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浅议太虚大师之佛教的社会功能论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徐 敏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浅议太虚大师之佛教的社会功能论
  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徐 敏
  [内容摘要]太虚大师立足于时代,倡导进行佛教改革,强调佛教的社会功用,具有强烈的注重现实的思想特征。面对西方不断涌入的各种理论学说,太虚大师依据佛学予以应对,发掘佛法精义;并基于中国的现实,提倡佛教的世间修行,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并且他对于佛教社会功能的论述是建立在佛教“性空缘起”理论及佛教的慈悲精神之上的,使其理论更具有佛学特色。
  [关键词]太虚 佛教 社会功能
  自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便日渐沦为帝国主义列强欺诈凌辱的对象,中国国势日弱,民众生活困苦。由此,中国的有识之士日渐热衷于寻找经世致用之“实学”,以期用以救国家民族于水火,对于中国的传统学说多有批驳,佛教也面临着如此的责难。太虚大师面对时局,力主佛教对于社会民生具有积极的功用,并极力提倡人生佛教。在积极应对各种思想学说,强调佛学思想圆融的同时,太虚大师极力倡导佛教不离世间,并从佛教“性空缘起”理论中开出积极应世的现实精神,发扬佛教慈悲为怀的思想。
  近代人士多有批评佛学研究无用的论述,并将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事实以资论证。太虚大师回之曰:“在中国三四十年来,受了外国的压迫和摧残,激生出一种爱国心,这个爱国心是很好的,但是凭感情不凭理智,便说佛学是印度的,印度是亡了国的,故对于佛学不当研究。这是错误的!”并进而论述到:“因为印度亡国的缘故,乃由印度有一种最古的婆罗门教……从此讲来,当知印度亡国的原因,不独与佛学毫无关系,且因不信佛学而亡的。”认为印度的亡国不是因其信仰佛教而恰恰是因为它不信仰佛教之故。
  随着科学的日渐昌明,近代中国社会对于宗教迷信的批驳日渐强烈,佛教由此也受到极大的冲击。昌明佛学义理,将佛教与迷信划清界限,也成为近代佛教界的当务之急。太虚大师认为佛教是无神主义,不是迷信。太虚大师的论述是:“受过新教育的,因我国普通人有多数以烧香、点烛、设像、求福等事,认为是信佛教之表示,殊不知佛学的宗教方面,也是真正的无神主义。在佛陀不过是我们的导师,我们的先觉,我们的一个先生,使我们发挥本有之觉悟的可能性也来成佛,我们所以才崇拜他。对于鬼神,在佛学中看来不过是六道之一,也是可怜悯者,应当要去救济他的。”并论述到“佛”的意义是觉者,“佛是人类最高的模范,指示我们如何做人,如何进到超人地位,乃至如何做到完全觉悟。因此,信仰不是迷信,是彻底破迷,是趋向觉悟的”。太虚大师认为佛学的最大宗旨,是破迷以成觉悟的。并且,“佛学是包括宗、科、哲,而又为一般宗、科、哲所不能及的”。太虚大师认为寻常的神鬼宗教缺少真理,科学愈加昌明,这些宗教便会愈加失据。“独有佛教,只怕他科学不精进,科学不勇猛,科学不决定方针精究真理,科学不析观万有彻底觉知。能如是,则科学愈进步,佛法将愈见开显”。因为佛法是彻明宇宙真实性相的,科学认知愈加发展就会愈加证实佛法的真实不妄。
  近代中国流行的政治思潮复杂多样,既有墨守成规安于现状者,也有提倡维新革命改变现实者。一时间“君主立宪”、“民主平等”、“革命”等等口号层出不穷。太虚大师对此也有回应。太虚大师认为佛教也是适应当时的时代要求的,也是要革命的,是对人们思想的革旧鼎新。“凡革命的过程上,必先经过破坏,破坏是将一切不好的事物都要扫除去,乃能将好的建设起来。在佛学里面,对破世俗谬见邪执,有很严格的批评,此即是思想界革命的破坏。但是为建设而破坏的,是要造成一个清净庄严之极乐世界的,是要发达人生而至于很圆满的。”并由此宣称:“应以为众生谋利益的佛教,为我们革命的道德标准了。”因此得出佛学不是厌世的,不是消极的。太虚大师不仅认为佛教是革命的,并且还认为佛教的政治理想是共和政治,具有大同社会的理想。“佛教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要发大悲心修菩萨行,为一切众生的公仆,故是共和政治的人生观。大同社会,以个人为世界单纯之分子,以世界为个人直接的团体,佛学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法界缘起,一人之善恶能影响于全宇宙,这就是大同社会的宇宙观。”
  对于“平等”思想,太虚大师论述到,“佛讲实事实性完全平等,小自一微尘大至一世界,近自人类远至一切众生,都是流行不息的生命之流。在这点上悉皆平等。”从诸法的实相本体来说,万事万物平等无差。《仁王经》中也说:“诸法实性,清净平等,非有非无。”而且从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的方面来说,众生也是平等的。太虚论述到:“佛并没有说只我是佛,你们一切都应当信仰我。却说凡有心灵觉知的皆有成佛的可能性。所以,佛是主张平等的,是主张人人都可以成佛的,人人成佛乃佛学的目的。”
  对于“自由”观念的陈述,西方学者如卢梭提倡“人类生而自由,在神权、君权下失去了自由的人,必须争回了这天赋的自由权利,才得完成人格。不自由,毋宁死!”强调“天赋人权”,人类是生而自由的,强调的是作为自然的人的自由权利。太虚大师对此不予苟同,认为:“但‘生来就自由’的学说,殊与事实不符,例如初生的小儿心理、生理均未完备,就不能自由,这是极显明易见的,卢氏的学说,正为不自由人类共同有此要求,于是引起众人的注意;然事实上初无确切的根据。故政治论的人生自由问题,犹待哲学来为解决。”太虚大师就依佛教哲学予以应答:“唯人处中,最富有自由活动的心力,以富有自由活动力的缘故,亦富有创造性、改革性和变化性。所以依佛学来讲,六种众生中以人为最贵。而人生可贵的意义,就在人生最富有自由性,而且有无限扩充的可能性。所以,此即为人生与众生个同的特殊性。”人们向不自由的障碍发起冲击,“将‘能所性’突破,就无心物的分别。将‘自他性’突破,就无彼此的分别。这就是由人生的自由得到宇宙的自由。”太虚大师强调的是认识到宇宙的真性,无心无我,无有执著,完全了无障碍的精神自由。
  太虚大师在认识到佛教所面临的外部挑战后,主张宣扬佛教的社会功用,对治社会民生诸问题,依此补社会之偏。太虚大师认为中国佛教是大乘教理小乘行的佛教,“中国佛教所说的是大乘理论,但却不能把它实践起来,不能把大乘的精神表现在行为上”,“都是偏向于自修自了”。认为那些以为学了佛就不要做人的观念是歪曲了大乘佛教的真义。“他们都说把国家社会家庭一切的俗务都舍下,才可以人佛修行。这种不正确的思想,已经深印在每个国民的心坎中。这种错觉是复兴佛教的障碍物,是歪曲了大乘佛教的真义”。
  太虚大师主张实践菩萨行,以便符合大乘教义。他认为:“所以革兴中国佛教,要洗除教徒好尚空谈的习惯,使理论浸入实验的民众化。”并且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情形和需要,认为:“今后我国的佛教徒,要从大乘佛教的理论上,向国家民族、世界人类实际地去体验修学。这大乘理论的实践行动,即所谓‘菩萨行’。而这菩萨行要能够适应今时今地今人的实际需要,故也可名为‘今菩萨行’。”而要实践“今菩萨行”,就需要佛教信众养成高尚的道德和品格,拥有精博优良的佛学和科学知识,广泛参与到社会的各项事务中,不与国家社会民众疏远分隔。太虚大师主张和鼓励佛教徒参与到社会的各项事务中去,对此,他鼓励青年佛教徒要加人群众活动。他论述到:“旧来佛教徒之习惯,大概图清闲而不做事,对于现实社会之文化、教育、政治等事业,一概放弃而不肯为。现在青年的佛教徒,应该反是。我们要充满佛化的慈悲、智慧,加人群众社会活动,加人人类实际生活,此种活动,即是佛法不离世间法之义。要使世间中皆充满了佛之慈悲、智慧,亦即变世法为佛法。”
  太虚进而提倡“菩萨的政治”。其所提倡的“菩萨的政治”,“差不多也是与西洋的‘哲人政治’或中国的‘圣王政治’相近的”。认为世界的战乱之源乃在于人们心存你我彼此、亲疏远近之别,没有认识到世界万物缘起性空的道理。“平常人认定自我,自私自利,斗争不已,以致世界不安,人生无宁日”。如若认识到,“一切存在的没有各别实物而都是互相关系的,所以不能自私自利”,那么就会具有“慈悲的心”,慈爱悲悯一切众生。
  太虚大师在《人生佛教之目的》一文中对于佛教的社会功能也有阐发。认为佛教具有“人间改善”、“一世胜进”、“生死解脱”等功用,可以减少人生缺憾和痛苦,并可以改善和净化人生。
  太虚大师对于佛教社会功能的论述,是建立在佛学的义理之上。太虚大师从佛法中发掘出可以开出世间法的奥妙精义。
  太虚大师认为:“佛法无他缪巧,不过阐明正确的宇宙观以立为从基本进向究竟的人生观耳。”太虚大师认为佛学的本质,“就是佛陀所说明的宇宙事事物物之真相”。太虚大师分四个层次予以说明,有情无始缘起事、诸法唯识变现事、人生无我所显真理和宇宙无实所显真理。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独立性,而又是彼此因果相连的。“人是聚合全宇宙一切而有所成功的,所以人是社会性的、宇宙性的,人的成功,就是宇宙的成功。古人说:‘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也就因为每一种行动都是交互错综的,都是互相影响发生关系的。再如世界的成功,是由于人类的业力,这是确实真理,并非玄想。”
  由佛教的缘起论思想开出的是,人是具有社会性和宇宙性的,要成就大公无我境位。“因为人的行为业力,不但影响于人类,而且还影响于全世界(世界也是业力为缘所成)。可见人无我性,是社会性、宇宙性,所以一言一行能够影响全社会全世界。既然知道人无自我性,依此道理做事,自有公平性,即成大公无我;因为大公无我,就是人生也宇宙的实性。”由此也就得出:“平常人认定自我,自私自利,斗争不已,以致世界不安,人生无宁日。其实人类是应该互助的,不是应该斗争的。”
  世人如果认知了世界的缘起真相,认识到世间万物并没有你我之别,并且个人所造的业必然会有果,那么世人行为处世就会谨小慎微,身体力行世间善法。太虚说到:“明了性空缘起的事理,再本着慈悲方便的心行,才能去改造社会、建设国家。再由本身生活的修养,进而求世界人类万物的改善,则非但改善人类而已,且进化一切动物以至于宇宙万有,可以达到我们理想的极乐世界。”太虚大师肯定人生价值,要先做人后成佛。“过去一切行为为因,现在为果,现在一切行为又发生将来的结果,因果重重相续无尽,所以人生有不朽的价值!这种道理,不但学佛成佛要知道,就是要做有人格的人、有道德的人,也都应该明白,否则会生出许多烦恼来。照大乘道理说,先要做一个完善人,然后再进到超人的菩萨,再进到超超人的佛。”止恶作善,从人至佛有具体的方法,还需要从行为到心理的锻炼,那就是戒定慧。“第一种是行为的训练,害他则自他俱害,利他则自他俱利,依此善恶的标准而为训练。害他即恶,利他即善。佛学要由止一切恶作一切善的戒,行得到精熟时,乃至第二种的定,定是由戒律而成功的,用他来训练心理之深隐处。……定是心力的集中统一。亦可云第一是行为派的心理训练,第二是潜意识派的心理训练,至于第三种的慧,是根据觉者的心理,变自心为佛心。”
  另外,太虚大师从佛祖证道、传道的事迹阐发佛教的慈悲精神。太虚大师强调佛祖发大慈悲心,自悯悯他。“释迦嗟叹自然界的生活残酷可悲悯,痛彻心腑,从此发心考察人生宇宙的真相如何,免去苦痛的方法如何,而勤求无上正觉的大道。此乃成佛发心,所以不是消极的;结果也就得著和善安乐的生活,就是大涅槃。释迦修道的动机在成无上正觉之佛,所以成佛以后,居不宁处,说法度人。”由此,太虚强调:“把此世界人类众生所有痛苦,都看作如我自身痛苦一样,发自悯悯他心,才是大乘动机。这样发起大心,普为一切众生求得无上正觉,有真觉悟才能破迷,一切行为才能合理。”
  在近代,科学实证思想有了很广范围的传播。太虚大师结合这一时代精神,提出践行大乘渐法。“小乘佛法,离开世界,否定人生,是不相宜的,大乘顿教,也有与现代思想不相合的地方。能与现在的中国民族世界人类最相宜钓,以大乘渐教为最。大乘渐教以人类为基础,进一步有一步的实证,就是大乘渐进之法,与科学化、组织化渐得完善之法相近。所以在此时显扬佛法,应当提倡大乘渐教。’,并强调佛学的第一步在于“完成人格,好生地做一个人”,“与古来所谓士君子相合”,“然后把所明白宇宙人生的原理拿出来实行”。太虚大师认为,“大乘佛法初步,是人间世一切所行的道德”,具有鲜明的人世和现实色彩。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