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蒙族人民的五台山情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宋文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蒙族人民的五台山情
  宋文辉
  据有关资料记载,在内蒙古地区流传的藏语系佛教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最近在为《喀喇沁文史·宗教篇》整理查阅有关资料时,发现其中有几处与五台山有密切联系,经与当地老喇嘛了解核对,撰写了这篇短文,从几件小事里具体反映了从1840年以后至1945年以前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中,蒙古族与藏语系佛教的关系,以及蒙古族宗教界人士、信教群众与五台山的联系。
  五台山的翁卜
  翁卜是受庙仓或佛仓喇嘛的指挥,管各种事务的喇嘛。如庙仓中管理牛马羊群、土地经营、买卖、建筑工程的监督等,都有专管的翁卜。五台山寺庙众多,1945年以前黄庙常派翁卜来内蒙古化缘。来者带着寺庙化缘的证明,先到官府送些绸缎之类的礼物,得到允许便开始化缘。至信徒家门化缘时,翁卜要首先说明是五台山某寺庙的,要修什么寺、什么塔,请施主大发慈悲,功德无量之类的话,如施主有意布施,便将翁卜请到屋内,上奶茶、点心,招待客人。翁卜拿出自北平带来的绸缎、小孩衣物、哈达格、五台山带来的佛像等,首先送礼,并送给施主一包“阿第斯”(白纸三四寸见方,上捺藏文阿第斯,包着糖面、炒米等),说是佛给的,吃了可以去病、来禄、加财、增福。受了礼物的信徒便殷勤接待翁卜,诚心布施。当地的王公、贵族、地主、牧主们对五台山来的翁卜也高看一眼,随时为他们准备住处与食品,临行时还奉供给翁卜许多金、银、牛、羊等。也有的翁卜针对蒙古族信徒缺少儿女的心理,带些小孩鞋,说这鞋与佛有缘,可多生子女,祝愿他们家庭兴旺,民族强盛。并且给蒙族人民带来许多美好的向往与心灵的慰藉。
  五台山的翁卜到内蒙来化缘,由于路途远,大多数都是春来秋去,一般都得羊二千只以上,马数百,金银若干。化缘得到的物品在城乡之间交易兑换成银两,满载而归。化缘的一小部分收入归翁卜私用,剩下的大部分交到寺庙。据建国初期的调查资料记载,1930年有一个叫巴布的五台山翁卜,化缘所得物品,除去途中一切开销与所买赠品外,还向寺庙交了1300银元,便大受赞扬。来内蒙东部盟旗化缘的五台山翁卜,路过北平时在大商店赊些物品,带到内蒙古作为礼品赠送给施主,待回五台山时,再去北平还欠款,如此便把北平的一些丝绸等物品带到交通、经济闭塞的草原牧区,使蒙族人民了解了外面的世界,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同时也给北平带来了经济效益。并且起到了沟通汉、蒙民族之间友好情谊。总之,由于来者是五台山的翁卜,那里又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所以有些蒙古族信徒发愿去朝拜五台山,但因那时交通不便、路途遥远、语言不通等原因,一般很难成行。一旦遇到送上门来的五台山使者,自然就会虔诚的布施,热心的款待。
  五台山的章嘉与内蒙活佛
  驻五台山镇海寺的章嘉活佛,是宗教领袖之一。民国以来章嘉活佛十九世统管内蒙50旗,国民政府行政院特命其为“蒙旗宣化使”,内蒙古各盟旗的大寺庙活佛,有一部分是经章嘉活佛认定的。如某寺庙需要转生新活佛,要去五台山镇海寺请章嘉活佛认定才算是合法或一种荣耀。去的人都带着本地王公、扎萨克的文件,首先将礼品、银子和公文捧上,说明来意,然后请章嘉念七天经,意思是超度前世活佛的灵魂到今世活佛的身上来,在写有婴儿姓名的签儿拣其中的一名打上印鉴,该婴儿便算是转生的新活佛了。去的人骑马回来后,正式宣布新活佛转生于谁家,这样活佛就算是名正言顺的转生出来了。其实,在未去五台山之前,早已决定新活佛为某王公的亲属了,通过章嘉活佛认定不过是一种形式。如原喀喇沁右旗善通寺的果穆活佛是喀喇沁王爷的弟弟,喀喇沁中旗德勒哈达庙的活佛是中旗王爷的叔父,敖汉旗羊羔子庙的活佛是扎鲁特右旗王爷的弟弟,翁牛特察罕伯勒庙的绰尔济活佛是翁右旗王爷的叔父。解放以前内蒙古一些寺庙的活佛就是这样转生的。
  魂归五台山
  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薛宝钗过生日,贾母拿二十两银子让王熙凤置办酒戏,王对贾母逗笑说:“谁不是你老人家的儿女?难道将来只有宝兄弟顶你老人家上五台山不成?”这里的“顶”字是顶丧驾灵的意思。在这里王熙凤处于对贾母的尊重,不敢直说到墓地,所以用到五台山成佛来比喻。过去的满、蒙富贵人家的信佛之人去世后,要送到五台山去,在那里选墓地,造坟埋骨,以示死后进入了佛国世界。其实,不但皇亲国戚有把五台山作为归宿之地的意愿,蒙古贵族也一样,因为他们都信仰藏传佛教,五台山有众多黄庙,也是蒙古贵族向往的地方。在1945年以前,内蒙古喀喇沁右旗的满、蒙贵族家庭,亲人去世后灵骨能到五台山埋放也是一种地位的象征。喀喇沁右旗福会寺、善通寺的几任活佛、堪布圆寂火化后,灵骨都由喇嘛专程送往五台山,在那里购墓地建塔存放。喀喇沁右旗福会寺最后一任堪布喇嘛叫官其扎布,是当时喀喇沁王爷的叔父,于1930年8月圆寂,火化后其灵骨放在声乐寺的大殿内,准备送往五台山,后因战事频繁而未果。其它寺庙的活佛、堪布、达喇嘛、格贵等上层喇嘛圆寂后,也有相当一部分把灵骨送往五台山。
  从清代到民国,笃诚的蒙古族农牧民及其它世俗百姓,他们一心求佛保佑,以取得精神上的寄托。尽管草原上也有许多庙宇,但没有文殊显圣处的神灵大,因此去一次五台山是他们一生中最大的愿望,也是他们坎坷人生的最大慰籍。至今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喇嘛,仍然愿意回忆他们年轻时历尽千辛万苦朝拜五台山的情形:住十方堂,登菩萨顶,瞻仰圆照寺“文殊讨饭”的石碑,殊像寺“荞面头文殊”的真容等等一些有趣的经历,仍然记忆犹新。五台山是青庙,黄庙共济的佛教圣地,与蒙古民族的信仰紧密相联。时至今日,蒙古民族不但与五台山黄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对汉传佛教也有了新的认识。应该说在历史的演进中,五台山为蒙汉文化的交流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