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避隐小庙不愿任方丈的僧人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避隐小庙不愿任方丈的僧人
  北宋末,道楷禅师卓锡衡岳芙蓉峰,三诏而不起,(<<南岳志>>)后众檀信请主开封净因寺.大观初(1107)经开封府尹李孝寿奏请,师道行卓冠丛林,宜有褒显.帝诏迁主法云寺,特赐紫衣袈裟及“定照禅师”之师号,道楷禅师谢恩竟,乃修表陈己志:“出家时尝有重誓,不以利名为求,当专诚学道,报罔极,度生灵,答君恩,苟渝此心永弃身命.今若窃冒宠荣,则上负亲心,下违本誓.”婉辞不受恩赐.复降旨京兆尹坚俾受之,师确守不回,以拒命坐罪收付狱,有司问:“长老若称有疾,法应免罪.”楷曰:“平生不妄语,岂敢称疾罔上!”遂受罚.流徒淄州,道俗莫不流涕.翌年正月,徽宗受八宝大赦天下,勅师自便。师归隐庵于芙蓉湖,自谓山僧行业无取,忝主山门,岂可坐费常住。辄効古人为住持体例,与诸人议定,更不下山丶不赴斋丶不发化主,唯将本院庄课一岁所得,均作三百六十份,日取一份用之。更不随人添减,可以备饭则作饭,不足则作粥,作粥不足则作米汤……,务要省缘,专一办道。学者益至,遂大盛。宋元之际,曹洞宗迅速兴起,师功不可没.洞宗传承,均自芙蓉道楷…鹿门自觉…青州希辩…少林福裕一系,至今沿续不衰.
  现有一位僧人,尝不愿任方丈, 隐避于自己披剃之山寺,他就是界诠法师.师为福鼎李氏子,在“佛国海天”太姥山平兴寺出家。1984年于中国佛学院毕业,留佛学院教务处工作。在佛院深造中,体会到教团不振、是没完全依律行持,很多丛林制度皆是往昔清规,与现代社会相比,尚缺乏一些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当然不大利于僧团管理与修学.据说有几位同学于莆田南山广化寺,在圆拙老法师的指导下学习戒律(圆拙老法师与泉州开元寺妙莲方丈均师从弘一大师学律)。师获此消息,便到广化寺,亲近圆拙老法师。圆老特别慈悲,让这几位年轻法师住在藏经楼里,集中精力学习戒律。当时有些僧人对此有所不满,甚至当几位法师往经楼路上,有位扫地的僧人还故意将垃圾朝这五人扫去.但是圆拙老法师总是力排众议,鼓励这五位比丘认真学戒、持戒,正法才能久住。后来,外国驻中国外交使团尝在国内各地观摩,当广化寺被告知使团要来巡礼时,寺里很多僧人紧张得不知所措,圆老则成竹在胸,安排经楼几位法师陪同丶介绍,使团回到北京后,对广化寺接待深加赞赏.这样,既使广化寺名气大振,亦使寺僧对他们刮目相看.
  圆拙老法师自己不当寺院主, 1986年推荐毅然法师当了方丈,谁知任期届满,毅然方丈有离意,在退院前希望界诠法师能荷此重任,并应承会寻檀信找四丶五十万元助寺里及佛学院的费用.师闻此想另觅去路,思忖再三,还是返还小庙静修。众所周知, 由于历来是贫困山区县,福鼎出家的僧人很多,但良莠不齐,有少数尤喜去经济发达地区寺院者, 数年后当有一定积蓄便返俗回家,影响不很好。而诠师却不肯担任在某些人梦寐求之不得的方丈,(又有一笔数目不小的维持资金)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崇高品德! 1991年回小庙(平兴寺),当时只有五间石头房,山上十分安静,没有任何外界的干扰,刚开始有些比丘慕名而来,小庙平时没有游人、香客,不做经忏。由于山上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而学戒、持戒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所以有些比丘慕名而来,总因难以坚持而下山,流动性很大。诠师对戒律的弘扬虽然有些愿力,但基本上仍然抱着一种随缘的态度。翌年,为提高初学者对佛学的闻思水平,取名“普隐学堂”,领众熏修,农禅并举。法师说法风趣幽默,深入浅出,起初,为小沙弥开课讲授《佛学基础》、《菩提心文》、《金刚经》及古汉语等文化课程,当学习过程中出现倦怠现象,就出坡一段时间后再上课,循环往复。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在日常行持中,都强调依戒律而行。在佛菩萨的加被下,逐渐有比丘固定住下来,其中一些在山上住有将近十年,无论是对戒律的瞭解上,还是在戒律的行持上,都颇有成就。随着寺院制度的完善,这个道场自然也就产生摄众的作用。虽重建有一座大殿及几座僧寮,但没有想到会住这么多人。
  1994年,福建省民宗委、福建省佛教协会,多次恳请界诠法师出山,担任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师再三婉辞,谢绝出山。同年秋,圆拙老法师(中国佛协咨议委员会主席,佛教界尊称为全国方丈头)与妙湛老法师(中国佛教教育界元老)突发奇招,嘱咐福建佛协做好换届的各项准备工作,然后亲莅山上,诳师出山商议佛教事情。师在广化寺时,圆老非常简朴,深承弘一大师律己之风。圆老与师犹如父子,培养、教诲更细致入微。两位佛教界元老,皆年逾八旬,在教内非常有威望,难得如此器重一位青年法师。师跟随两位长老下山后,佛协紧接着召开会议,面对佛教托付予这样大的的职责和信任,师最终答应出任福建省佛协会长,但坚持只任一届会长,不愿在名利与世俗的困扰中虚度。
  法师认为,自唐代“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 以来,历朝不断有寺院自制清规,随着历史的变迁,汉传佛教丛林逐渐以清规作为行事准则,且一定程度上出现代替戒律的作法。特别在社会的急剧变革,佛教界断层的情况下,甚至变成既无戒律,也无清规,真正成为“无规矩”的状态。同时,因为寺院不断兴建、修复,需要大量的出家人,所以滥收徒、滥传戒的现象非常严重。寺院的制度建设,首先在于整顿寺院的管理层。一个寺院如果管理层已经腐蚀了,则难以整顿僧团的道风、学风等。所以,现代中国佛教界急需一批素质高、道心坚固、道风严谨的僧团领导者。只有这样,僧团制度建设和道风建设才能有真正的成就。同时,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以及寺院的特殊背景与环境,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则是不可缺少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