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宋刻蜀版藏经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吕澄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宋刻蜀版藏经

  中国汉译佛教典籍以一大藏经数千卷的规模来刻版印行,开始于未初。开宝四年(公元九七一),宋太祖命高品张从信去益州(四川成都)计划刻藏,经过十二年,到太宗太平兴国八年(九八三)全部刻成,运到汴京(据说有十三万板)。就在新创的译经院西边建筑了印经院,藏版印刷,初印的本子恰好供给了译经的参考。这一刻版因为刻在益州,所以通称为“蜀版”;又因它是朝廷所刻,也称做“北宋官版”。

  蜀版藏经的印本现存的极少,国内仅有公私收藏的几卷。照现存的印本看,是卷子式,每板(即印纸幅)二十三,每行十四字。板首另刻经题、板号、帙号小字一行。这些大概是参酌写本款式而定的。

  蜀版的内容,从金代的复刻本(即《金刻藏经》)上,可见它最初刻成的部分完全用《开元录》入藏写经为底本,一共四百八十帙(千字文编号为天字到英字),五千零四十余卷。它的印本于淳化二年(九九一)传到高丽;后来丽僧守其等用它校勘新刻藏经(即《高丽再雕版》),即为“宋本”,举出其中的缺卷,错简,脱文,衍字,误收,重出等错误。

  唐代写经本来还有《贞元录》继续入藏的一部分,但在五代时候,大概这类写经流行的区域只局限于关右一带(见恒安集《续贞元释教录》序文),所以蜀版没有将它收入。

  蜀版收藏于印经院之后,译场学僧校勘,有过几次改订。同时,宋代新译入藏的经,《贞元录》入藏的经,还有一些新入藏的著述,都陆续刻版附带流通,因之蜀版后来印出来的本子,随时不同。其中比较重要的,凡有三本:

  第一、“咸平本”。这是蜀版在咸平初(九九八~)校订以后的印本,也可谓之“蜀版初校本”。校订是由译场证义字学沙门云胜主持,从端拱二年(九八九)起,到咸平初完成,文句上改正错误不少(云胜还著成《大藏经随函索隐》六百六十卷),缺经也大部分补上了。宋代新译从太平兴国七年到咸平二年(九八二~九九九)一共二百七十九卷,这时刻成三十帙(继续《开元录》入藏经编号为千字文的杜字到毂字),还有太宗所著《莲华心轮回文偈颂》等四种五十七卷也刻成五帙,一并印行,所以这一“咸平本”包含《开元录》入藏经、宋代新译经、新入藏著述三部分。徽宗崇宁初(一一○二~)惟白禅师在婺州金华山智者禅寺所见的旧藏(依《大藏经纲目指要录》的记载)以及王古《大藏圣教法宝标目》所据的印经院本,都是这个本子。

  第二,“天禧本”。这是蜀版在天禧初(一○一七~)经过再一次校订以后的印本,也可谓之“蜀版再校本”。所用以对勘的有天寿、皇建两院的写经,刻版上的缺点大都得到订正,并且依据唐玄逸《开元释教广品历章》改动一些卷帙、品次。例如改《放光般若经》二十卷为三十卷,《大集经》六十卷为三十卷(分出《曰藏经》、《月藏经》单行本),又变动《摩诃般若经》、《思益梵天经》、《法华经》等品目,又用《苏悉地羯罗经》代替了《苏悉地供养法》等。随同流通的除了宋代新译和入藏著述而外,还有咸平以来访得《贞元录》未入藏的一些典籍(如《千臂千钵曼殊室利经》、《法苑珠林》、《宝林传》等,都是散刻,没有编号)。这一印本于乾兴元年(一○二二)分别传到当时中国北方的契丹和国外高丽。

  第三,“熙宁本”。熙宁四年(一○七一)印经院停办,蜀版全部移送京城显圣寺圣寿禅院,从此再无校改,所以印出的本子可以谓之“蜀版校定本”。这时《贞元录》入藏经二百四十二卷连同《广品历章》三十卷、《贞元续开元释教录》三卷,陆续刻成二十七帙(仍未编号,其中各书的次第大体和《天圣释教总录》所载相同),另外还有咸平二年(九九九)以后新译经《法印经》等以及入藏著述《景德传灯录》等刻本,这些都随著藏经印本流通。此本因归寺院经理,印造较易,所以流布稍广,元丰六年(一○八三)此本并传到高丽。

  熙宁以后,蜀版的内容还不断有增加。因为当时译经断断续续地一直进行到政和初年(一一一一~)新板就随著陆续添刻。此外,天圣四年(一○二六),诏许天台、慈恩两宗章疏一九三卷联编入藏;景祐二年(一○三五)新修经录,又有著述约二百卷编入。这些典籍或者搜集旧板,或者另刻新板,格式种种不同(有卷子、有书册,行格疏密字迹大小更不一律),数量也相当庞大。蜀版最后的内容究竟如何,这可从它的翻版即金刻经上看出一个轮廓,大概有这样八部分:

  1.《开元录》入藏经,五千零四十余卷,四百八十帙(千字文编号天字到英字)。

  2.宋代新译一(从太平兴国七年到咸平二年即九八二──九九九年所译一百八十七部,二百七十九卷,三十帙(编号杜字到毂字。天禧后删去《频那夜迦经》四卷)。

  3.入藏著述一(太宗文集四部),五十七卷,五帙(从此以下都未编号)。

  4.《贞元录》续入藏经(连目录等一百二十七部),二百七十五卷,二十七帙。

  5.宋代新译二(从咸平三到熙宁六年即一○○○──一○七三年所译九十部),四百二十三卷,四十三帙。

  6.入藏述二(《法苑珠林》、《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景祐天竺字源》、《祥符法宝录》、《天圣释教录》、《景祐法宝录》、《宝林传》、《宋真宗注四十二章经》等约共二十四部),三百一十余卷,四十二帙。

  7.宋代新译三(从元丰元年到政和二年即一○七八~一一一二年所译十部),四十余卷,四帙。

  8.入藏著述三(天台、慈恩两宗章疏四十二部),一百九十三卷,二十二帙。

  由上列的数字,可见蜀版到北宋末年已积累到六千六百二十余卷,六百五十三帙,规模可谓宏大。但不久随著汴京为金兵攻陷,大概就被兵火毁灭。一无所存了。

  蜀版藏经是宋代闽浙私刻和辽刻、金刻以及高丽所刻各版大藏共同依据的祖本。各版开雕的年代有先后,所据的蜀版印本不同,因而内容略有出入;但它们中间的一些联系还是可以了解的。大体说来,关于《开元录》入藏经的一部分,金刻和高丽初雕都用蜀版初印本为据,所以它们的错误处很相类似。《契丹藏》据“蜀版再校本”,“福州版”和“思溪版”据“蜀版校订本”,所以“契丹藏”改动旧版的地方,福州、思溪也同样地改动(如《大集经》的卷帙、品次等)。从这些方面,都可看出它们的间接关系。至于《贞元录》入藏经部分,蜀版补刻年代较晚,契丹没有得著印本,另据北方写经付刻,这就和福州版等所收而源出于蜀版的显然不同,它们的关系也比较疏远了。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