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清净圆满即如来——略论“耳根圆通之十纲”三十二则(4)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首愚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清净圆满即如来——略论“耳根圆通之十纲”三十二则(4)
  首愚法师讲于十方禅林观音法会
  普闻纪录
  尘翳妄动
  其四:“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
  闻后翳根除,尘销觉圆净。”
  “眼睛看的,与耳朵听闻的等等这些作用,都是自性功能上的变现,犹如澄清的空中出现了幻翳;乃至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中所有的现象,也都是清净自性的幻化,在在皆恍若清净虚空中的花朵一般,一点也不真实。唯有俟能闻的自性,复返到本来清净的自体,一切六根幻有妄动的尘翳,才得以二销除。而浮尘幻翳一经销除,则本觉的自性,也就圆满清净了。”
  如果我们在太阳底下,用力去揉眼睛,再睁开往天上看,就会发现满天的花朵,那就是幻翳、空华。
  “三界若空华”,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之中最低等,欲望最强烈的,叫“欲界”,包括上自六欲天,中者,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好一点的,福报、功德、善事做多了,有禅定功夫了,就更上层楼了,叫“色界”,这一界的环境很庄严,众生的福报也很大,举凡四禅十八天皆属之。到了“无色界”,已经没有身体了,完全凭无相的“光”来感觉,这是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居住之世界,四空天(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非想非非想等四天)属之。
  这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法华经》所云“三界如火宅”就是指这三界。所以我们学佛的目的也无非要跳离这三界。梦里乾坤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对一个悟道人而言,六根门头的见闻觉知皆是幻化的,不实在的。故永嘉大师有名偈日:“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干”。尚未悟道以前,人生就是一场一场的梦,梦中的确有六道轮回,天堂地狱,唯有悟道之后,才会恍然了知“哦!原来一切都是空幻不实的呀!:一
  换个角度来看,“好梦由来最易醒”,晚上所作的美梦最容易觉醒,也知道那是梦境:但是白天你眼睛看的,耳朵听的,总觉得那么实在,谁会省悟那也是在作梦呢?
  一个真正证道的人,对于他的身体已经不再执著了——无我、无我所——正报,依报都化掉了,随时都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境界中。
  在座的道友,也许有人已经有这种经验了,功夫到了某种程度,或是念佛念到某时候,偶而瞎猫碰到死耗子(插头插对了),一下身体没有了,房子,空间……一切化为乌有,空灵的境相现前。当然,若是经常能有这种情况,那你就有点上路了。
  故这“三界若空华”不是用嘴巴讲的,是实际证到那境界。观世音菩萨法门耳根圆通的功夫到达“入流亡所”时,则自然“闻后翳根除,尘销觉圆净。”
  日久自功深
  如何是“尘”?眼睛看得到的,耳朵听得见的,有所喜欢便是贪,不喜欢便是嗔,贪嗔都是愚痴,都是来染污我们的心境,让我们不得清净的,都是“尘”。
  真正念佛功夫到了,必然与观世音菩萨法门融合在一起——山河大地,俱时不现,一切都融化掉了。要是你还有“好不好听的觉受”这也是“尘”。要念到能听的心与所听的佛号都销融掉,乃至对世间的邪知邪见都融化掉,得到清净圆满了,那才叫“尘销觉圆净”。
  念佛功夫的深浅千差万别,然而深还是得从浅处来,所以各位念得不太纯熟也毋须著急,日久自功深嘛!只要你肯锲而不舍,精进不辍,身心就会渐次转化,病苦也会慢慢减少。换言之,你肯下功夫,成果自然会展现出来。故说,念佛法门与观世音菩萨法门这两大净土宗的法门是相辅相成,辗转增上的。
  朗然逼照
  “净极光通达,寂照舍虚空,却来
  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圆满清净到达极点之后,自性的光明,自然就通达无碍。在如此朗然寂静的境界中,含容逼照了十方世界所有虚空。再由此来观照这个世间的一切事物,即犹如在一场大梦之中了。”
  “净极光通达”,从有相光到无相光,亦即从有光影门头的境相到一切全然消融抄无相。这已经到达非常微细的境界了。
  “寂照含虚空”,念佛念到“能所双亡”,“净极光通达”,则必然与虚空合一,虚空即我,我即虚空。佛称“空王”,要念到空相现前,才叫真正的“念佛三昧”。
  “却来观世间,犹如梦申事”这时,再返回来看世间一切事,才觉得一切都非常幻化。人家骂你,赞叹你,你都不动心了,所以要是还有一点比较心、分别心,那都已经不是了。换言之,修行要修到心性耐磨,耐烦,毁誉都不挂在心上,才堪称念佛的功夫非常纯熟。
  幻化不实
  其五:“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
  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
  “摩登伽女虽然那么漂亮,但是如果你的功夫到达这种境界,你说到底是摩登伽女在漂亮呢?还是你的心在漂亮呢?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男女老幼,美丑,高矮,胖瘦,其实都只是一种假相而已。综归一句,都是我们自己的分别心在作祟罢了!就好像这世间的魔术师一样,变化出这许多男男女女。”
  这相当于修白骨观,修到某个程度,看到每个人都像一具白骨,这时候,自然不会再分什么男女老幼、高矮、胖瘦、美丑了。
  制心一处
  “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息机
  归寂然,诸幻成无性”
  “虽然每个人能运用六根去做一切行为,但实际上,只是像一部机器,利用一个机开在那里抽掣不息,才发生人生的各种作用罢了。如果能止息一机的功能,归返于自然寂然的本位,那么所有一切幻相就都没有单独存在的自性了。”
  六根门头那么样的灵活,修行的道理就“要以一机抽”——系心一缘、制心一处,则自然“息机归寂然”了。只要一根止息妄动,其余五根也就随之内敛了。
  “诸幻成无性”,一切好坏是非既已融化于无形,那还有真实的自性呢?念净尘销
  其六:“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
  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尘垢应
  念销,咸圆明净妙,余尘尚诸学,
  明极即如来。”
  “人的六根作用,也和这个道理相同,原来都只是依抄心性的一点精明所生的,但由于功能的分散,而变成了六根各自单独作用,总合起来才成为一个人的全部。所以在六根的作用上,只要有一处休息,复返抄自性的功能上,则所有六根的作用,也就不成其障碍了。而一切六根的尘垢,自然当下应念销除,返回到圆满光明的清净妙觉。
  如果还有少许的尘境不能销尽,就叫做二乘声闻等,还在有学的阶段。唯有到达光明圆满的极至地步,才是佛的境界。”
  所有的境界,皆是从我们的妄识分别而来,眼看的叫眼和合,眼根与色尘合在一起,才产生了美丑,大小,长短的分别。其他五根道理皆然。
  “一处成休复”,眼睛只注意一个定点的光明,久而久之,整个眼睛就会呈现一片光明,自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换言之,六根之中,只要有一根收摄内钦,六根的作用也就不再成其障碍了。譬如念佛念到很专注的时候,并无所谓好不好听。可见“休复”的功夫已经到达相当纯熟的地步。
  “尘垢应念销”,有了前述的功夫境界,则六根门头的垢染自然就销融掉了。
  “成圆明净妙”,不偏为圆,不暗为明,不垢为净。整个境界变得非常神妙而不可思议。
  “余尘街诸学”,其他的尘垢,如贪著,计较,樫吝……等等习气,还没化掉,街待学习薰陶。
  “明极即如来”,俟一切都通达明了时,才算达到佛的境界,再也不会受到幻相的迷惑了。还我本来
  第六纲目:结语劝请,辑要四则
  其一:“大众及阿难,旋汝倒开机,反闻开自性,性咸无上道,圆通实如是,此是微尘佛,一路追盘门。”
  文殊菩萨再告诉阿难及大众说:“修行的法门,只要你倒转过来,回旋复返于能听闻的机能,反转听闻的作用,去听闻自性,明见真心自性的寂然本体,才得以完成无上人道呀!而修行圆通法门最真实的也莫过于此了。亘古以来无量数的佛,也都是修习这一个法门而证人涅槃的。”
  “旋汝倒闻机”,回返目己的耳根,收摄到清净自性能听的功能上。
  “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我们的耳朵一向都是习惯于听闻外在的声音:想要返回听闻自己的心声,功力要很深厚,功德也要做得很足够。什么是“心声”呢?我们“心”的本来即如同《心经》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至于好下好听,是非对错则都是颠倒。
  耳根清净之后,外面境界的是非善恶,对他是不起作用的。听到毁谤、侮辱的话,他会当作在消业障;称誉、赞许的话,他也会认为是幻化而不实在。故耳根清净的人,必然已经广结善缘了。到此时,他对好坏皆不再执著。
  修习观世音菩萨法门,必须靠日积月累、锲而不舍的薰陶。如果功夫不到,就冒然跑到山中去听瀑布的声音,作为专修、闭关的课业,以为这样便可以契入,终究尚差八万四千里呢!因为你下得要领,听久了,反而会觉得烦躁。倒不如回过头来返听自己的念佛声,久而久之,你的身心必定会随著精进的程度而有所转化。
  诸法之尊
  其二:“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
  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圃明,未来修
  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
  非唯观世音。”
  “过去所有已经成佛的人,也是修习这一法门而成就的:现在的一切菩萨,也都正在修习这一法门,而且已经各自证入了圆满光明的境界:未来一般修学佛法的人,当然更应该依照这个法门来加以薰修:至于我(文殊菩萨)也是从这个法门中证得佛道的,不只是观世音菩萨一人而已。”
  谁是观世音菩萨呢?我们如果是修观世音菩萨法门而成就,那我们也是观世音菩萨,也会具备三十二应化身,十四种无畏。故所谓“观世音菩萨”并不是专指某一个特定的对象。这一点各位特别要注意。
  其三:“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
  以救诸末劫,求出世间人,成就涅
  盘心,观世音为最,自余诸方便,
  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尘劳,非是长
  修学,浅深同说法。”
  “诚如佛陀所询问我修行的方便法门:为了救度末劫时期,有心想出离世间苦海的人,使他们也能成就证得寂静真心,唯有修习观世音菩萨所开示的观察世间音声的法门,才是最佳的修学方拄。
  至于其他各种修持方法,可说都是由于佛的威德、神力,为了救度众生,要他们跳脱轮回苦难,姑且安立的各种权宜,针对著世间林林总总的希求,使人们即此用、离此用,而舍弃烦恼尘劳的束缚,但却不是菩萨或佛境界的人所经常修学的。因为那些都只是下手方便罢了。而这许多不同方法的深浅关系,与刚刚各位所叙述的情况几乎是大同小异的,故在此就不再详加仔细的分析解说了。”
  依教奉行
  其四:“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恩议,
  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方便易
  成就,堪以毅阿难,及末劫沉沦,
  但以此根修,圆通超余者,真实心
  如是。”
  文殊菩萨最后更郑重的说:“我在此特别顶礼无漏不可思议果位境界、法身本体的自性佛,唯愿十方三世诸佛垂护加被,使有心修行的人,对于观世音菩萨所说的这一圆通法门,不要再生疑惑。因为它是一切修持方法当中,最方便、最容易成就的法门。不但可以软化阿难,尚且也可以软化末劫时期在沈沦中流转的众生。只要确实依照耳根法门按步就班去修持,自然可以进入圆通,超越其余的方法,证得真心实相。”
  所谓“如来藏”,即如来在藏,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我们念佛,佛是外缘,自己的心地是内因。各位想要找回自己的如来藏,唯有不断自我开发,使外缘,内因互相契合,打成一片,乃至合而为一,才能成办。
  “无漏不思议”,世间上林林总总的烦恼都是有漏的,就如同一只破了洞的碗,如何能装得住水呢?当然,有漏法也是不究竟的了。唯有诸佛不可思议的教法,能让众生到达无漏解脱的不可思议境界。
  普沾法益
  第七纲目:大众得利,辑要二则:
  其一: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
  然,得大开示,观佛菩提及大涅槃,
  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
  明了其家所归道路。”
  阿难和大众,听了文殊菩萨的广大开示,当下觉得身心了然明朗,依教观想佛的正觉自性大道,以及真心寂灭的境界。犹如游子远游他乡,虽然还未返回家门,毕竟已经知道那一条往向家乡的道路了。
  换言之,大家听了文殊菩萨的开导,已经懂得观世音菩萨法门的确是一个直截了当契入佛智的修持法门了。
  其二: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
  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其数凡
  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迷离尘垢,
  获法眼净。性比丘尼(摩登伽出家
  受戒后之名号)闻说偈已,成阿罗
  汉。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褥多
  罗三藐三菩提心
  所有在楞严会上的一切大众,包括天龙八部,有学二乘,以及初心菩萨们,都悟到了自己的本心,远离尘劳世事的染污,获得拣择正法的法眼净:性比丘尼(即摩登伽女)听说这段话之后,也成就了阿罗汉果:还有很多众生,亦同时发起了无上正等正觉的道心。
  这儿所谓“恒河沙”,当然含盖一切有形、无形的众生,有的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真正的菩提道场,听经的不
  一定只是我们肉眼见到的人而已。
  能悟得自己的本心,必定不受迷惑,他也已经见到佛了。见法即见佛,真正的佛是“清净法身”,是我们的自性佛,那才是根本。所以各位在睡梦中看到的大多是化身佛,那是与我们感应来的:而在定境中所看到的,有时是报身佛,有时是化身佛。唯有悟道的人才能见到法身佛。
  何谓“法身佛”呢?——即心即佛,是心作佛。清净法身佛也是阿弥陀佛——无量寿、无量光——也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清净自性。
  本心远离尘垢,即不受迷惑,不会再人云亦云,也不再分别禅净律密而感到无所适从了。只因你心外求法,才会被各宗各派骗得团团转。所以达摩祖师东来中土,就是要找一个不受骗的人。要做到不受骗不容易唷!那要得到法眼净的。
  法眼净是般若,已经见到空性了,也就是分明见到真谛了。但大小乘对法眼净的诠释有所不同:小乘的法眼净是指初果见四谛法(苦集灭道):大乘法眼,则指初地菩萨得到真正的无生法忍了。总而言之,得了法眼,就能澈了世间与出世间一切法门之中妙有的道理了。
  经典说“五眼”,是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肉眼是我们肉身凡夫的眼,遇昏暗、有阻碍,就看不见:天眼是天人的眼,远近昼夜,都能得见:慧眼是声闻的眼,能看破假相,识得真空:法眼是菩萨的眼,在前面已经解释过了:佛眼则是如来的眼,有了佛眼,就兼具了上述四种眼,能无事不知,无物不见,一切法中,佛眼常照。
  “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等等即至高无上之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佛智的名称,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之至高智慧。
  结语
  为了方便念佛及观世音菩萨法门之修持,我在掩关中(按:师父曾于民国八十二年在北平佛牙塔闭关),特地将《楞严经念佛圆通章》辑为四纲八则(按:刊登于八十四年六月号“十方月刊二:《耳根圆通章》辑为十纲三十二则,使其段落清晰,纲则井然,义理意境衬托得更为显达而易于了解。
  初始,个人颇觉便利闻思修持,法喜盈心:再则,适于完稿之际,正值秋末寒露时节,北方气候已呈冶冽干旱现象。然当其时,天空忽降甘霖达数小时,感应祥瑞,倍增信心。故特此结辑供养法门同参,冀期共证菩提,同登觉岸,是所至祷。
  摘自《十方》第14卷2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