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敦煌情思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高夙胜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敦煌情思
  作者:高夙胜
  多么神秘的丝绸古道!
  远古的华夏文明、埃及文化、印度佛教、伊斯兰教,还有那显赫一时的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似乎都与这条令人神往的荒漠古道息息相关。早在一世纪时,来自天竺(即今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即由南而北,转向东行而达敦煌,再沿“河西走廊”继续前进,而抵达长安(今日的西安)。与此同时,来自地中海滨各地及中亚细亚的沙漠商队,也自西东来,汇集敦煌,互通有无。随着时代的演进,作为中国西方大门的敦煌,便很快地成为自中国前往天竺取经的僧侣及远载丝绸、玉石、瓷器、漆器……,转运到西方的沙漠商队集中的住所。这条沟通欧亚两大洲的修长的道路,就是后来引起世人向往的“丝绸古道”。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丝绸古道始终是一条中外经济文化交往的纽带。就这样,敦煌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始,也就慢慢地变成了佛教、商务及艺术的传播中心,成为一个热闹的“国际都市”,从而被誉为丝绸古道上的“一颗明珠”。
  丝绸古道是神秘而诱人的,敦煌也是神秘而诱人的。
  我常常想,一个酷爱敦煌的文学家或艺术家,终其一生都是在永远不停地探索着:
  探索敦煌的无穷的奥秘,
  探索人生的无穷的奥秘。
  而这两种奥秘的汇合点,就是文学家或艺术家的心灵,只有通过心灵的净化,而后通过心灵的映现,就是人类的辉煌的创造。
  1997年凉秋9月,我终于来到敦煌,这是多少年来梦寐以求的事,这真是一个令人高兴的日子,我象把敦煌美的世界一下都拥抱在自己的怀中了……
  在山崖壁面横凿建造石窟寺院,据说以印度为最早,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国石窟的开凿,则以敦煌为最早,大约开始于四世纪。
  据敦煌莫高窟现保存的唐代碑文记载,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个叫乐僔的和尚,在敦煌城东南,见夕阳西坠,霞辉把矗立在沙海中的三危山,映照得蔚然庄严,恍若佛教圣地。于是,他就化缘募款,开始在鸣沙山麓凿窟造像。其后历经隋、唐,以至元代,均有所修建。到唐代武则天时,已建成一千余窟龛。这其中最著名的是奠高窟,亦称千佛洞。只是由于大自然的风剥沙蚀和人为的破坏,到如今仅存北凉、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时代洞窟492个,其中包括历代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唐宋木结构窟檐5座。
  我从敦煌莫高窟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在中国古代,艺术几乎全都服从于宗教主题,为宗教目的服务。
  佛教在传入中国以前,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佛教在中国找到了它即使不是最适宜、也是最辽阔的家园。对佛教来说,宗教境界超越了时间和历史。佛教对其宗教境界的追求,由内心的沉思冥想开始,以摒弃尘俗告终。对虔诚的佛教徒来说,无论何时,一旦走进寺庙,即不仅朦胧意识到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且会体验到更多的东西。在我看来,当人处于忧郁和痛苦之中,当生活变得没有趣味和意义的时候,当人确实感到需要得到安慰、爱和力量的时候,他就会追求“至高无上者”。而人所追求的神就是他最终的希望,这种希望能够支持他生活并给予他力量;而他所崇拜的神又必须与他的感情、希望、爱和信仰相一致。这就不难看出,莫高窟那一幅幅斑谰绮丽的壁画所描绘的主题,如本生、佛传、菩萨、弟子、天王、因缘、力士……等,在所有的这些壁画中,都贯穿着佛教“因果报应”的思想。当然,从这些作品,也可以看到从四世纪到十四世纪中国的部分社会生活和历代造型艺术的演进及发展情况。我来到第112号窟,这是一个建于中唐时期,面积不到六平方米的小窟,在它的南面壁画下方,绘有许多手持箜篌、琵琶、三弦、长鼓、箫笛等乐器的歌伎。她们或弹或唱,体态幽雅健美,而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个反弹琵琶的窈窕少女。她眼神流盼,向后斜伸双臂,熟练地反弹琵琶,高抬的右足跃跃欲舞,微翘的脚趾似踏着节拍。其情其景,恰如白居易诗中所描绘的:“心应弦,手应鼓。弦歌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鹞转蓬舞。”逼真生动,令人叹绝。在莫高窟的壁画中,有相当一部分篇幅,是描绘古代的音乐舞蹈艺术的。在这些壁画上,即绘有凌空遨游的飞天仙女,百戏杂耍;也绘有婀娜多姿的荷花童子舞、霓裳羽衣舞、印度舞等等,真可谓珠玑满目。
  丰富多彩的敦煌壁画,有如中古文化海洋那般壮观。然而,对我来说,这次西域之行最重要的一点,却是我在敦煌的体验。我完全被敦煌巨匠们的艺术作品折服了。这些古代巨匠们的坚强的精神支柱,他们的追求,他们的魅力,我都是无法抗拒和比拟的。因为他们是以自己的血汗与生命来进行创造的,他们的心就是一个宇宙。这个宇宙吸收了万象,包罗了万象,又给了万象以艺术的生命与光辉。流芳千古的敦煌艺术,凝聚了他们的辛酸与血汗、他们所特有的爱与美。
  我欣赏完莫高窟的艺术瑰宝,迈出大门,放眼望去:祁连山逶迤层叠的峰峦,更显得巍峨秀丽;茫茫的戈壁滩,衬着灰蒙蒙的天幕,宛如波涛汹涌的大海……;奠高窟那象影子一样内含的魅力怎样也拂它不去,它已经溶化在我的心灵之中了。敦煌艺术在浩瀚的艺术世界里,透露出的人生与自然、艺术与宗教的美的素质,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我说它展示了东方之美,其实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它不已经进入世界之美的艺术宝库了吗?
  《济南文史》电子版 2008年第 3 期总 40 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