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玉华山与唐玄奘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石有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玉华山与唐玄奘
  石有玉
  玉华山,在今陕西省铜川市北部。山中自古风景秀丽,至今仍存有唐代仁智宫、玉华宫、玉华寺遗址。玉华山有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蕴涵,其大可书者为:大唐三藏法师玄奘,曾先后两次来玉华山中避暑和译经,山居时间将近五年,并且最终圆寂于玉华山,享年65岁。
  圣教序记
  略去唐高祖始建仁智宫事,而述唐太宗晚年将仁智宫扩建成玉华宫后,在他去世的前一年,即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来玉华宫避暑一事。太宗因久患怕热之病,便在这一年的二月,早早来到玉华宫避暑;六月,他想到长安城的酷热,亦请三藏玄奘法师同来此地乘凉、休歇。帝僧君臣,谈佛论道;如逢相知,谐悦共聚。八月,太宗便慨然应允玄奘,为之立即办一件拖了很久的重大佛事,即为玄奘屡请所译之佛经《瑜伽师地论》作序。该经正是玄奘与窥基后来在玉华寺创立佛教法相宗时所依据的一部根本经典之一。此序共781字,太宗心情怡悦,一气呵成,文采飞扬,情文并茂。序中,对玄奘法师的人格和功业,给予了高度的评赞;其中“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方冀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普,与乾坤而永大。”便是后世经常引用的经典名句。这就是后来敕冠众经之首的《大唐三藏圣教序》,亦简称《圣教序》。同时,与父皇一起来玉华山避暑的皇太子李治,亦为玄奘法师撰写一篇《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简称《述圣记》。这驰名中外的《序》、《记》二文,被史学家誉为“二圣天文”,后均由大书法家褚遂良手书,又将其刻成两块巨碑,镶嵌在京城长安大慈恩寺内大雁塔上(今仍在大雁塔最下一层,南门洞之东西两侧)。褚遂良此墨宝拓片,亦成为后来著名的传世碑帖。此外,太子李治受父皇之命,为玄奘法师所译的《大菩萨藏经》撰写了一篇《三藏圣教后序》。至此,太宗父子在玉华山共为玄奘法师撰写“二序一记”要文三篇。
  译经道场
  玄奘在玉华山建立的译经功业,是其一生译经事业的“压轴”戏。显庆三年(658)正月,玄奘随驾自洛阳返回长安,奉旨人住新建的西明寺译经。然而,在自印度归来十多年的译经生涯中,玄奘很惋惜唐以前译出的一大部《大般若经》残缺多讹,久怀重译大愿而未能实现。至此,从众又请他翻译此经;玄奘遂决心将其重译,并想从瑜伽学上通于般若。但此部经卷帙浩繁,而“京师人众,竞来礼谒”,庶务杂沓,根本无法静译。玄奘遂忆起十年前太宗曾召他去避暑的玉华山。那里距京城不算很远而又十分僻静,山绿水清,鸟语花香,是个非常理想的译经场所。于是,玄奘立即向高宗进上一份《重请人山表》;得到允准,玄奘很高兴地又向高宗呈进了一份《谢得入山表》。显庆四年十月,已经60岁的玄奘法师,带领一批久经遴选的高僧精英,有“奘门四神足”的窥基、神防、嘉尚、普光,还有弘彦、释诠、大乘钦、靖迈、玄则、玄觉、宝光等一行,来到长安以北二百多华里的坊州玉华山。奘师由寺主慧德法师隆重接待,将他安住在玉华寺的肃成院。玄奘求仁得仁,如愿以偿,终于又回来了,很有回到家的圆满感觉。他一到玉华山,看到满眼的秀丽景色,一片芬芳而宁静的世界,愉悦不已,便无限感慨而惊喜地赞美道:“这玉华寺呀,可真是阎浮兜率天啊!”此后,玄奘在玉华寺译场,用其生命中的最后四年光阴,抱病译成佛经14部,共682卷。这14部经是:《阿毗达摩发智论》20卷、《成唯识论》10卷、《阿毗达摩品类足论》18卷、《阿毗达摩集异门足论》20卷、《辩中边论颂》1卷、《辩中边论》1卷、《唯识二十论》1卷、《缘起论》1卷、《异部宗轮论》1卷、《阿毗达摩界身足论》3卷、《大般若波罗密多经》600卷、《五事毗沙论》2卷、《寂照神变三摩地经》1卷、《咒五首经》1卷。
  玄奘在玉华寺虽只有四年,但其所译佛经14部682卷,竟占其一生译经总卷数的一半以上。玄奘法师一生译经19年,年均译经70卷;而最后在玉华寺的四年,年均译经竟达170卷之多。而且,其一生所译最大、最为重要的600卷《大般若经》,和法相宗的代表作《成唯识论》等佛教经典,都是在玉华寺译场完成的。因此可以说,玉华寺佛经译场,是玄奘一生译经生涯中最为重要的译经道场,是一所特具殊荣的皇家译场。
  法相宗祖庭
  玄奘自印度回国后,先后译出瑜伽学系的“一本十支”。尤其是晚年在玉华寺,与窥基糅合翻译了有十大论师分别注释的《成唯识论》一书,从而奠定了法相宗的理论基础,创建了法相宗。从此,玉华山成了法相宗的发祥圣地,亦即是法相宗之祖庭;法相宗亦因之称为玉华宗,玄奘法师也称为玉华法师。法相宗不仅在中国传播,而且又东传朝鲜、日本。
  当时玉华寺就有不少前来求学的外国高僧。日本佛教法相宗的第一代传人道昭,第二代传人智通、智达,都先后来过玉华寺就玄奘法师求学,学成后归国传法。嗣至武则天长安三年(703年),新罗(今朝鲜)僧人智凤、智鸾、智雄相偕入唐,受学于中国法相宗第三代传人智周门下,后到日本,亦住前法相宗一二传之祖寺元兴寺,大弘宗义。此三次,因均在南部飞鸟的元兴寺传法,故统称元兴寺传,或飞鸟传,或南寺传。后至开元四年(716年),智凤出色的再传弟子玄叻,也渡海人唐,仍就智周学习法相宗义;在唐18年后,回国在北部奈良的兴福寺传法,为日本法相宗第四传,又叫兴福寺传,或北寺传。玄防在日本佛教史上建树的伟大功业,《日中友好佛教协会宗旨书》中有高度评价:“自奈良朝玄防、鉴真等两国僧人交往开始……从而奠定了日本佛教。”由此可见,法相宗在日本佛教史上的重大影响。法相宗中许多高僧都是朝鲜人,如神叻、圆测、智信、元晓、义湘等。而日本、朝鲜的佛教法相宗,都是从玉华山传去的。
  圆寂圣地
  玄奘于龙朔三年(663年)十月二十三日在玉华寺玉华殿译完《大般若经》后,又于是年底译完《五事毗娑沙论》等三部佛经。次年,即于麟德元年(664年)正月初一,玄奘在玉华寺译完《咒五首经》。这是他在玉华寺拼尽生命最后四年的余晖,所译14部经中的第14部,即最后一部,也是玄奘一生所译佛经75部中的最后一部,是玄奘法师一生译经的绝笔。这时,玄奘法师已经精疲力尽,象一支行将燃尽的蜡烛。正月初三,玄奘觉得精神稍好,便欲翻《大宝积经》,刚译几行,力气不支,只好放下,从此再未动笔。他自觉大限不远,便对寺院僧众,慨然施尽身外物品,从容安排后事。玄奘法师想再去兰芝谷礼佛一次,遂由门人扶着去了。正月初九,玄奘在肃成院过一小渠时,不慎跌倒,小腿受伤,被门人抬归卧室,敷药包扎后,休息静养。初经四日,尚能行走;至十三日,遂一卧不起,沉沉昏睡,偶有谵语。二十三日,玄奘忽然醒来,遂向玉华寺僧众及同来的译经大德、门徒、卫士等,郑重作临终前的欢喜告别。玄奘很慈祥地说:“我来玉华,本缘《般若》。今经事既终,吾生涯亦尽。若无常后,你们送我,宜从俭约,只可以芦席裹遣,择山间幽僻处安置,勿近宫寺。玄奘此一有毒身躯,深可厌患,不净之体,宜须屏远。大事已毕,不宜久住。愿以终生所修福慧,回施有情,同生睹史多天弥勒眷属中,奉事慈尊。佛下生时,亦愿随之而下,广做佛事,以至无上菩提。”言罢闭目,一语不发。直到农历二月初五日夜半,玄奘法师停止了呼吸。举世闻名的一代高僧,大唐三藏玄奘法师,安祥地圆寂于坊州玉华山中。卒年65岁。从此,玉华山便成了世界佛教圣地。
  佛教名山
  玉华山内文物,乃旷世之精奇珍稀,宫寺遗址亦多整护。肃成院殒落天上星;沁风湖映照地上圣。玉华玄奘纪念馆,“玄奘精神”此山魂。馆中供藏之二宝物,均留有玄奘手笔。一为脚印“佛迹记”,一为像基“金刚座”。此二石雕圣物,亦均为玄奘法师躬亲监造;且其佛足印石,乃为出现于中国之最早者,更显分外稀珍。如此特级佛门宝藏,足镇玉华佛教名山。
  玄奘圆寂玉华山后,唐高宗当月即 “违训移柩”。四月,先将法师安葬在长安城东白鹿原墓地。五年后,因墓塔近都,皇帝日睹太过悲伤,又将其迁葬于长安城南的兴教寺墓地。唐末战乱,玄奘灵骨再度被移人终南山内的紫阁寺。北宋战乱中,金陵僧人可政和尚北游紫阁寺,遂将玄奘灵骨又南移到金陵长干寺。千年沧桑,寺毁塔亡。1942年,侵占南京的日寇军队修筑工事,竟在旧寺原址挖出藏有玄奘灵骨的石函。当时在汪精卫伪政权下,玄奘灵骨被争分得七零八落。而今,收藏供奉玄奘灵骨的地方全世界共有九处之多。在中国大陆的有四处(南京灵谷寺、南京覆舟山、成都文殊院、西安大慈恩寺),在日本的有二处(岩搬县慈恩寺,奈良药师寺),在印度的有一处(那烂陀寺),在中国台湾的有二处(日月潭玄奘寺新竹县玄奘大学)。
  而这一切,都是从玄奘圆寂玉华寺开始的,从玉华寺所在的佛教名山玉华山开始的。
  玉华山深藏偏僻,历经沧桑,几于湮没。然而,上世纪90年代,玉华山终于以其惊世仙姿,使世人为之倾倒!继而朝山来客,滚滚如潮。特可喜者,1999年3月22日,玉华山迎来了有史以来最为盛大的节日,即规模空前的“1335祀典”——纪念玄奘圆寂玉华山1335周年(暨玄奘一生译经1335卷,两个数字十分巧合)!当时,“玉华玄奘纪念馆”开馆!“第二届玄奘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玉华山彩旗飘飘,锣鼓喧天,万众欢腾!世界僧俗四众为之额手称庆!
  山以寺名,市以山名。玉华寺以玄奘必成为世界名寺,铜川市以玉华寺亦必成为世界名城!山蕴宝玉,难掩玉光。以故,玉华山必以玄奘而成为世界“佛教名山”!
  (作者系玉华玄奘研究所研究员)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