威峻峭,却对语恢谐,谈笑风生。学僧只十二人,由于治理有方,规格紧严,故其品德纯善,学业有成。于该院任教一年,授五蕴中边二论;金以为讲解详明,得其要领也。当日金陵之高材生,而成为佛教中之翘楚者,今日依然大有人在!
  五、解行时期,三十至四十三岁。佛法重在解行相应,宗说二通。余与戒德法师领悟此旨,相偕同至翁常熟所谓“过江到此第?丛林”之常州天宁寺,一入禅门,悠悠渡过十三年之漫长岁月,光阴消逝,无从纪详,兹就留有印象者言之:余三十岁,是年春,在进堂人中,连余淋有四位佛学院教师同时进单,寺方一律编列西序,而以上座目之。在堂维时一期,方丈命,送余与戒师分别住入个人禅房,意在储备人材,以为寺方所用之需。阅半载,命余进客堂,兼噪务;戒师进学院,兼行政。以后十年中,余侪轮翻供职于客、库、学院之中,其能休息自修于禅房者,容得有之。如以天宁佛学院组织而言:优劣互见。原因:天宁原为禅宗之丛林制,佛学院乃由寺中学戒堂改组而成,列于寺方管辖之下,寺方着重于职事制,职事具其无上严威之权;学院因此形成寺方之附属,少独立性,事事则需仰仗或牵就寺方及职事之意图,职是之故,天宁十余年来,未能见其大量僧材之涌出,若如天宁孕育而成长之圆明仁俊之僧材者,恐亦仅此而已。此其所以为劣。天宁既是一大丛林,丛林极具庇荫性,四方僧家寄托于其下者多受其赐,丛林具其容量性,万流皆归于海;禅者进出自由,除违规范,一经送入禅房,千年书记,万年班首,因事随缘则他去,烦嚣厌倦则归息;余所以延住十年之久,藉以轨范身心,约束行动,领纳禅悦法喜,印证教理,咸皆赖其裨益。此其所以为优。三十一岁,镇江竹林寺窥谛同学特函天宁,一度受邀至竹林佛学院,内皆沙弥青年,授以遗教三经。是年中秋佳节,窥师设茶会赏月,举起茗杯向余面而曰:“请留法师在此,渡过十个中秋日,庶符本寺之愿望焉!”其言乐闻,其情可感。四十一岁,为完成常熟宝岩寺记别之约,接任其方丈三年期满矣。并为交退手续之安排,得法嗣者四人,可告善始善终,功德圆满。在住持期间,曾作二会说法。第一会,于城里宝岩分院说金刚经义,编述金经辑要。每登讲座,当地闻人、律师、校长、群相竞趋,应感而来,人拥席满,可谓之盛。琴地文风超迈,虞山福地;退讲席后,常集于茶馆酒肆间,对讲者多所评议,如经文、法义、玄奥,要点、吐词、辩析、交代、归结、以及态度、方式等项,皆所论列;当夫南朝时代,有名法师出而讲法,殆皆为社会名流士大夫所议评者颇相类似,此为佛法兴盛之徼。时宝岩潭月上人,走街坊,伺馆肆,于纷然群相喧哗之谈笑中,窃取其评议之得失,归而告之日:“汝所谈经,固不能顽石点头,而坊间不无佳评,汝其勉之。”第二会,仍在宝岩分院,经题:护国仁王经,讲者南亭法师。开讲甫释经题,南公忽以法弟苇宗和尚圆寂闻,急于归而治丧,讲席虚悬,乃以本人代,纽促应招,尚称顺适。天宁本寺,曾一度请应慈老人敷演楞伽,被派为轮翻代座者,隆泉、敏智及余三人。时库房云峰师,自命识马伯乐,对默如拆义说理,承其谬赏曰··天宁尚有善说法者,殊出乎吾人之意外也。余在天宁十余年间,业已三易其主,证钦二公,年高德劭,提奖后学,具长者风。钦公对余照拂有加,距天宁咫尺之永庆寺,授命戒德法师,征余充任住持,虽由戒公未允而作罢,而其德意永铭吾心。于法务期,曾奉派为水陆斋天之正副表,多所挹注,不无所补。而证公体念目疾勃发;,躬自护送于名医柴田先生处就诊,加赐水晶眼镜,风帏布料;在福德者观之,或以微不足道,而以裸者而言”则乐于农也。
  六、自勉时期,四十四至七十岁。面对当时现实,回忆鹭岛风光,多年蛰居陆地,一时向往海洋,乃尔转来宝岛,随缘以渡春秋,不知觉间,廿六年过去矣。兹仅分别而概言之:
  主旨:余生平为人,务在自勉;在台尤然。自勉,综合知足与无倦之二者而汇成,无倦故勿怠,知足故去奢,本此勤而能俭之精神,求赴于忍而得安之心境,进展向往于目标;故其结果,纵不克以豁然辉煌而赫奕,却无伤乎凛然素洁而幽隐。以此自勉,以此自慰!
  迁徙:民三七年,于上海师友处,得悉大醒慈航二师旅台弘化,承其允办入境手续,子宽居士函知到机场迎候,由于申请需时,延至三八年春抵合后,相随慈航法师,协助课务。直至四二年,居处不定,往还于基隆、汐止、台北、新竹之间,教学、讲经、写作、禅观,是为日课。四三年,王居士奉证老人命,邀余迁移新店,因兹定住竹林精舍垂五年,半耕半读;照料山门,不需受教,天性所使也。因欲便于自他二利,觅地自修,戒法师托周宣德居士,介购台北新生南路民房一座,由是而有自置处所。直至民六四年,间或出而客住,而皆以此用作定居。
  事务:事务姑就人生生活所需之住所经营而言:其一、新生南路法云寺,原为一栋民房,民四七年冬购置。最初洽商购买,纯由戒德法师办理;而立约付款事宜,得周宣德居士于买卖问而联系者。周某谋事,精巧细腻,透入深度,不致罅漏,甚为敬仰。而后办理过户手续,则由余与戒师亲自完成之。余侪容膝其间,殊觉量度不足,经过十夏,始行改建,诸凡设计,监督工程,殆由余所负责;戒师着力于妙法寺之事务也。建筑期间,工人间之折冲,经济上之应付,图样变动,购办处理,煞费周章。如其不惯,资金用尽,工程不能告竣,甚苦事也。其二、新店妙法寺,原为佛教之破旧道场。民五四年,戒师应证老人命前去接住之。寺中主佛,为观音大士。戒师当日军晋驻常州搜索天宁而被难时,由观音神力加被,得免于九死而存一生,今一见为观音道场,不惜艰亘,誓复兴之。当对方与戒法师谈商移交手续呈现端倪时,余随戒师前去立约签字,而为一重要之证人,当时取得乡公所之同意,握有法律依据。而后正行接收,从中阻扰丛生,余则协助一切,击破重重困难。待完成于最后之胜利,始由戒师专力以兴建之。此所谓士为知己者用也。其三、台北善导寺,原为日据时代之寺庙,由李子宽居士来台后所接住,随后请由印顺、演培二法师前后充任住持,其时隐现意见上之分歧,终于相随辞退。民四九年初秋,余由星马回国,乘机返合适路过香港,甫出检查室,霎时师友云涌,一片贺声,初不详知,随有邮缄递余者,拆而方知其故。盖为李子宽居士代表善导寺董事会所发出,而为请余前去担任该寺住持之请书也。后抵台北机场时,李居士,演培法师等,先余而伺于候客室中,协助入境出站手续。随后双方交换意见。时余郑重申诉如此:“台北善导寺,历年人事纠缠不清,可以寻求合理合法解决之道而行之。其法维何?今日住持宣告退职,今日住持任内负有要职者,应随之而同去其职。佛教组织,原本类似行政制度者,而况善导寺之若是乎!今日李层士代表董事会,而能本此原则,促令此一事实之实现,其余当得迎刃而解。否则,本人无从应命,敬乞鉴谅。”而李居士年高学丰,经验饱足,玩弄政坛老将手术,巧词诡说:“住持原本具有总揽行政职权,一切人事任命,依法应由住持处理。在此新旧交替青黄不接之际,本会反觉难以启齿,果如新住持而能就职,设生意外困扰,正好明言谴责。法师宽心,余保证,解决一切。”双方有此距离,商谈多时,正在未得解决中,董事会擅自订期升座,发寄请柬,临时由李子宽居士驱车迎余而至其寺。于善导寺钟鼓齐鸣下,举行接任住持仪式。事已如此。只好任运随缘而应付之也。新住持,绑票式之接受,善导寺,人事纠缠之滥帐,算不清,李子宽为人多谋,教界中忌嫉之者家,如此,如何而能冀其善导寺之僵局得以妥善之解决耶!当时奉悉中央授意提出五原则,以解决善导寺之纷争,卒以阻扰力大而致搁浅。最后,余则辞职而去之。然于善导寺事,余尝有如此感想:该寺既为李某所接受,李某所信任者,为大醒法师。而余与李某,于大陆虽有过从,却无深遇;而大醒法师知深,与余相处五载,同事三年。如其醒师与李某同为善导寺谋长冶之策,荐充主职,何致而有以后之一页,而善导寺之史乘,当得从头伊始,另布新局也。
  出国:尚在未主善导寺之前一年,南洋同学相互讯问。民四八年,槟城竺摩同学邀赴南洋弘化,彼以马来亚佛教总会理事长身份,寄予长期驻马之居留证,并代表总会礼请去马弘化,襄助法务。余因凭此而在国内办理出国护照等手续,达半年以上而成,于民四九年,春二月问,安抵吉隆坡。航行途过香港下机出站前,佛教巨子:优昙、觉光、敏智、洗尘、大光等法师,齐集站门,摄影留念。寻即递交当日刊载本人过港之新闻。彼此暑事相互问候,驱车直赴预为安排之某信施家,斋后作一简短开示。随又邀余往诣比丘之精舍中,敷设高座,礼请说法。由港方案负盛誉之陈静涛老居士,亲自执香迎邀,并代翻译语言,题旨,有关净土法门之义也。次日,承优昙法师陪同车行,游览各地名胜;月中由数位缁索,邀集菜馆,欣赏粤地名餐,情至渥也。抵马来亚,佛教总会,本其东道主之立场,欢迎场面隆重可知,各报竞相捧场,僧俗一致拥戴。在马逗留六个月以上,足迹几逼星马各重要城市,随处讲经说法,以结善缘。于讲经法会留有深刻印象者,首为槟城。槟城约有大小数十寺院,皆曾一度游巡拜访之,并于槟城中学,被邀演讲。其中尤以槟城广福宫礼请讲解金光明经之法会至为隆盛,住持为如贤法师,寺居槟城之中心点。而余则居于北海滨之香山寺,去市区尚远。每日下午七时开讲,约在五时许,先有佛总会竺摩理事长,妙香林广义方丈等而来香山,然后雇车偕余同行,由滨海出发,绕道郊区而驶抵市心之广辐宫,正式敷衍经义;代为译成闽南语者,则为广义法师。并有某信徒,每日献奉燕窝一瓶,虔敬备至。其次,则在麻坡净业寺,讲解净土法义;马六甲弥陀学院,讲说忏悔法义,于青龙寺,讲弥陀经文,概由金明金星二法师弟子陈女士翻译。其次,则在巴生之地藏寺,宣讲地藏本愿经,由广义法师翻译。其次复至星加坡之佛教居士林,讲解普贤行愿品,广洽法师翻译。于灵峰学院,讲说解深密经,由林达坚居士翻译,译语简明清晰,听者称善。其次,于星加坡,特承鹭岛老友广洽法师之爱戴,邀约前去小住,乃借榻于其所住持之龙山寺月余,并在其所创办之弥陀小学演讲,又承其招赴于其所新建之光净夺目之檐卜院,于法会日,为其亲信弟子开示,并受其分别供养。而于寄榻期中,谈叙殷挚,茗蔬清香,口复一日,弥久不渝。初斋设于龙山,复笼供于檐卜,于机场临别前,复饯行于嘉美索餐厅,二施兼具,四摄同臻,此其素质之优厚,亦古人所谓他乡过故知也。
  弘化;古云:若不说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成佛者。余何人斯,岂敢谓之说法。民四十三年前,余于基隆、汐止、新竹问,常作往来循环之游行,随缘法施。余住基隆时,灵泉寺文印法师邀约于基隆净因寺,讲解十善业道经,译语者,文印法师;净因为一女住持,智巧而得人缘,闻法以皈依者家。后在中台行讲起信论,主持人杨普良,经期中,彼领家参加皈依。时基隆佛教讲堂,正由普良负责创建中,彼授意讲堂主职,余以其情不可而却之。慈航法师,初于基隆新竹教学,余相追随;以后定居汐止,余仍寄托基隆;汐止山后,造成弥勒内院,设有禅房,承其函邀就住,殊为感激。以年龄言,慈老长余数岁,相见面晤,每示谦而称余为老法师,既使余愧于己,亦使余羡于师。一度,余讲课弥勒内院暂告结束,正步出寺外将离别时,余之形影,适摄落于其寺主整衣着履达心尼师之目中,彼乃奋勇不顾一切,放足直向余之身前冲奔而来,不知觉间,于并同着履之双足上,只留一履于其足,其另一履,则脱足而落于地,彼不介意,依然疾驶前趋,牵挽余之衣角,余只得同情而随之返。此一尼也,其为教为法之精神如此,此非大雄大勇之表现耶!民四九年,余住持善导寺时,宣讲金光明经空品,听者百数十人,时寺正闹纷争,于听众情绪不无影响。在此以前,印顺、演培两法师住持期中,亦曾被邀至善导寺讲说。当时印公主持寺务、法务,而又兼编海刊,月会经常应付:由是而嘱为分劳,月会代座。演公住持期间,一度当面邀余讲经,余因受请,而于善导寺大殿宣讲楞伽山顶经一部,听者三百人,因缘殊胜。在讲经期中,印公因公回寺,闻及传来讲声。彼乃谓:传说默师,向来发音甚低,现在彼于佛殿讲经,而余在此相隔较远之另一室中,非但闻及其说法音声,而甚感其措词说理之清晰可闻。而演公本为一善说法者,当时实具善导讲座独占之资格,其能分半座与人,此乃谦德垂范,而亦为开明之政策。此次谈经胜会,余感自身之为具缚凡夫,不能妄拟释尊,而印演二公之护教精神,岂非法华会上,多宝如来而作证明所现之宝塔耶。民五四年春,台北法华寺观音佛七,请余讲普门品;主持法务者,戒德法师。夜则息宿于信徒处,每日清晨,由棉织厂李夫人前来照料盥漱,代携衣物赴寺早课。圆满日,李夫人率家而皈依者家。其能富而不骄;,虔奉三宝,故乐为记之。民六四年春,隆泉法师去世二周年,请余于其手创之士林华严寺讲解法华经如来寿量品。师生前,为余故乡之老友,而该寺信徒,亦多为历年之知遇者,故应其所请。此上仅纪其讲经法会之特殊情态者,余不一一。
  著述:本人读书,只求粗知其义,心得领受法喜而已。初未尝有所摘录,取材、编集、纂订、而拟成书,以期入于写著之林,故无何著述也。纵有所写,皆为兴之所之,得手应心,灵性之所发也。往昔大陆所发表或未印行者,概未收集保存,携而来合之稿件,只有金刚经辑要、良心检讨、八识规矩颂记。近年在台出版者,则为华严普贤行愿品论、占察善恶业报经论、大乘三系通论。占察经论,由自审阅经文,自行分科拆义,全未参考古著。行愿品论,十章自为独立之篇,但初著笔,即意在完成全篇。释题,部分据虚大师意,偈颂,少分用谛闲法师意,全书十之九九,出于自心之悟性,故亦不落于故旧之陈套。三系通论。因对印师三系立名,由商榷而论辩积以成书,历时二十年断续而成,因据对方文思而著笔,根本无害可参考,唯凭累积于胸脑之佛学知识,汇聚成篇,似一完成之作品。其他发表于刊物上,尚未出版者,则有金光明经空品记、心经旨诠、唯识概要、法华如来寿量品科表,此皆属于佛学性之撰著。他如佛法专著而外之法义,或有体系者,或为散文小品者,自信可供阅读,不无身心之裨益,盖作者向不无病呻吟,整米啄碎,目眩作家也。以上各编,如发现有联贯性者,则集为专书,如其复杂性者,则编为文集。朱斐居士编觉生时,因阅本人小品而感生兴趣,曾拟刊发小品专集,惜事过而未成之。大师全书中之真实义品讲记,待时拟行增訏而为再治本云。综合撰作,六十万字左右,为大师全书十分之一,此之作家,牛身之一毛而已!
  意趣:本人行事,缓急适中,寸阴必惜,无敢荒怠。其所务者,大抵则为禅观、经行、阅读、撰作、教学、弘化、酬应、劳作、法务、整理之十端耳。良以宿未培植,福缘不足,自知惭隗,故不敢湏费岁月,消磨于玩乐嬉戏之场,更不得贪求安适,享受于身口轻肥之欲。窃惟身既舍俗,未能实践人子之责,今业投入佛门,而为释父不肯,如不以佛法为意趣,岂非自甘永沉于业识之生死海中?每念及此,战战兢兢,则不敢忽焉!平凡一生,约如上述,若论及其生平意趣,可归纳而言之,发扬中国文化为意念,提倡佛教正信为归趣。然则何以证见之?诸如:发表僧服问题,寄戒问题三一部授戒问题等文,其原则性:皆以发扬中国文化为意念。又如:刊行敬僧问题,僧俗问题,家之释义,取缔陋习等文,其重要性,唯以提倡佛教正信为归趣。尚恳有道者,勉余所行之不远,是所厚望! 民六四年元月望日楠梓大觉寺客寓
  摘自《内明》第41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七佛寺怀古
下一篇:祈梦胜地白云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