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诸经相貌速写(26)增一阿含经七之八卷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周宏玮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诸经相貌速写(26)增一阿含经七之八卷
  看不见自己身上衣服的天眼
  周宏玮
  火灭品第十六
  一、难陀尊者在舍卫城象华园中闲静处,心念:“如来出世甚为难遇……此处亦难过。一切诸行,悉休息止。爱尽无余,亦无杂污,灭尽泥洹。”这时,知道难陀心念的天魔,就飞到难陀出家前的夫人孙陀利住所,在虚空中唱颂:“难陀今舍服,当来相娱乐。”孙陀利听了,欢喜得不得了,赶紧把房舍布置一番,弹奏起音乐来。
  也听到这段讯息的波斯匿王,心怀愁忧,便坐上白象,来向难陀问个虚实。难陀笑说,您难道没有从如来那边听到我已成阿罗汉:心得解脱?波斯匿王答说,不知道。于是难陀告以“姓坑之火,犹如骨锁肉聚,蜜涂利刀……已解了知,娃火所兴,便能得渡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的道理。这时,波斯匿王已丝毫无疑,便礼足而去。不久,天魔义来到难陀处所的空中,唱颂:“夫人面如月,金银璎珞身……能除诸愁忧,乐此林问为?”难陀则回以“我昔有此心,姓决无厌足”,“我今无诸结,蛀怒痴悉尽”。天魔听了,愁忧而去。
  当时诸比丘把这件事禀告世尊,世尊就说:“我声闻中弟子瑞正者,难陀比丘走,诸根寂静,是亦难陀比丘。’二、佛说有二涅槃界,一为有余涅槃界,即“灭五下分结,即彼般涅槃,不还来此世一;二为无余涅槃界,即“尽有漏,成无漏,意解脱,智慧解脱,自身作证而自游戏”,不受后有。佛期勉诸比丘“当求方便,至无余涅槃界一。三、佛说了两个比喻,一为人喻如鸟,就是说若有人私底下“恒习姓欲,作诸恶行一,但后来却知羞耻而悔过,那就像饥饿的鸟吃了不净的食物,恐余鸟讥笑,而拭清嘴巴;二为人喻如猪,即下知羞耻悔过,而且还洋洋得意,“向人自誉,贡高自用”,就像猪一样,“恒食不净,卧于不净,便自跳踉,向于余猪”。佛期勉诸比丘“当舍远离一俊者。
  人不可能无错,但要知及时悔改,所以诸禅师常说鸟道,而不提猪道。四、佛说有的人像驴,有的人像牛。像驴的人是,虽出家学道,却六根随六尘而“流驰万端一,以致一生诸乱想,不能制持,众恶普至”。他不只礼仪失当,而且举止之间,都违禁戒,以致为同修所笑,他还辩说:“我也是比丘。”这就像驴入牛群之中,虽自称“我也是牛一,但无论是耳、角、尾或声音,就是不一样。至于像牛的人是,若出家学道,则“诸根寂定,饮食知节,竟日经行,未曾舍离,意游三十七道品之法” ,并且六根不随六尘而流驰起念,在清净中一生诸善想”,并能制持,“无复诸恶”。同修看到他,都愿来亲近,随时供养。这就像良牛入牛群之中,诸牛都来舐触身体,表示亲热一样。佛期勉诸比丘“当学如牛,莫像如驴一。五、佛说善、下善行,像杀生、不与取、侄决、妄语、绮语·两舌、阖乱彼此、贪他、起恚、邪见,为不善;反之,则为善。行恶,堕三恶道;行善,生三善道。因此,“当远离恶行,修习善行”。六,佛说二法,即邪见、正见;邪治、正治;邪语、正语;邪业、正业;邪命,正命;邪方便、正方便;邪念、正念:邪三昧、正三昧。佛在此处没有提到这些正邪的内容,以及如何抉择,因为在别处都已说过,但这确是佛法的重点,因为佛接著说:“如来所应为者,今已周讫。善念观诵,匆有懈倦。今不行者,后悔无及。”这段话真是语重心长。七、佛在说明“烛明之法”,以及“由烛趣道之业”之后,也说了上述一段话。前者即“贪娃、瞠志、愚痴尽”;后者即正见、正治、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八、佛说二力,即忍力,思惟力,如果自己没有这两种力量,“终不于优留昆处六年苦行,亦复不能降伏魔怨,咸无上正真之道,坐于道场”,因此期勉诸比丘修此二力,“便成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 。九、阿那律尊者在自己的出生地拘尸那竭国时,释梵四天王、五百天入及二十八大鬼神王,来向他礼足、赞颂。这时,有位名叫阁拔吒的梵志也前来致敬,并因闻到前所未闻的自然香味而启问,阿那律就告以实情。
  梵志就问,那我为什么看下到他们?阿那律答说,因为你没有天眼。梵志又问,如果我能得天眼,是否就能看见?阿那律答说,那是当然了。不过,这天眼也不足为奇,像有位名叫千眼的梵天,他看这个世界,就像我们看手上的宝冠那样一目了然,但他却看下见自己身上所穿戴的服饰,为什么哪?因为他没柯无上的智慧眼。梵志听了,就请教得智慧的妙法。阿那律就止口诉他要守戒,戒就是“不作众恶,不犯非法”,“当持禁戒,无失毫厘,亦当除去侨慢之结,莫计吾我杂著之想”;并回答他有关吾、我、侨慢结的问题,“吾者走神识也,我者是形体之具也。于中起识,生吾我者,是名为惜慢结也”,要学习除去诸如此类的结使。
  梵志听了,即从座起,礼足绕行而去,在回家途中善加思维,即除尽诸尘垢,得法眼净。这时,前世为此梵志亲友的天人,知道这件事情,就来向阿那律礼足赞叹。阿那律也告以“彼人迦叶佛,曾闱此法教”,意思是说,我不过唤醒他曾听过而今世已遗忘的记忆罢了。后来,阿那律来舍卫国见世尊,接受法教,世尊还公开说,阿那律是他弟子中得天眼的第一位比丘。十、罗云(Rahula,另译罗睺罗)尊者持戒严谨,无所触犯,却一直没有达到有漏心解脱。大概因为他是世尊的儿子,诸比丘特别关切,将此事禀告世尊,世尊以偈代答:“具足禁成法,诸根亦成就;渐渐当逮得,一切结使尽” ,并接著说:“是故诸比丘,常当念修治正法,无有漏失,如走诸比丘当作走学”。
  世尊在此再次强调持戒的重要性,至于罗云何时才能一切结使尽,得到有漏心解脱,总要假以时日,不要操之过急。在接下来的(安般品)中,世尊即适时教导罗云如何修治正法。
  安般品第十七之一
  有一天,当罗云陪著世耸入舍卫城乞食时,世尊右转过头来告诉他:“汝今当观,色为无常。痛想行识,皆悉无常。”他复诵“如是”后,就想到,是什么因缘使世尊在路上当面教诲我?现在最好就回去,不应入城乞食。于是他就半途折回只桓精舍,持著衣钵来到树下,专心一意的思惟色痛想行识的道理。
  世尊入城乞食后回到精舍,慢慢经行,来到罗云静坐的地方,并告诉他,当修行安般
  (Anapana)之法,恶露不净想、慈心、悲心、喜心、护心,修行好了,那么所有愁忧之想、贪欲、瞠恚、害心、嫉心、侨慢都分别可以除尽。世尊如此教诲后,就回去静室了。
  这时,罗云对如何修行安般有了疑惑,即从坐起,来向世尊礼足,启请开示,世尊就告诉他:
  若有比丘乐于闲静无人之处,便正身正意结跏跌坐,无他异念,系意鼻头。出息长,知息
  长;入息长,亦知息长。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
  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尽观身体入息出息,皆悉知之。
  有时有息,亦复知有;有时无息,亦复知无。若息从心出,亦复知从心出;若息从心入,
  亦复知从心入。如是罗云,能修行安般者,则无愁忧烦恼之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
  罗云听到这种微妙方法后,即礼佛绕行而去,来到女陀园一棵树下,如法修行,“欲心使得解脱,无复众恶”,而依次从初禅修证到四禅。他“以此三昧,心清净无尘秽,身体柔软。知所从来,忆本所作。自识宿命,无数劫事……亦无诸结,亦知众生所起之心。彼复以天眼清净无瑕秽,观众生类生者逝者,善色恶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所行所造,如实知之……复更施意,咸尽漏心。彼观此苦,如实知之。复观苦习(集),亦知苦尽,亦知苦出要,如实知之。彼以作走观,欲漏心得解脱,有漏、无明漏心得解脱。己得解脱,使得解脱智” 。他从生死已尽,到不受后有,都如实知道。
  这时,罗云已证得阿罗汉,便从坐起,来向世尊礼足,并禀报“所求己得,诸漏除尽一。世尊就告诉诸比丘:“我声闻中第一弟子能持禁戒,所谓罗云比丘是。一
  安般品之二
  一、世尊告诉诸比丘,如来与转轮圣王出现于世,都甚为难得。
  二、世尊告诉诸比丘,僻支佛与如来弟子漏尽阿罗汉出现于世,都甚为难得。
  三、世尊止口诉诸比丘,世间有二法,甚为烦恼,即“作众恶本,起诸怨嫌,复不造善行诸德之本”,因此应“觉知”此二法,“诸烦恼之法,当念断除;不烦恼之法,当念修行一 。
  四、世尊告诉诸比丘,邪见就像苦果的种子,即使种在好的土地上,将来成长出来的果实依然是苦的。邪见的众生也是如此,他的身口意的所思所行也都是恶的,一无可取,而为社会所厌恶,因此“当除邪见,习行正见”。
  五、世尊告诉诸比丘,正见的众生的所思所行,都是为人所敬爱的,这就如把甜美的葡萄秄种在好的土地上,将来长成的果实自然也是甜美的。因此一当习行正见”。六、有一次,阿难尊者在闲静之处独自思惟,想到“诸有生民,兴爱欲想,便生欲爱,昼夜习之,无有厌足”,便在傍晚时分,前来向佛礼足,并禀报自己的想法。
  世尊说,是啊!多世以前就有位名叫顶生的转轮圣王,七宝具足,统领闾浮提,却仍不知足,依次率兵统治瞿耶尼、弗手逮、郁单越诸地。又从耆年长老听到三十三天,不胜美好,又率兵到天上。天帝释看见他来,就请他就座,两人坐在一起,颜貌举动,甚《《说话声响,都完全一样。他在天上多年,就起了歹念:“我今宜可害此天帝释,便于此间,独王诸天。”当他一起这个念头,他及所率兵将就一齐堕落人间。七宝中的金轮宝、珠宝都消失不见,玉女宝、居士宝、典兵宝、象宝、马宝也都命终,而他也身得重病。诸宗族亲友齐来采病,并说,日后有人问及大王临终,有何言教时,该如何回答?他说,将来有人间及此事,就说顶生王统领四天下还不满足,到了三十三天还生起贪念,想要谋害天帝,以至堕落而命终。
  这时,世尊就告诉阿难,当时的顶生王就是我,由此可以“证知所趣,兴贪欲心,倍增其想,于爱欲中而无厌足。欲求厌足,当从圣贤智慧中求” ,并期勉阿难, “当以比方便,知欲而去欲:水不兴其想”。七、有位名叫生漏的婆罗门,来向世尊问讯后坐了下来,并请教:如何观察恶知识与善知识?世尊都告以:“当观如观月。”他就请世尊能否说得明白些。世尊说,恶知识就像月末的月亮,逐渐减损,以至不为人所见一样,他逐渐没有信、戒、闻、施、智慧,以致命终,堕入地狱。反过来说,善知识就像月初的月亮,逐渐增长,到了十五日月圆,为天下人所共见一样,他日夜增益信、戒、闻、施、智慧,命终而生天上。世尊于是说此偈颂:
  若人有贪欲 瞠恚痴不尽
  于善渐有减 犹如月向尽
  若人无贪欲 瞠恚痴亦尽
  于善渐有增 犹如月盛满
  并勉励生漏“当学如月初”。生漏听了,就赞叹世尊的方便说法,犹如“冥者见明,迷者见路”,而归依三宝,并量力誓守不杀生一戒。
  此品引起下列感想:
  l、修密宗月轮观者,最好也能体会世尊此处所说偈颂密意。其实也无所谓密下密,但对
  死抱心中明月形相而不化者,确是无上口诀。
  2、叶公超先生曾观察到国画多以月亮为主题,而西洋画多以太阳为主题的有趣现象。至
  于杜而未教授的一系列月亮神话著作,力图以各种月亮神话来解析中国、印度文化的
  根源,未免推论过远,缺少有力证据,而招致批评,但如作为神话学或民俗学资料来
  读,也很有趣。
  3、一般星相家在择日大要上,或西藏密宗在修法上,也都以上半月为较佳选择。又如魏
  伯阳以六十卦(乾坤坎离除外)搭配每月三十日的晨昏,以定火侯之进退。这些有关
  天文与人文的关系,值得深入探究。八、佛告诉诸比丘,所谓恶知识法,就是起心动念,以自己是豪族出家、精进修法、三昧成就、智慧第一、受供丰足,而贡高我慢,甚至毁皆他人。至于善知识法,则自他平等,不起以上心念,更不会有以上行为。因此,“恶知识法当共远离,善知识法念共修行”。九、佛及诸比丘众在释翅尼拘留园时,迦昆罗越国中有诸豪贵五百多人众集讲堂,将有所论议,有位名叫世典的婆罗门却来挑战,看谁能跟他论议。大家就说,我们国内就有两位高才博学的人,一为周利盘特比丘,一为瞿昙释种如来(经文在此处夹批二人不能相提并论)。你如果胜过这两人的论议,就随时供养,并赠送千两纯金。世典心想,这些释种狡猾多端,没有正行。如果辩胜那两人,并不足为奇;但如果不小心为这些愚人所降伏,那真是不划算。于是,他就此离开。
  世典在路上,凑巧遇见正要入城乞食的周利盘特,就问他,能否与我互相论议?他说:“我今尚能与梵天论议,何况与汝盲无目人乎?”世血(即加以质问:“盲者即非无目人乎?无目则即非盲耶?此是一义,岂非烦重?”意思是说,盲与无目是同样意义,连在一起使用,岂不重复而累赘?这时,周利盘特就腾跃空中,作出十八神变。世典看了,心想,这位沙门只有神足通,却不了解如何论议。如果能提出辩解,我就作他的弟子。
  这时,具有天耳通的舍利弗尊者,听到他们的论议,就把盘特隐形起来,而自己变成盘特的形相,告诉世典说,你说的话,我都听到了,现就依你的论点来说,我先问你,你叫什么名宇?我叫梵天。你是丈夫吗?我是丈夫。是人吗?是人。他就下了结论,丈夫也是人,人也是丈夫,这岂不是重复而累赘?然而,盲与无目的意义到底不同。世典就追问有何不同?他说:“犹如不见今世后世生者灭者,善色恶色,若好若丑,众生所造善恶之行,如实而不知:水无所睹,故称之为盲。眼者,无上智慧之眼,彼人无此智慧之眼,故称之为无目也。’他又答覆世典一连串的发问,即沙门下依五盛阴而得涅槃,此五盛阴有缘生,此缘是爱,爱是生,生即是爱,而爱的解脱就是八正道。世典因此得法眼净,并当地中风而亡。
  这时,舍利弗就恢复原形,飞空而去,而已现身的盘特就到讲堂,请诸释种准备酥油薪柴,火化世典,并于路口建塔等事宜。十、佛与诸比丘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时,提婆达兜去向婆罗留支王于劝说:“人命无常,备不登位,中命终者,不亦痛哉!时可断父王命,统领国人。我今当杀沙门瞿昙,作无上至真等正觉,于摩竭国界新王新佛,不亦快哉!”王子就把父王关在铁窖中,并更换新臣,统领人民。
  入城乞食的诸比丘,听到这项消息,一回来就向世尊禀报。这时,上梁不正下梁歪,朝野一片非法,秩序大乱,甚至星宿变异,风雨不调,以致人民愁苦,寿命缩短。世尊下禁感叹:一犹如牛渡水,导者而不正,一切皆不正” ,而寄望于“由王法教正,以知正法行,一切民亦便”,并勉励诸比丘当舍非法,而行正法。
  由此经不禁引起如下感想:一、袁了凡曾说:“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老子也说:“福兮祸之所伏。”所谓“名满天下,谤亦随之”,只要是生活在人世间,即使是佛陀,也不能除外,甚至遭受到种种陷害。中外古今,这种例子下胜枚举。二、据《中阿含·说本经》,弥勒尊者禀报世尊:“我于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可得成佛,名弥勒如来”云云。世尊也加以赞叹印可,并当场授与金缕衣,还嘱咐他当场转施佛法众。其他诸多经典,如《菩萨处胎经》记载,佛则说:“弥勒当知,汝复受记,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于此树下咸无上正等正觉。:据现代物理学家的估计,太阳将在七十亿年后烧掉)。
  但佛教传入中土后,很多人感到不需那么久远,释道宣于《释迦谱》上即说迦叶尊者于佛灭后, 一住持法化,被于来世六万岁者,此人之力” 。而昙无罗谶也说:“释迦正法住世五百年,象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 (见头陀寺碑文),而支遁、沈约也似急切盼望地写出(弥勒赞),当时佛寺前殿正中即为天冠弥勒佛像(后来改奉相传为其化身的布袋和尚像),北魏石窟造像,也都以释迦、弥勒、弥陀、观音、势至为主。甚至北魏延昌四年,沙门法庆即假借当时思潮,提出“新佛出世”口号,招率乡人“屠灭寺舍”等等,影响后世甚为深远,详见《魏书·景穆十二王传》所附(大兴第遥传)。由成佛难易所涉及的相关问题及其意义,这里暂且存而不论。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