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论福建的高僧信仰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林馨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论福建的高僧信仰
  林馨
  福建是一个民间诸神信仰相当多而且杂的地方。在福建民间信仰的众多神灵中,佛教高僧信仰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有些高僧信仰不仅拥有广泛的覆盖面,而且影响深远,一直持续至今,形成十分引人注目的信仰文化现象。本文试就此作一番探讨。
  首先有必要考察这些成为宗教崇拜对象的高僧的生平,现按其生活的年代先后介绍如下:
  三平祖师(781—872年),法名义忠,俗家姓杨,祖籍陕西高陵,“因父仕闽”,生于福唐县(今福清市)。义忠14岁出家,27岁受具足戒,历参马祖道一得法弟子怀晖、怀海、石巩等禅师,后又参石头希迁的得法弟子大颠宝通,“自入大颠之室而获深契”。宝历元年(825年),义忠至漳州,卓锡开元寺。这是禅宗青原系(第四代)禅师在闽南传法的开端。唐武宗发动会昌法难时,义忠隐避于三平山(在今漳州市平和县)。唐宣宗复兴佛教,漳州刺史郑熏请他出山,主持修复法难期间遭毁的开元寺。此后,义忠在漳州三平山半云峰下建立“三平真院”传法,卒于咸通十三年(872年)。
  龟洋无了,俗家姓沈,莆田县(今莆田市莆田县,唐朝隶属泉州)人。无了7岁出家,18岁剃度受具于灵岩寺(今莆田广化寺),后历参禅宗高僧大德、了达祖师,便回到闽中。无了于唐长庆二年创建“龟洋庵”传法,卒干咸通八年(867年)。为晚唐禅宗南岳系名僧。
  慧忠禅师,法号志忠,俗家姓陈,仙游县人。慧忠9岁依无了禅师为童子,15岁出家落发,后受具足戒于襄州龙兴寺,大中十二年(858年)东还,参庐陵草庵和尚,得法后返龟洋故山。唐中和二年(882年)卒。
  辟支古佛(844”928年),又号扣冰和尚、扣冰古佛,俗家姓翁,崇安县吴屯里(今武夷山市)人。扣冰13岁出家为僧,法号藻光(有的误为“藻先”)先后拜谒雪峰义存、鹅湖大义禅师,广明元年(880年)卓锡于崇安瑞岩,创立瑞岩寺,徒众云集。由于他刻苦修行,夏天穿棉衣,冬天扣冰沐浴,所以世人称之为“扣冰古佛”。天成三年(928年)扣冰古佛卒,百姓奉之为神。
  定光古佛(934—1008年),法名自严,俗家姓郑,泉州同安县(今厦门同安区)人。自严11岁依泉州建兴寺挈缘和尚出家,17岁在江西参学得法,乾德二年(964年)回福建,在武平南安岩结庵。此后,自严传法于闽西一带。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卒,后人尊其为”定光古佛”。据研究,自严属禅宗云门宗创立者文偃禅师的三传弟子,其传法的年代始于五代十国割剧的后期,止于北宋真宗朝。
  伏虎禅师,法名惠宽,俗家姓叶,宁化县人。惠宽在汀州开元寺得业后,往各地游历,悟旨返回闽西,居于山谷之中。常有虎豹出没为害,惠宽“以解脱慈悲力,为之训饰柔服”,众人异之,号伏虎禅师。伏虎禅师又以善祈雨著称。
  清水祖师(1045”1101年)。法名普足,俗家姓陈,福建永春人,自幼出家,得法于本邑永春大静山明禅师,后往至安溪张岩(今清水岩)传法,常为民众造桥铺路、祈雨,深得民众崇敬。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被民众奉为神。
  此外,尚有无垢禅师、普化大师、三济大师等。无垢禅师原为唐代雪峰山僧。据记载,建瓯县禅岩山,“山之绝壁有岩穴,唐僧无垢自古田雪峰来,坐禅其中。至今水旱祷之有应”。普化大师则不知为何时何处僧人,仅知道,建瓯县云岩,”昔有普化大师坐化其上,乡人祀之,今雨畅祷之辄应”。真济三公则为杨志远、龚志道、刘志达。相传这三位僧人均为唐代雪峰义有的弟子,分别卓锡于邵武的杨源、道峰和狮子岩。圆寂后,被当地百姓奉为神灵。行端和尚,唐末修真于德化薛罗峰下,天祜年间圆寂于山后井上,邑人舍田建寺,并塑其神像奉祀。
  现在我们考察上述高僧成神的年代。无了于咸通八年去世,“法身不坏,南北归敬,阗然无时”。慧忠于中和二年去世。二者并称为“龟洋二真菩萨”,至五代时仍然是“香灯不绝”。三平祖师于咸通十三年去世,据研究,最迟在北宋大观元年以前就已被民众奉为神。扣冰古佛于五代天成三年(928年)去世,百姓奉他为神,焚香礼拜。定光佛于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去世,百姓”收舍利遗骸,塑为真像”。伏虎禅师于宋建隆三年(962年)去世,即被百姓奉为神,塑像奉祀。无垢、杨志远、龚志道、刘志达等去世的年代都是五代,去世后随即被奉为神。普足禅师生前已是乡民心中的“活菩萨”,去世后,遗体神色如初,乡民视为“真身菩萨”,乃至“古佛现身”,刻木像以奉祀。显然上述高僧成神的年代大多是在晚唐至北宋。而且这些成神的高僧大多是生活在晚唐五代以至于北宋的禅僧。应该说,这种现象与佛教尤其是禅宗在福建的发展状况紧密相关。众所周知,自三国、西晋之际,佛教传入福建,晚唐五代,特别是由于割据闽中的王审知父子对佛教采取扶持政策,福建佛教兴盛,许多佛教宗派在闽中都有不同程度流传,尤以禅宗为著。宋代福建佛教达到极盛,福建寺院之多,僧尼人数之众,居全国前茅,宋代福建的禅宗在此前流行的基础上达到鼎盛。这就为上述禅僧崇拜提供了前提条件,禅僧多,禅僧成神的相应也多。
  那么,前述那些高僧何以能够成为人们崇拜的神灵偶像呢?考察上述高僧生平的所作所为,或许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事实上,上述高僧在世时并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他们秉承佛教慈悲为怀的信念,其所作所为可以归结为:(1)为民众治病以解除痛苦。缺医少药在我国古代是最棘手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对古代福建人来说也是一样的。三平义忠禅师在传法的同时还钻研医术,行医济世,拯救民众。传说他精通内外科、小儿科等,热心为民众治病,深受民众爱戴。瘟疫在古代曾是相当可怕的致人于死地的流行病,因此民众往往将它与鬼魅,作祟联系在一起。相传光化元年(899年)浦城有一陈姓财主,全家染上瘟疫,扣冰古佛为其念《消灾解冤经》,驱除了鬼魅消除了瘟疫,使陈财主全家解除病痛,(2)有利于民众日常生计。福建是多山丘陵地带,山多地少,耕地不足,民众生计困难。开发山林是解决民众生计困难的有效途径。相传义忠禅师教“毛人”与”蛮僚”阱织,传授生产技术,开发山林以发展农业生产,而且在深入观察天气的基础上,总结一套预测天气的谚语,传授给当地民众。福建山多溪涧也多,阻碍交通,给民众日常生产生活带来不便,所以造桥铺路就成了利民的善举。宋代福建的禅僧大都乐于募缘造桥铺路以利生民,同时借此宣扬慈悲济世的信念。清水祖师一生以造桥铺路为业,“劝造桥梁数十,以度往来”,便利了交通,受到民众的崇敬和爱戴。(3)为民众祈祷雨畅以解除农业生产灾情。在“以农为本”的古代中国,一旦风雨失调就会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与收成,从而动摇国土。因此,祈祷雨畅被古代民众视为解除旱涝保证农作物收成的重要手段。福建的气候受季风影响,自然灾害极大地影响福建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民众希望神灵能够调和雨畅。因此上述不少禅师生前主要功绩就是为民祈祷雨畅。如清水祖师就为民祈雨,如期皆应。伏虎禅师也是为民祈雨有奇效的。而扣冰古佛则相反,相传开平四年(910年),建阳发生大涝,庄稼全部淹没。扣冰古佛应官府之请移锡建阳为其祈畅,很快就云开日出,解除了水涝。袒膊和尚“结庐于戴云山,累月不火食,堆胚而坐。有虎驯伏其侧,人叩雨畅,辄应”。仙游九座禅师生前,民众“祷祈雨泽……必验”。有的禅师生前没有上述为民解困的“实绩”,而是因生前的德行为民众尊奉,如龟洋无了等。咸通八年冬十月,无了坐化”法身不坏,南北归敬,阗然无时,”“今号真身大师”,”则知僧以行而神”。慧忠为人所尊奉与无了相似。总之,上述高僧生前大都贴近民众日常生活,或关心民众的生计为民解困,或德行高尚,因而受到民众的崇敬而被尊奉为神的!
  当然,还要指出的是福建民间有着深厚的造神文化土壤与温床。据《宋史》记载:“福建路,盖古闽越之地……其俗信鬼尚祀。”就是说,福建为古越之地,有着深厚的巫文化传统,因此,民间民众的冈俗迷信鬼神尊尚祭祀。而福建民众存在着区种丰厚的信仰文化土壤则是上述高僧成为民众信仰对象的基础。
  在上述成神的高僧中,有不少神格在宋代得到不同程度的升格。扣冰古佛于南宋时受到朝廷的多次赐封,其封号由绍兴六年(1136年)的”慈济大师”,而升格为“法威慈济妙庆大师”、“法威慈济妙应普照大师”,最后为”灵感法威慈济妙应普照大师”;清水祖师去世后受到宋朝廷4次册封;定光古佛亦然,其封号也由熙亨八年的“定应”,屡加至“定光圆应普慈通圣大师”;伏虎禅师于绍兴七年,受敕封为“净戒慈应大师”,此后屡加至“威济灵岩普惠妙显大师”;九座禅师去世后,屡屡显灵,“隆兴元年,以本路军县遇旱,祷雨屡有灵应”,受到宋朝加封。显然,这些被奉为神的高僧大都在北宋后期至南宋获得频频升格。在中国历史上出现汉代、宋代和明代三次造神高潮,而宋代正处在我国历史上第二次造神高潮,上述成神高僧神格的升格可以说是赶上时候!而神格的上升相对上述高僧信仰不仅起了升温加热的作用,而且对神灵信仰面的扩大起了积极的作用。清水祖师、定光古佛、伏虎禅师、扣冰古佛等大多由于受到朝廷的册封其神格得到提升,不仅增强了这些神灵在民众中的影响而且形成了一定的信仰覆盖面。如与妈祖、吴卒并称闽南三大神灵的清水祖师,其信仰流行的中心区域是闽南古代泉州府,扣冰古佛信仰的中心区域主要是闽北,定光古佛信仰、伏虎禅师信仰流行的中心区域都在闽西汀州府等等。可以说,形成了各自的信仰圈,从而构成引人瞩目的宗教信仰文化现象。
  综上所述,福建高僧崇拜实际上是禅僧崇拜,是在其时的宗教背景和唐宋福建造神高潮的时代背景下,处于福建特殊的地理环境中,以民众信仰心理及信仰习俗为基础,并在封建朝廷的认可和扶持下,社会影响和信仰地域不断扩大,最终形成这一特殊信仰文化现象的。
  (作者为厦门大学历史系研究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