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以教育理念之口开佛教现代化之门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雷科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以教育理念之口开佛教现代化之门
  雷科(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生)
  “人间佛教”自民国太虚大师等大德倡导以来,经历八十余年的探讨,实践、弘扬,已获得佛教界和社会的赞可,被誉为二一十世纪中国佛教最可宝贵的智慧结品”。当代台湾的星云大师承太虚大师一脉大力倡导并实践人间佛教,因应时代,提出佛教应当现代化的理念,并创建佛光山以倡导和弘扬人间佛教,使佛教这一独具东方魅力与智慧的文化久而弥新,在新世纪曙光照耀的人类文明发展中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在(佛教兴学的往事与未来) (《普门学报》第十一期)一文中,星云大师更是以深邃的眼光,博大的胸怀,开拓的气魄,把佛教与教育结合起来论述。二者在新时代“人间佛教”旗帜下的相遇消除了人们历史心理中对佛教与教育关系的漠然,不仅为未来的教育埋下了指向人类终极关怀的人文主义的种子,也为启动佛教内核中的软化因素,弘扬佛法提供了具有内在创生性的动力。可以说二者的结合是中国人文化特质中的体用智慧在佛教发展中具有时代特色的淋漓发挥。
  佛教,乃是产生、流传于此地球人间的一种文化,从来便是人间的。佛教创立者佛陀便是诞生与人间的历史人物释迦牟尼。佛陀的经教、戒律都是指向人间的。《华严经·十行品》中讲:“佛法不异世间法,世间法不异佛法。佛法世间法无有杂乱,亦无差别。” 《金光明经》卷四也说:“若深识世法,即是佛法。”从佛教的这些经言祖语中,我们可以发现佛教自身就认为佛法是人间的。佛教作为信仰不仅是宗教的,在世人心中,佛教乃是一种劝人行善向上的软化体系,这是不言自明的。佛教的人间性和软化因素使之与教育有著天然的亲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纯正佛法被俗化、神化,在人们的认识中被神本、鬼本的“人死的佛教”所歪曲而使佛教二壮严国界,饶异有情”、“具行众善,净诸世界”的法愿得不到弘扬。星云大师(佛教兴学的往事与未来)一文详尽地介绍了佛教的教育史,对佛教兴学的过去进行了细致的介绍和总结,内容丰富,见解独到:对佛教教育的未来作了展望与规画,眼光敏锐,深契佛法之原则和宗旨,启迪人心。
  谈到教育,乃是古今中外共有的人类社会现象。正如星云大师所说:“教育是人类传递经验和开展文明的方法,人类自有历史以来,教育便在人类的历史活动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一综观中外教育史无论是中国古代《中庸》中“修道之谓教”,《苟子·修身》所说的“以善先人者谓之教”,还是西方拉丁语中的Educare(引出或发挥),乃至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所说的“教育即生活”。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教育看作培养人的活动,看作是一个感化、引导、训练人的过程。“而佛教自佛陀以来,实际上一直在实践著教育这种本质属性一。“无论是三藏十二经,还是无言的身教,佛教不但是今日教育的典范,而且其本身就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教育史。”佛法的弘扬本身就是一种言传身软和自我教育的过程,从一开始就具有启迪人心、度己度人的胸怀和功效。从西方来看,早期的学校教育的基地多是宗教教堂,乃至今现代欧美教育的理念、形态、体制等都可以从宗教那里找到原生因素。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大数学论》的作者夸美纽斯就是个虔诚的宗教徒。而在中国,从孔子春秋时期私学的兴办到盛行于宋代的“书院”,从清代的“科举制”到近现代的“国民教育”,教育与宗教总处于一种隔岸相望、若即若离的状态,似乎二者的相遇遥遥无期。这种对宗教(特别是佛教) “严净一切世界尽,我愿乃尽” (《华严经》的卷六十四)慈悲的冷漠谢绝使教育难以企及人的终极关怀,远离解答生死的迷惑、世间的真相、人生的方向、圆满生命意义这些人生终极意义的叩问,而困在政治或实用的牢笼里不能自拔,不仅对佛法弘扬有碍,也偏离了教育的真义。这种偏离当然有其复杂的历史文化原因,也与佛教小乘表现出的一种倚重出世、出家,求个人解脱,崇尚隐遁山林风气相关。即使是对部派佛教之偏弊进行了修正的大乘佛教,虽然在义理上宣扬深入世间而行菩萨道,将人乘正法与世间法统于一体,但并未能将这一精神落实与广大佛弟子的日常生活。佛教传人中土后在二元一体的儒佛道结构中其职能也被定位为出世之道。及至“人间佛教”之弘扬,佛教才恢复了即人而佛,即世间而出世间的面目。星云大师更是致力于佛教现代化,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的宗旨,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结束佛教与教育两两相望的尴尬,开创佛法弘扬的新纪元。
  星云大师在(佛教兴学的往事与未来)中通过对佛教教育史的剖析与分析,以大量的事实证明了佛教本具的教育特性与功效,揭示了佛教与现代学校教育的诸多同质共构因素,并深刻指出“举凡世间一切的知识、德性、思想、技能,部可总摄于佛陀的教育范围之内”。星云大师以这种佛光普照的胸怀和气魄为佛法走向世界,普度众生,打开了方便之门,也表现了现代教育叩开佛教现代化之门的理念和内在愿望。正如星云大师所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通过人才的教育、培养,两千多年的佛陀的教法得以传衍至今;今后佛教的前途发展,仍有赖人才来兴隆,人才则必须靠教育来栽培,因此唯有重视佛教教育,佛教的前途才有希望!”的确,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给佛教的生存籼发展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星云大师以教(教育)兴教(佛教”的理论主张和佛光山为此进行的实践与努力,正是在新的时代弘扬佛法万古不易之真义与“因应时代”、“应机说法”的统一,是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深合佛法之契理契机的基本原则,乃是当代佛教界的楷模,如太虚大师所谓的“真佛教徒也”。
  如今,星云大师所创建的佛光山事业在星云大师的领导下,以人间佛教理念为指导,积极关怀社会,服务社会,从多方面实践著人间佛教,并致力于将人间佛教思想导向世界。一九九二年星云大师倡导成立“国际佛光会”以来,佛光事业依托其所办教育机构将佛光山事业推向了世界。正如星云大师所说:“佛教教育是一切佛教事业的根本。”我们也期待著将来为佛教教育的发展尽绵薄之力,因为佛教是我们大家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