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明珠在怀(下)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王镇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明珠在怀(下)
  王镇华教授讲于十方禅林企业班准提法共修会 ·慈华记录信愿行
  净土宗简单确实。佛教一般主张“信、解、行证”。信,有时用心灵去信,还不能很清楚的把它说出来,如果能把它彻底弄清楚,就是解,也就是在意识层面透澈了然、可以深谈、可以辨识。信与解是属于知道的两个层次。
  “行证”,行即实践;证即证明、现证、实证。佛教讲究“行解相符一,实践和信仰(了解)总要彼此相辅相成的来修。从这儿,你会发现“信”在任何宗教襄面,是个很大的潜力。姑且不论某个对象的“信”,先以如何“起信”来说,“信”的出发点是什么呢?你信这个、信那个,你信得过你自己吗?你如何才敢说“我相信自己”?你又敢相信自己的什么呢?那才是该最在乎的,其实那就是上面所说的“心神”呀!存有的遗志
  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几千年,我们慢慢遗忘掉的就是“心神”。对西方人来讲,就是“存有的遗志”。西方人说“形上学”,谈存有,其实,真正的存有,离不开你的心神。我觉得,神、老天爷,最妙的就是:袍创造了万物之后,袍就住进了你的心里,只要你是人,袍就在里面,问题是这个心神有时会被用得很自私,而且我们几乎忘了袍还在里面。
  所以,我在此谈的是以“信一为出发点这个问题。首先要“我在”。今天,我们看了很多电视、录影带,几乎快肯定不了自己了。越聪明的人,态度越闪烁——很徘徊、很犹疑,无法安定下来,几乎不敢说“我是个人,我在这儿是真的。”所以先要求——我在。
  因为“你在”,至少“心”就在了。进一步,你就会发现,你要相信的原来是你自己的心神。换言之,你的心神在,你才能出去相信一个正信。如果出去相信一个邪念、有一个错误的认同,那就比没有信仰更糟了,因为接下来都是一连串的扭曲了。
  我们都知道,思想产生信仰,信仰产生力量;所有的热力、生命力就是来自于“信”,而这个信必须是“正信”。“正信”的根源必须是从心神出发的。更彻底的说,很可能你的心神与所有的正信是一件事。
  懂得心神,所有的宗教都了然了。如果我们今天还有心神、还信得过,那么,只要听到一句真理就是够了。一个原始人听到一句真理,会像见到神一般,将生命的火把马上燃烧起来:“我已经受到神的感召了,已经成为神的使徒了。”然而,现代人听到真理,却顶多只说了一句:“嗯!你说得不错!”
  何以我们今天需要宗教?因为我们不敢相信自己的心神就是佛、就是神,所以才要靠一个外在的超越的信仰对象。如果你知道自己的念头那么自私,那么乱七八糟都是您的心做的,又知道这个心可以是心神,那么这两者势必纠缠
  O
  而宗教就是要把里面的心神拉出来外在化,肯定本来在内。实际上,当你信到某个程度时,他又必须内在化,肯定本来在内。我现在说这样,你可千万不要心生狂乱,开始骂人家“对外”信仰了。
  一个罪业愈深的人,愈难在自己的内心了解那善恶的纠缠。所以他必须有个外在的依赖——信仰。
  意识形态
  目前,这个社会充满了很多怪里怪气的东西,最主要的就是一种“劣质的信一——变质的,通常称为“意识形态”,这是一种短路,不是正信。它很有诱惑力、吸引力。
  譬如有些人喜欢逛百货公司,三、五天就要去一趟,百货公司已经变成他的教堂了;买东西已经变成他的信仰行为。这就是马克斯所说的“拜物教”,它让你的尊严完全充满在全身的东西上——戴这眼镜我就有尊严、开这车我就有地位、住这名人巷我就有身份……这些都叫“意识形态”、都是邪信。你信错了,那就惨了,接下来就是一连串的痛苦与扭曲了。
  我们并不反对资本主义。生活过得更好,有何不好呢?但为了做点生意,他用你的人格来包装、用你的成长来包装产品,把你生命里最重要的事去包装那个东西,造就是“意识形态”,把人生最重视的东西变质了。所以我们今天活得很累,真真假假,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
  不堪寂寞
  如果你自欺的话,就容易产生下列几种情况:
  (一)失主——六神无主,信不起自己的心神,而其实心神一直就在他旁边。
  ㈡失去天地之养——自欺则心神不在,必然觉得很孤立、很脆弱。所有精神病、幻想、幻视、幻听,皆来自于不堪寂寞。孤独,毕竟要自己去面对,但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总有几个朋友可以互相喧泄情感,所以不会产生心理的病;万一这个人太孤绝了,就很可能生病。如果你以心神去觉照的话,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生命的小宇宙和外在的大宇宙是一体的,没有隔阂。所以瘦归瘦、病归病,但你可以从宇宙中得到源源不断的能量。
  浩然之气
  换言之,源源不断支撑著你的力量的,就是靠这个心神,甚至你还能够呼应整个宇宙。重点在于你自己不要去用这个心、不要贪,而要放下。
  没有什么比放下更重要的,也就是说,放下你的心、不要去用这个心,只让这个心觉照著,就是这个法门。然而,通常我们却做不到,因为我们的心往往被自己的身体挡住了,身心彼此纠缠不清。譬如说,贪心——贪吃、贪名利、贪欲望……那一天你懂得打开了,像当你生病时,你就容易放下你的身体。此时,这个心,你自己不用,只是虚虚的,刹那间,小宇宙与大宇宙就接通了。所以说,要得到天地之养,就必须靠心神来接这个气。
  真善美毕竟是很庄严、很神圣的,当一个人在求真、求善、求美时,死都不怕,说什么也要把真话讲完再死。所以真善美也是属于一个平凡者血肉之躯可以追求、可以呼应的浩然之气。㈢就小小的个人而言,白欺,就容易自伤,因为自律神经与内分泌较容易失衡、阻塞。练气功的人都知道,“真”有真气、“善”也有善气,这些气加起来就是二兀气”。
  也许有朋友认为“心法”还是太抽象了,是否能说得更具体一些呢?
  因为我们整个社会都在追求具体、清楚、力量,而这些都是外在的东西,今天突然间谈“心神”,听得飘飘渺渺,可有方法让我回到自己、再从自己去重现心神呢?
  反闻闻自性
  事实上,回到自己也有管道的。下面介绍几个薰习的修法:
  ㈠听:也就是佛法说的“闻”,亦即“观世音自在菩萨”,因避讳李世民把它简称为“观音菩萨”。“观音”,即听你内心的声音,这件事,各位朋友可以与自己的小孩开始做。如何培植小孩良知的无限潜力呢?就让他养成“听他内心的声音一。心神能够做到自己觉照,当下念念都是正觉。做不到、挺不起,没关系,你就用听的,他在里面会告诉你最真的意见。
  有时,我们想隐瞒一个事实,但那个事实却拼命要供出来;又有时,我们想把自己的心抓回来,自己判断、自己做主,而那个心却偏偏抓不回来,那个不是完全你能控制的最真的东西,最无限的心神,其实永远都在你里面。问题是这个东西,你去用它,就变成你的心;用得不当,就变成魔;照而不用就是心神。
  所以第一个修法即养成诚恳听内心声音的习惯。
  面对孤独
  ㈡静:若说“我还是不会听”,那么再告诉你第二种方法:“静”。所有生命潜力的开发,如“静坐”“打禅”……郡必须通过“静”。因为人一静,往外求的心就会回来。诤,不是小事,一个人静,才面对孤独,孤独里面,才可能呈现心神,否则,在人群中,心就容易混杂。但在人群中,你还是寂寞的,其至在狄斯可舞厅里,拥抱得再热烈,你还是孤绝的。
  人必须面对孤独,孤独是一种很珍贵的状况。因为它可能让你的心神无限。《法华经》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我们做点功德,觉得不错,造宝塔是大事,能够造恒河沙数的宝塔,还比不过一个“静”字。为什么呢?因为任何功德都是有漏的,也就是有限的,而静,会让你的心神浮现,心神是无漏的、也是无限的。静中能养出端倪——心神的端倪,所以“静一这个字不是小事。
  《论语》云:“默而识之”。原来,整本《论语》皆是用心神在觉照的,难怪讲的都是老实话、都是极为分寸的话,让你无从抗辩。有人说:“我静,心头更乱呀!”这是表示你的心已经被你坏的念头拉到歧路上去了,当你静下来,心就要叫。这时,你说“静不下来一还是往外街,那就又少掉一个机会了。
  发现自己静的时候心更乱,就表示你的心一定被扭曲到一条歪路上,它在呐喊“赶快面对你做错的事吧!一那件事使你心神不宁,唯有通过忏悔,才能把你的心神从歪路放回到原点。
  端坐念实相
  (三)这个“忏”是所有宗教常用的一个方法。“忏”,才能把你的心神重新放回原点。但“忏”,不一定要用外在的方法,譬如烧什么纸啦!念多少经啦!……等等。当然,自己念经是有功德的,烧纸就不尽然了。自然生灵,就是如来身,随便浪费资源、污染空气是不可以的。
  忏悔的方法很简单,《华严经》云:—“欲求忏悔者,端坐念实相,罪业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忏悔,纵使烧再多的钱,也只是在交易罢了,重点是在你的心要忏悔,从内心深处做错的那一点忏悔起,那才是彻底的忏悔,而且忏悔是免费的。
  上面说到“这个心在当下,它是面对而不计较的”,你一面对它认错,它就不计较。为什么呢?“慧日能消除一,罪业一下子像霜露一般不见了。原因是倘若你打从内心忏悔,你的心就已经被释放到原点了,心神一展露——像太阳(慧日二样,就把所有的罪业霜露一骨脑儿消除殆尽了。
  故态复萌
  忏悔,我们也常常做,问题是当你尚未忏悔。而感到痛苦时,我们都会极思忏悔,但忏悔之后,心中的泪一干,苦一除,即又故态复萌了。《楞严经》云:“凡夫修行,如隔日疟”。忏悔是真的,忏悔过了,觉得很轻松愉快,一不小心,又再犯了,而且再犯的时间可能就是第二天。
  佛经对人性的把握已经很清楚。“隔日疟”,一个人生病时,爱惜身体,病才一好,第二天就开始挥霍、开始伤害自己的身体了。有人坏事做多了。
  阴无从“忏”起,明知要忏,却不敢去碰那个“痛”点。这时,就只能靠另一个外在的形式——“跪一了。早上洗好澡,桌椅擦干净,在明窗净几之前,诚诚恳恳的“跪”下来,这个心就容易反省悔过。双重扭曲
  以整体来说,这个“心”就是“神一。因为这个“心”可以自主,因此它又可以变成“魔”。一只动物顶多用保护色或拟态来保护自己的生命;然而,现在的人居然可以把任何好东西拿来包装产品。你说真、说善、说美,说到任何足以感动他的东西,他就拿来包装他的商品、他的政治权利,这是动物所不会的,因而这里面就有了双重的扭曲。
  举个例子,你看到公车上写的“做自己,喝七喜”。“做自己”这三个字,任何人看到都会怵目惊心,因为那正是我们社会最真实的现象,要做自己不可得,都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们内心充满的呼声就是“做自己”,所以第一句是对的,它打到我们内心深处了。可是第二句“喝七喜”就是一种工具的心态了户它把最好的东西“做自己”拿来包装他的产品。
  又如“你掉了孩子吗?请到麦当劳来找!”“你感冒了吗?吃施施!”两个外国美女在画面上摇呀摇的,他利用你崇洋的心理、利用异性来吸引你的注意,推销的是感冒药,你的心若去误用,这便是“心魔”。
  但是这种心魔的状态不多,一般人都是自己在用这个心。刚刚说,你要让你的心神呈现,最重要的就是不用这个心——不用,而只“照”,这样就对了。
  一、心三念
  达摩祖师日:“歇即菩提”。歇即放下、休息。你能放下就有智慧。换言之,“照”而不用,即是大智慧。譬如说,我虽然很笨,但是再聪明的人欺负我,我的心有不平,还是照得清清楚楚,纵使吵不过他,也只是自己的知识经验比不过他而已,心神一点也不比他差。

  最正确的说法,这个“心”不是神、不是魔、也不是我,只是一个可能——在每一个当下,你活出什么就是什么。现在,你坐在这里,你可以“照”著·,也可以“用”这个心;同时,你也可以“听后魔用”,即所谓“一心三念”。成“神”成“魔”、成“你”都在你自己。懂得这个,你才知道(孟子》里面说的“先立乎其大,则小者弗能夺也”。如何教育小孩呢?就是把他的心打开来,他自然知道自己该如何接受教育、该学习些什么。心神打开来了,任何考验都难不倒。
  《论语》云:“本立而道生”,这个“本”就是心神。大学谈格物、致知,讲到最后,致知在格物;能格物则“修身、齐家、治国、乎天下”全部贯彻。那么,“格物”又是什么呢?“格物”就是“中庸”,就是用“中”,就是用你的“心神”,心神会用了自然正物。简而言之,最大的本,还是“心神”。
  回到现实
  这个世界,这么多的宗教,谈来谈去,不离“心神”二字,甚至不离“心”这个字。我们懂得心神,可是等一下还是要出去赶公车,还是要去招计程车,然后落到“短程拒载”的现实中。所以说,一个人心神很正的坐在这边,并不是坐得像尊菩萨一般,他的心神是会游走的,仍是活活泼泼的。待会儿要回家、面对红尘、面对子女、面对朋友,如何是好呢?纵使知道心神的存在与如何应用,可是落到现实中,倘若你执著菩萨的样子,就已经没有在用心神了。
  因为真的在用心神的人,《庄子》那句话诠释得最好:“托不得已以养中”。心神不能离开现实而存在,等一下还是要“不得已”回到现实中,只是当你回到现实时,比较“自然而然”、比较“中肯”、比较“恰当”罢了!
  来去自如
  一般人会“过”、会“不及”,但是一个真正有心神的人,是最“自然而然”的。“自然”即“中”;“而然”即活在现实中,就做那个最恰当的分寸。“恰当”不容易哦!王船山日:“适当即整体”。回家看到太太确实很忙,小孩还没洗澡,就帮他洗呀!以前不会做的事,心神在就会啦!你还以为你是谁呢?佛都做这种事的——做最恰当的事。
  如果你能把一切放下,再回到现实中,就是——来去自如。
  下面我们来看看儒释道各家的说法,佛家说“正觉”“顿悟”;《心经》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心神完全打开时,没有感觉到生灭。活在现在,也没有意识到过去与未来,因为每一个当下都是饱满的,绝不会计较生灭。注意!一有生灭,就陷入到现实。你如果用一颗饱满的心、入浑的心来做眼前的事,这是藉著有生有灭的因缘法来让别人觉悟、来帮别人觉悟。一体两面
  看到一个得“道”者,他做任何的动作,都非常恰当。不是在现实的脉络中排斥埋怨,而是用一颗“觉心”很恰当的去做。所以当你的心完全打开时,就是“心即一切”一切都在一心观照浑然之中;把你的心用在一个恰当的动作上时,就是“一即一切”。这个“一”里有了你的心意,所以别人会觉得这个动作是个非常纯净而能引起他觉悟的心。此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道理。
  “一切即一”表示入浑;“一即一切”表示你用这个觉悟的心去做恰当的动作。这件事情就是整体,所以“不生不灭”。
  至于“不垢不净”,当你的心神全部打开时,就不会再去分别好坏、善恶、是非……这些二分了。懂得空虚的人,才知道充实的重要;懂得自私的人,才知道宽恕别人的自私。好与坏根本就是一体的两面,这时,已经可以整个包容下来了。
  谷神不死
  儒家讲的“格物”、“诚意”、“正心”,《中庸》说“用中”,都是指这个“心神”,老子的用字是:“玄览”,他的形容非常巧妙,他说:“亘古以来,就有一个东西活在那里,它存在我们的内心,非常的精微、非常的纯净,永远照亮著一切。”他又说:“谷神不死”。谷神是虚的,虚的神不死,就是“心神不死”,只要天地间还有众生,心神就存在。人的珍贵,此身难得,就是你生为一个人,你可以堕落、也可以提升。“大事因缘”就是在于珍惜这个生命,他里面有一个最珍贵的,那即是“心神”。
  庄子说:“坐忘、见独”。你坐在那边,一下“进去了”,觉得外面很安静(也许外面很吵),尤其晚上最容易有这种经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你只觉得一个活活泼泼的生命之流在你前面流过,不觉得有过去、有未来。
  一个得“道”者不论生死,只论当下的活泼;只论当下的那份感动。“见独”即独怆然而泪下。在绝对孤独中,反而体会到整体的呼应,只有人的心神,才能打开到这种程度。
  不轻菩萨
  宋明理学说:“主敬”、“致良知”谈的都是它。以前我对人还诚恳,但很难说要“敬”,从何敬起呢?我现在对任何人都可以起敬,甚至更扩充的来说,每天走在路上,我发现一路上,菩萨、鬼神、邪魔全部都在我们的人世间,不是别人,就是我们的亲人、同胞,就这样构成了一个红尘。
  但是我比较在乎的是“只要任何有关人发生的现象,我觉得都是庄严的箱j任何现象包括一个人在偷东西、在说谎话、在欺骗……何以说庄严呢?因为所有的谎言、所有的欺骗、他自己心神都知道,怎么能不庄严呢?
  不要以为一个小孩做错事,你就可以这样辱骂他,不对的,他可以侮辱他自己,但你不可以侮辱他——因为他有“心神”。
  “敬”,在菩萨的法门中,称为“不轻菩萨”,他由“敬”而得“道”。只有知道“心神”的人,才能对所有众生的“心神”尊敬,因为他们本来是一体的。打开了心神,没有“我”的感觉,也没有对方的感觉,只有对方的“心神”。没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唯道集虚
  一般说到“忠、诚、敬、信”这些字眼,总会让人感到头大,如果你真懂了人里面最珍贵的心神、佛性、神性,这些字眼,也就变得很普通,很容易懂了O
  下面引了一些经典中的句子,也是在说心神的。
  《易经》有一卦“无妄”,这两个字奇妙无比,“无妄之灾”表示一个人遭受到莫须有的灾难。这时候,是对你的心神做第二度的考验,如果你还信得过天理、公道,这种心神最珍贵,它非常稳定而坚持。“中孚”、“咸”也是讲心神的卦。
  咸庄子日:“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老子日:“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不为”;放下、再放下,也就是“集虚”之意。“心斋”,即指“心神”。
  《般若经主子·“般若无知,无所不知”。真正的智慧,不是用“心”去用,反而不用心;只是放下心、让心觉照,则无所不知。歇即菩提
  《文殊问经》云:“不发,是发菩提心”。一个人如何发菩提心呢?——一点都不要狂妄、不要执著、不要想贪什么,就这样轻轻松松的放下,让它觉照。达摩祖师说:“歇,即菩提”。黄檗禅师日:“将心无心、心却有成;绝诸思虑,默契而已”。你把这个心放下,心反而有成,也就是它在觉照,在觉照时,“绝诸思虑”没有思虑,只是“默契而已”,与整体浑然合一。
  故禅门说:“言语道断、心行处减”,凡是开口时,很容易就又用这心了,则觉照状况立刻消失。“心行处灭”,这个当下圆满的因缘世界,你要如何介入呢,愈有私心的动作,必然愈与整体背道而驰;唯有当你真懂因缘的时候,你把心介入,统统是藉著这个因缘在启发别人的佛性(觉性)。重德存真
  以上所说的,都是正规的宗教,或中国的信仰所重视的东西。此外像一些中性的:譬如气功或特异功能之类的,其重要的先决条件就是它们也要“重德存真”。若是你做坏事,那种神通势必马上消失。邪门的怪力乱神则更要小心了。
  何以说“稍滑则失”呢?这四个字无限重要。人一知道:原来人当下就可以进去成佛的。难怪有人说“五分钟顿悟、一分钟开窍”。然而,要是一狂妄,本来是心神的,一执著,心神自己已经是魔了,所以千万要小心啊!
  黑哲明导演的“梦”第七个单元讲“生角的精灵”,那个“生角的精灵”,外表像人一样,只是头上长有“角”,有一只角的,二只角的,乃至三只、四只:…:的,等时间到了,角就开始痛,角愈多,愈锐利的,痛得就愈厉害。
  黑哲明在“梦”这出戏提到的八个例子,都是他一生心心念念想要告诉世人的一些话,而那些话很不容易说。这“生角的精灵”最妙的就是在说“心神一不能玩、不能执著,只能在每一个当下打开。若是你一执著,自己就是魔。所以“怪力乱神”说不定在当初也是很纯正的,只因为后来一贪执、一滑下来而成为魔的。
  明珠在怀是“全照全容,稍滑则失一,各位宝重了。
  摘自《十方》第11卷8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