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经典作家的宗教观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王 鸿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经典作家的宗教观
  王 鸿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对宗教有过一段经典表述:“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象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在这段短短的话里,包含了丰富的内容。马克思在这里指出了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宗,教的认识论根源和宗教的社会作用。马克思正是从这四个方面入手抓住了宗教的本质,按照这四个方面的概括,.我们可以看到:
  一、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在马克思对宗教的看法中,有一句话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句话是说,在阶级社会里,被压迫的劳动人民没有找到革命的出路时,往往不免叹息。在阶级剥削、阶级压迫的无情世界里,被压迫被剥削人民能从哪里找到一丝慰藉呢?由于私有制和异化劳动使得一切社会关系都被化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被这种金钱关系所奴役的人民,又从哪里去求得精神支持呢?只有仰望苍茫中的上帝。然而,祈求苍茫中上帝并不能使劳动人民解脱现实的苦难,只能起一个暂时的镇痛剂作用。马克思在这段话里充满了对教徒劳动人民的同情。鸦片虽然是一种镇痛剂,但穷人用不起,穷人有苦痛就转向宗教,以求解脱。在那种“无情世界”里几千万劳动人民要到宗教这“鸦片”中寻找感情和精神支持。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的隔阂是很难逾越和摆脱的。对经典作家关于宗教的许多论述中突出强调了宗教的麻醉作用,是出于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出现实,也是出于革命的需要,是不难理解的。;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当有人从社会主义立场出发,在今天仍然强调“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的时候,为什么不和经典作家这句话的上文联系一下呢?不联系就等于说,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和过去阶级剥削、阶级压迫的旧社会一样,全国各族几千万人民还是“被压迫的生灵”,还以宗教的形式“叹息”;这就等于说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还是“无情世界”,还是“没有精神的制度”,以致几千万人民要到宗教这“鸦片”中寻找感情和精神支持。?可见,绝不能抛开“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句话的阶级社会前提去理解马克思的这句话。
  二、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和人类智力的不幸
  最早的宗教是人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性的意识,这种意识的产生是由于自然界起初只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已的、有无限威力的、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相对立,人民就象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于是人.们把自然力人格化,产生了最初的神。尔后,到了原始社会,不仅是自然界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连社会也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与人对峙,并统治着人类,;在当时的这种情况下,人们感到无能为力,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于是就产生了原始宗教的神。在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里,处于奴隶主和封建主、地主压迫下的奴隶、农奴和广大农民更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即使本来是自由民,也很快又沦于被压迫被剥削地位,而再度丧失了自己。奴隶主贵族、封建贵族,当他们还是上升的新型力量时,曾经一度感到自由,但也不是完全自由,因为他们同样被禁锢在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之中。而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由上升转入没落时,奴隶主和封建领主、地主阶级不甘心自身必然灭亡的命运,就连先前感到不完全的自由也失去了,结果也只能“再度丧失了自己”。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剥削、压迫通过市场的形式,笼罩全社会,形成一股盲目力量,拔弄着每个劳动人民的命运,他们同样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垄断资本家在竞争中也是不由自主的,与资产阶级刚兴起时相较,他们也已“再度丧失了自己”。不仅如此,就个人的生活遭.遇来说,主观愿望与客观条件不能吻合是经常的,加上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这样,这些人们无论处在什么阶级地位,都渴望找到一条出路。“这条出路是被找到了,但不是在这个世界上,在当时情况下,出路只能在宗教领域内”。所以“从早期基督教的历史里,有些值得注意的与现代工人运动相同之点,基督和后者一样,在其产生时也是被压迫者的运动;它最初是奴隶和被释放的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宗教是产生于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阶级压迫十分沉重的条件下,是人们对当时苦难和罪恶的抗议和控诉。它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
  宗教的产生又是人类意识的发展。在远古时代,人们还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常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形成了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于是,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灵魂在人死后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这种观念是不可抗拒的命运,是一种真正的不幸——人类认识的必然。而这种不幸,随着人类从多神中产生了一神教的唯一的神的观念,并最终走向确立一个统治世界的巨大力量的世界宗教。这种不幸是人类智力的不幸,因为从宗教的认识根源上或者就它的认识形式而言:“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人类智力对于自然,和社会外力的无可奈何,只能假托于一种幻想,这是人类智力的惰性,是不幸中的又一不幸。
  三、宗教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
  宗教虽然是人类智力的一种不幸,但在它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意识形态之后,就有了它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因为宗教作为一种“人的存在在人脑中的幻想反映”,“表现为头脑的产物并且似乎统治着人类社会”,而“迅速前进的文明完全被归功于头脑,归功于脑髓的发展和活动;人民已经习惯于以他们的思维而不是以他们的需要来解释他们的行为。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产生了唯心主义世界观”。这种世界观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对这种颠倒了的世界观,马克思是这样解释的:“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象在照像机中一样,是倒现着的,那末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象在眼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物质过程中产生的一样”。宗教唯心主义或许也可以说是人类认识的一种努力、一种创造,有其现实的基础,尽管宣是以颠倒的方式力图认识世界。马克思说:“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为这种世界和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人们之间的关系建立一种理论,只能是以一种或多种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理论。
  四、宗教是一种负价值
  经典作家对宗教的论述,使我们能够看到,经典作家眼里的宗教是一种观念形态、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经典作家对宗教的论述,由于时代关系,主要是针对基督教,即使是基督教,也多是以德国的基督教为背景的。而对于其它宗教,包括世界性的或地区性的,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前者如佛教,后者如萨满教等。再加上由于当时斗争需要,经典作家们较多地考察宗教的负面,揭露它的负价值,即宗教的非科学、非道德、非理性的一面,或愚味、野蛮、黑暗的一面。所以马克思特别提醒人们不应忘记:宗教观念是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和一定的政治社会条件下产生的。因此我们对宗教也同对道德、法学一样,不可抽象地一般地认识它,应把它放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条件下来考察。如果把宗教观念与它的经济基础、政治社会条件割裂、孤立地看待它,评价它的“麻醉作用”,那就离开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无论怎样,马克思对宗教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消极甚或反动作用的揭露,无疑触及了宗教的问题。但是,宗教现象又确实存在着另一面,也就是说,宗教现象中还存在着与它的负面或负价值相对的一面,即正面和正价值。而这恰恰容易被人忽视。如果宗教只是一切谬见的总成,是一切违反人性的大全,是一切科学的死敌,那么对于宗教的否定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然而事情并不那样简单,这就促使我们在注意宗教负面的同时,也要认真对待它的正面,惟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宗教的本质,更客观、更中肯、更全面地对宗教作出评价。
  五、宗教的本质
  让我们再回到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触及宗教本质的话: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马克思这段话提示我们,不能仅满足于宗教“是什么”,还要问“为什么”,这就需要结合人本身来思考问题,马克思就是这样提出。问题的。他还写了一段大家熟悉的名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宗教,尤其是现代宗教,诚然有它的社会根源、认识根源,但他们都集中到人身上,因而,宗教最深的根源在于人本身,在于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而这种意识不是抽象的、与社会绝缘的,如费尔巴哈所想象的那样:而是以人的全部社会关系为内容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这是十分深刻的分析,因为它抓住人本身的状况这个“根本”,分析人的自我意识中包含了人的社会关系总和,而宗教就是感到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这是宗教在各个时代的共性。这才是宗教的本质。对这些有所了解,我们才能理解马克思何以认为宗教这“鸦片”是人民已有的。这样,我们也容易理解,何以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与宗教有如此密切的关系。而这也是宗教在社会生活中仍将长期存在的根据。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根本的东西就在于此。
  六;宗教的社会作用
  宗教的社会作用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简单地用“麻醉作用去概括其全部是不够的”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者评价历史事件,应该是按照历史进展的方向来评价历史事件,就是说要考察一个历史事件对历史进程起了什么作用,是与历史进展方向一致,或是起了相反作用。
  从历史考察宗教、社会发展,首先宗教对各民族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且是其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原因在于历史、文化和宗教都是人们对自然、对社会关系的总和去认识、去感觉,并以种种形式表现和作出的作用。历史与文化内容十分广泛,如果只看到有的时候、有些部分以宗教的形式出现,就拿宗教作为根本动因去解释它们,是不符合历史的;但也不能因此就认为宗教对历史与文化的发展毫无作用。正如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一样,一个民族在某个时代的精神活动只能以宗教作为文化的语言,它是历史条件所决定的,这时候,宗教对这个民族或这个时代的发展就起了促进作用。探讨宗教在历史上的作用,如果忽略了起促进作用这一方面,那就不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宅义。
  其次,宗教在漫长的阶级社会里又往往起了麻痹劳动人民对自然、对反动统治斗争的意识作用,这是需要充分看到的另一方面。但如果离开了阶级社会条件去强调这一点,就不符合经典作家的观点。
  在阶级社会里,宗教往往起着麻痹劳动人民革命意识的作用,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而我们现在不是重复这些事实,而要探究它的所以然。认真考察一下就会看到,这与宗教组织被反动统治阶级掌握利用有极大关系。在另一种情况下,例如我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时期和欧洲中世纪农民起义时期,或欧洲十六、十七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宗教起的作用就大不相同了,不是麻痹作用,而是纽带作用、旗帜作用。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宗教是当时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这种意识和感觉在这时候被凋动起来了,并转化为行动的力量。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人们思想行为所起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第一,宗教思想对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认识自身是有意义的。宗教思想尽管有许多具体内容,概括起来,乃是人们由于意识到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从而采取的对世界、对人生的一个总态度。意识到社会生活和思想中的各种矛盾,这本身不是坏事,是人的社会意识开始觉醒的表现,与那种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相比,是前进了一步。一般说末,各世界性宗教对现实世界、人生都提出某种质疑,其中不是没有一点使人头脑清醒的作用。任何事物本身都包含着矛盾,认识事物要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才能认识的深刻,才能达到高一层的综合。经典作家就是这样来思考问题的。所以他在解释黑格尔提出的“人们以为,当他们说人本性是善的这句话时,他们就说出了一种很伟大的思想;但他们忘记了,当人们说人本性是恶的这句话时,是说出了一种更伟大得多的思想”。同时在这里指出:“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关于这方面,例如封建制度的和资产阶级的历史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持续不断的证明。”宗教的思想在唯心的形式下使人们看到了现实这一面,虽然是个侧面,但还是有一定意义。我们不难看到宗教思想在某些时代、某些人身上,起了推动思想发展的作用。
  第二点,宗教思想对信徒的社会实践是起一定积极作用的。一方面,宗教教育人们对现实采取一种消极态度,逃避现实。这是消极作用。劈一方面,从宗教那里,人们得到舍弃个人利益的启发,对现实社会的不完善而发出叹息,而寻求更完美的理想社会。如中国近代史上林则徐为了读佛经而手抄的《金剐经>),东有为《大同书》第一部分《入世界观众苦》,与印度佛教论人世八苦说的渊源关系十分明显。洪秀全把革命思想注入基督教形式之中,虔信至死等等。这些思想成为他们社会实践中长期起作用的力量。在中外历史上,不断有人从宗教教义中吸收某些成分,或与探求自然奥秘的热情结合起来,或与追求社会进步的理想与热情结合起来,成为社会实践力量。总之宗教的教义在他们身上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我们不能笼统地说,宗教的社会作用是麻醉作用。再从我国今日实际来看,各民族大多数的宗教徒爱国守法,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且认为宗教信仰推动他们努力为;人民服务,生活的满足使他们拥护共产党和社会主义。
  再反过来看,信仰宗教的不一定比不信仰宗教的落后。这是阶级社会中常见的。这是因为宗教信仰远不仅是对一个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如经典作家所指出的“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领,它的通俗逻辑”,作为阶级社会这个“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来说,宗教是“它的精神荣誉问题,它的热情、它的道德上的核准……”对教徒来说,与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是宗教所提供的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道德观。宗教吸收了人类社会的某些有普遍意义的伦理道德观念,在信徒思想中树立起一套规范性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
  宗教道德使信徒不依赖于社会法律的约束,而自己约束自己。在社会约束松弛,个人对自己的行动需要不断选择,而又面临各种思潮、各种生活方式冲击时,对认真的宗教徒来说,这种自我约束更为有力地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团结。
  宗教在教义上要求其信徒为人正真、坚持正义、关心社会公共福利,反对自我中心、唯!利是图、个人至上。宗教与今日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许多相通之处,这难道说没有一点积极作用吗?
  第三,宗教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有积极作用。人们建立科学世界观与革命人生观的根本途径是通过集体的社会实践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得出正确认识,这是一个很长的曲折过程。这个过程的主要之点在于以工人阶级的集体主义克服资产阶级至上思想。所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者着重解决的是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问题。但从宗教理论到宗教情绪都反对个人至上;在社会思想方面,多数主张实现社会公共福利。这些虽,然往往陷于空谈,但终究是教徒能和工人阶级在政治行动上联合的思想基础中一个重要方面。随着三个多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宗教在不断演变。在科学进展面前不断谋求适应,这是事实,否则就无从理解象爱因斯坦、海森伯这样卓越的科学家何以信仰宗教。
  总之,宗教的社会作用是复杂的。在历史上,既对大多数民族的发展过程起了积极作用,又在阶级社会中起了麻痹劳动人民的革命意识的消极作用。宗教思想既揭露现实世界的矛盾,又消极地对待现实。以宗教与道德的关系看,既向信徒强调了社会道德意识,又易绝对化,无视社会条件变化。宗教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需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把宗教本质简单地说成是“鸦片”,就会认定它对人们只有“麻醉作用”,从而闭眼不看它在历史上起了各种不同的作用的复杂情况,也看不到今日我国各民族绝大多数宗教徒,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和广大人民一道建设社会主义的事实。
  原载《五台山研究》1995年第1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