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浅谈太虚大师与南普陀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则悟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浅谈太虚大师与南普陀
  释则悟
  南普陀寺原属临济宗喝云派子孙寺院,1924年,转逢和尚将南普陀寺改制为十方丛林,自此,这种开放的胸襟与改革精神便深深根植于南普陀道场中。
  南普陀寺与近代高僧太虚大师的因缘深厚,正是这种深厚的因缘将太虚大师与南普陀的发展紧密相连,太虚大师到南普陀之后所实施的一连串措施使得这种开放的胸襟与改革精神所形成的南普陀精神加以固化。1927年,南普陀寺首届方丈会泉法师任期届满,他极力推荐太虚法师继任方丈和闽南佛学院院长,当即推举转逢和尚为代表,往上海敦聘太虚法师来厦就任。是年5月,太虚法师应聘前来南普陀寺就职,同年秋,会泉法师鼓励并资助太虚法师出国弘法讲学,其足迹遍历英、德、法、荷、比、美诸国,宣讲佛学,并应法国学者建议,在巴黎筹设世界佛学苑,开中国僧人跨越欧美弘传佛教之先河。
  1929年,太虚法师游历欧美各国归来后,即来厦门亲自主持南普陀寺和闽南佛学院法务,并倡议组织思明(厦门)佛教会。在厦期间,积极推行佛教僧制改革,宣扬《建设现代中国僧制大纲》,以倡导“对三宝之诚信产生僧格;以六度之修学养成僧格”。嗣又通过佛教会的组织力量,对厦门一些规诫废弛的寺岩进行整顿。同时又对闽南佛学院的学制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分立专修科系,由学僧自由选修。太虚法师还亲自为学僧讲学,要求学僧要“学行”双修,讲论《僧教育要建立在律仪之上》。并先后开讲《佛学之宗旨与目的》、《学僧佛学纲要》,又以《现代僧教育之危亡与佛教之前途》为题,极力反对士大夫经院式的法师传法的僧教育方式。鼓励学僧要以振兴佛教、昌明佛法为己任,养成吃苦耐劳的体魄和清苦淡泊的志愿,为兴教献身而勇猛精进。闽院经太虚法师的亲自教诲和整顿,院风院貌焕然一新,进而使学院成为全国一流的典型的佛教高等学府,蜚声中外。在太虚大师的积极改革与言传身教下,一时间,南普陀寺声名大振,闽南佛学院精英荟萃,高僧辈出,为海内外佛教界造就了众多优秀僧才和一批当代佛教泰斗,如:已故台湾的印顺导师、慈航菩萨,菲律宾的瑞今大师、新加坡宏船长老、广洽老和尚、演培大师、马来西亚的竺摩法师等。
  1933年,太虚法师连任南普陀寺两届方丈(兼院长)任满,引退返沪。1935年,太虚法师再度卓锡厦门讲学,在佛学会和闽南佛学院,开示论题为《佛学会与实现佛化》、《佛化与现代中国》和《法师与学僧应如何爱护学院》等,鼓励佛学会众会员,要把研究佛学与实现佛化人间的行为结合起来,为振兴佛教作贡献。谆谆教诲学院师生,要爱国爱教,树立为国家为佛教的兴亡而献身的精神。
  太虚大师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是南普陀寺今日辉煌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在连续二届南普陀寺方丈的任期内,太虚大师积极推行其“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产革命”的佛教三大革命理念,并不遗余力地培养僧材、团结各界信众,积极实践其“人生佛教”之宏愿。在佛教改革与僧伽教育实践中,太虚大师以南普陀寺为基地,主张组织社团化的制度设置,并在相应的监督机制下有组织的开展,使以“丛林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寺庙制度重获新生,“人生佛教”制度逐渐从寺庙走向教团。南普陀寺开放的胸襟与改革精神也在太虚大师“人生佛教”思想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强化。在太虚大师的带领下,南普陀寺登上了历史性的新高点,他坚忍不拔的改革精神和慈悲济世的博大胸襟对南普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太虚大师后,这种开放的胸襟与改革精神所形成的南普陀精神,在几代高僧大德的共同精进下,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十年动乱结束后,南普陀寺在当代大德妙湛长老的住持下,重兴寺宇,增建殿堂,1985年复办闽南佛学院,1994年创办全国第一所佛教慈善事业基金会,造福社会,回报众生,千年古刹呈现焕然恢宏之貌。此后,南普陀寺在圣辉大和尚住持下,全寺两序大众精勤道业,寺院的制度管理和学院教学体制进行了“学修一体化,学院丛林化”的全面改革。今天,南普陀寺也已建设成为了一所规模宏大,设施齐全,集修持、教学、慈善、对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寺院。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今天的闽南佛学院教学设施完善,教务管理精严,教育制度健全,教学资料丰富,师资力量雄厚,现已成为我国办学条件较好、教学规模较大的汉语系高层次佛学院校。
  今逢太虚大师圆寂60周年,我们在此缅怀大师之悲愿弘深。作为学习大师改革、开放之风的南普陀后世弟子,我们将秉承以太虚大师为代表的历代高僧大德之宏愿,并为之付诸实际行动,将这种开放的胸襟与改革精神所形成的南普陀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学习和弘扬大师的“仰止为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的人间佛教精神,使之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南普陀寺方丈)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浅谈明心见性
下一篇:浅谈正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