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闽台佛缘考察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王荣国 文修章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闽台佛缘考察
  王荣国 文修章
  在(闽台佛教关系的历史考察)一文,我们从纵向考察了闽台佛教关系的历史走向,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横向考察闽台佛教诸方面之间密切的联系。
  (一)民俗佛教和居士佛教。 (闽台佛教关系的历史考察)一文揭示,福建佛教传入台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与福建移民入台相联系的。因此,福建佛教传入台湾最初是民俗佛教和居士佛教。所谓民俗佛教是与正信佛教相对应的民俗化的佛教。表现为寺院不仅供奉佛、菩萨等,也供奉被神化的高僧如三平祖师、定光古佛、清水祖师以及妈祖、财神等其他民间神祗等;所谓居士佛教是指受过居士戒的在家男女二众。在明郑统治以前的早期福建向台湾迁徙的移民中理应有佛教居士,只是不见于史籍记载。明末遗民李茂春、张士椭等与满清不共戴天而流寓台湾,持斋念佛。据史籍记载, ”李茂春,字正青,漳之龙溪人也,登明隆武丙戍乡榜,逐迹至台。……日放浪山水间,跣足岸帻,旁若无人。构一禅亭,名日:梦蝶处。与住僧诵经自娱,人号李菩萨。” (高拱乾(台湾府志))可见李茂春是南明隆武政权时的举人,从“李菩萨”之号,结合“与住僧诵经自娱”判断,他应是一名佛教居士。”张士椭福建惠安人。崇祯六年(1633年),中副榜。明亡,入山,数年不出。耿精忠之变,避乱金门。嗣入台,居东安坊,持斋念佛,悠然尘外。” (连横,前揭书第523页)可见张士椭也是一名佛教居士。显然,李茂春、张士椭是见诸记载的最早从福建移居入台的佛教居士。此后,随着福建移民入台的人数剧增,移民中信仰佛教的人数也相应增多,从而逐渐形成台湾居士佛教。据记载:”斋堂则多本禅宗。斋堂者白衣之派也,维摩居士能证上乘,故台湾之斋堂颇盛。” (连横,前揭书第407页)可见台湾居士佛教声势之大。可以说其形成、壮大与福建佛教有着紧密的渊源关系,这是无庸置疑的。
  (二)寺院佛教的宗派与法派。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福建佛教基本上是禅宗。明清时期福建禅宗主要分为曹洞宗和临济宗。福州鼓山、泉州开元寺在明末清初属曹洞宗,福清黄檗寺、漳州南山寺属临济宗。实际上,这一时期福建无论是临济宗还是曹洞宗,其各大丛林都自立门派,如福州鼓山系统称”鼓山派”,福州西禅寺系统称“怡山派”,漳州南山寺系统称”喝云派”等,可谓门派林立。连横在(台湾通志)中说,台湾“佛教之来,已数百年,其宗派多传自福建。”(连横,前揭书第407页)福建佛教门派林立的状况直接影响了台湾佛教法派的分野。据记载, “黄蘖之徒,实授衣钵”。 (连横,前揭书第407页)当然传入台湾的福建佛教门派何止黄蘖 一派。如在康熙、乾隆年间还有鼓山派、西禅寺派(释慧严(明末清初闽台佛教的互动)(中华佛学学报)第9期)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福建佛教的门派在台湾势力的消长与整合,到了民国时期形成基隆月眉山灵泉寺派、苗栗大湖法云寺派、台北观音山凌云寺派和高雄大冈山超峰寺派等几个大派系。基隆月眉山派,创始者善慧(1881-1945年),祖籍福建永定,光绪十七年(1881年)生于台湾基隆,16岁随母持斋奉佛。光绪二十六(1990年)福州鼓山涌泉寺妙密、善智赴台弘法,善慧常往听经。两年后,善智禅师回福建鼓山涌泉寺,善慧随同前往礼鼓山景峰和尚落发出家,法名常觉,宇善慧。善慧受具足戒后返回台湾。(周书荣(灯分石鼓,派衍月眉))根据鼓山法脉(星灯集)记载可知,景峰是鼓山第21代住持妙莲长老之徒,其辈分为22代,善慧则属23代。而且(星灯集)还特别注明:善慧法师“建台湾月眉山灵泉寺,其子孙繁衍台湾。” (江灿腾(台湾佛教百年史之研究)第131页)可见,月眉山派法系出自福州鼓山;苗栗法云寺派,创立者觉力(1881-1933年),福建厦门鼓浪屿人,15岁依福州鼓山涌泉寺万善法师披剃,法名复愿,觉力其号也。不久得戒于鼓山本忠大和尚, ”乃曹洞宗派‘耀古复腾会’之复字辈,洞山良价传鼓山第四十三世后裔。” (刘宁颜(重修台湾省通志)卷三)就是说,他属于福建鼓山曹洞宗系统。觉力曾随涌泉寺监院本忠学习戒律六年,并曾一度担任鼓山涌泉寺首座,在丛林中有极高的威望。宣统元年(1909年)赴台驻锡凌云寺,后一度回鼓山。民国2年(1913年)受请再次赴台,在苗栗创建法云寺;台北观音山凌云寺派,开山和尚本圆(1883-1945年),台湾基隆人。20岁往福建福州鼓山涌泉寺礼振光禅师,受具足戒后,遍游大陆各地名山古刹,宣统二年(1910年)返台,于台北县五股乡观音山创建凌云寺;高雄大冈山超峰寺派,超峰寺位于高雄阿莲乡大冈山上。创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民国30年(1941年),日军以大冈山为要塞,寺众被迫迁移下山,于大冈山与阿莲间之平原另立新寺,即“新超峰寺”。台湾光复后,永定法师带部分僧众回山重建,修复原寺,即“旧超峰寺”。这一派的住持也多延请福建高僧。显然,无论是有清一代的黄蘖之徒,康熙年间“鼓山派”、 “西禅寺派”,还是民国时期的四大派等等其法脉都与福建佛教相连。
  (三)僧人的受戒。受具足戒是取得正式僧人资格的标志。由福建佛教传布而发展起来的台湾佛教寺院,其僧人视福建禅宗丛林为圣地,即使在日据时期也不例外。前述大冈山超峰寺派、月眉山灵泉寺派、苗栗法云寺派和观音山凌云寺派四大派的创立者几乎都有赴闽受戒的经历。如,基隆月眉山灵泉寺派的释善慧,拜鼓山景峰法师为师,受具足戒;高雄大冈山超峰寺派的释义敏求戒于鼓山涌泉寺;台北观音山凌云寺派的释宝海,游鼓山涌泉寺及受戒;台北观音山凌云寺派的释本圆赴鼓山涌泉寺,礼振光老和尚为师,受具足戒;苗栗大湖法云寺派的释觉力,赴鼓山涌泉寺,礼万善老人为师,得戒于本忠大和尚;苗栗大湖法云寺派释妙果,受具足戒于鼓山涌泉寺。
  以上四大派以外的僧人也多有赴福州鼓山求戒的。如宝海法师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皈依佛门,后游福州鼓山涌泉寺并受戒。台湾台南人捷圆法师与得圆法师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同赴鼓山受戒。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以能到福建特别是鼓山受戒为台湾僧人身价的标志,甚至成了能否住持寺院的条件。如永定法师没有赴鼓山涌泉寺受大戒的资历,他在开元寺只能以监院的身份兼任住持,名不正,言不顺。当有此资历的玄精法师回台之后,他便交出住持之位,出走超峰寺。前述往福州鼓山受戒的捷圆法师于宣统二年(1910年)回台湾,就被礼请为台南古刹竹溪寺的住持。
  由于往福建受戒不仅要远泛沧波,而且要花费相当高的费用,更重要是台湾佛教本身发展渐趋成熟。宣统元年(1910年)农历四月八日佛诞节,月眉山灵泉寺为在家信徒两众首次传戒,有30余人受戒。(江灿腾(台湾佛教百年史之研究)第134页)此后,则出现为出家众受大戒。即使如此也多延请福建名僧前来参加传戒仪式。民国12年(1923年)11月11日,观音山凌云禅寺首次举行规模巨大的传戒活动中,就延请福州鼓山涌泉寺的圣恩老和尚担任羯摩师,圆瑛大师担任教授师。观音山所举行的盛大规模的传戒活动标志着台湾佛教的发展已走向成熟。尽管如此,闽台佛教的关系仍然密切。台湾寺院所举行的传戒活动,延请闽僧参加,而福建佛教寺院举行的传戒活动也延请台湾僧人参加。民国2年(1913年),云果和尚在重兴泉州承天寺后,为其师莲鹫和尚庆祝七秩大寿,同时举办了规模盛大的传戒法会,从{敕赐鹦山承天禅寺同戒录序)可知,台湾月眉山灵泉禅寺的善慧法师曾应邀前来担任“授经阿阉黎”。“敕赐鹦山承天禅寺同戒录序)民国13年(1924年),福州鼓山涌泉寺举行传授三坛大戒,虚云老和尚任得戒大和尚,复仁法师任教授阿阉黎,台湾月眉山灵泉寺的善慧法师则担任羯磨阿黎。次年,善慧还参加了福州怡山西禅寺举行的传授四众的戒会。(周书荣(灯分石鼓,派衍月眉))此外,台湾僧人多往福建寺院参学。
  (四)革新派佛教的”新法统” (姑且称之)。以太虚法师为代表的进步僧人鉴于我国佛教日益衰微,掀起变革与复兴佛教运动。以厦门南普陀为中心的闽南则是佛教变革的重要区域。如前所述太虚曾代表闽僧圆瑛前往弘法,会泉法师也僧多次前往台湾指导大冈建立福建式的禅林制度。太虚、会泉都有革新思想,他们前往台湾有着不同与前述传统法派僧人赴台的意义。民国13年(1924年)南普陀实行改革,变寺院住持的子孙世袭制为十方丛林选贤制,随即创办闽南佛学院,以会泉法为住持兼佛学院院长。会泉之后,太虚继任住持兼院长。闽南的革新派佛教兴起后,也对台湾佛教界予以极大的关注。民国17年(1928年), (现代僧伽)杂志社曾派记者前往台湾佛教界考察,目的在于将佛教变革引入台湾。((台湾佛教及其它)(现代僧伽)第13期)在闽南佛教变革风气的影响下,台湾也创办了佛教刊物,并大量刊载太虚等人的文章,如{台湾佛教新报)刊登太虚的(学佛者应知行之要事)、大圆的{新式的佛化)、智通的(佛化与教育之关系)等, (亚光新报)刊登太虚的(救世的佛教)等。(王见川、李世伟(台湾的宗教与文化)第57页)这些文章系统的阐述了太虚大师”人间佛教”的理念对台湾佛教界产生积极的影响。
  当时台湾僧人也有来闽南佛教学院就读的。民国时期,重兴竹溪寺的第二代住持眼静法师(1899-1971年),台南人,受戒于观音山凌云寺,后到大陆参学,并入闽南佛学院进修3年。在当时就有人将闽南佛学院与武昌佛学院、安庆迎江寺僧学校等培养出来的僧伽列为佛教中的“新派”,认为这些学校“所养成之人才,对于佛学皆有相当之认识,且都富于革命思想,堪肩法化,勇猛精进,大雄无畏,诚不可多得之法众!现闻彼侪已联成一大阵线。努力作新佛教之运动……佛教前途,实利赖之”。 (蕙庭(闽南佛化新气象)(现代僧伽)第2期)新型的僧伽教育的创办,无疑给台湾佛教界注入新生力量。
  太虚的新派佛教对台湾佛教界影响最大的还是慈航法师等人的移锡入台。慈航法师毕生都膺服太虚太师“人间佛教”的理想并引为己任。他曾在照片上写下“以佛心为己心,以师志为己志”以明志,并亲身实践着太虚大师的教育理论。1948年,受请前往台湾创办僧伽教育,直至他逝世为止,在6年中创办了多所佛教学院,并亲自任教,诲人不倦。培养了一批新型的佛教人才,这些人才现在都成了台湾佛教界的中坚力量。
  总而言之,台湾佛教是伴随着移民入台而从福建传入台湾并发展起来的。如果说, {闽台佛教关系的历史考察)一文的纵向考察所揭示的是闽台佛教关系的历史脉络的话,那么,本文从民俗佛教、居士佛教、宗派与法派、僧人受戒以及革新派佛教的“新法统”等方面的横向考察则为我们揭示闽台之间密切的佛缘关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太虚法师为代表的革新派佛教的传入台岛,不仅有效地消除了日本佛教的影响,而且为台湾佛教注入了新的生机,至今仍在维系闽台佛教的佛缘关系。
  (作者工作单位为厦门大学历史系)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