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法界释义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吕澄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法界释义

  今单就法界一名,略释其义。淡法界义,乃先师一生讲学最後焦点之所在。其含义尚未完全发挥,今略加讲释,无异欲以烛火藉增日曜而已。

  谈法界应以《佛地经论》为据。兹先略淡有关此典之故事,藉资考据奘师之西游取经,民间已成最普通之传说,实以亦为佛学史上中土得有真佛法之枢纽。於此,应先明奘师去印之动机,而传文并未记载,但知其欲赴印求《十七地论》而已。此非无因而然。奘师生当隋末,时值大乱,避难入川即受具戒,例当依戒师修学,但以在蜀无可学者,遂潜行去蜀,历各省而至长安,备庄严寺十大德之选,时即唐贞观元年也。是年十二月,由印土来一大法师即波顿密多罗二藏(此云明友)。波颇在那烂陀寺得戒贤《瑜伽》之传,博通三藏。传称彼记诵大小乘经典各十万颂,及至长安,释门大德皆居门下,从古所传之疑惑,无不一一得其解释,叹为希有。其学今虽无考,观其三译中之《庄严经论》(余为《般若灯论》、《宝星陀罗尼》),李百药序谓此书中《菩提》一品义最微妙。转八识以成四智,束四智而为三身,详诸经论所未曾有,可谓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云云。百药此语为当时大德之所同感。奘师聪慧高迈,亦必有所感发。序文又言西域大小乘学,悉以此论为本,若此不通,未可弘法。则此沦为大小乘之根本,奘师亦有所闻也。此论即《瑜伽菩萨学》,为《瑜伽菩萨地》之别传,更采集诸经论以庄严之者,则大小乘学皆应以《瑜伽师地论》为根本亦无疑矣。奘师由此知有戒贤三藏讲学那寺,遂乃冒险去国,前後十八年,卒得达其目的。此奘师去印之真因也。戒贤三藏与奘师彼此感应事迹见诸传记,此皆与波颇三藏有关。奘师在印听讲《瑜伽论》三遍,及其返也,开首译之,可见其精神所在。但由此论以知奘师学之所得,仍属困难。今观其译毕《瑜伽论》後即译《佛地经论》(回国後四年译),乃知其学心得之所在矣。是论释义主要皆为戒贤之作(民十四年对勘番译得知)。亲光(亲光即明友。光即明,亲即友也,亦如清辨之为分别明也)稍有补充,亲光即奘师在印听讲《瑜伽论》三遍,及其返也,开首译之,可见其精神所在。但由此论以知奘师学之所得,仍属困难。今观其译毕《瑜伽论》后即译《佛地经论》(回国后四年译),乃知其学心得之所在矣。是论释义主要皆为戒贤之作(民十四年对勘番译得知)。亲光(亲光即明友。光即明,亲即友也,亦如清辩之为分别明也)稍有补充,亲光即波颇三藏,故知波颇实得戒贤学之真传。《庄严经论》四智三身之说,勘之梵本文字不具,但亲光之《佛地经论》有之,可知此出波颇之意也。此中曲折直至最近数年始得究明,宗奘师之学者,应先知此而于《佛地经论》不可不三置意也。

  次谈义理。此经以‘佛地’为名,顾名思义可知其内容要点所讲为佛之境界,即以‘五法’释此境界。‘五法’谓‘法界’与‘四智’,初之‘长行’,‘五法’并举,而结颂独提‘法界’,可知‘法界’之重要。奘师所学既在此经,亦可知其学根本亦在‘法界’也,《经》谈‘法界’有虚空十喻,意就三方面说︰(1)佛以法界为体性,法界即涅槃界,是即以涅槃为体性,乃明佛之所以为佛也。小乘亦具此义(即以涅槃为体性),或谓以菩提为体性也(分别论者)。(2)法界遍于有情心相续中,为有情所同具,即所谓一切有情皆有佛性(如来藏),意明佛与有情皆据法界,即所依等同也。(3)法界由共相(二空)所显(平等相为共相),法界本身非共相而为共相之所显也。

  合此三义以观法界,可知法界者即无差别遍一切有情心而为共相之所显者也。在众生边说即心法性(如来藏)而已;在如来边说即圆满证得此法性心而已。是故第一义明佛之圆满证得;第二义明心与心性非一非异,而为生佛之所同依;第三义明法界由共相显,即示入道之门也。云何入道?谓由观共相而显法界也。

  奘师译此经论用字特多,如以法界为理、为真(真如)、为实(实体)、为性(实性)。是等用字,于后来中国思想上发生影响极大,贤首一宗理事之说,即从此出,宋明理学于此亦不无关系。然有真实了解以运用此诸字者,惟奘师本人而已。奘师之以法界为理者,此理非共相而为自相(实相)。故可以加真字(即真理)、实字(即实体之理),无有歧义。盖理谓一切法如,事即一切法,实则理事所指同一,如人有名有号。从佛方见法为理;从有情观之即为事(理事平等平等)。有情之上希于佛,须从事上见理(即事之理相),而入佛道。佛之教化众生,须从理上见事(设施事相),而有种种言教安立。如是理事,皆指一法,而意味不同也。此奘师采用理字真义之所在,故知法界实义,必须研究《佛地经论》,始可得其真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辩中边论要义
下一篇:佛法与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