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论空性不能译成WAVE FUNCTION(波函数)之理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黄明德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论空性不能译成WAVE FUNCTION(波函数)之理
  黄明德
  空性是一切法的真实本体,也是佛教别于其他宗教的根本所在,因此印证空性是所有佛教徒平生第一大事。然而空性属于证量,因此很难用未开悟的人所熟悉的词句来解说清楚(注一)。近年来科学与佛学日益接近,科学家在次原子世界的研究发现许多与佛学玄理相似的地方,因此存在着藉科学来了解空性的可能,这对科学界与佛教界都是一大鼓舞。因此有心人把次原子世界研究所发展出来的理论——量子力学,应用到空性上来。认为波函数即是空性(注二)。随着这种看法,自然引出了若干疑问来:是不是佛教徒都当修量子力学作为印证空性的捷径呢?佛教是不是该科学化呢?佛教教义是不是都该赋予科学的看法呢?更重要的是,波函数只是近似空性而已,抑或可取代空性呢?按科学研究虽然强调真凭实据,但并不忌讳试试错错。一个理论不行,自有新的理论取而代之,失败了可以再来一次。问题是人生只这么一个,错误了可以再回头吗?更何况空性在佛学中又是居于最根本的重要地位,万一若有误解,其影响必极深远,故此时是不得不明辨的时候了,陈健民大德有鉴于此,因笔者对科学与佛学都接触了些,特别给予多方鼓励与提示,嘱咐写出对这件事的看法。因此笔者在此不揣浅陋,以抛砖引玉的心情,依据陈大德的提示,分析波函数与空性的异同,来就教于方家。
  为了方便讨论起见,以下首先大略介绍波函数与空性的一些特性,然后再就它们的特性作比较,最后再谈到佛学科学化的问题。
   一、什么是波函数
  根据古典力学,质点(PARTICLE)与波(WAVE)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质点是独立的个体,在空间上有确定的位置与速度;而波则是在空间上周期出现的波峰波谷排列。提到波时并不会去强调它的某个波峰或波谷,因此对波而言,是不在意它的确切位置的。除此之外,波异于粒子的最重要特性是波有干涉(INTERFERENCE)及绕射(DIFFRACTION)现象。最为大家熟悉的例子大概是双狭缝干涉,也就是说一个波通过两个狭缝后,会互相消长干涉,而形成空间上固定的波节排列(波节是波的振动—振幅—为零的地方)。如果是光波,则在感光底片上会产生明暗相间的条纹。按波的振动有正有负,所以会互相消长而形成干涉,至于质点的个数都是正的,只会相加,不能相消,因而没有干涉现象。但上述质点的观念,应用到次原子世界的电子或中子等时,就行不通了,因为由实验显示,电子与中子等也兼具波动的特性,也产生干涉现象。事实上电子显微镜的存在,即是电子具波动性的明证(就像一般显微镜利用光波而放大物体)。电子既然有波动性,它就没有固定的位置,因此古典力学里以质点位置来描述质点行为的作法就行不通了。在量子力学里,这用来描述质点行为的函数,因它显现波的种种特性,一般即叫波函数(WAVE FUNCTION)。
   二、波函数的特性
  为了比较上的便利起见,现在把波函数相关的特性列在下面:
   (1)波函数通常是虚数(COMPLEX NUMBER),因此不是经验世界的东西,是没法测量的。也可以说,波函数本身是没有什么物理意义的。但它与测到质点的可能性有关。波函数绝对值平方,就是在该时该地单位体积内测到质点的或然率(注三)。
   (2)波函数虽本身不可测,但它与古典力学中大家所熟悉的量,诸如位置、线动量、角动量、动能、位能等却是相关的。在量子力学里,每一个可测的量都对映着一个算符(OPERATOR)(以Q表示),而该量的测量期待值(EXPECTATION VALUE)(以〈Q〉表示)即以下面公式求出:〈Q〉=∫Ψ*QΨd3r。其国Ψ*是Ψ的共轭复数(COMPLEX CONJUGATE)(注四),而Ψ是波函数。故若波函数已知,即透过算符,一切物理量都可求得。
   (3)波函数是量子学里波动方程式(WAVE EQUATION)的解,波动方程式又叫薛丁格方程式(SCHRODINGER EQUATION)(但后者较常指不含时间,即对映某能阶的方程式),此方程式的形式是基于量子力学与古典力学的对映原理(CORRESPONDENCE PRINCIPLE),透过算符而凑出来的。因为它能自圆其说(没有内在矛盾),而且根据此理论推测与实验结果相符,故为科学界接受为真实。对不同的物理系统,其位能函数及质量等不同,故对映的薛丁格方程式也就不同,它的解——波函数也不同。
   (4)在波函数描述下的质点,是兼具古典力学中质点与波双重的特性的,在此描述下,位置与动量等都只能谈他们的测量期待值,而不再是最基本的变数。质点的波动性显著与否,与它的质量有关,质量小的波动性较显著,常规下所见的物体是很难看出它的波动性的。
   (5)测不准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是量子力学重要基石之一,它跟质点与波的双元性有密切的关系,此原理说物理上有些相关的量,如位置与动量,能量与时间等,是不能同时赋予同一质点的(想都不能想,当然更不能同时测得这些量子),故测不准是大自然本来如此,并不必是因为仪器不够精密的缘故。这原理当然只是假设,是无法以实验证明的,但若有人能证明它是错的,即整个量子力学的理论必因而崩溃。依据测不准原理,测量行为会干扰被测系统的本来状态(否则先量位置,再量动量,不是二者都能准确测得了吗?)譬如测量电子的位置,波函数绝对值平方表示测到电子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应该在不只一个地方都可能测到电子的。但真正测量时,每次必只在一个地方测到电子(不然电子也不会被视为质点了)故测量行为直接干扰到系统的本来状态。这有两个重要含意,其一是系统的本来状态永远不能测得。其二是观测者不能独立于被测系统外,亦即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是一体的。
   (6)在古典力学里,由於能量不减定律的限制(注五),质点是不能跑到位能比它所具能量高的地方去的,因此若有两个低位能区中间隔着高位能的障碍(ENERCY BARRIER)质点是不能由一低位能区跑到另一低位能区的。但在量子力学中,却有所谓的隧穿效应(TUNNEL EFFECT)大意是说,质点有可能穿透高位能(比质点所具能量大)的位能障碍而在能量障碍区之外被发现,此效应在很薄的位能障碍尤其明显,原子核的阿尔发蜕变(ALPHA DECAY)即是最有名的例子。
   (7)单一质点的波函数,其绝对值平方在任何地方常是非零的,换句话说,在空间里到处都有可能找到该质点。可以说在波函数的表达下,质点是周遍整个空间的。
   (8)量子力学是古典力学的革命,因此有些观点在古典力学中视为当然,在量子力学中则为无意义,当予放弃。上述同时决定位置与速度(或动量)是一例,不能穿透位能障碍也是一例。又如质点与波在古典力学中是两回事,而在量子力学中却采质点与波二元性的观点,且视为物质本性如此(当然,说成非质点非波也可以,因与古典中质点与波的性质毕竟不同,只是较少人这么说就是了)。如果回头再看电子的干涉实验,即当侦测器在某位置侦测到电子时,事实上是不知道电子由那一个狭缝穿过的。实验也证实了本来就应当不知道,因为若特别设计个仪器来侦出电子由那一狭缝通过时,干涉现象就消失了(本来状态受干扰)。因此也可以说电子是同时通过双狭缝而造成干涉现象的。若在古典力学里,一个质点能同时通过不同狭缝,简直荒唐。又如侦测器每次必只在某地方测到整个电子,而不是在整个地区中各测到半个或三分之一个电子。若视电子为波动,应当到处都有,怎会集中在一地方被测到呢?这依古典的看法也是说不通的。上述二者依量子力学的看法,却正好如此解说:电子同时通过双狭缝而造成干涉现象,这是电子波动性的显现;电子每次必整个的测到,则是电子质点性质的显露。读者可以看出,这质点与波其实并不是量子力学中的语言,故硬要它们来解说也只有如此了。事实上量子力学的语言即是波函数。波函数蕴含着有关系统中最多的资料于其中,什么情形下该有古典的质点性显现,什么情形下该波的特性显现,都在波数中。既接受了波函数,就不用再执着在质点与波的概念上了,否则只有矛盾丛生了。
  三、空性的特性
  空性包容万有,无物不是,有何可以把执取舍的,千万莫自见外了才好。若依此理看来,空性是不可以谈什么特性的。下面所列,则是笔者为了与波函数比较便利起见,自所接触的佛经及禅宗公案等收集的跟空性有关的一些东西,无以名之,权且仍叫空性的特性。对既悟的人,称这些作空性的特性,也只是戏论,空性也不会因而减少;对待开悟的人,徒知这些特性,也不能增加什么。笔者希望一般人对下列特性,莫执为真实,以为离开这个世界,别有一物叫空性可观摩把执。否则反倒是个障碍。古德惟严禅师所说“吾为汝道一句亦不难,只宜汝于言下便见去,犹较好些,若便入思量,却成吾罪过”,也是指这个,这是笔者首当说明的。其次小、大、密乘及禅宗所修空性本体是一样的(特修法作风不同(注六)),而禅宗直以证量传授,最易显出空性的特色来。因此下列引用禅宗公案略多。每一公案下之数字即是在了陈大德所著禅海塔灯(注七)中的页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
   ()本来现成:桂琛禅师说得好:“佛法莫向意根下皮袋里作测度,汝向何处下口还有一法近得汝么,还有一法远得汝么,同得汝么,异得汝么,汝为什么却自艰难去”(),这空性本来现成,天地万物莫非空性显露,所以马祖说:“平常心是道,无造作、是非、取舍、断常、凡圣”(),僧一答如何是〖〗B卢佛说“不超越”(),同理接茶受食无异传示心要()。又因原本现成,不用动身便到家,故投子说“不许夜行,投明便到”(),又既本来现成,自不假修治,故水陆说“用心即错”(),空性既本来现成,不是别有他物可求,故灵佑说“不道别有法教渠趋向”()。同理空性人人有份,没有生灭净垢,悟了人也不增多,迷的人也没减少,甚至地狱中的也不少分毫(),故心经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虽然如此,这本来现成是证量,功夫到家证到了才算数,一般人生活在无明系统中,积非成是,触物成执,要悟却也不易。若以此本来现成即是偷懒马虎的遁词,只有自欺辜负大好生命罢了。这里有个比喻:空性犹如电台广播,无处不有,但收音机故障,则不能领受,若仍谓无所不在,也只是空谈而已。
   ()无执:道悟禅师说“去!不是汝存泊处”()讲得明明白白,学人不可执着。其实用空性来代称真如,原也是针对凡人易于执着着眼的。既称之为空性,就是空空如也,没有一丝一毫可以把持执着的意思,故执著什么以为护身符皆在喝斥之列(),而“举一则语直下叫汝承当早已是撤尿着汝头上”(),同理“不为我说破”则衷心感恩()而无缝塔与古镜()的故事更足为执着者之戒。既是无可执著,故有也不是,如执一尘含法界早已数尘(),澄澄绝点早离了本体(),而“吞尽百川水方明一点心”却仍犹披鳞甲(),又如常在的人消不得人天供养()等。同理无也不是,如无一法可当情早当情(),天地不能覆载则已覆载(),其他如无生犹是末()无心犹隔一重关(),无云青天也要吃棒()等。德山说“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示人”而被严头批评()也是这个原因。赵州所谓“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三千里外逢人莫举”()也是指这个。
   ()无得:印证空性,自己已属法性,没有主客对待,有谁来说得不得说得即自外于空性了。所以永嘉大师证道歌云“不见一法即如来”,只因自己与诸法一体了,头头是道,还有什么法不法呢此外心经“无智亦无得”,居遁所谓“若道我得我会则勿交涉”(),石头的“真物不可得”()以及陈尊宿的不辜负早已辜负了()绍修所谓“具足诸佛法诸佛不会,诸佛若会,即是凡夫”(),都是同样一个道理。
   ()主客一体:智禅说:“能所俱绝名为见性”(),禅海塔灯也以“心无能所”()作悟时的证量。雪峰也说“尽大地是汝”()。故对证得空性的人天地万物皆是同体同源,同在一个法性中,故世界与自己是一体,空性外并没有自己。这事实上也是上述无执与无得的根本道理所在。若把自己隔离于万法外,或在万法外别立个空性去品头论足大事谈论,鲜有不自误的。
   ()不可思议:空性难以领悟,是因它属证量,只有机缘成熟,执着若失时,才容易体会到它的存在,一般人习惯于所知来想像所未知,于是愈是用心去求,执着反而愈深,离空性反而愈远。若以日常经验来看空性,空性诚不可思议,如心经所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若就日常经验看,实在够玄的了,因为所见、所受、所想、所行,在在都很实在,怎么是不异空呢甚或进一步讲即是空金刚经中所云“身相,即非身相,是名身相”“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佛土,是名庄严佛土”等等(注八)也同样叫初学的人摸不着头脑,又如牛头铭:“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以及马祖与法常师徒“即心是佛”与“非心非佛”竟指一回事(),以及一般所常听到的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等等,实在皆难以思议。其实这中间或有其不得已的苦衷在的。试想若有一个从未吃过辣的人问辣到底是什么滋味,能怎么回答呢很自然的答案可能是“像热却不是热,像火,又不是火,有点麻木,但又不全是麻木等,但也许愈描反而愈走样。当然,最好的办法不在用口头回答他,而是拿瓶辣椒酱给他亲自尝尝也就知道了。故空性之不可思议,在于本非在日常经验范围中,故不能适切表达,若更进一层看,则日常经验中总有个我来感受,但悟入空性时能所为一,实在没个我来承受,实在谈不上悟境经验,更不用说怎么去描述它了。也因为如此,空性如何如何,总得亲印证了才知道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光学习强记,与瞎子摸象差不了多少。此外关于不可思议,一般人总容易执着在邈邈茫茫难以捉摸上,当知道所谓不可思议,本乃表示什么都不是,无可执着的意思,若反而执着在难以思议的玄境上,难保不被玄杀(),楞严经说“宁取人见如须弥山,不取无所有增上慢空见”,可见执着顽空比着有更可怕,足为执虚无飘渺者戒。
   ()离知见解会及身心意识:空性本来现成,只因一般人为无明所障所以未能体悟,此无明我执正是当消灭的对象。若反本此无明我执而生出许多知见解会,则无明更炽我执更强,而离空性反愈远。盖认知过程即是执着,以所知来解会的缘故。而空性唯有无我执才显现,二者难免南辕北辙。玄沙所谓“何处更有一物为汝知见”(),师护所谓“不要领会”(),桂琛所云“不知最亲切”(),〖〗B〖〗和尚诗云“个中生解会,眉上更安眉”()都是这个意思。经验的执着既正所以障道,所以道膺说“沙门所重在心识不到之处”(),天皇所谓“见到直下便见,拟思即差”()也是这个道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不知而妙用无穷()的事所在多有,如人的新陈代谢,神经系统等每人都有,并不用每个人都得明了才能活,而其深奥之处,甚至连最尖端的科学仍难窥其全豹。其中最有趣的要算睡眠了,每人每天至少一次,不用了解,不用工夫,自然而然都会,倒是若想研究自己如何失去知觉而睡着,可能最后只有失眠了。
   ()离戒定慧修持:空性既是本来现成,修持反是见外的话了(注九),故达摩“不睹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让禅师说“习定何能成道”(),惟严云“没戒定慧这闲家具”()天然说“无道可修,无法可证”()陈大德在禅海塔灯里也指出当“放其求心”(),盖空性不是别有他物可求而得的。当然,这不待修治也是证量,未悟的人,能因修持而减少杂念,倒是较易开悟的(),但此修持则是用来对治毛病的,并不是说空性须修持始得(注十),若把空性比健康,则未悟的人好比病人,修治好比是药,生病固当吃药,吃药并不见得就健康,更何况没病的人吃药作什么
   ()周遍性:空性包罗万有一体,没有人我垢净等对待分别,故万物法共此空性(并非一个东西有一个空性),是以芥子可含三千大千世界,但空性虽神奇却又平凡,故布衫柏树莫非祖意(),桃花水影()皆是无情说法,处处在在皆是空性显露。
   ()证量:初悟入空性的证量,禅海塔灯指出有明相、无念、心无能所、气离出入()等,公案中亦多有露地白牛,桥流水不流(),东壁打西壁()等记载。至若密勒日巴祖师能身体透空,或穿石中出,则是空性具体的显现。故空性虽然不可思议,却也不是含糊笼统就可自谓证得,或自谓不用修治即得。
   ()无我捷径:景岑曰“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即使是修道的人,在未彻悟前内在仍难免有细微我执存在,更不用说一般人了,此我执即思想与判断的根本,乃人自多生以来积习而成以为当然者,却正是轮回的根本种子,是印证空性所当解脱的对象,故陈大德依圣教量,直指出无我是观空性捷径(注十一),尽无我则了无所执,空性最易显现。
   ()空悲不二:佛称为两足尊,空智与大悲即是佛的两足。然而空与悲犹如一物的两面,不可偏执(注十二)。悟了空性的人了知天地万物同此空性,本出自同一根源,故对一般众人,自会兴起无缘大悲,思图救济。反之修炼中人若自以为看破一切了无执着,但却对众生以为死活由他们自找,没有悲悯利他之心,则其实并未真正悟入空性。同理修空的人不论得多少安乐光明境界,若心地未转慈悲,则并不可靠(注十三)。
   四、波函数与空性相通的地方
   由上述波函数与空性的特性,很容易可归纳出二者相似的特性如下:
   ()主客一体:波函数所描述的世界,观察者不能自别于系统外,这与空性的印证能所合一相通。量子力学中观测行为改变了被观测物的原始状态,而在空性的体悟上,学者在意根上图度作解(),想像空性,反而远离空性,二者相似。
   ()全体周遍性:即使是微小如电子,其波函数在极远处虽极小但仍非零,此与无处莫非空性显露其周遍性相似。并且任何物理量皆可由波函数求得,此与空性包含万法相通。
   ()不可测性:波函数常为虚数,因此不是经验世界中可以测量的量;这与空性非言语所能描述、非想像思议所能了解相似(注二)。
   ()不可得:测不准原理指出有些量间的不确定性(如位置与动量不能同时准确测得)是物理本来如此,并非仪器不够精良的缘故。这与空性不可思议,本非知见解会所能学得,并非工夫下得不够深的缘故相近。此外依据测不准原理,观测本身会直接干扰到系统的本来状态,故真象永远不可得,这与空性拟思即差(),真物不可得()相似。
   ()本体与现象的关系:依波函数的看法,波函数包含了系统的所有消息于其中,可视为系统的本体,但却不是能测量到的量;一般所能测量的物理量皆只是其对映算符的期待值而已,属于现象,不是本体(波函数)。这与空性为诸法本体,非六根所能摄受,一般所感受到的是由缘起感应而生的法,并非空性本体,其本体与现象对映的关系相似(注二)。
   ()假有:波函数与或然率分不开,测不准原理也提到测量上先天的不确定性,而人察觉世界的存在本身即是一种观察行为,自也受此不确定性及失真的限制,这与空性中色不异空相似(注二)。
   ()隧穿效应:量子力学容许质点穿透位能障碍,这与密勒祖师深契空性可穿入石中相似,其不可思议性也相似。
   ()兼容性:波函数借用古典力学中质点与波动的观念,而兼有其特性,此与空性借用日常经验中的有无、生灭、垢净、断常等概念而兼具正反两面相通。
   ()在根本处革命的超常观:以量子力学的立场来看古典力学,则古典力学以位置与动量来描述物质的做法,在根本上就错了。因为依据测不准原理,这两个量是不能同时赋予质点的。而电子干涉实验也实质上指出若科学家想出精妙实验来测知电子由何狭缝通过,则电子穿过狭缝时的位置与动量(动量可由最后侦测器测到电子的位置反推求得)都可得知,于是电子干涉现象就消失了。由此看来,不妨说古典力学要求同时赋予位置与动量的做法,先天上就剥夺了质点的波动性。这在空性里有极类似的对映情形:以了悟空性的成就者看来,凡人所以不能体悟空性,在本着六根来观察这世界而执以为真。由此而产生无数的分别与执着,于是有无成不相容的观念,色不是空、空也不是色,佛与众生相对,神通成了天方夜谭等等,可以说执着六根的觉受本身就剥夺了凡人体悟空性的可能。在量子力学里,要解释电子干涉现象,就得在根本上舍弃一向视为当然的用位置与动量来描述质点的做法,而改用波函数。凡人要悟空性,同样的要能在根本上舍弃习以为真的六根觉受,代之以空性正见。既然接受量子力学,就没有道理问诸如电子绕原子核转动时它位置与速度随时间变化情形之类的无意义的话。相似地,既悟空性的人,也不能去问说为什么平常心是道,为什么色即是空,为什么“俱足凡夫法凡夫不知,具足诸佛法诸佛不会,诸佛若会即是凡夫,凡夫若知即是诸佛”(),试想,你管什么叫平常心,叫空,叫凡夫,叫诸佛
   ()不确定性:波函数的描述下,不能说电子一定在那里(只能谈或然率),测量时也分别在多处可能测到。在空性里法无法定法,各人悟道因缘也多不同。
   ()质(执)量小而显现:质点的波动特性虽乃物之本性,但质量小的才容易显现,这与空性虽人人具足,但执着少的空性才易自显,质执谐音,也许也可说相通。
   五、波函数与空性不尽相同的地方
   如上所述,波函数与空性诚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如果做更进一步的比较,即使在这些相似处却也不尽相同,如下所列:
   ()主客一体上的不同:虽然透过波函数所描述的物理世界,观测行为直接影响到观测的后果,因而说观察者不能自外于所分析的系统,而与空性能所为一、主客一体相似。但波函数本身是个数学式子,学者可以去分析它,解释它,乃至推出上述观测者不能自外于系统之结论,但也就在此时,学者已把自己置于波函数外了,故再精微的波函数,皆是学者对治之物,能所为二,学者无法即相即物证入波函数中。此与空性可实质上印证显然不同。
   ()全体周遍上的不同:在极远处固仍有找到电子的可能,但可能性极小,在空性而言,并无愈远则愈少的说法。空性包含万法,故天地万物共此空性,并不是一个东西有一个空性,然而在量子力学里,每个被分析的系统各有一个波函数,各个不同。量子力学固可由波函数透过算符而求出所有物理量来,但目前只能涵盖形而下的世界而已,波函数并不能描述诸如生命、思想、爱情等形而上的东西(对映的算符乃至方程式都尚未知,也没法测量。例如如何测量思想的速度爱情的温度)而这些形而上的范围正是空性不可缺少的。波函数即使在将来更进一步发展到生命体,顶多亦只是把形而上的作形而下的解释,生命体以无生命体的道理来解释,例如神经传递无非电波传导,喜怒哀乐等无非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等,此则恰恰与空性作风相反,在空性里花草木石皆与自己同体,是则无生命或低等生物亦等同高等生物,同理若以枯木死灰的态度来修空性,鲜能不自误的。
   ()不可测方面的不同:
   波函数为虚数,故不能测量,空性也不可意度,不可思议。但这中间有个很大的差别,空性的不可测,是因没有一个相似的,故思想拟议知见解会等都是执着似以为是,都不可取,故其着眼是在不可执着上,并不在什么虚无飘渺或不可捉摸上。若是反而执着在不可测上,则堕入顽空(注十四),正是赵州玄杀()喝斥的对象。若更进一步执着在虚数上,以为印证空性即等同由经验的实数世界进入虚数世界,则是鬼窟里作活计(),因为空性本来现成,悟了的人当体即空,岂是别有一个虚数世界才属空性的呢!
   ()本体与现象相对待上再商议:在波函数的描述下,所有观测到的物理量,诸如颜色、大小、形状、速度、位置等,都是相对映的算符运作在波函数上而得的测量期待值,属于现象,并不是该物的本体。本体是波函数,是不可测的。此若指用仪器或五官观测,还勉强说得过去,若指第六识意根,则说不通。因为波函数本身有波动方程式来描述它,有解出的式子来表示它,正是多少学者意根观测研究的对象,明明属于现象,算不得为本体。至若空性,则所有意度解会皆在喝斥之列,倒不会听说过空性可由数学式子表达的。其次,在波函数描述下,所看到的诸如颜色形状等,并不是波函数,但在空性里,诸法即是空性,并不是离开诸法而别有一个空性的,故色即是空,现象即是本体,现象与本体是二而一的,这在波函数里是没有的。
   ()假有上的差别:在波函数的描述下,一切测量(包含五官对世界的观察)皆离不开或然率与不确定性,因而说成与心经所云色不异空相似还算可以,但心经在色不异空下紧接着又说“色即是空”,这在波函数上就说不通了,譬如难道在电子干涉实验中,测到电子就等同没测到电子吗若如此,则科学实验又有什么意义呢其实色、空、有、无在空性中也只是权宜借用的说词而已,在空性里那还分什么色空有无呢只因世人偏在分别与执着,故谈色即是空以解除之(色若是空,则无实有何可执;空若是色,则显然非顽空,亦不可执),表示只有一体,并没色与空的对待。同理虽不妨说世界假有,但当知真实空性即在此虚幻中,离开眼前这(虚幻的)世界,并没有一个空性在。盖真假是依世俗的观念说的,真物哪来真假。笔者一时想起绍修拨不拨万象的公案来(),身与万象,正如同上述真假,色空、有无,本乃出自学者的执着,若本此执着去意度,自然有拨不拨万象的进一步迷惑,〖〗B和尚诗所云“个中生解会,眉上更安眉”也是这个意思。
   ()隧穿效应主动能力有无的差别:波函数能显示隧穿效应之可能,但一般而言,除非是极轻的质点以及极薄的能量障碍,否则隧穿的可能性几几乎乎就是零。对于重大如人的物体,科学家没办法使他穿透障碍的可能性增大,因此对为何深契空性的成就者可以随意示现透空或自石中穿出而一般人不能,用波函数解释不通,而且花费许多工夫解出波函数的物理学家也无法自石中穿出,要是波函数是空性,证得波函数就等同证得空性,应当具此能力才是。
   ()兼容性上的差异:量子力学虽采物质兼具质点与波动的双元性看法,但着重在都是,因可取以解释实验现象,至于空性兼含有无、生灭等,则着重在都不是,因其着眼在不执着。空性不用认知,不用解释,毕竟无智亦无得也。
   ()超常观上程度的不同:科学家透过许多精密实验,扩充了经验范围,而摆脱了古典力学中一些视为当然的执着,建立了量子力学,其解缚的精神与空性一致,但其程度与对象则大大的不同。如上所述科学家肯定量子力学,是依据实验。而实验牵涉到的是所观察的对象,所用来观察分析的仪器,以及研究的方法等,随着研究对象、仪器、方法等的不同,自然也就影响到其结论的可信性以及适用的范围。比如古典力学时期的科学家,其研究的质点并不曾以电子、中子等为对象,其所用实验仪器与研究的方法也没办法构成使电子干涉的条件,因而对他们实验所归纳出来的理论——古典力学,自然不能期待它能预测或解释物质的波动性了。同理,创立量子力学的科学家本乃博地凡夫,仍用六根来观察这世界,也无意舍弃身心意识,他们有兴趣的是形而下的物体,想找出规律,想发现原理来解释这世界,本无意以他们自身为对象兼仪器来探究生命的奥秘(至少就笔者所知,到目前为止,还不曾有如此实验结果发表)也不是证什么无智亦无得:他们志本不在空性。其实验对象,仪器、方法如此,若要依据他们的实验结论——量子力学,来对空性作预测或推论,与要古典力学家来预测物质的具有波动性,不是同样的困难吗自古典力学进到量子力学,其大胆舍弃与创新不可谓不大,然而主要得力于经验的扩充(如有仪器可研究次原子世界现象),目前科学家虽然可拿细小如电子、中子者等来实验观察,但仍没有仪器可测量知觉意识,在这方面经验既无法扩充,要突破就十分困难(没有依据也),事实上基本粒子物理上的研究,目前即遭遇疑似实验者知觉意识影响实验结果的难题(注十五)故物理研究尚待突破创新的尚大有在,量子力学并不是终点,波函数也未必是究竟。然而除非科学家作根本的态度转变,若是仍拘限在形而下的世界,仍执着于六根观察,仍想求了解,求与能测量的量来比,则仍是在知见解会之中,仍是万物外有个我来取舍分别,则毕竟与空性全没交涉。当然若有人能本着科学实事求是的精神,依循佛陀的方法,用自己做仪器兼对象,以印证空性为目的来实验(即实修)则是另当别论,相信他的实验结果必会大大的不同,到那时,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岂止是质点兼具波动性而已。
   六、空性与波函数截然不同的地方
   除了上述波函数与空性似是而非的地方外,空性有以下特色,为波函数所无:
   ()无得:当初科学家品评波函数时,即要求可由它求出所有的物理量来,以此为波函数能描述整个物理系统的依据,如果不然,早已舍弃波函数而创造其他理论去了,故波函数之成功即在可由它预测得一切物理量。而且,在实际的运用上,波函数也可因解波动方程式而求得。当有所预测,或解得波函数时,科学家不会以为无所得。这贵得的态度与第三节空性特性所述“无得”的特色是截然不同的。例如金刚经云“度尽无数无量无边众生,而实无众生得度者”的作风在量子力学里是看不到的。空性里“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不名菩萨”,而科学家正自得于以知见解会来解释所见所闻也。一个是实无所得,一个则贵在得。若究竟而言,在空性里能所为一,由谁来说得与不得呢故得与不得其实也只是戏论而已,此则更非量子力学或波函数所能涵盖的了。
   ()离知见解会、身心意识:空性不可说,不用了解,波函数则可讨论研究,可以了解,空性里不贵解释,波函数则是因能解释而风行。空性难以描述,不能执着(如“若道我得我会则勿交涉”()),波函数则有薛丁格方程式来描述,也可解出数学式子来把玩,故空性离知见解会身心意识,波函数则是知见解会中的玩意。
   ()不可思议:空性超越了日常经验,其中是非有无色空等是不能以日常观念来判断的,详见第三节第五项,今再举一例如下:“昙照平生常称快活,临终却叫苦。曰:“阎王取我也!”院主曰:“和尚昔被节度使抛向水中,神色不动,如今何得恁么”昙乃举起枕子曰:“汝道当时是于今是”()未悟的人也可叫痛快,故悟的人叫苦也并没什么奇特,悟与不悟,心里自知,原不在叫快活或叫阎王取我也,常人依自己的经验来判断,故会以为前后不一致。这时要是未悟的人,闻言当深自反省检点的,对悟了的人,这空性原没有一刻分离的,过去与现在并没什么两样,有什么昨是而今非的呢其实不只对人类色的观察如此,一切观察都是心中有个先入为主的东西暗中在作判断的,若所见与内在习以为常的见地不合,则以为不可思议。在空性的印证上,正是要自这暗中搬弄的识神中解脱了才行,事实上也是上述离知见解会的原因所在。至于科学研究发现不可思议的时候也不少,只是一有不可思议出现、则运用脑筋想个理由来解释,这正是这暗中搬弄的主宰自圆其说的时候,故毕竟仍在这知见解会之中,并没得到真正的自由。也因为如此在科学研究上,对错、有无是不容混淆的,波函数自也不例外。科学界于不可思议处要求能解释清楚,空性里则本来如此,由谁来思议或不可思议呢其作风不同如此。
   ()无我:无我是观空性的捷径,空性本来现成,固不用我来起分别执着的。而科学研究虽然讲究客观,却是一定有个我来判断分析的,若有所发现,也常将自己名字为所发现命名,波函数即是由科学家这种我设计出来的。对研究波函数的人,波函数与我永远是两回事,并没有证入了波函数而无我的说法。
   ()证量:证量虽然不是修空性的目的,却是到时自然而然就有的产物。然而当科学家花费心思技巧解得波函数时又如何呢证量为何身心必一时十分舒畅是可以想见的。但能持续多久不无疑问。若是熬夜解得的,身体能不疲劳吗生理上真的能起了变化;能转身通气吗有明相、能所为一、无念、气无出入的现象吗神奇者姑且不说,真的能心平气和民胞物与吗举个例说,要是研究成果被人抢先发表了,能不气恼吗若妻子抱怨只顾研究,不知芳闺寂寞能心平气和吗若对上述不能保证,则波函数是不是空性也就不用多说了。
   ()形而上的世界:空性兼及有情、无情,并不限制在形而下的世界,譬如无情亦可说法。波函数则并不涉及灵性范围,其范围与对象不同。
   ()大悲:空与悲是二而一的,离开大悲并没有空性,因此谈空性不能不兼及大悲。然而在波函数里,其或然率不确定性与虚数不可测性容或与空性相仿佛,但却找不出丝毫悲的影子。悲是感情的升华,属于形而上的世界,正是波函数所缺少的。
   此外,也有在波函数中有的,而在空性里并没对映的东西。例如波函数在时空轴上是一直在变的、空性则古今一息,万古常新(如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禅宗公案如赵州三十年用不尽()及一串念珠数不尽(),上述昙照阎王取我()与黄檗未现三界影像时()及玄沙喧闹何处去()等等)又如若波函数是空性,则Ψ(波函数的共轭复数)又是什么
   七、佛法当科学化吗
   如上所述,波函数并非空性已甚显然,今再谈谈佛法科学化的问题。前节有关波函数与空性不同处,其实也适用到佛法与科学的不同上来。归结而言,科学研究乃知见解会中事,佛法则不在知见解会之中。科学研究虽求实据,但因而在真象之外别立个我去观察判断已自外于真象了。更何况实验条件多不易控制,真实世界质点何止亿亿,只有诉诸统计而不再求精确了,测不准原理也先天上就限制了现测的能耐,而“观测”,与“实验化”原本是科学研究的看家本领。看来即使这些看家本领,也有其极限,虽对粗重物体可左右逢源,但对极细的质点则多所障碍,盖测量行为本身已干扰到系统的原始状态了,也就是说测量之结果并非真象的表示,而只是被测量时系统的反应(注十五)。科学研究另一种限制是以所知来解释未知,不能自知正确性的范围。测不准原理只指出如位置、动量等虽是古典力学中的利器,但先天上就不能适用于极轻细的质点,其他方面待修正的而习以为常的执着,正不知有多少。科学研究本身并不能预见何者当修正,只有靠其他实验偶而发现某些不合理或奇特的现象,才可能回头检讨,事实上科学界许多重大发现,多是在这情形下产生的(也就是说,先有实验,再有理论,不是理论指导实验,而是实验产生理论)。今心智活动千变万化,甚难捉摸,什么是该观测的量,用什么方法什么仪器来观察(如能测量爱情的温度,思想的速度及思想何在吗)会有什么失真限制等皆是未知之数,光靠意外来推展不能算得力,科学研究对心智的了解有多大用途,不无疑问。此外在心智生理等方面,徒然知道或了解并不是要素,要能做到才是工夫。例如要某人不紧张,听者当然也知道不要紧张,但并不能就使他做到不紧张。若反而执着在应当不可紧张上,则反而更易紧张。倒不如要他深呼吸几次,无形中紧张也就消失了。故徒知些道理仍只是执着,贵在能实践才算数。佛法则更在心智之外,根本否认认知与了解,强调不执着觉受,舍弃我执,似乎已远非科学研究所能用得上的了。取无我为例,若依科学研究而言,无我如何观察判断取舍,而在佛法而言,正不用观察判断取舍。盖佛法即对治这观察判断的主宰,岂可再由着它去运转呢!
   然则佛法当科学化吗这似得看所谓科学化指的是什么,科学有多方面的含意,诸如了解,有系统的研究,每人皆可依法实验复制,及以所建立的科学知识来解释等。若就了解而言已如上述:至上佛法是谈不上了解不了解的、故不可生个我来求了解。然而在学习过程中,能了解也是好的(不过不可执着在了解上就是了),就有系统研究而言,若研究指的是了解,则已如上所言;若指的是实践,则学佛的人正当依循佛的教诲,有系统有步骤地去实践印证。就每个人皆可同法实验复制而言,佛已说众生皆具佛性,正当每个人都用佛的方法印证佛果。但若是指以科学知识来解释佛法,若只是权宜的做法,也未尝不可,因科学研究扩充凡人的经验,其中也有习以为常的不可执的事例,有助于接受佛法。但若以为是究竟的方法,则笔者深不以为然,理由如下:
   ()科学研究的对象与目的并不在佛法,其成果不见得适用于佛法,如井中之蛙由其经验知天就只有井口大,此对井蛙的世界而言本也无碍,但井外的人当知其不然,人固不必信受蛙的见识。又如兽医不见得都可以医人,盖专攻的对象不同,一些精致之处不易会通。
   ()科学是相信实验数据的,佛法即是佛的实验步骤及数据,若换用科学术语来称呼,也可以说是佛的实验报告。学佛的人正当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依法验证。反观科学成果则是对世界的了解,其了解会因经验范围与深度的不同而屡有改变,今日用科学来解释佛法固有一说,明日的解释可能又是另一个看法,百年之后也许根本否定今日的看法。问题是我们有几个百年来等科学定型下来更何况科学目前在形而上的了解仍在学步阶段而已呢古人说欲知上山路,须问过来人。盖取其最直接有关的经验,今科学家很少是过来人,若学者舍佛的实验报告不同,却去向外行人求指示捷径,又怎免问道于盲之讥呢
   ()科学重了解,故贵在解释,所惯用的名辞是“就是”,佛法重解脱,不可执着,故多用“不是”。而在形而上的范围,光知道就是并没实际用途的。举前面不要紧张为例,就算科学家研究出深呼吸所以叫人自然放松情绪紧张的道理,而且受者也了解这个道理,但对真正不要紧张并没有多大用处,可能反而有妨碍。因为受者会在深呼吸时,期待心情会自然下来,这期待心即足可以叫受者紧张而失去自然。由此不难看出,了解或解释并不重要,尤其是对治这心灵活动时。日用不知()的例子还很多,如每个人每天的行住坐卧,牵涉多少物理化学作用,不用每个人都知道其确切过程,但每个人都活得好好的,笔者一时想起元安答为何供佛不如供无修者的一段话:“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飞鸟尽迷巢”()。因为再好的解释与说法,到底未如事实真切,毕竟反隔了一层。佛的说法都可能是迷巢白云,更何况是以科学来解释佛的说法呢!
   八、结论
   心与物本非对立,故物理研究所得固可与空性有相似的地方,古德说一粒沙中含世界,波函数自也不妨显现一些空性的特质。然而相似并不可以为就是,例如铜像与镜中人物,不论如何维妙唯肖,毕竟不能当真。有志之士,正该利用它们相似的地方,对佛法善作观摹,从而确立其正见,作为实修的指南。然而对已具正见的佛教徒,原也用不着波函数的。若必以为学了波函数学佛才有指望,则当以桂琛“汝为什么却自艰难去”()深自反省去。若欲舍修为正行而必欲旁及波函数以求触类旁通,则宣鉴的三十棒()自领去。最后当说明的是本文对科学略有批评,是站在印证空性的立场而言的,在日常生活中,科学成果改善生活水准,其贡献是众所皆知的,无庸赘言,只不过与空性全没交涉就是了。然而科学精神实事求是,却正好用来实践佛法也,谨以此与有志者共勉。
  
  注释
  注一:对既悟的人,空性如此如此,原也不用多作解释的。
  注二:慧炬第一一九期第六页“佛法与人生”,及一四一期五十六页“对于诸法实相的新看法”及期第廿五页“关于佛学科学化的几点意见”。
  注三:依据量子力学的看法,单一质点暗含着一大群相同质点的统计性,故质点并无确切位置,只能谈在某处被测到的或然率。
  注四:若与B是实数,则+B的共轭复数是B。
  注五:能量不灭定律在量子力学中仍然有效,发现质点于能量障碍区内的概率一进入障碍区即迅速下降,故能发现质点的范围极窄,由测不准原理知若位置不准度小,则动量不准度必大,同样的能量的不准度也大,由量子力学可证明若质点在能量障碍区被发现,其能量的不准度事实上已超越了能量的障碍了,故并不违背能量不灭定律。
  注六:曲肱斋丛书下函,曲肱斋文二集第十三页“小大乘修空及密乘大手印大圆满禅宗辨微”,著者陈健民大德。
  注七:曲肱斋丛书上函,禅海塔灯,著者陈健民大德。
  注八:论观空性之捷径第九页,陈健民大德著。
  注九:曲肱斋丛书下函,曲肱斋文二集第四十二页,陈健民大德著。
  注十:曲肱斋丛书上函,反省录无修篇第廿九页。
  注十一:论观空性的捷径,陈健民大德著。
  注十二:曲肱斋丛书下函,曲肱斋文三集,“如何学习菩萨”第一九六页。
  注十三:曲肱斋丛书下函,曲肱斋文三集,“修悲心十二字诀”第八三页。
  注十四:正觉与迷信,第四十四页。陈健民大德著。
  注十五:R B RR BB p , ( R)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论黄龙三关
下一篇:论六祖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