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此身愿作杨枝水 点点滴滴在人间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圣法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此身愿作杨枝水 点点滴滴在人间
  --记广东尼众佛学院院长宏慧老和尚
  圣法(本院学僧)
  十五年前的清云山定光寺,是刺竹遍布的荒野;十五年后面貌全新,已成妙严香洁的道场,培育僧才的摇篮。凡来定光寺的人,无不为其因地制宜、古色古香、壮观雄伟、气势磅礴的建筑所惊叹;无不为其有那么多庄严肃静、气度非凡的僧众所感慨。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与老和尚的仁慈德厚、悲心济世、高瞻远瞩、超然卓见是分不开的,感召着一批批莘莘学子和中外信众一起归投於这块净土。他是我们修学道路上的指路明灯,是现实生活中的教化导师,他那博大的菩萨道奉献精神,永远是我们后辈佛子的学习典范。您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们广东尼众佛学院院长、定光寺老方丈一一上宏下慧大和尚。
  老和尚是陆丰碣石镇人,俗姓陈,名吾寿。因家境贫寒,只读了四个月书就随父从商,但他聪明好学,自练书法,颇有成就。青年时信佛,常诵经礼佛,在诵《金刚经》时略有所悟,顿感人生无常,遂生出家之念。二十二岁离开家乡,前往潮州开元寺和海丰捷胜得道庵要求出家,由於战乱,皆未能如愿。虽遇逆缘,仍不改初衷,二十三岁来到清云山罗堂庵(定光寺前身)遇宽鉴上人,始得剃发染衣僧相现。自此以后,苦心向道,焚香扫地、砍柴种田、礼佛诵经,过着清贫而安乐的山僧生活。好景不长,十年浩劫,寺庙被毁,田地没收,僧众流散。老和尚身处俗世,却心留佛地,始终不忘身为佛子当行佛事。终於在1979年再次回到清云山决心重建古寺,与几位徒弟凭着愚公移山的信心和毅力,开始了复建工作,并改名为定光寺。
  老和尚怀着满腔的雄心壮志,十多年不下山,终於由原来的五间小庵房发展到今天总占地面积29600多平方米,拥有天王殿、大殿、藏经楼、教学楼、地藏殿、观音殿、法堂、斋堂、钟鼓楼以及三十幢两层建筑的古朴大方、妙相庄严、独具一格的古建筑群。殿宇僧舍屹立于青松翠竹之中;钟鼓梵呗回响于岚林廓院之间。寺僧静坐参禅,学僧教观双行,四众朝山礼拜,真可谓是梵天佛国,灵山胜境,来者无不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而他老人家并没有陶醉在啧啧赞叹声中,他清醒地认识到:寺庙不论修建的多好,即使建设得飞阁流丹,金碧辉煌,如果没有合格的僧人,也不过是陈列室,博物馆和游客的招待所罢了。即使有了年轻僧人,如果不能予以信心激励,增长宗教感情;不予以道德品质的培养,提高宗教情操;不予以佛教教义的教育,开发智慧,只不过徒有虚名,对国家、对人民、对佛教皆无益处;佛教要昌盛,必须有具足正知、正见、正行,能绍隆佛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所以对僧才的培育,远远比修复寺庙更坚难、更重要。然而老和尚虽独具慧眼,苦于因缘不备,未能实现此愿。直到十年前的一天。
  1995年秋,厦门妙湛法师与老和尚商量共同办学之事,并且送来了近百名女众学员和几位法师,可环境简陋,条件不足,怎么办?老和尚当机立断,把原有的客房当宿舍,客厅当教室,购卖了一批教学用具,就这样“定光寺僧伽培训班”正式开学了。经过几年努力,於1998年经广东省宗教局批准为“广东尼众佛学院”。办学以来,老和尚以实际行动集中财力、人力、物力发展佛学院建设,培养合格佛教人才。
  记得赵朴老曾说过:“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当前和今后中国佛教的一个最紧迫任务,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可谓“英雄所见略同”,老和尚与赵朴老有着共同的认知,提出了广东尼众佛学院的发展方向是“教育第一,办学第一,人才第一”,寺院常住的一切运作都要以佛学院为中心,把教学放在第一位。老和尚内密菩萨行、外现凡夫相的良苦用心,又有多少人能真正了知呢?就连来此求学的学子们都百思不得其解。记得初到学院时看到定光寺的整体建筑,心中就有疑惑,一般寺院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定光寺为什么以教学大楼为中心呢?现在才明白,老和尚此举是为了表示定光寺今后的发展以教育为主,办学第一,百年不变。他不但如是说,在十年的办学历程中也证实了他也是如是做。
  老和尚虽未进过高等学府,但因宿世善根智慧,他不但懂得教育,更重视教育质量。在当今科学发达的黄金时代,以往呆板的教育形式已不适合现代人的口味,他希望法师们通过灵活生动、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方式使学僧们把握世出世法的真实内涵。同时为了扩大学僧的知识面,为了培养出能适应新时代的弘法人才,开设了电脑、英语、政治、古汉语等课程。而且老和尚大力倡导爱国爱教、学修并进的道风和学风,要求学僧必须刻苦认真学好佛学以及各门功课,并能学以致用,依教修持,从生活中体证佛理,以促进人格的转化,达到人格的升华,成就高尚的僧格。他老人家还经常亲自教导学僧怎样上殿、过堂、行持律仪轨范,告诫学僧作为一名出家人该怎样言、怎样行才不辱身上的这一领袈裟,才能真正荷担如来家业,长养慧命,成为佛陀的好弟子。
  老和尚对师生的日常生活、安全健康同样是关心倍至。他每年为全院师生作两套校服,常令厨师为学僧调整饮食、增强营养。由于学院地处偏僻,学僧们又来自五湖四海,每年开学、放假时期他都指定专人专车接送,安全是老和尚最为牵挂的问题。
  正是老和尚这种坚韧不拔的信念和身体力行的作风,带领着全院师生排除困惑、奋勇前进,才使广东尼众佛学院在今天成为佛教界的一所重要学府,为中国佛教培养了几百名佛教专业人才。
  老和尚不但关心佛教内部的教育与建设,同时关注着社会大众的患难疾苦,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佛学院本身地处经济不发达的偏远山区,再加上既办学又建寺,因此学院经济常会陷入捉襟见肘的困境,但老和尚仍不忘更多需要帮助的苦难众生,履行佛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救世精神,去做兴修水利、建桥铺路、兴办学校等利众之事。如2000年帮助陆丰市夏陇乡修建学校捐款4万元;修建两个村水利工程捐款30多万元;2001年整修各村农田水利工程捐款6万多元;2002年帮助贫困学生交学费5000多元;2003年又修建了从定光寺到路口的水泥路,大大便利了村民的交通等。老和尚所做都是平实之事,但在平凡中却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因此受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并送来了锦旗。而他老人家只是一笑了之,从不宣功耀德,默默的奉献着。
  老和尚对众生以平等心有求必应、慷慨解囊,对自己却是非常节俭、惜福。穿的总是那一身灰色旧裳;吃的粗茶淡饭;住的是最早建的旧房。在他的丈室里:一张床、二张椅子、一张桌子。放衣服用的是纸箱子,他老人家还风趣地说:“用纸箱放衣服既好拿,又好放,又省力。”说到节俭方面,他从不为自己乱花一分钱,也没有私人积畜,居士供养的钱,往往是一转手就变成了办学或建寺的经费。一寺之主,年近九旬的老人,为了报答父母的恩德,就连给父母迁一块坟地的二万块钱,从去年积到现在,还积不足一半。老和尚这种安贫守道、节俭惜福、重亲孝亲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前进的动力。老和尚不愧是人天眼目、众生楷模。
  如今老和尚已步入耄耋之年,但他仍心系佛教教育事业,系心在每一位学子身上,依然为弘法利生呕心沥血。几十个春夏秋冬、风霜雪雨,老和尚与定光寺佛学院同呼吸、共患难,遍洒仁爱之风,慈悲之雨,看到佛学院欣欣向荣的气象,学子们蒸蒸日上的朝气,作为晚辈的我们怎能不被老和尚的超前思想、坚强毅力、无私贡献、大无畏菩萨精神所折服呢?请您老放心,在今后的日子里,为了学院的更加兴旺,为了佛教的再度振兴,我们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悲心愿志,脚踏实地的向菩提道迈进。
  愿:
  宏老慈悲满宿愿
  光芒普照三千界
  佛辉永明齐日月
  仙寿住世等泰山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