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谈院学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吕澂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谈院学
  院学为先师(欧阳竟无──整理者注)数十年苦心经营,《释教》一篇已有其组织表白。窃谓先师以此系道友,道友之系精神于院者,应即在此。今欲使此学易于认识,略出二语以形容之,曰∶“由言教变迁之实,求观行践证之真。”(见《内院简史》,乃根据先师与李证刚先生函意言之)盖学所依据为“言教变迁之实”,而其实际则“求观行践证之真”也。依据即佛教,不云佛教而云言教者,佛教之体为名、句、文身也。然则教外别传非教耶?此亦是教,但不立文字耳。以佛四十九年说法,乃有四十九年不说一字,若离佛教,何期践证耶。此教自佛说以来,非一成不变,对机演解,自有变迁,但皆有其所以变迁者在。欲知其实,应分三段而谈,此可借《金刚经》中处处所见之语示之。初段“佛说”,如《经》云佛说般若波罗密,与佛说庄严佛土等。次段“即非”,如《经》云即非般若波罗密,与即非庄严佛土等。三段“是名”,如《经》云是名般若波罗密,与是名庄严佛土等。知此三段变迁之实,乃知佛言教之全。小乘言教,止于佛说,认佛所说悉为法句(法即句也。此句非具体而为抽象观念,几经思惟锻炼所成。印度异端之有句义亦仿佛似之),故有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寂静),四谛(苦、集、灭、道)、五蕴等。小乘《毗昙》(阿毗达磨)即表示法句之至极组织者,此第一段言教也。大乘言教,起于此处,即而非之,如《般若经》九分处处空谈,是即小乘所执着之法句,而非之也。末分《金刚经》(此第九分,印土《般若》原为八分或九分,奘译乃集为十六分),最后乃出一偈,谓“一切有为法,如幻梦泡影”,则是名之义而甚简略,未及畅言也。此第二段言教也。再进如《深密经》言,一切法有为无为句是“佛说”义,是中有为非有为非无为,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是“即非”义;言有为者是本师假施设句,言无为者亦是本师假施设句,非无其事,即“是名”义。又如《楞伽经》首举百八句,如生句、常句等,为“佛说”义。次说生句即非生句,常句即非常句等,为“即非”义。后文详解生为心相续,常为妄法等百八句,即“是名”义。二经皆“佛说”与“即非”甚略,而“是名”甚详。此第三段言教也。此即言教变迁,有此三段,明其真相,始可参研(小乘解法亦有二义∶第一五蕴、五蕴无我为我空;第二涅槃,涅槃无五蕴为行空。从流转至于还灭,亦有百八句之组织,归纳为法句,此即第一段。第二段即非为大乘之开首,所以《般若》即非一段,占百分之九九,是名一段占百分之一耳。第三段《深密》、《楞伽》、《涅槃》等经反是,是名占百分之九九,乃以不坏假名而说实相也)。先师苦心经营之学,依据在此。
  空谈无学,观证乃有学。《般若》常言观空不证,《中论》亦备显观而不详证义,故观与证,未可混淆也。观云观行,证谓践证。观行即见修,见属态度,修是行事。《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住于色而行布施”,可见观行二事之不离,于行以见其观,由观以成其行也。践证者,践之谓住,无着《金刚论》立十八住为观行所践履之处也。证为归宿,如行人到家,践履之究竟在此也。《心经》云,究竟涅槃,是以圆证为证,而非分证之为证也。观行为材料,践证为组织,不住于色而行布施,乃在求佛地八具足,观行践证,亦不能分而言之也。然此有真不真在。真者,必依言教之实而得之,如《般若》之空观,《心经》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常人不明此五蕴,乃小乘最后结撰之观念,而以目之所遇身之所触为色受焉(常人所解犹之常识,小乘《毗昙》所解之科学知识,其相异可知矣)。则亦不得言教之实,云何而成观行之真耶!又如《瑜伽》之唯识观,以离二取言,二取亦非常人所解,乃小乘执一切法是十二处,即能所受用之法也。唯识观行即从此起,若不明其实义如何得真观行耶!
  然此等犹是言说安排,仍非活学。言教之实,观证之真,于学者身心密切相关之意味,不可不于求字上明之也。小乘一闻无常言教而毛骨悚然当下证果,须菩提闻空离想而悲泣抆泪,求之迫切可知,此求即欲也。通常说为发心愿望,果有此真实之言教,亦即有真实观行之欲,所以《华严》〈十地〉无地不展转发心而胜进,此即欲求一刻不停,观行践证一刻不舍之真实处也。六百卷《般若》以须菩提欲求无上菩提而起,《金刚经》亦以发心何住贯彻始终,乃至儒家学说如先师所提“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亦应着重欲字。孔云“欲仁仁至”,孟云“义所欲而舍生取义”,非有胜欲在,何取何舍,何有于佛法世俗!故言教实而观行真,不能一息之离欲也。先师一生愿欲不断,入蜀时有人劝其休息而大愤,及最后尚有《心经注解》,及《答蒙君(文通)讲学书》,有此一片求究竟之胜欲,乃有先师一生之事业,乃有此院学,此可深长思之也。今日所谈院学,仅及百一,略见精神所系者如何而已。或有错误,愿诸位有以教之。
  大师百期大祭纪念讲演
  一九四三年六月二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