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悲欣交集 怀念吴立民大居士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李利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悲欣交集 怀念吴立民大居士
  李利安
  2009年2月1日晚,在浏览每日必看的《佛教在线》时,突然看到一行令我震惊的黑体字: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原所长吴立民居士圆寂。看完这则报道之后,我慨叹不已,内心的哀思久久难以平静。当时就想写点文字以抒胸中感怀,怎奈心意愁乱,一时竟无以下笔。如今,大德的追悼会已经开完,可谓所作已办,诸事已往,其因其缘,自不可违抗。人生在世,因缘自古如此。
  我知道吴立民先生很早了,但真正相互联系则是从1994年初开始的。那年,三秦出版社要出版我的一本书,名叫《观音菩萨传》。这是一本介绍观音菩萨身世和救苦故事的通俗读物,可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以通俗的方式记述观音的身世与救难故事,与以往流行的观音传记不同的是,我第一次将玄奘与观音等很多著名的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加入观音传记之中。第二部分是附录我的两篇长文,一是分析由观音信仰而形成的观音文化的基本结构与主要特征,一篇是分析观音身世、显化、灵感等三种最核心的观音信仰。这也是学术界第一次对观音文化的系统勾画。帮助我出版这本书的西安卧龙寺杨居士是智真长老的徒弟,他建议我让吴老写一个序言以利推广。我久仰吴老大名,当然非常高兴。智真长老是虚云的弟子,当年长期居住在终南山上修道,传承虚云衣钵,与中国佛教界的很多高僧都有联系。我就曾代他将虚云大师的一张照片亲自送给净慧法师,尽管当时没有见到净慧法师本人,但圣物总是通过我传至该传到的地方。可惜那时我还没有亲近吴老的缘分。所以,这次再沾智真长老之光,意外获得吴老的提携和鼓励,心中感到万分的荣幸。在这篇序言中,吴老肯定我的“观音文化”的提法,认为我对观音文化基本体系的分析是正确的。当然,我也忘记不了,吴老在来信中同时也说,对观音信仰的理解还需要继续深入,因为观音文化体系博大,内涵精深,远非一般人理解的那样。他认为我开了一个好头,鼓励我进一步深入研究。我一直记着吴老的勉励之语,多年来在观音信仰研究方面持续努力,也算是对吴老赐序和鼓励的一种回报。
  此后,我和吴老见面的机会就很多了。就在我的《观音菩萨传》出版不久,1994年夏天,吴老突然请我乘飞机立即到北京一趟,说是有一个与观音信仰有关的事情很急,需要我的协助。吴老召唤,我当然不敢怠慢,于是,一架波音两个小时就把我带到了北京。到北京后就直奔已经安排好的吴老家附近的一个宾馆。在那里再次有幸拜见了吴老,并见到著名的佛教学者和佛教活动家李家振先生以及深圳来的梦一法师和飞亚达公司的老板等人。原来,梦一法师计划拍摄一部以观音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他们那次汇聚北京就是商讨如何来做的。在这次会议上,我再次聆听了吴老的开示,对观音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因吴老而得以亲近李家振居士,李居士开阔的眼界、灵活的思维以及滔滔不绝的言谈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次,我第一次随吴老来到他在北京的居所,一路相谈,法味流溢,印象至为深刻。那天晚上,在吴老家里,我不但见识了吴老的书法,而且对佛法中的关键词如“缘起性空”等有了更深的体会。经吴老建议,梦一法师力请我担任电视连续剧《观世音》剧本的主笔。可是我对电视剧本的写作不懂,所以颇感为难。吴老鼓励我说,先不管电视剧的一些技巧,关键是先要把能够体现观音信仰内涵与观音精神的故事编出来,既要如理如法,还要符合社会需要,切不可变成打斗片或者言情片,也不能写成一个神奇怪诞的神话剧。我理解吴老的建议,揭示和弘扬观音真意的使命感让我欣然接受了梦一法师的邀请。于是,我立即飞回西安,准备了一些资料后,带着吴老的嘱托,在三天后就飞往深圳,与梦一法师会合。这件事情后来因为各种因缘,我退了出来,并向吴老作了详细的汇报。吴老很理解我,几年后当我见到他老人家时,他首先向我解释,并说他已经就剧本写作问题向有关负责人提出建议,尤其是建议在商讨确定了基本原则和思路之后要让作者拥有充分的时间、充分的自由、和必须的写作环境。我听了之后,不由佩服赞叹吴老的火眼金睛。
  后来,我和吴老还有许多接触。每次亲近吴老,都能给我亲切、祥和的感觉。当然,我最佩服的还是吴老对佛法的圆融会通,这种水平真是难得。记得有一次吴老来西安,我去他下榻的唐华宾馆看望。在房间里还有陕西省宗教局等部门的领导。吴老见了我,就放下其他话题,我们竟然当着其他客人的面谈起佛法来。记得吴老那次讲到智慧和慈悲的关系。在我过去的理解中,有智慧才能有慈悲,没有智慧,佛家所说的那种无缘之慈、同体大悲就不可能具备。而慈悲对智慧又意味着什么,我总是理解不透彻,甚至有些迷惑。吴老说,没有慈悲,智慧就根本不可能证悟,没有慈悲的智慧一定不是真正的智慧,而只能是一种文字语言的智慧,是一种游戏而已。智慧是融化在血液里的,沉淀在心灵深处的,是自然而然的显露,是生活中的自觉运用,是一种现实的受用和启迪。没有慈悲,智慧的这些品性与功能都不可能发散出来。吴老的话清晰准确,毫不含糊。通过这次谈话,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悲智双运的意义。那次我们还谈到空与有的关系,吴老讲的那套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道理,我当时还很难全面领悟,因为这是要有修行体验后才能体会的一种境界。当然,吴老讲空有关系的那套解释风格与阐释体系,我当时就赞叹不已,至今依然回味无穷,而且随着生活体验的增加和修行中的不断体会,越来越感觉出空有关系的微妙滋味。那次相谈的其他很多内容我都忘记了,但是我相信其中的法味并未飘零散失,而是早已为我享用。
  说来也是因缘奇妙,当初我之所以能认识卧龙寺智真长老的弟子杨居士,是因为刘慧芳居士的引荐。而我因为杨居士认识吴老之后,我又引荐刘居士结识了吴老。刘慧芳居士在佛学方面很好学,认识吴老后特别希望聆听吴老的开示。记得有一次吴老来西安参加一个佛教的研讨会,刘居士得知后想方设法与我一起亲近吴老,我们一同陪伴吴老参观游览,一有机会,便就一些修学佛法中的问题向吴老请教。吴老对我们的所有问题都作耐心细致的解释,每个问题的解释都能令人耳目一新,我对吴老的这种功夫真是佩服。记得吴老曾经对刘居士讲解五戒,就远远超出一般层面的理解,他把五戒放在人类伦理和一切善行培养的高度来把握,既使五戒的内涵更加丰富,也使五戒走出佛教的范畴,在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发挥引人向善的积极作用。我相信,吴老对佛法的理解不但是深刻的,而且是圆融的;不但是圆融的,而且是符合佛陀本怀的。吴老无疑就是一位续佛慧命、弘法布道的大菩萨。
  2006年,我在西安再次见到吴老。这一次吴老来西安是应陕西省人民政府的邀请,参加陕西省政府专项调研项目“中国汉传佛教祖庭调研”的成果发布会。我是该项目的核心主持人之一,《陕西·中国汉传佛教祖庭研究》一书就是我负责的小组的最终成果。这一次相见,我突然发现吴老特别苍老了,不但说话显得有些吃力,而且走路也没有过去那么稳健。但吴老见到我还是那么的高兴,虽然这次没有进行实质的交流,但彼此默契在心,我能强烈地感到。我知道吴老对我的工作是满意的,对我在学习佛教过程中的领悟是肯定的。这种内在的感通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在这次会议上,吴老的发言尽管在时间把握上没有过去那么严格而清晰,但我能感觉到,他的言谈已经成为放开理性控制之后的灵性流露,佛法的圆融在他的发言中已经处于一种无碍的状态。这一次相见,我预感再见他老人家的机缘已经明显地减少了。但我没有想到,这次相见竟然成为我们此生的最后一次相会。
  “若法因缘生,法亦因缘灭;是生灭因缘,佛大沙门说”。佛陀所言乃至理也!生老病死,成住坏空,一切都在因缘中无常,一切都在无常中生灭,一切都在生灭中延续,宇宙与人生自古如此。我知道吴老已经看透了这一切,所以,我坚信他面对死亡是坦然的。而且我也坚信,凭吴老一生为人之谦和善良以及对佛法的虔诚信仰与精进修行,吴老的离去必将是他生命流转过程中一个更高更新阶段的开始。我为吴老离开我们而悲伤,也为吴老新旅程的开始而欣慰。(文:李利安)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