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五台山二唐寺谈美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张映莹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五台山二唐寺谈美
张映莹
五台山是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它与四川峨嵋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并称为我国佛教四太名山,而五台山又以其建寺历史悠久和规模宏大,居四大名山之首。古往今来,帝王崇建,高僧懿行,不可胜数,中外佛教信徒和海内外游人纷至沓来,朝山礼佛和参观游览。其奇秀的风光,正如《清凉山志》所描述的:“山之形势,难以尽言。五峰中立,千嶂环开。曲屈窈窕,锁千道之长溪。叠翠回岚,幕百重之峻岭。岿巍敦厚,他山莫比,故有大人状焉。其间,鸣泉历历,万壑奔飞。嘉木森森,千峦密布。幽涵神物,滀泄云龙。萦纡盘距,无非梵行之栖。隐显环匝,尽是真人之宅。虽寒风劲冽,瑞草争芳。积雪夏飞,名花竟发。白云凝布,夺万里之澄江。杲日将升,见_陂之大海。此其常境也。”在这清凉圣境之地,自魏孝文帝弘扬佛教,建大孚灵鹫寺开始,在南北朝时期,五台山建造的寺庙已达三百六十多处。历经会昌灭法之灾和战乱之毁,五台山佛教随入中落。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拨出大量资金维修、翻修寺庙,今日尚存四十三处庙宇,古韵依然。其中的南禅寺、佛光寺具有千年以上悠久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分别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和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更可贵的是二处庙宇中还保存同期彩塑,佛光寺中还保存有唐代壁画和唐人墨记,是我国唐代佛教艺术的精华所在。
首先来看看产生这些艺术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经济和文化都得到空前发展,也是艺术上光辉灿烂的时代。政治上的强盛巩固、经济上的高度繁荣、文化化上的高度发展、科学技术上的进步,加之国际贸易和交通的发达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频仍,特别是唐王朝所执行的兼收并取的文化政策,使得不同思想体系,艺术形式互相撞击、互相吸收,在这样的历史土壤和精神气势之下,唐代艺术的各个门类,如建筑、绘画、雕塑、书法等等,在充分吸收历史和外来经验的基础上,都达到了极高的历史水平。史籍中对各门类艺术的记载颇多,但现存的实物,尤其是建筑实物,已颇罕见,寺内尚存同期塑像和壁画的,更属凤毛麟角,南禅寺、佛光寺也就显得越珍贵。南禅寺主体建筑大佛殿,三间见方,单檐歇山顶,由台基、屋架、.屋顶三部分组成,大殿共用檐柱十二根,殿内无柱子,墙身只起间隔内外和防御风雨侵袭的作用,不负重大承托力。四周各柱,柱头微向内倾,与横梁构成斜角,四根角柱升高,与层层迭架、层层伸出的斗拱构成“翘起”,既使梁、柱枋的结合更加紧凑,增强了建筑物的稳固力,又使出檐深而不低暗,使大殿形成有收、有放、有抑有扬、轮廓秀丽、气势雄浑的风格,给人以庄重、健美之感,同时亦显示了唐代建筑朴实无华、粗壮豪放之风格。佛光寺是五台山“十大寺”之一,始建年代虽略晚于南禅寺,但由于其规模宏大、保存完整,名扬海内外。寺因势建造,坐东向西,三面环山,寺内建筑高低错落、主从有致、整齐对称,构成丰富的总体效果,反映出艺术形象的高度完整,体现出神圣肃穆的意境以及抑扬顿错的整体韵律。大雄宝殿是寺中最古的建筑,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四阿顶。佛殿正面中五间装板门,两尽间则装直棂窗,其余三面皆围以厚墙,仅山墙后部开有小窗。从剖面上看,内外柱高度相等,但柱径略有差别。柱身都是圆形直柱,仅顶端略有卷杀,檐柱的角柱略向内倾,给人以稳重、安定之感。从正面看,开间的宽度与柱子的高度接近,比例呈方形,斗拱很大,约为柱子高度的1/2,但因为出跳达四跳,整个屋檐挑出约近4米,相当于檐口至台基面高度的二分之一,所以在感觉上斗拱的尺度比实际尺度大得多。由于屋顶采用l:2的缓和坡度,站在殿前看不到屋面,这样更突出了斗拱在整个立面构图上的重要地位,使斗拱在结构和艺术形象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比例关系上又体现了唐代建筑稳健雄厚的风格。大殿在创造佛殿建筑艺术方面,表现了结构和艺术的统一,同时也表现了在简单的平面里创造丰富的空间艺术的高度水平。为了适应内外槽平面布局,在结构上以列柱和柱上的阑额构成内外两圈的柱架,柱上再用斗拱、明乳卡伏,明栿和柱头枋等将这两圈柱架紧密连接起来,支持内外槽天花,形成大小不同的内外两个空间。五间内槽各安置一组佛像,而以中部三间为主,为了突出佛像与各间的明确关系,各间柱上的四跳斗拱全用偷心造,没有横向的拱和枋。同时,明卡伏又比天花下降一段距离,使得内槽明确地分成五个小空间,而中部三间柱上四排斗拱和月梁,构成和谐的韵律,增加了这三间的重要地位。每个空间的后部安置比例恰当的佛像,而佛像的背光微微弯曲,与后柱上面的拱的出跳和天花抹斜部分平行,这样的处理手法使得内槽的建筑空间与佛像成为有机的整体。在处理内处槽间的柱、枋与佛像的视线关系上,考虑得很周到,恰能使佛像、背光收入眼内,佛像高于柱高,而佛台低矮,无形中增大了佛像的尺度。另外,内槽繁密的天花与简洁的月梁、斗拱,精致的背光与朴素的结构构件形成恰当的对比,对比手法在大殿内部的艺术处理上运用的很成功。总之佛光寺大雄宝殿是留存下来的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技术上都高度成熟的一座唐代木构建筑,难怪后世人都将它视为仿唐建筑的范例。
南禅寺和佛光寺中都保存有唐代彩塑,被视为唐代珍品。唐朝在雕塑艺术史上也是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儒、道、释的并行以及现实生活的高度繁荣,影响了雕塑的发展,佛教那种禁欲主义的思想,在雕塑中越来越受到冷漠,被时代激发出来的对未来的美好理想与佛教所向往的极乐世界相融合,表现得越来越充分,充满信心和希望,艺术表现也越来越世俗化,对现实形象的描写更加深入,雕像以健美与健康为典型,反映在作品上,面貌和肌肉都表现出美与力量,从身躯轮廓到面部,从衣着到裸露的胸部,都丰满圆润,雍荣华贵,仪态大方,富有亲切感和生机。先看南禅寺内保存的十七尊塑像,整个塑像群以佛为中心,是一个动静结合、各具形态、生动活泼的场面,也是一个尊卑有序、各尽其职、和谐协调的环境。尊贵而端庄的佛像置于莲台上,‘慈光四照,严肃而安详,左右和前隅分裂迦叶、阿难、协侍、天王和供养菩萨。文殊,普贤像居于两侧,外加蛮奴、拂林和童子像。对菩萨妩媚的表情和美丽圆熟的身躯,雕塑得非常生动,丰满的胸部、背部、手臂、腿部,从那“出水”的衣裙里露出来,精美的衣裙飘洒地轻轻覆盖在丰腴的肢体上,缨络披戴前胸,多么雍荣华贵!佛坛左隅的胁侍菩萨,双眼朦胧,微呈笑意,体态矫健,胸腹袒露,胸饰精巧,天衣缠绕于两臂和腰间,花冠高耸,姿态自然而娴雅,纵观各菩萨塑像,无论是曲膝低腰的柔美表情,还是各种端庄的姿态,都体现了婀娜温柔而优美的女性特点,媚秀纯厚的风度中,充满了青春活力,正如《五灯会元》中所述,“善塑性,不善佛性”,体现了宗教美术世俗化的发展。唐朝雕塑艺人们在表现“力士”“天王”时,赋予了新的内容和意境,有了更精深与新鲜的创造,“力士”“天王”充满着力的表现,在塑造正确的人体结构和体态的基础上,夸张肌肉的紧张与壮健,强烈的力量感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印象,从形象内部激发出意气风发的时代精神,骤见其形,如闻其声,产生一种深刻的刚烈之美的感觉,同时也体现出生机勃勃、气吞河岳的气概和“刷天王须,笔迹如铁”的造型风格。南禅寺大殿内的天王塑像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天王全副武装,跨步扭腰,姿势雄健,形象魁武,威风凛凛,’写实技巧发挥得很充分,瞧那厚重的铁衣,质感鲜明地被表现出来。再看迦叶,方头大耳,呈现出坚定高昂的精神,从心底透露出来的,反映在眉目嘴角间的笑意,是那样的善良和朴实、含蓄。
再看佛光寺中所保存的唐代塑像,殿内佛坛上塑佛、菩萨三十多尊。佛为释迦、弥勒和阿弥陀,释迦趺坐于须弥座上,袒露右肩,右手垂于右膝,左手捧佛钵放在腹前;弥勒双足下垂而坐,双足之下各有莲花一朵;阿弥陀趺座于莲花座上,作扣合状。三尊佛面颊丰满,眉毛弧弯,口唇端正,衣纹流畅,折皱分明。各菩萨像塑得真而活,俊而秀,柔而媚,胁侍菩萨微向前倾立,供养菩萨一足跪,一足蹲,手捧供果坐于高蒂莲花,各菩萨身材秀美,气度娴雅,体现了女性温柔的性情和明澈的神彩,正如杜甫所说:“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殿内还有一尊典雅的唐代中年妇人写实雕像,即大殿的女施主宁公遇,盘膝席地而坐,头顶绾髻,卷云披肩垂于两侧,宽衣博带,双手拢袖拱于腹前,塑像比例适度,面相端庄秀美,眼光平视,姿态安祥,其姿态衣饰与敦煌千佛洞弥陀佛画像的供养信女像颇为相似。殿内保存的另一尊建殿时的寺僧愿成和尚等身像,是写实塑像中的精品,身披袈裟,盘腿打坐,表情宁静,显得颇为虔诚专注,棱角分明的嘴唇又显示出其刚毅的性格和疾恶如仇的品格,塑造出他“唯诚志不动摇”之性格。大佛殿内还置有296尊罗汉,号称“五百罗汉”,为明代遗物,人物千姿百态,也为寺庙增添了色彩。
佛光寺内所保存的唐代壁画,在东大殿内拱眼壁上和明间释迦牟尼佛须弥座背面。拱眼壁长约450厘米,高66厘米,壁画构图分为三组。中间一组是佛说法,有观音和势至诸菩萨胁侍,左右两组以文殊和普贤两菩萨为中心,各由胁侍菩萨、天王、飞天等簇拥,作赴会行进状。壁的两端绘供养人像,北端一列作僧装,南端一列作俗装。由于年久日长,其设色除赭土青绿外,均已变成暗褐色。佛座背面的壁画处于佛座与扇面墙的夹缝问,原两侧又有土墙封闭,长久密闭,色泽如新,红、绿、黄、黑等色十分醒目,淳古的笔法,使观者一目了然。画面有天王、天女、神官、鬼怪、神龙、猴妖等,其主题当为降魔镇妖,所绘天王、力士、魔怪,关节突出,肌肉隆起。从表情上来看,天王、力士怒颜厉色,魔怪恐惧绝望,这是善与恶的对比、较量。从这二幅中原地区仅存的唐代佛寺壁画,与莫高窟同期壁画相对照,便可看出当时中原地区和西北边远地区艺术的不同之处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南禅寺、佛光寺这两座唐代寺庙,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珍贵的唐塑像闻名中外,对研究唐代的建筑、雕塑、壁画都是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从中我们窥视到了唐朝在这几类艺术中追求的风格和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