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罗睺罗小传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慈 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罗睺罗小传
慈 忍
  在五台山罗喉寺大藏经阁二楼上的北墙中央,摆着一个雕镂华丽的桃木佛龛,龛内供奉着一尊贴金木雕罗喉罗尊像。罗喉罗何许人也?为什么他会单独坐在该寺这样一个显要的位置呢?
  世尊嫡子
  罗睺罗,又作罗护罗、罗怙罗、罗吼罗、曷罗怙罗、罗云等,意译为覆障、障月、执日,以其生于罗喉罗阿修罗障月(月蚀)之时,或谓其处于母胎六年,为胎所障,故名。罗喉罗的生母叫耶输陀罗,意译为持誉、持称、华色,是中印度迦毗罗城释种执杖之女。以其相好端严,姝妙第一,具诸德貌,而嫁给了北印度迦毗罗卫城(在今尼泊尔南部提罗里克附近,拉布提河东北)净饭王的太子悉达多。悉达多有感于人生皆苦,生命无常,而决心舍弃王位,做个转轮圣王。于是,他于29岁(一说19岁)上,夜出王宫,自脱衣冠,出家为沙门。他在优楼频罗村苦行林中,日食一麻一麦,过了六年苦行生活,身心受到严重衰竭,也没有悟得人生宇宙之道。终于,他觉得苦行也未必是得道的唯一之因,遂毅然放弃苦行生活,到尼连禅河里,痛痛快快地洗了个澡.但他已精疲力竭,不能自拔。因此,便接受了牧女供养的乳糜,才渐渐地恢复了体力。后来,他又到了伽耶村毕钵罗树(菩提树)下.结跏趺坐在金刚座上,静心思维49天,于十二月八日已时,豁然悟道成佛。就在此时,他撂在王宫的正妃耶输陀罗生下了一个胖乎乎的婴儿,这就是罗喉罗。
  耶输陀罗为悉达多生下贵子,净饭王得了继承王位的孙子。摩耶夫人得了宝贝重外甥,这本来是件合家喜庆、举国欢乐的大喜事情,但因这个小宝贝是悉达多出家六年之后生的,所以就受到了宫内外各色人等的纷纷议论,有的说耶输陀罗男盗女娼,不守贞洁,必是私窃.诸释也说此是不祥之兆,有辱佛门.应该依法杀之,就是姨妈摩耶夫人也问外甥媳妇:“悉达多出家于是六年,汝今从何有身?若说六年怀妊,也是世所未闻。”弄得耶输陀罗哑巴吃黄连——有口难言,就是跳到尼连禅河里也洗不清自己的不白之冤。所以,她在一气之下.便对姨妈说:“愿见大王,尔乃就死。”于是.大王与她隔幔说话。同样,大王也是诘其所由。耶输陀罗据实陈情:“我非私窃.是太子之引尔。自太子出家,我常愁毒,寝卧冷地,故此儿不时成就,还望大王自看此儿颜貌色相是为孙子不?”大王抱起小儿仔细端详,乃流着眼泪日:“真是吾孙也。”但他还是半信半疑。后来,他又请来梵志相师人宫观看。相师一见小儿,便问:“汝叫什么名字?”儿答:“罗睺罗。”相师赞日:“善哉,汝以业因缘,故处胎六年,胎所覆障,故应此名。”尽管如此,只因相师没有讲明何业因缘,净饭王、摩耶夫人,特别是诸释子还是将信将疑。时,净饭王向诸释言:“如何是好?”复有一释子说:“如我意者,当作火坑,掷到火中,使其母子二人都无遗余。”诸释复言,此则最好。即掘火坑,以怯陀罗木积于坑中,用火烧之。时耶输陀罗拜诸释子,合掌向火而言:“我此儿者,实不从他而有,斯子若实不虚,六年在我胎中时.火当自灭。”作是言已,跳人火炕。时火坑变成了水池,耶输陀罗抱着罗睺罗被一株盛开的莲花托在上面,和颜悦色地向诸释子合掌敬礼。这样,他们母子二人才免遭王法戮之。但是,耶输陀罗心里的创伤.至此也未掉疤。
  光阴荏苒,机缘成熟。当罗喉罗六岁时.释迦牟尼带着他的僧团来到了迦毗罗波苏都城,弘扬佛法。净饭王和耶输陀罗听到这一消息后,耶输陀罗想:”我昔因此罗喉罗故,为诸眷属之所诽谤。今日时至,我于此事.应当清净,以明其身。以是因缘.必须请佛及比丘僧,布施饮食,及请一切眷属,以自明白。”于是,她和大王办了种种微妙饮食.遣人往城,邀请佛来回家探亲。释迦牟尼已经离开王宫十二年了.听到这一消息.不觉也想回家拜望父王和姨母,看看正妃耶输陀罗。所以,他欣然答应。次日,他早早起来,著衣持钵,领着千二百五十名比丘,诣向王宫,次第而坐。时,耶输陀罗作了一个大欢喜丸,给了罗喉罗,令他人众觅父。罗喉罗遍观诸比丘后,径直走向佛边,向佛言:“荫凉快哉!荫凉快哉!”时,迦毗罗波苏都城的输头檀王向佛言:“世尊,此事云何?耶输陀罗有此过不?”世尊说:“大王,今日莫作是疑,耶输陀罗无此过患。其罗喉罗真我之子,只因往昔业缘所逼,在胎六年。”“那么,罗喉罗往昔造作何业,为何业报处胎六年?耶输陀罗复作何业,怀孕六年?”输头檀王又问。世尊答日:“过去无量世时.有一王名叫人天.婆罗门种。他有二子,大者名日;小者名月。大者,不乐世俗,愿欲出家。未过多时,大王人天命终。其子日月互相推让。日王子日:‘汝当为王,治国政事。’其月王子亦作是言。后来,日王子终于舍弃王位而出家,并发愿‘自今以后,若非他施,不得自取一物一水及一杨枝’。但到后来时,他忘失本念,私自取食了药草根和一些果品。一天夜里,以口渴难耐,又偷喝了人家一盆洗澡水。次日,浴盆主人发现.日仙人也自觉己错。俗话说:’倘不问则为偷。’仙人觉得自己已经成了一名盗贼,遂来到月王所,要求对他依法治罪。但其弟月王觉得哥哥对他有禅让之恩,且偷吃了一些草根、果食,喝了点洗澡水,算不上什么罪过,迟迟不予治罪。时,月王子的一位外甥在旁进言:‘大王,但与此仙决罪.勿令他烦恼缠身,痛不欲生。’尔时,月王子白日仙人:‘事若尔者,请入我苑,止住修道。’仙人寻即废忘,不复再忆。至于六日,仙人也未出苑。月王见日仙人已痛改前非,遂赦天下一切囚禁及至飞走禽兽等,且施种种饮食于仙人,并允许他出去修道。”尔时,释迦牟尼自问自答道:”日仙谁也?我身是也:月王谁也?即罗喉罗。以其将仙人人苑住了六天故.因彼业报,复在母胎止住六年耳。”“那么,耶输陀罗呢?”输头檀王再问。释迦牟尼又说:“过去无量世时,有一群牛在牧所,牛主之妻令其女至牛群挤取牛奶二桶.大者遣女提着.小者自己提着。当至中路时,母对女日:‘汝速急行.此间路险,有可怖畏。’但其女诘母言:“此桶重大,如何急行?’一嗔之下.又对其母说:“我今大小便呀!’彼母再无言语.提着大桶向前走去,而其女则是提着小桶在后慢慢走着。就是这样.彼母兼负重担.行到六枸庐舍。”尔时,佛又加重语气说:“彼女谁也?耶输陀罗。以其着母负重,行道六枸庐舍。由彼业报,于今生怀胎六岁。”至此.释迦牟尼以因果业报的理论解释了耶输陀罗怀胎六年的原因,洗涤了耶输陀罗的不白之冤,为罗喉罗正了嫡子之名。
  沙 弥 之 始
  在罗喉罗十五岁那年,佛在舍卫祗树给孤独园对目犍连说:“汝今往迦毗罗卫城,向我父王和姨母问安,复慰耶输陀罗,令割恩爱,放罗喉罗出家作沙弥,修习圣道。”目犍连受命后,神足一通,屈伸臂倾,即来到迦毗罗卫城净饭王所,向王和夫人波闺波提问安时.耶输陀罗即遣青衣侍女来打探消息。青衣侍女还后,向耶输陀罗说:“世尊遣使来取罗睺罗,要度其出家为沙弥哩!”耶输陀罗一听,马上将罗喉罗关到高楼上,并令人坚守宫门,不准外人进入。所以,目犍连只好以神通力飞人宫内,立在耶输陀罗面前。耶输陀罗以忧喜交集的心情令其坐下,向目犍连日:“世尊无恙,教化众生不劳神也。遣上人来欲何所为?”目犍连日:“太子罗瞧,年已十五(一说九岁),世尊令其出家,修学圣道。所以者何?世尊说:‘母子恩爱,少时如意。一旦命终,堕三恶道。恩爱离别,幽幽冥冥。母不知子,子不知母。罗睺得道,当还度母,永离生老病死忧患,得至涅粱,如佛今也。”’耶输陀罗答日:“如来为太子时,娶我为妻。.我事奉太子,如事天神,曾无一失。其为夫妇,未满三年。他舍弃我们,腾宫逾城,出家修道,披叶食麦,犹如狂人,隐居山泽,勤苦六年。忘忽恩爱,使我母子,守孤抱穷,无有依赖,强存性命。虽居人类,不如牲畜。今又欲求我子,何酷如之。太子修道,自言慈悲。慈悲之道,应是安乐众生。今反离别人之母子,何慈之有?请你将我所陈,转告世尊。”目犍连虽以种种方便,随宜谏说多时,也无济于事,只好辞还净饭王所,秉明耶输陀罗之意。王闻是已,即令夫人波阁波提同目犍连再至耶输陀罗宫中,以种种方便,随宜谏劝。虽经反覆再三,耶输陀罗还是不从,且向夫人言:“人之娶妻,正如子孙相续,绍继宗嗣。太子既去,复求罗喉,欲令出家,永绝国嗣.有何义哉?”夫人一听,事关重大,无言以对。但旁边的目犍连则想起了世尊的吩咐,便说:“是的,未来迦毗罗卫国的王位,一定是由王孙罗喉罗来继承,但世尊说:‘幼童做万民之主,不是国家之福。’且汝曾向世尊誓言:‘世世所生,国城妻子及与我身,随君施与,誓元悔心。’而今何故,爱惜罗喉,不愿出家,修学圣道耶?”这一说打中了要害,勾起了耶输陀罗的忆念,也堵住了她的嘴巴,只好捉住罗睺罗的手,托付目犍连。但与子离别,她还是涕泪交流,哭成了个淋面人。罗睺罗见状,遂长脆合掌,向母言:“愿母莫哭,儿今去见父亲,寻尔就来。”时,净饭王为了安慰耶输陀罗和罗喉罗,即令诸王之公子五十名,随其去到佛所。
  佛见罗喉罗和五十名公子及众随行人员一齐到来,佛和众弟子们都非常高兴。当且之时,佛即令阿难为罗睺罗和众公子剃发披紫,又令舍利弗为罗喉罗的和尚,大目犍连为其阿闍梨,并授其沙弥十戒。从此,佛教才有了沙弥。因此说,罗喉罗是佛教的第一个沙弥。
  修 忍 辱 法
  罗喉罗既是王孙,又是佛的嫡子,出身高贵,从小就生活在帝王宫里,吃着美味佳肴.衣着绫罗绸缎,过着嬉戏玩耍、悠闲自在的生活。现在,突然离开王宫,来到僧团,出家为沙弥,吃着千家饭,穿着百衲衣.还得学习佛法,遵守戒律,颇难适应这种艰苦生活。所以常常有许多不顺心的事情发生。因此.佛和阿难、大目犍连、舍利弗都对他教育颇多。佛对他说:“佛世难值,法难得闻,人命难保,得道亦难。子今既得人身,又值佛在世,就应该抓住机遇,努力修学佛法,将来亦好济世度人.往生极乐世界。”经过佛和其师的谆谆教导,终于改变了他那种“公子王孙把扇摇”的生活作风,端正了修学态度,并在修行实践中,逐渐学习了三法印、四谛、十二因缘、四禅、五力、六入、七觉支、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和忍辱法。
  据《罗云忍辱经》载,当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时,鹙露子(舍利弗)和罗喉罗穿着法衣,拿着应器,至城内乞食。时有一位轻薄之人,看见他们师徒二人,以派性故,即生恶念,遂抓起了一把沙土扔到了鹙露子的钵中,还用石子击破了罗喉罗的面首。师见罗喉罗疼痛难忍,嗔恚生起,即对他说:“为佛弟子,慎无含毒,当以慈心愍伤众生。世尊常云,忍者最高,唯慧者能闻佛说戒,终身不犯。吾自摄心,以忍为宝。恣心履恶,犹自投火。贡高自见,愚者谓健。不计殃祸,当还害己。恣心之祸,重于须弥。愚人向清净沙门行恶,犹若逆风把炬火行。狂愚不舍,必自烧身。弊人怀毒,自以为慧。为佛弟子,常当伏心。恶生即灭.勇中之上。天神帝王,虽谓多力,不如忍恶,其力无上。”正说当中,师见血流到了罗喉罗的面部,遂拉着他到水边洗脸沐血。此后,师徒二人即刻返回。途中罗喉罗对其师说:“佛是吾尊,教吾大慈。狂悖之人,志趣凶虐。沙门默忍,以成高德。斯人恶也,我焉能恶欤?”当他们二人回到佛所之后,即向佛陈述了此事本末。师说:“轻薄者含毒.凶虐自随。乃心嫉圣,谤毁沙门。为人丑陋,众所恶憎。忍恶行者,降嗔修忍。忍之为明,逾于日月。怀忍行慈,心中恬然。忍为安宅,灾怪不生。忍为神铠,众兵不加。忍如大舟,可以度难。忍为良药,能济众命。忍者之志,何愿不获。”为什么呢?忍者,忍辱。忍辱,就是遭受到别人的侮辱恼害而不生嗔恚。《增一阿含经》卷十四日:“诸师般涅粲,汝竞不遭遇,皆由嗔恚火。嗔恚犹烈火,烧尽诸功德。”因此说,忍辱是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中的主要法门,也是修行六波罗蜜的中心和难点,还是大乘菩萨进入菩萨地的一个先决条件。所以.鹜露子和佛就向罗喉罗讲述了修行忍辱法门的意义和方法。那么.如何修行忍辱法门呢?首先是要降伏嗔恚心。降伏嗔恚心就要持戒。持戒就是戒一切坏的行为、恶的行为,使心念念都在清净中。其次要修行忍法。忍者,拔出慧剑,斩断恶念。没有恶念,也就没有善念。佛说:“无恶亦无善,是名至善。”所以说,忍为日月,忍为安宅,忍为神铠,忍为大舟,忍为良药,忍为大勇,、忍为大智。真正修到“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的功夫,时时处处牺牲自我,真正达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境界,那就好了。因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是离一切诸相,“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修行数息观
  罗睺罗不仅修行忍辱法很有成就,而且还是修行数息观得到阿罗汉果位、成为著名的十六罗汉之一的。那么,何谓数息观?为什么他要修行数息观呢?数息观.梵名阿那般那观、安那般那念、念安般、安般守意,意译为入出息、念无所起、息念观、持息观,简称安般、数息.是五停心观之一.或八念之一、十念之一。它是通过计算呼吸次数.摄心一境,使身心止息.清除乱想,进入正定的一种禅法,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先入息,后出息”之调息法?或者说是“先出息,后入息”之“念出入息”。据《太子瑞应本起经》说,释迦牟尼在六年苦行之后.初至菩提树下,欲学佛法之时.首先修行的就是数息法门。佛经中也常说,数息法门是三世诸佛的人道初门,是使众生成就解脱涅槃最多的一种妙法.故有甘露门之誉。所以,世尊和鹙露子、大目犍连、阿难都教罗喉罗修行此观。那么,如何修呢?《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说:
  端坐六年,形体赢瘦,皮骨相连,玄清靖漠。寂默一心,内思安般。一、数,二、
  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游志三四,出入十二门,无分散意。
  寂默,去掉烦恼;安般,入息出息。合而言之,就是去掉乱想,专心于入息出息。其步骤是:
  一、数恩¨
  数息,就是一边数数,一边呼吸。数数时,可以有声,也可无声;可以呼气时数,也可吸气时数,或者是呼气、吸气都数。关于算数的方法有五:(一)、以一为算数,如入息为第一,出息为第二,辗转数至第十。(二)、以二为一算数,如数人息时,入息和出息为一个数;数出息时,出息和入息为一个数。(三)、顺算数,即不管以一为一数,或是以二为一数,都是顺次由一数至十,简称顺数。若数不满十,名为减数;若数过了十,名为增数。这增减之数都不是得定的方法。所以,一经发现有误,即刻再从一数起。反之,从一数至十时,若中间一个也没有缺失,则名满数。因为它能使行者迅速清除心中的乱想杂念,进入正定,故又名数法成就。相反,如果心中有不定散动,数法就乱。所以,从一数至十就能使行者迅速觉察出心的散乱。如果只数一个数字,一个数字中没有任何间隙,即使心有异动,也不易马上觉察,因此,只缘一息或少息,就不能清除心中的妄想杂念。再者,算数也不宜超过十,因为十以上的数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一心观照两个音节,就容易分心,这就反而增加了散乱.所以不宜采用。(四)、逆算数,因为数息的本义是将意念专注于数目字上,但习惯养成自然,自然变成惯性后,心又容易散乱。当此之时,即把顺数的一、二、三、四……十,改为十、九、八、七……一,就可把心再度集中起来。(五)、胜进算数,若行者对于上述数息法,已经掌握得相当纯熟时,也可把一出一入和再一出一入合二为一个数字.仍然从一数至十;或将十个呼吸为一个数字、百个呼吸为一个数字,仍然从一数至十;这样反复修行,终可把心集中,不会使其散乱。
  于此,还有两点需要着重指出:(一)一般说来,平常人的呼吸,多以出息较长,入息较短,所以,数出息时注意力容易集中,故日数出息较好。进而,如果能把出息延长,由十秒——十五秒——二十秒.更久地持续四十秒乃至一分钟时,那就会产生惊人的效果。据说,这种长出息短入息的呼吸法,从现代医学观点看来.不仅可以清除杂念.使人入定.而且还可强化胸腔内的肺脏和心脏的功能,又会使腹腔内的横隔膜及其相关连的呼吸肌、斜腹肌、腹直肌、腹横肌、腰背肌等协调收缩,产生强大的内压,从而就会促进动脉、静脉乃至脑部血液的循环,增强体内六十兆细胞的活力.还可起到预防心肌梗塞、狭心病、脑中风、癌症、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神经症、忧郁症等疾病。
  (二)修行数息观的坐姿,最好是使心窝部位收缩.胸部、腹部间出现皱纹,并以此为轴线,将身体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微微前倾,等吐完气后,把上半身提起,再轻轻吸气。每次持续5分,一天重复几次,久而久之,即会产生惊人的效果。不妨请君试试,这决不会有什么负作用。
  二、随息门
  在修行数息门中,当心念明细,禅定未发时,如果继续思念数目,难免心中还会起念,这时即要放弃数息门,修行随息门。随息门,就是心念随着息的出入,知道息的出入长短、冷暖粗细,且注于息中,意无散乱,即名之日随息。当修行随息门时,若感觉到了息的长短,遍身出入,心息能够任运相随,意念恬然凝静,而产生了对它的厌弃,这就叫做“随相应”。修行随相应,能够产生十六胜行。十六胜行,又名十六特胜。其是:一、知息人,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遍身,五、除诸身行,六、受喜,七、受乐,八、受诸心行,九、心作喜,十、心作摄,十一、心作解脱,十二、观无常,十三、观出散,十四、观离欲,十五、观灭,十六、观舍弃。
  三、止门
  当行者以随息的方法,使心安稳明净,犹未发定之时,仍然会有些微乱想,这时就要弃“随”修“止”。止者,息心静虑。修止,就是息诸缘虑,不念数息、随息,凝寂其心。修止的方法,一般多用凝心止。凝心止,又名制心止,就是制心息缘,不念“数”“随”,止于寂静,使身心泯然入定,不见内外相貌,安稳快乐。这就进入了禅定境界。
  四、观门
  当行者进入禅定境界时,千万不可陶醉于禅定的喜乐之中。因为这时的定境是由五蕴、十二入、十八界诸缘和合成的,还没有见到诸法实相。所以.乃须努力,现起解慧,观察分别。这一分别推析之心.就名之为“观”。那么,如何修观呢?一般多用四念处。四念处,亦名四念住。四念住,就是在定心之中,以慧分别,用心眼观身、观受、观心、观法,结果就会得到身不净、受是苦、心无常、法无我等四种正见,从而即可破除了凡夫的执身有净、执受是乐、执心是常、执法有我等四种颠倒见。这一观察破立就叫证观。,
  五、还门
  在修行观法的过程中,往往觉得有一个推寻检析的能观之心。既有一个能观之心,就必定有一个所观之境,而且这个能观之心往往会随着所观之境流动不息。那么,这个能观之心和其所观之境,从何而来,是否真实?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转心反照,检析一番。而这个转心反照,就叫做“还”。修还,就是反复推寻这个能观之心,是自生、他生,还是无因而生。结果发现这个能观之心本自无生,实不可得。反本还源,本无观心,亦无观境,而是境智双亡,原是虚空。此时,心慧开发,不用功夫,心可任运自然地返本还原,这就叫做证还。
  六、净门
  既然被开发的心慧要返本还原,那么,还至那里呢?还至境上,境无;还于两边,落入了边见;还于空中,是无着落。因此,就得弃“还”修“净”。何者谓净?心无所依,妄念不起,是名为净。如何修净呢?息妄想垢,息分别垢,息取我垢,是名修净;不得能修、所修.不得净及不净.是名修净:能够心如本净.亦名修净。修净就会得到无漏智慧、诸法实相、涅槃寂静。所以,佛让罗睺罗着力修行数息禅法。
  密行第一
  罗睺罗虽然是王孙佛子,但自十五岁出家为沙弥后?便在佛和舍利弗、大目犍连、阿难的精心培育下,听闻佛法,钻研佛理,严守制戒,诵读不懈,对戒、定、慧三学的修行都有成就。这是因为,非戒不能生定,非定不能生慧。只有三法相资,才能断见思烦恼,而得无漏胜果。就罗睺罗而言,对于三学之首的戒学更有精到之处。在《佛本行集经》卷五十五《罗喉罗因缘品》上中。佛对诸比丘说:
  当知我之声闻弟子持戒之中,其罗睺罗最为第一。
  因此,佛典中称罗喉罗“密行第一”.所谓密行.就是对于佛教的戒律.不仅能够严格遵守,坚持执行,而且在一些细微之处,也秋毫无犯,一丝不欠。换句话说,就是对于僧人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也能持守无缺。所谓威仪,就是说僧人在坐作进退中,也有威德和仪则。三千威仪,就是比丘遵守的二百五十戒(四波罗夷、四提舍尼、十三僧残、二不定、三十舍堕、九十单堕、一百众学、七戒诤),配以行、住、坐、卧(行如风、立于松、坐如钟、卧如弓)四威仪,即得一千威仪。再配以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轮转,即成三千威仪。三千威仪,再配以身口七支(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即得二万一千细行。二一万一千细行,再配以贪、嗔、痴三毒及等分四种烦恼,即成八万四千细行,四舍五入,即得八万细行。合而言之,就是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是对僧人严守戒律、丝毫无缺的夸张描述,它很可能是源于我国儒家经典《中庸》中的“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一语,即佛教文化与儒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正因罗睺罗对戒、定、慧三学的修行都好,其中,又偏长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知行俱优.所以佛教就把他称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或者说释迦十圣之一。这十圣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摩诃目犍连、“头陀第一”的摩诃迦叶、”解空第一”的须菩提、“说法第一”的富楼那、”论义第一”的摩诃迦旃延、“天眼第一”的阿那律、“持律第一”的优波离、“密行第一”的罗喉罗和“多闻第一”的阿难等。
  总之.罗喉罗不仅是佛子.还是佛的十圣之一、佛教的十六罗汉之一。据佛经说.在现世中.他与一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于毕利扬瞿洲.教化众生;在未来世中,当得作佛,号蹈七宝华佛。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罗汉菜
下一篇:罗睺寺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