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唐代排佛之根据——读《全唐文)札记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汤一介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唐代排佛之根据——读《全唐文)札记
  汤一介
  唐代佛教极为流行,许多皇帝和权臣佞佛尤甚,故其于国家、社会之自然会有很大的影响。因而当时也就有不少人反对佛教。读(全唐文)见其中有排佛之表、疏约30余篇,并且几乎各代均有。而这些排佛的表、疏有一显著的特点甚可注意,即利用佛教的某些观点作为反对当时皇帝、权臣佞佛行为之根据。兹就所见,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以佛因心成,不可外求,反对搜括民财,营寺造像。
  张廷硅<谏白司马坡营大像表)说:
  夫佛以觉知为义,因心而成,不可以诸相见也。故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此明真如之果不外求也。陛下
  信心归依,发宏誓愿,壮其塔庙,广其尊容,已遍于天下久矣。盖有住于相而行布施,非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何以言之?经云:“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及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其福甚多。若人于此经中受持及四句偈等,为人演说,其福胜彼。”如佛所言,则陛下倾四海之财,殚万人之力,穷山之木以为塔,极冶之金以为像。虽劳则甚矣,费多矣,而所获福缘,不愈于一样房之匹夫,沙门之末学,受持精进,端坐思理,亦明矣。
  吕元泰<谏广修佛寺疏)说:
  今广费钱力,空修栋宇……恐非如来平等之意,……臣谨按(金刚般若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是知大乘之宗,声色不见;岂释迦之意,雕琢为功?
  萧仿<谏懿宗奉佛疏)说:
  “然佛者当可以悟取,不可以相求。汉晋以来,互兴宝刹;姚石之际,亦有高僧。或问以苦空,究其不灭:止闻有性,名曰忘言。执着贪缘,非其旨也。”
  姚崇(谏造寺度僧奏)说:
  “佛不在外,求之在心。……但发心慈悲,行事利益,使苍生安乐,即是佛身。何用妄度奸人,令坏正法。”李蔚<谏禁中饭僧疏)e全引此段,并说:“此切当之言二也。”(二)以佛空寂无为,一切有为法皆去佛甚远
  李叔明<请删汰僧道疏)说:
  “佛空寂无为者也,道清虚寡欲者也。今迷其内而饰其外,使农夫工女堕业以避役。故农业不劝,兵赋日屈,国用军储为罫耗……”
  辛替否<陈时政疏)说:
  “经曰:‘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又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臣以为减绸琢之费,以赈贫人,是有如来之德;息穿掘之苦,以全昆虫,是有如来之仁;……”
  韦嗣立(请减滥食封邑疏)说:
  “苟非修心定慧,诸法皆涉有为。至如土木雕刻等功,唯是殚竭人力。但学相誇壮丽,岂关降伏身心。且凡所兴工,皆须掘凿。蛰虫在土,种类实多,每日杀伤,动盈万计。连年如此,损害可知。”
  (三)释教“以清净为基,慈悲为主”,故当体道以利万物
  辛替否(陈时政疏)说:
  “臣闻释教者,以清净为基,以慈悲为主,故常体道以济物,不为利欲以损心。故常去已以全真,不为荣身以害教。”
  李峤<谏建白马坡大像疏)说:
  “臣以法王慈敏,菩萨护持,唯拟饶益众生,非要营修土木。”
  宋务光(谏开拓圣善寺表)说:
  “西方之圣,道贵融心。使下人不宁,匹夫窃叹,岂菩萨无相布施,如来慈悲本旨哉!”
  又姚崇(遗令诫子孙文)也有这样的观点,文中说:
  “如来普慈,意存利万,损众生之不足,厚豪僧之有余,必不然矣。”
  从上述几点,我们或可得出如下之结论:
  (一)唐朝佛教从更加深入社会生活方面说,其势力或较南北朝更大。在南北朝时,各朝各代帝王、权臣佞佛者虽亦甚多,于民间信佛之风亦不逊于唐朝,但当时反对佛教的人利用佛教的某些观点反对佞佛之行为,虽有而并不多见而唐朝则不同,查<全唐文)中排佛之表疏几乎篇篇均有利用佛教之某些观点反对当时帝王之佞佛行为者。
  (二)南北朝时,反对佛教不仅就其“劳民费财”、“变夏为夷”等等方面,且常从理论上加以批驳,灯‘神灭”、“神不灭”之争,“自然:与“因果”之辩等等。而唐朝之排佛思想几乎没有从哲学理论上去批判的。就象韩愈这样著名的排佛大家,于批判佛教理论上也没有什么建树。正因为如此,唐朝的一些士大夫在排佛方面,就不得不借助于佛教本身的某些观点。而欲求了解哲学理论方面的发展,则不得不于隋唐佛教各宗派之理论体系中。
  (三)一种思想弥漫于整个社会决非偶然,如唐代佛教,于当时欲破除之,则甚为困难。除非已出现一更新的理论,而此种理论又更为适合当时社会之需要,方能代替原来的思想。而于此之前,如欲反对种此弥漫整个社会的思想,往往先是利用此种思想中的某些观点以反对另外一些观点。这一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两汉之古文经学反对今文经学,只是在经学范围内进行的。两晋“崇有”之反对“贵无”,也只是玄学内部之争,以一种思辨哲学反对另一种思辨哲学。宋明陆王之反对程朱,其实他们也和程朱一样都是儒家传统思想的新翻版。以上种种均为同一思想潮流中的对立。唐朝固然也有从儒家或道教立场方面去批判佛教的,但无甚高论,故影响有限,然而看来上述利用佛教某些观点反对当时之佞佛行为,或在实际生活中更能起作用。唐朝这些排佛者,虽是利用佛教之某些观点反对佞佛之行为,但他们并非也相信佛教,只是不得不如此。就这点看,与上举之汉代古文经学反对今文经学等情况又不相同了。
  (原载(文献)1983年3月第15辑,本文原题为(读{全唐文))札记一则)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