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弥勒信仰与人间佛教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王月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弥勒信仰与人间佛教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王月清

  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赵锭华

  [内容摘要]弥勒信仰是我国佛教净土信仰中的重要一支,自古代的道安法师至近代的太虚大师,弥勒信仰在中国的影响一直绵延不断。弥勒信仰与中国佛教中唯识宗、天台宗、律宗、禅宗等宗派都有较紧密关系。弥勒信仰有其内在的含义,以持戒、修善、礼敬弥勒而往生兜率净土及与释迦、弥勒接缘等弥勒下生得度为核心。人间佛教自太虚大师提倡起,与弥勒信仰结下了不解之缘。人间佛教关注人生,入世修行,建立人间净土与弥勒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弥勒信仰也是人间佛教的一部分,弥勒“布袋和尚”的形象是人间佛教的一种象征,表达了人间佛教宽容、乐观、亲和的特点。佛教中的弥勒信仰在现实中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弥勒信仰 含义 人间佛教 联系 和谐

  在中国的佛教净土信仰中,西方弥陀极乐净土信仰与兜率天弥勒净土信仰是主要的两支。弥勒信仰在佛教内部虽没有像西方极乐净土信仰那么隆盛,然而其在僧俗、佛教内外影响很大。弥勒信仰在近代经太虚大师提倡与人间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人间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的弥勒信仰

  在中国,弥勒信仰的兴起与西方极乐弥陀信仰差不多同时。较早有道安发愿往生弥勒净土,《高僧传》记:“安每与弟子法遇等,于弥勒前,立誓愿生兜率。”逭安与其弟子法遇等人在弥勒像前立誓愿生兜率净土,可谓是中国佛教弥勒信仰的先导。此之前在印度,无著、世亲、清辩论师等都发愿往生弥勒兜率净土。在中土,后来以弘扬弥勒之学的法相唯识宗人多求往生兜率弥勒净土。该宗创始人玄奘法师和窥基法师,都以亲见该宗的论主慈氏弥勒为归处,玄奘法师“每因翻译,及礼忏之际,恒发愿上生睹史多天,见弥勒佛。除翻经时以外,若昼若夜,心心相续,无暂戾废”。窥基法师在《宋高僧传》中载:“基生常勇进造弥勒像,对其像日诵菩萨戒一遍,愿生兜率,求其志也。”中国律宗祖师道宣律师也以往生兜率天宫见弥勒为终归,《神僧传》载:“复次庭除有一天来礼谒。谓宣曰:律师当生睹史天宫,持物一包云,是棘林香。尔后十旬安坐而化。”在天台祖师中,三祖慧思在见二祖慧文之前也与弥勒结下了很深的因缘。《续高僧传》载:“又梦弥勒弥陀说法开悟,故造二像并同供养。又梦随从弥勒与诸眷属同会龙华。心自惟曰:我于释迦末法受持法华,今值慈尊感伤悲泣豁然觉悟,转复精进灵瑞重沓。”慧思梦从弥勒同会龙华,而天台的实际创始人智者大师与灌顶法师也与兜率天分不开,曾有禅师智唏定见智者大师与灌顶法师(章安法师)在兜率天,《天台九祖传》中载:“尝有同学智唏,大师亲度,清亮有名。先以贞观元年卒,临终云:吾生兜率矣,见师智者,宝座行列皆悉有人。惟一座独空云:却后六年,章安法师升此。说法焚香验旨,即慈尊降迎。计岁论期,审唏不谬矣。”天台八祖玄朗也以往生兜率为愿,《天台九祖传》载:其“天宝十三年九月十九日,薄疾而终。春秋八十有,僧夏六十有一。四辈号恸,如慕如疑,香木幢幡,雷动山谷。乡人或梦师居宝阁第四重者,寤告邻与之梦协。兜率天者第四天也,愿力所届”。往生兜率也是玄朗之愿,可见天台祖师多生兜率天弥勒内院。

  在禅宗祖师中,多有祖师曾在定中或梦中到兜率天,如憨山大师在五台山曾梦到兜率天听弥勒讲法而彻悟“识智之分”,憨山年谱载:“则见弥勒已登座矣,予即瞻礼。仰视其面,晃耀紫金色,世无可比者。礼毕,自念今者特为我说,则我为当机。遂长跪取卷展之,闻其说曰: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至此则身心忽然如梦,但闻空中音声历历。开明心地,不存一字。及觉,恍然言犹在耳也。自此识智之分,了然心目矣。且知所至,乃兜率天弥勒楼阁耳。”明末清初曹洞宗僧弘赞律师,撰有《兜率龟镜集》弘扬弥勒信仰的种种事迹,对本文所提之例多有所说,其在说明撰该书的原由时讲到:

  未阶三贤十圣,宁免分段生方。况兹末世狂妄,多以识心影子,为见性悟道,错认石火电光。为了却生死,肆志空谈,拨无因果,毁持戒者为执相,诋看教者为钻故纸,贬往生者为小根下愚,不思马鸣龙树愿觐弥陀,无著天亲誓见弥勒,其为何根何愚哉!妄讥贤圣,轻谤经律,罪将谁代。虽云顿悟,习惑未除,一入他腹,隔阴之昏难免。

  弘赞律师针对禅宗后世“以识心影子,为见性悟道,错认石火电光。为了却生死,肆志空谈”的情况而极倡律学与净土法门。其倡弥勒净土与五代宋初的延寿禅师倡西方弥陀净土遥相呼应,近代的禅门领袖虚云老和尚在云门事件中也曾定人兜率弥勒内院。可见禅宗祖师之归处与弥勒净土也密切相关。

  近代,太虚大师更是力弘弥勒净土与教法,曾编《慈宗要藏目录》,分为经藏、律藏、论藏,立“慈宗,就是弥勒宗”,“慈宗最重要者在宗奉慈氏菩萨,以上生内院,比如念阿弥陀佛,以求生极乐世界,专以阿弥陀佛为宗奉,持名、观想之所念皆在阿弥陀佛,此亦如是,专在慈氏如来”。太虚大师明确提出了“慈宗三要”,“选集瑜伽真实义品以明其境,菩萨戒本以轨其行,弥勒上生经以明其果”。太虚还详细制定了“慈宗修习仪”,作为修行的规范。太虚的后继者,慈航法师等弘扬慈氏之学也不遗余力。

  弥勒信仰在民间也颇为流行,其来源与“布袋和尚”有关,布袋和尚以其乐善、宽达的形象深入民心。布袋和尚为五代梁时奉化县人,因其留下一偈“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俱不识”而被人们认为是弥勒的化身。现在大多寺院的格局均为开门既见弥勒,而弥勒的形象就是“布袋和尚”。在《百丈清规证义记》中载:

  有一布袋和尚,不知何许人,自称契此。常以杖荷一袋而行,时号长汀子。往往以禅机示人,而人少领悟者。贞明三年三月三日,示寂于奉化岳林寺。今天下僧坊山门,皆供此像,为弥勒佛也。

  布袋和尚也常被列入禅宗人物,《指月录》、《五灯会元》等多有提及。著名的偈子:“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泱日暗消磨。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要使此心无挂碍,自然证得六波罗。”“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打开遍十方,八(人)时观自在。”“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青眼在,问路白云头。”“即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等等皆脍炙人口。

  一些民间宗教常借弥勒信仰立教,如一贯道、罗祖教、龙华会等等都与弥勒信仰有关,不过这些民间宗教的解释已与佛教的原意差别很大。太虚法师曾作出区分:

  外道龙华教奉观音而不知弥勒,妄用龙华之名,初不解龙华之义,流行福建、台湾最盛;湖北等处名大乘门,其经典则五部六册,乃明季时罗某之所纂。莲池大师在云栖法汇曾辟其妄。

  弥勒信仰在中国佛教中与唯识、天台、禅宗等宗派关系紧密,也与人间佛教有密切关系。

  二、弥勒信仰的含义

  弥勒信仰有其特定的含义,太虚大师把其立为“慈宗”,以专奉弥勒、往生兜率弥勒净土为要。这也是弥勒信仰的核心。弥勒信仰可以从弥勒本愿、往生条件、往生利益、弥勒下生情形四个方面理解。

  弥勒信仰的主要经典及依据有:《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佛说弥勒下生经》、《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鸠摩罗什译,义净译)、《佛说弥勒大成佛经》等。

  弥勒菩萨的本愿在《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中提到:

  佛语贤者阿难,弥勒菩萨本求道时,不持耳鼻头目手足身命珍宝城邑妻子及以国土布施与人,以成佛道。但以善权方便安乐之行,得致无上正真之道。

  阿难白佛,弥勒菩萨以何善权得致佛道。佛言阿难,弥勒菩萨,昼夜各三正衣束体,叉手下膝着地,向于十方说此偈言:

  我悔一切过 劝助众道德

  归命礼诸佛 令得无上慧

  佛语贤者阿难,弥勒菩萨以是善权,得无上正真之道最正觉。

  弥勒的本愿是由悔过、劝善、劝礼敬诸佛、愿众得无上慧组成,这与弥勒法门的往生条件相符合,而且是一种善巧方便,通过较为安乐的方法就能到达无上道的方法。这与弥勒下生时情况相应,与释迦之苦行形成了对照。

  往生弥勒净土的条件有多种,在《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中有详细说明:

  若有比丘及一切大众,不厌生死乐生天者,爱敬无上菩提心者,欲为弥勒作弟子者,当作是观,作是观者应持五戒八斋,具足戒,身心精进,不求断结修十善法,一一思惟兜率陀天上上妙快乐,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灭度后我诸弟子,若有精勤修诸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以众名香妙花供养行众三昧深入正受读诵经典,如是等人应当至心,虽不断结如得六通,应当系念念佛形像称弥勒名,如是等辈若一念顷受八戒斋,修诸净业发弘誓愿,命终之后譬如壮士屈申臂顷,即得往生兜率陀天。

  佛告优波离,佛灭度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是诸大众,若有得闻弥勒菩萨摩诃萨名者,闻已欢喜恭敬礼拜,此人命终如弹指顷即得往生。

  若有欲生兜率陀天者,当作是观系念思惟,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回向愿生弥勒前者,当作是观。

  从上述的经文可知往生兜率净土的正因主要有持戒、修善、修威仪、供养、读诵经典、念佛弥勒、闻名礼敬等。另外,弥勒信仰中还有定中或往生到兜率天向弥勒咨询佛理的。像清辩是往生到兜率天等弥勒成佛时决疑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载:“城南不远有一大石山,是婆毗吠迦(唐言清辩)论师住阿素洛宫待慈氏菩萨成佛拟决疑处。”提到了清辩待弥勒成佛时决疑之事。而弥勒信仰的另一方面是对弥勒降生的追随,弥勒降生时的听法众多为与释迦接缘的。在《佛说弥勒来时经》中提到:

  弥勒佛坐为诸比丘僧比丘尼说,皆是释迦文佛时,诵经者,慈心者,布施者,不嗔恚者,作佛图寺者,持佛骨着塔中者,烧香者,然灯者,悬缯者,散花者,读经者,是诸比丘尼,皆释迦文佛时人,持戒者,至诚者,于今皆来会是闻。诸比丘所说经处者,皆于龙华树下得道。

  因此在释迦的教法下往生兜率,及等弥勒降世成为一种很流行的信仰。而往生弥勒净土其利益在经中记载也颇为引人向往,其载:

  若有归依弥勒菩萨者。当知是人于无上道得不退转。弥勒菩萨成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时。如此行人见佛光明即得授记。

  如是等众生若净诸业行六事法。必定无疑当得生于兜率天上值遇弥勒亦随弥勒下阎浮提第一闻法于未来世值遇贤劫一切诸佛于星宿劫亦得值遇诸佛世尊于诸佛前受菩提记。

  往生兜率亲近弥勒可以得佛授记,不退转,值遇诸佛,确实是其优越之处。

  弥勒信仰的另一个内容是对弥勒降生时的太平盛世的期待及参加弥勒转法轮的“龙华三会”。弥勒降生时,国土“长十千由旬,广八千由旬。平坦如镜,名华软草遍覆其地。种种树木华果茂盛,其树悉皆高三十里,城邑次比鸡飞相及。人寿八万四千岁,智慧威德色力具足安隐快乐”。“端严殊妙庄严清净。福德之人充满其中。以福德人故丰乐安隐”。并有转轮圣王统治,可以说是在俗界的一个完美世界(除便利、饮食、衰老三病)。

  弥勒信仰中,“龙华三会”也很重要。“龙华三会”出现在《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尔时弥勒佛于华林园。其园纵广一百由旬。大众满中。初会说法。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第二大会说法。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第三大会说法。九十二亿人得阿罗汉。”龙华三会上的弟子多原为释迦弟子或与释迦接缘的。因释迦的遗留弟子都将在龙华会上悟道,故“龙华三会”是整个佛教很重要的基石。

  因此,弥勒信仰有很深的内涵,在佛教的整个教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弥勒信仰与人间佛教

  弥勒信仰与当前的佛教界提倡的人间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近代提出人间佛教思想的先驱太虚大师就是特重视弥勒信仰。太虚法师主要提倡“人生佛教”,认为“人生佛教”所重在四方面:人间改善,后世胜进,生死解脱,法界圆明。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体系,起步在善化人间,归极在法界圆明融通无碍。太虚法师认为“佛法虽普为一切有情类,而以适应现代之文化故,当以‘人类’为中心而施设契时机之佛学;佛法虽无间生死存亡,而以适应现代之现实的人生化故,当以‘求人类生存发达’为中心而施设契时机之佛学,是为人生佛学之第一义。佛法虽亦容无我的个人解脱之小乘佛学,今以适应现代人生之组织的群众化故,当以大悲大智普为群众之大乘法为中心而施设契时机之佛学,是为人生佛学之第二义”。故太虚大师之“人生佛学”主要是以人类的生存发达与现代的群众为中心而设立的。这与弥勒信仰中的持戒修福、弥勒降生时的人间净土很相应。太虚法师在《法相唯识学》中提到:“弥勒净土是由人上生,故其上生是由人修习福德成办,即是使人类德业增胜,社会进化成为清净安乐人世;因此可早感弥勒下生成佛,亦即为创造人间净土也。”太虚大师认为弥勒净土上生主要是修习福德为因,也就说明人类德业增胜、世间的安乐也是佛陀的本怀,弥勒下生成佛也就意味着人间净土的完成。在太虚这里弥勒信仰与人间佛教是统一的,也是从更深处去理解弥勒信仰。

  人间佛教理念的另一位重要思想家是印顺法师,他也是太虚法师思想的继承人,他认为“人间佛教,是整个佛法的重心,关涉到一切圣教。这一论题的核心,就是“人·菩萨·佛”——从人而发心学菩萨行,由学菩萨行而成佛”。他也认为弥勒是大乘菩萨僧的典范。在《妙云集》的《佛在人间》一文中他提到:释迦菩萨,弥勒菩萨,与当时声闻僧的作风相仿佛,同样的现出家相,持戒、乞食。然菩萨有深邃的智慧,广度众生的悲愿。而声闻的智慧浅,悲愿薄,从佛闻法,急于证涅架果,大有不同。如弥勒菩萨的“不断烦恼,不修禅定”,明显的显出菩萨乘的特色。e当然印顺法师对菩萨乘还是有分别的,但是菩萨乘的行处确实是不离世间,利他为上,从而达到利他与自利的统一。

  印顺法师其对弥勒信仰的“人间性”尤为明确。他在《妙云集》中的《净土与禅》中认为:“一般学佛人,都知道弥勒菩萨住兜率天,有兜率净土;而不知弥勒的净土,实在人间。,,“求生兜率净土,目的在亲近弥勒,将来好随同弥勒一同来净化人间,以达到善根的成熟与解脱;不是因为兜率天如何快活。弥勒的净土思想,起初是着重于实现人间净土,而不是天上的。”“弥勒在龙华树下成佛,三会说法,教化众生。人间净土的实现,身心净化的实现;这真俗、依正的双重净化,同时完成。佛弟子都祝愿弥勒菩萨,早来人间,就因为这是人间净土实现的时代。”“总之,弥勒净土的第一义,为祈求弥勒早生人间,即要求人间净土的早日实现。至于发愿上生兜率,也还是为了与弥勒同来人间,重心仍在人间的净土。”印顺法师认为弥勒净土含有两层意思,一是上生兜率天,一是人间的净化。而重点在人间的净化。

  在比较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中,印顺法师突出了弥勒净土的切合现实性。他说:“约佛果功德的究竟圆满说,弥勒净土是不如弥陀净土的;约切身处世的现实世界说,贤劫中人,是希望这个世界的苦痛得到救济,那末月光童子出世与弥勒净土,是更切合实际的。我们学佛,应求成佛的究竟圆满;然对当时当地的要求净化,也应该是正确而需要的。在这点上,弥勒净土的信行,才有特别的意思。”可见弥勒净土较弥陀净土离现实更近一些,也较切合实际。

  在现实中,星云大师是人间佛教的切实的实行者。星云大师创办佛光山,明确把“人间佛教”作为佛光山的宗旨。星云大师对佛光会员提出的著名的四句偈:“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结缘利人天。禅净戒行平等忍,惭愧感恩大愿心。”是不离世间的菩萨行内容。《星云大师人间佛教语录》中说明了人间佛教的具体含义:“五乘共法是人间佛教,五戒十善是人间佛教,四无量心是人间佛教,六度四摄是人间佛教,因缘果报是人间佛教,禅净中道是人间佛教。”人间佛教的内容与条件是:“家庭温暖,身心调和,生活净化,处事愉快,人群融洽,环境洁净,社会安定,国家承平,国际和平,佛土吉祥。”可见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的重要理念就是建立人间净土。这与弥勒信仰中的人间净化是完全相应的。因此从人间佛教的理论基础与实际的行持来说,弥勒信仰是人间佛教有力的组成部分,也是其内在的根据之一。

  人间佛教是当前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弥勒信仰,特别是弥勒信仰中“布袋和尚”表达了人间佛教宽容、乐观、亲和的精神。弥勒布袋和尚的形象更多把佛教对现世的关怀一面呈现给了社会。其影响超出了宗教的范围,在社会中形成一种民俗性的文明,人们认识弥勒往往从“笑口常开”、“大肚能容”去理解,并形成一种民众的心理。这对社会形成一种相互体谅、互相包容、消解矛盾、积极进取、扩展胸怀的良好风尚有很大帮助。民间的弥勒信仰,可以说是以布袋和尚的和善、宽厚、乐达的形象为中心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弥勒布袋和尚的形象是人间佛教的一种象征,一种联系社会与佛教的桥梁,就像入门即见笑佛弥勒的寺院布局一样。而弥勒信仰中深入的内涵,则更是对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的一种直接的支持。弥勒信仰强调持戒、修善,强调对现世的建设,强调世间的伦理如“五戒十善”,注重戒律,这些对于社会的个人品德提高和社会团体的安定团结,促进社会风气的良好改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弥勒信仰与人间佛教有内在的相契处,两者都关注人生、人间,都重视人间的净化。而且弥勒信仰强调的持戒修福也是人间佛教的主要内容,人间佛教的最后归处法界圆明,中道与受弥勒教化成道也一致。两者的汇融实是本义使然。同时弥勒信仰中的“布袋和尚”也是人间佛教的一种象征。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佛教中的弥勒信仰提供了一种文明的方式,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