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践行释迦教义 倡导慈悲喜舍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汇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践行释迦教义 倡导慈悲喜舍
  释汇光
  释迦佛祖创立佛教两千余年了,其众善奉行,诸恶莫作的教义一直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精神文明的今天,依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首先,作为一名僧人,应该当好一个合格的公民,在社会需要我们弘扬善良,扶持正义的时候,以佛教徒的善行义举去响应,将佛法中的慈悲喜舍的思想融人到文明社会的创建中去。
  我们知道,佛教传人中国后,当然地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融合。其中, “人之初,性本善”的孔子思想首当其冲地与释迦教义合拍。先贤们一致认为人一生下来,都是善良的,都具备一尘不染的佛性。当一个小孩子“哇哇”坠地的时候,他是没有任何私心杂念的,所有的物欲念想都是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形成的。而孩子的一些私心杂念的形成又是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的,对孩子心理最早影响的是父母,以此类推为幼儿园、学校、社会。由此看来,对人的善良思想品德的培养,应该从幼年抓起,从小懂的关心弱势群体,懂得团结友爱,懂得将自己的爱心奉献给需要帮助的人们。
  《三世因果经》上讲: “若知前世因,今生受则是,若知来世果,今生做则是。”这就是说,人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一个人在40岁以前受苦或享福,都是上世修福报或造恶业形成的果。40岁以后受苦或享福则是今生修福报或造恶业形成的果。按照佛所说的,我们就应该要求全社会的人都要尽早尽快做善事,倡导慈怀广济的佛陀精神,人人都献出爱心,把世界装点的更美好。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有的人天资非常聪明,从幼年牙牙学语到步人社会都一帆风顺,事业有成,都是前世修的福报,是佛菩萨加持的结果。我们还经常能看到一个小时候非常贫困甚至历尽苦难的人,在成年后尽显才能,飞黄腾达,这说明他在今生特别注重了关心弱者,扶危济困,尤其舍的将自己的财物布施给苦难者。在我国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很多好心人在第一时间里率先将自己的钱物施舍出来,拯救受灾群众,有的还亲自前往灾区救援,这是在培植福报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同样可以看见,有的人光知道利益自己,不懂的关心他人。特别是一些作为孩子父母的人,从小就给娃娃灌输不吃亏而占便宜的思想。有时候,发现自家的孩子在外面吃了点小亏就斤斤计较,甚至起心动怒,不依不饶。致使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产生了一个错觉:我来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自己。事事处处为个人着想,心中没有同学、集体、他人的观念。这样的结果是首先减损了自己的福报,另外危害了社会,不用说对来生来世不利,对今生也造了恶业,并将产生相应的果报。
  无论是在家居士还是出家弟子,都要以佛陀慈悲喜舍的精神对待我们所处的婆娑世界。要胸怀广大、利乐有情,不仅自己要具备这种精神,更重要的是要用这种精神影响别人,感化众生。
  在谈到慈悲喜舍的时候,更多的人联系到了布施,也就是说,很多人认为只有将财物献给寺庙或者是佛菩萨前的功德箱才为布施,这显然是片面的。我们认为,凡是对众生有益的事情都可以称作布施,修缮佛教寺庙出钱是布施,造佛像印佛经是布施。为大众修桥补路同样是布施。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尽力帮助受灾人渡过难关更是布施。总而言之,凡有利于众生的事情都应该叫做布施。
  在布施的时候,有的人非常讲究功果,办了一件功德事情就沾沾自喜,溢于言表,这说明你从一开始布施的时候就图报,这种布施效果不好,按佛教上讲,这叫做福德。当时做了好事就有人赞叹、表扬,就出来了现时果报,而有的人做好事不留姓名,布施的时候不计功果,当别人遇到灾难的时候,不加思索,慷慨相助,不求回报,这叫做阴德,积了这么大的功德,即使自己这一辈子赶不上,儿孙后辈也能尽享荣华富贵。我们经常见到有的人一生穷困潦倒,而到了儿孙辈时却非常发达,这说明他在今生今世做了很多甚至很大的好事和善事,积了大阴德。就是人们常说的积一代传一代,积两代传两代,积百代德才会世世代代兴旺发达啊。
  弘扬佛法,就是要正信正行,通过自己的实诚去普渡众生,争取多做布施。当然,布施的形式很多。比如说法布施,就是说我们除了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外,还需主动积极地印制经书,印行有益少年儿童心身的社会类书刊,在少年儿童中普及科学知识,并且利用自己聪明才智获得的钱物去救渡受苦受难的人。
  在布施中,还有很多种形式,有一种叫无畏布施,这就是对病人施舍药物。有的人得了病无钱医治,你用自己的钱给他买药看病就是无畏布施。还有的人热心照顾残疾人,赡养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施这种布施的人当然会得到儿子孝顺,身体健康并且长寿的果报。
  总之,要践行佛祖教诲,首先应倡导慈悲喜舍。正如一位著名高僧所言: “善恶如影随形。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矣,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矣。”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