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中国佛教的未来:走出寺院式佛教的困境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中国佛教的未来:走出寺院式佛教的困境
  佛教传入中国的最初数百年间,除了翻译经典,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努力理解和消化印度佛教的教义,并进行一系列为适应本土的改革。自从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中国佛教就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寺院式的佛教”的阶段。
  寺院式的佛教模式是以发展寺院作为佛教传播的方法。这种形式已经在中国走过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并传播到东亚和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当寺院成为佛教的模式,出家人忙于建设寺院、管理寺院、以寺院为家业,这种模式形成于过去的历史阶段,也非常适应过去时代的实际情况,所以佛教得以蓬勃发展。寺院的数量和规模甚至被视为佛教兴衰的标志。但是到了今天,世界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人类在各个领域的进步使思维模式和沟通方式都产生了巨大变化。相对于其他西方宗教在中国民间布教的积极主动,积极利用现代化传播技术和传销手段,中国大量老百姓迅速被皈依成为其他宗教徒,相对其他宗教的迅速发展,我们寺院式佛教的傲慢和迟钝令人惊心和灰心,看到佛教分布范围被迅速蚕食,佛教的前途十分令人担忧。如果说寺院式佛教已经完全不适应这个社会,是说得有点太早了,但是相对于其他西方宗教的积极和迅速发展,寺院式的佛教模式在今天已经表现出了被动和迟钝等很多不利于佛教生存和发展的致命缺点。寺院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组织,一个不完全是世俗社会里的世俗社会组织,寺院围墙内的事情往往足以耗尽出家人的精力,寺院内的世俗成就、财富和地位使出家人傲慢和安逸懒散,僧团布教弘法的能力被严重弱化甚至消耗殆尽。为了寺院的硬件、臃肿复杂的组织结构和人际关系而耗尽精力,这样违背了佛陀同意设立僧伽蓝的初衷!如果一个人出家后又被胜似世俗的事务所累赘,这也违背佛陀建立僧团的根本意义。不论是从佛陀建立僧团的初衷,还是从目前来自其他宗教迅速发展的压力,我们都必须对寺院式佛教的未来进行一次思考。那么中国寺院式佛教的出路在哪里?我认为,二十一世纪中国佛教应该有三个出路:
  1.创办佛教大学和佛教主办的社会综合大学。
  我们知道,在西方,最著名的大学,比如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等,他们是代表西方最高学术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教育机构,追溯它们的前身或关键性的创办人物,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机构最早都是由基督教的教堂发展而来的或由最初的几个牧师开始创办的。在国内,被并入北京大学的前燕京大学也是一所基督教牧师所创办的大学。这些教育机构的前身身份和一直延续下来的宗教传统对以学校为荣的学生的影响十分深远而且根深蒂固。今天在西方,如果一个人没有去教堂,在社会大众眼里就是一个没有信仰和没有道德的人,这种深入民心的道德取向和社会观念与他们的教育环境有直接的关连。其实不单是大学,过去西方的大部分小学和中学都是教堂创办起来的,或由教堂直接转变而来的。
  现在中国的寺院,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名山大寺,大多是很有经济实力的,而且占地面积也十分广大,可是这么多的大寺院却很少有去担当起实在的佛教发展事业的。为什么西方宗教人士在数百年前能想到和做到的事情,我们现在还是不能想到做到呢?其实,佛教寺院完全可以,而且从佛教的前途考虑也应该,去创办社会学校。佛教寺院应该发展成为整个社会的知识宝藏和教育中心,应该成为能够代表人类最博大精深的知识殿堂。许多寺院甚至可以考虑直接发展成为由佛教寺院主办和管理的社会教育机构,这才是许多佛教寺院的出路,也是中国寺院式佛教的出路之一。
  当寺院发展成为神圣的知识殿堂的时候,来寺院的人将不再是买了门票就可以昂首挺胸地走入寺门,而是对寺院的敬畏、对知识的谦卑,用双膝跪着进来的参学者。佛教寺院将成为一座所有渴求知识的人梦寐以求接近的、会以虔诚和恭敬心去接近的、令人神往的知识宝藏。我们寺院将不再是充满走马看花的游客、不再是在出家人面前高昂着头对出家人不屑一顾的社会游客。
  另外,中国佛教要想在二十一世纪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在中国建立佛教的大学。现代社会里,不论是电子、医学、航天、农业、法律、管理、电影、政治、经济等等各个领域,背后都有相对应的大学作为依靠。每一个领域都必须有相应的大学或其他形式的专业教育机构作为后盾、作为知识和人才资源的基础,这些领域才能得以专业而且规范地持续发展。在这个社会里,已经没有任何一个领域可以是没有相应的大学作为支持而能够持续发展的。佛教没有自己的大学,不能自己培养需要的人才和储备人才,就会在二十一世纪处于被动的困境中。许多资源丰富的大寺院完全可以直接发展成为大学。这对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佛教发展必将发挥深远的影响!也必将能够奠定这些寺院在二十一世纪中国佛教发展甚至社会发展的核心地位。这将是走出寺院式佛教困境的出路之一。
  2.寺院应该成为佛教徒朝圣的宗教圣地,为佛教徒提供他们宗教生活所必须的条件。
  目前,佛教寺院除了给观光旅游的游客提供一个旅游景点,就是给分不清拜神和拜佛有什么不同的香客提供烧香的地方。一座辉煌的佛教寺院与一座在乡村路边的财神爷庙,对一个在家人来说,作用并没有多大不同。难道佛教寺院对一个在家信徒就只是这点作用吗?难道这就是佛教的所有宗教内容吗?暮然回首,才发现寺院对佛教徒的作用已经偏离了佛陀接受寺院的初衷相当遥远了。
  佛陀教我们,学佛有四个方面:闻思修证。寺院的宗教作用除了烧香和礼拜诸佛,更重要的是给予佛教徒他们宗教上的教育和宗教实践所需要的条件。寺院应该是能够提供给佛教徒闻思修证的宗教内容和宗教实践条件的地方。即使是烧香和礼拜诸佛等也不应该是以拜神求发财求免祸为目的的行为,寺院应该是佛教徒朝圣的宗教圣地。如果我们不知道什么叫做宗教圣地,那么看看天主教徒对梵蒂冈、伊斯兰教徒对麦加,犹太人对圣殿山哭墙的宗教感情,那是寄托无数深厚宗教感情的神圣地方。其实我们每一个佛教寺院都应该成为一方佛教徒最虔诚的宗教感情汇聚的焦点和神圣不可亵渎的地方,不能被替代,有特定的佛教内涵。而不是一个没有佛教内涵的礼拜地方。但事实是,虽然中国北京有佛牙真身舍利、法门寺有佛指真身舍利、有四大名山,有五方五大佛,但是大多都是作为当地旅游观光的卖点的作用远远大于宗教朝拜圣地的作用,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佛教徒的宗教朝拜之地的没有几个,可悲。
  所以,寺院式佛教的出路之一,应该是使寺院重新发挥宗教作用,重新建设成为神圣的宗教修学和朝圣的圣地。这里的前提当然是出家人必须具足正知正见,并教育在家人成为有正知正见和虔诚纯正的宗教感情的佛教徒。这是二十一世纪佛教必须的选择,也是生存发展的必然,只有这样,在二十一世纪佛教才不会被淘汰,才会有出路。
  3.寺院应该成为社会大众心目中的值得信赖的、任何人都可以寻求到庇护的慈善机构。
  佛教是慈悲的,而且寺院是社会善心的汇聚处,是善心的人力和财力的汇聚处,不论是从佛教自身的教义,还是从社会责任,寺院都应该担当起为人类救苦救难的慈善事业。理论上,慈善事业如果佛教寺院都不去做,那么还有谁比寺院更应该去做呢?这个月中旬我在四川地震灾区14天,一路上除了民政救灾的帐蓬之外,看到最多的是红十字的帐篷。我知道,许多佛教徒都念经回向给灾民,捐款给灾民,但是我更希望看到的是有带着佛教标志的志愿者能够有组织地直接参加到灾区救灾中,有真正的佛教慈善机构能够即使地出现在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寻声救苦。中国大陆很多寺院不知道未来要向那个方向发展,其实他们可以直接发展成为佛教慈善机构,把寺院建设成为与国际红十字会、中国台湾慈济慈善会等一样对全人类有巨大贡献、对世界和平有重要作用的慈善机构。当然,我们也注意到了国内一些寺院正朝向这个方向进步,但是大多是作为一个寺院的分支。慈善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事业,不是随意性的和不规范的。在对捐赠方和救助方、以及对自身的管理上,都必须具备高度负责的态度、专业知识实践、以及绝对无私的自我牺牲精神。我希望中国大陆有一些寺院能够发展成为专业和正规的佛教慈善机构。佛教只有关心世界和全人类,才能被世界和全人类所认同和接受。中国台湾的证严法师可以做到、印度修女特里萨可以做到、西方的红十字会可以做到,中国大陆成千上百万的佛教寺院为什么不能做到?
  总而言之,寺院式佛教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完成了它在特定历史阶段的使命,但是佛教还要往前走。佛教必须做一次脱胎换骨的改革,走出寺院式的框框和约束,中国佛教才能在全球化的二十一世纪得到全人类的普遍认同和发扬光大。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