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真禅法师的当代人间净土思想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常大群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真禅法师的当代人间净土思想
  厦门大学宗教学研究所 常大群
  上个世纪初,太虚法师提出“人间佛教”的思想,明确佛教在解决人生问题、社会问题的作用,把出世佛教中本来就有的人生和社会意义凸显出来。1946年太虚在镇江金山寺讲《人生佛教》之题时说:“佛教并不脱离世间一切因果法则及物质环境,所以不但是精神的,也不是专为念经拜忏超度鬼灵的,所以,不但是死后的。在整个人类社会中,改善人生的生活行为,使合理化、道德化,不断的向上进步,这才是佛教的真相。”太虚法师的理想是人人摆脱人生之苦,佛化人生,进而达到人间净土的佛国社会。
  真禅法师继承和发展了人间佛教思想,在许多场合和多篇文章中阐述了他的人间净土思想。如《论人间净土》、{禅学思想就是人间净土思想》、《佛法与人生》、《佛法与做人》、《谈谈佛教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普贤精神与上海佛教》、《佛教资生福利事业与精神文明》等,这里我想从四个方面简单谈谈真禅法师的这些思想。
  一、佛化人生,人生自由
  当代世界的特点是全球化,世界经济迅速一体化,物质财富迅速积累,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人生问题还远未解决。从大的方面来说,人的生命有什么意义?人的终极价值是什么?从科学认识的方面来说,人的意识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人的生命运动最根本的规律?从社会生活的方面来说,人怎样才能摆脱精神的痛苦、诸多烦恼、使精神自由起来?这些问题至今仍然困扰着人类。
  佛教的人生思想、禅学修养可以给人们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资源。真禅法师在《佛法与人生》一文中引用慧能《坛经》中的话“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来说明佛法是离不开世间的。他认为佛法主要就是解决人生的问题的。他说:
  佛陀出生在人间,说法度生在人间,佛法是源出并要利益人间的。佛法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广度众生,利益人群。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佛法主要是要解决人生问题的,并不是在人生之外,另去再去解决什么问题。
  这就十分明确地说明了佛法与人生的关系,明确了佛法的目的就是解决人生问题,他进而提出了解决人生问题五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即:
  首先,佛法要求我们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国家,正确地对待人民群众,因而提出了“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基本教义。要把建设自己的国家作为神圣职责,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次,佛法要求我们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人民群众,因而提出了“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的教义。遵从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做到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就是净化自己的心灵。做人不净化心灵,什么都是空话。第三,佛法要求我们以自己的努力去创造人间乐土,因而提出了“农禅并重”的教义。第四,佛法要求我们发扬大乘佛教慈悲众生的精神,因而提出了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教义。第五,佛法要求我们广作资生福利事业,提出了“上报四重恩,下济
  三涂苦”的教义。
  在《佛法与修性养生》一文中,真禅法师总结菩提达摩的“二人四行”禅法时说:
  菩提达摩的“二入四行”禅法,主要是在佛法的启示和指导下,去掉真如本性所蒙受的“客尘”,达到从认识上荡尽一切差别之相,使之“舍伪归真”,进入寂然清净的境界。这就是达摩禅法的修性养生之法。
  禅法到了慧能,成为“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直指心性的顿法。什么是坐禅呢?慧能说“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什么是禅定呢?“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什么是一行三昧呢?“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
  在叙述了禅法理论后,真禅法师指出了禅定工夫的十种利益:
  (一)安住仪式,菩萨习诸禅定,必须整肃威仪,一遵法式而行,既久,则诸根寂静,正定现前,自然安住而无所勉强。
  (二)行慈境界,菩萨习诸禅定,常存慈爱之心,无伤杀之念,于诸众生悉使安稳。
  (三)无烦恼,菩萨习诸禅定,诸根寂静,则贪嗔痴等一切烦恼,自然不生。
  (四)守护诸根,菩萨习诸禅定,常当守护眼等诸根,不为色等诸尘所动。
  (五)无食喜乐,菩萨习诸禅定,既得禅悦之味以资道体,故虽无饮食之奉,亦自然欣悦。
  (六)远离爱欲,菩萨修习禅定,寂默一心,不使散乱,则一切爱欲之境悉无染着。
  (七)修禅不空,菩萨习诸禅定,虽获诸禅之功德,证真空之理,然不堕于断灭之空。
  (八)解脱魔缚,菩萨习诸禅定,则能远离生死,一切魔网悉皆不能缠缚。
  (九)安住佛境,菩萨习诸禅定,开发无量之智能,通达甚深之法义,于佛知见自然明了,故心寂灭,住持不动。
  (十)解脱成熟,菩萨习诸禅定,一切惑业皆不能迷乱,行之既久,则无碍解脱,自然圆熟。
  这十种利益,实际上就是十个方面的修性养生。
  禅定除了使人明心见性,修身养性,还可以防病治病,佛教认为构成人身体的地、水、火、风四要素,各能生101种病,合起来有404种之多,用心修习禅定,就能清除这些疾病,或根本不生病。
  当代世界是个欲望的社会,是个外向的社会,人们的注意力都是趋向于外在物质享受的。在获得外物的工作、劳动中,由于竞争的激烈、工作强度较大,加上人们不能有效地调节身心状况,所以亚健康的大有人在,年龄稍大就会患较重的疾病。不战胜这些疾病就谈不上人间净土。禅法能为人们去除疾病提供很好的思想方法和实践方式。现代人要想身心都得到调整,使之和谐健康,禅法是相当深厚和有效的资源。
  对于修习禅法在人身心健康方面所起的作用,真禅法师的一段话说得很好:
  不管怎么说,修习佛法中的禅法,能够摆脱客观世界对精神世界的支配,能够超越自身生理机制对于情感欲望的制约,造成一种不受客观环境和主体情识左右的精神境界或心理状态。因此,禅法能显示出人的主观方面对于整个精神世界可能起到的巨大的能动作用,它有助于丰富人们对于认识主体的理解,全面估价主客双方在认识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特别是修习禅法,有利于身心的协调发展,为健康的精神所必需。只要引导得好,可以使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这是毫无疑义的。正是因为如此,西方世界从近代以来,有许多人热衷于修习禅法,一时间,“禅定中心”、“禅法修习中心”、“禅法研究中心”等团体和机构像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许多人,包括一些企业家,他们在周末携带全家到郊外的一处“禅定中心”,吃一天素食,打一天坐,修性养生,据说能使精力充沛,更好地完成下周的工作。我认为,现在国内外一些人士将禅法引入心理治疗,作为修性养生的一种方法,方向是对头的,方法是正确的。我完全相信,佛法中的禅法,是迄今为止人们修性养生的一种好方法。
  二、慈悲为怀,恒顺众生
  观世音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象征,他在人们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观世音与大势至菩萨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胁侍,也称西方三圣。观世音为左胁侍。《妙法莲华经》的《观世音菩萨门品》中说:如果有无量百千万的众生,遭受到一切苦恼,听到观世音菩萨,一心称颂他的名号,观世音菩萨就会马上闻其声音前往解救,使其得到解脱。如果有人持念观世音菩萨名号的,即使是人于大火之中,火也不能烧他,因为有菩萨的威神之力保护着他的缘故。如果为大水所湮没,只要称念其名号,就能到达水浅的地方。如果有千千万万的众生,为了求取金银琉璃、珍珠玛瑙等宝贝而人海,碰到大风,将他们的船只飘流到罗刹鬼国,其中如果有人,甚至只有一人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时,这些人都能够解脱罗刹之难。因为有这许多因缘,所以称他叫观世音。
  真禅法师强调指出,信仰观世音菩萨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学习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精神,为佛教事业弘法利生,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尽责。
  普贤为我国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亦是毗卢遮那佛的右胁侍,专司理、定、行。它和文殊共为一切菩萨之上首,常常助成宣扬如来之教法,以化导众生、利益众生。因为此菩萨普遍于一切时、一切处广修十大行愿,其功德已临近于佛,故称为“普贤”。
  普贤受到佛教徒的普遍信仰主要是由于他的十大行愿。真禅法师把十大行愿称为普贤精神,并作为修行的目标和前进的动力。这十大行愿是: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
  真禅法师说以上的种种行愿中,除了礼敬、称赞、供养诸佛外,要数“恒顺众生”这一行愿与佛教徒关系最为密切。据他个人的体会,“恒顺众生”这一行愿,也就是利乐有情、普利人群的意思。《普贤菩萨行愿品》中教导我们:对于一切众生,不论是依什么而生的,依什么而住的,也无论是什么生类,包括了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我们都要平等而没有差异地给予种种事奉和供养。好像孝敬父母、尊敬师长、阿罗汉和佛一样。对于一切众生,有病苦的,要作良医为之医疗;对于失其正道的,要指示其正路;在黑暗中的众生,要给以光明;对于贫穷的,要使他得到埋伏于土中的宝藏。菩萨就是这样平等地给一切众生以极大的利益的。真禅法师说:我们上海的佛教徒,要常常牢记普贤菩萨的这些教导,要“恒顺众生”,即普利人群。
  为了实现恒顺众生、普利人群的愿望,在关心和赞助社会福利事业和公益事业方面,真禅法师与玉佛寺僧众做了很多努力。从1985年起到1990年4月止,先后向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上海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上海市儿童福利院、上海市伤残儿童康复中心、上海儿童世界基金会、中国福利会托儿所等社会福利团体和其他单位,捐献了人民币60余万元。其间,真禅法师曾于1988年建立“真禅残疾儿童福利基金”,以10万元为基金,以后每年捐赠一、二次,每次2万元至6万元不等。1991年夏天,安徽、江苏地区发生百年未有的大水灾,上海市佛教徒向灾区人民捐赠了100余万元,其中玉佛寺捐赠了70余万元,棉被1000条,支援灾区人民重建家园。2005年7月,在上海市普陀区东亚运动会集资捐赠仪式上,玉佛寺又向东亚运动会捐赠了5万元,作为支持东亚运动会的一次实际行动。
  三、庄严国土,爱国爱教
  在《佛法与人生》中,真禅法师提到了怎样正确对待自己的国家、正确对待人民群众的问题,他说“庄严国土”就是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把建设好国家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在今天看来,就是要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关于佛教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真禅法师有一篇专文《谈谈佛教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从三个大的方面阐述了两者的关系。
  第一,佛教本身具有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功能。其中主要有:
  (一)佛教教义中的一些核心思想,是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基本因素。这些教义及其思想主要有:1、缘起性空和如实观照的认识论。2、诸行无常、时空无尽的宇宙观。3、无我利他、度生无尽的人生观。4、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道德观,佛教的基本道德规范“五戒”、“十善”。
  以上这些佛教的核心思想,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千百年来,这些思想在各个不同时期的社会中,都在不同程度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当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中,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而且将会在今后的东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放射出它的异彩。
  这些核心思想,是佛教本身所固有的,它对社会主义社会能起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可以说这是佛教能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基本因素。
  (二)佛教界所提倡的“人间佛教”思想,是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佛教所发扬的“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也是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方面。
  (四)佛教所发扬的重视国际友好交流的优良传统,是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五)佛教发扬注重学术研究的优良传统,也为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第二,佛教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基本前提。这就是党和政府切实认真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真正把宗教信仰作为公民的私事,从法律和政策上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权利和宗教的合法权益。
  第三,佛教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对佛教和佛教徒提出的基本要求。真禅法师最后说:“总起来说,由于佛教本身具有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功能,又有党和政府切实认真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作为前提,使得这种‘相适应’由可能而变为现实。但是最终究竟能否真正实现‘相适应’,关键还在于我们佛教徒本身。如果我们佛教徒都能响应赵朴老的号召,人人加强自身建设,都能做到爱国爱教,遵纪守法,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那么佛教就一定会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使之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严肃道风,培养青年
  在寺院管理上,真禅法师尤其注重道风建设,把它作为实现人间净土思想的保障。他说:“现在,在我住持的寺院中,主要抓好两条:一是重视树立良好的道风,加强对全体僧众的自身建设,要求他们具足正信,勤修三学,遵守戒规,严肃道风;二是重视对佛学理论的研究,教导青年僧人和佛学院的学僧,要他们做到‘三懂’,即懂佛教教理和教史、懂法务活动和寺庙管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他们懂得佛教教理和教史。”
  在玉佛寺,全体僧众保持了良好的道风。他们每天上殿做早晚功课二次,逢初一、十五集众到禅堂坐香,斋堂诵戒。农历腊月初一至初八在禅堂举行禅七,其间停止寺内一切活动,杜门谢客,一心办道,自身修持。农历四月初一至初八,举行华严佛七法会,由方丈讲经。清明和冬至,分别举行佛七法会。佛、菩萨诞辰,举行祝诞普佛法会。玉佛寺发扬农禅并重的道风,受到海内外信徒的赞扬。
  真禅法师总结道:“正是由于禅宗有一套完整的丛林规制和寺院管理制度,所有佛教寺庙,不论其为何种宗派,都遵守奉行,所以禅宗在中国乃至海外,仍然盛行不衰。”
  真禅法师还说:
  真正的禅学实践,真正的参禅,还应该继承禅宗的优良传统,严格遵照禅宗祖师所制定的禅门清规进行修持。也就是说,要严格遵守戒规,严肃道风。我们每一位僧人,在寺院中必须坚持早晚课诵、过堂用斋、修禅参禅、半月诵戒、夏季安居、冬季打七以及在佛教传统节日举行法会等。作为寺院的负责人,则必须身体力行,领众薰修。通过这些修持,使我们每一位僧人都具足正信。因此,从广义上讲,这些日常的修持,也就是参禅。我们上海玉佛寺的僧众,正是从这一意义上来理解禅学实践,所以比较重视严肃道风。
  他还引用赵朴初老在《中国佛教协会四十年》中的一段话,说明严肃道风的重要性:“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佛教界有相当一部分人信仰淡化、戒律松弛,道风败坏、结党营私、追逐名利、奢侈享乐乃至腐化堕落的情况相当严重,个别寺院的极少数僧人甚至有违法乱纪、刑事犯罪的行为。这种腐败邪恶的风气严重侵蚀着我们佛教的肌体,极大地损害了我们佛教的形象和声誉,如果任其发展蔓延,势必葬送我们的佛教事业。”e
  如果每个出家人都能勤修三学、遵守戒规、严肃道风,那么,佛法对人生、对社会将会起更大、更好、更积极的作用。要达到要求、净化自己,就要遵从五戒、十善为代表的清规,树立良好的道风,真禅法师在《禅学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一文中阐述到:
  我认为,所谓五戒、十善,实际上包括了禅宗祖师们所制订的一切戒规和所树立的一切道风。它除了要求每个禅僧都严格遵守所有的戒律和各种禅门规定外,还应该坚持早晚课诵、过堂用斋、修禅学禅、讲经说法、半月诵戒、夏季安居、冬季打七以及在佛教传统节日举行法会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净化自己,具足正信,成为一个真正的禅僧,一个名副其实的佛教徒。
  真禅法师对于青年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视。他到各地讲经弘法,对僧尼的人员数量、文化和其他情况有所了解,具体有这几方面:僧尼数量不足、年龄老化,许多寺庙还是由60岁以上的僧人管理,40岁左右的人很少;青年僧尼文化程度较低、佛学修养差,缺乏管理寺庙的能力;至于能够研究佛学、发扬佛教文化的僧尼就更少了。寺庙管理远远跟不上佛教发展的需要。所以,鉴于这些情况,培养青年僧人成为佛教界的当务之急。
  目前,培养青年僧人主要是通过佛学院校。怎样办好各级各类佛学院校,真禅法师认为须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
  (一)统一思想,集中精力,办好各级各类佛学院校。
  (二)办好佛学院校所必须注意筹措充足的经费、聘请有教学经验的教师、编辑统一的教材、重视入学僧的质量、明确培养目标。
  在培养目标上,真禅法师有一个标准和具体的内容。他说:“佛学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造就一批合格的僧才。而培养合格的僧才,就是要使学僧做到‘两爱’、‘三懂’。”
  所谓“两爱”,就是“爱国爱教”。作为一个新中国的佛教徒,首先必须热爱我们社会主义祖国,要为我国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佛学院校的学僧同样如此。其次必须热爱我们所信仰的佛教,爱佛教教义中建设人间净土、“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种种理想等等。爱教必须爱国,爱国才能爱教,两者不可偏废。
  有了爱国爱教的思想基础,还必须要有弘法利生的专业知识,因此,佛学院校的学僧,还必须做到“三懂”即:
  懂佛教教理和教史。“教理”,即佛教的理论,包括各宗派的理论,“教史”即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三种佛教史,其中包括印度佛教史,中国佛教史,日本佛教史,南传佛教史和藏传佛教史等。
  懂法务活动。“法务活动”,包括启建各种法会、唱诵仪规等。现有一些佛学院校,对此不够重视,以致有一些从佛学院毕业出来的学生,不会唱念,不会做佛事。现在中国佛教协会决定将“佛教唱诵教程”列为汉语系佛学院校的必修课。这是一项明智而又正确的决定。
  懂寺庙管理。“寺庙管理”,即将传统的四大堂口制度和现代化的管理方法结合起来,建立一套科学管理寺庙的制度和方法。
  五、余论
  如何将人间净土的思想发扬光大,如何早日实现人间净土的社会呢?
  首先,我认为应该利用各种形式、各种机会大力宣传人间佛教思想,宣传佛教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内容,并将这些内容说得更加浅显易懂,更易于大众接受。例如,很多人对佛教吃斋念经和不妄语、不偷盗等道德规范有一定了解,但对佛教,尤其是禅宗的诸如明心见性等修持理法感到神秘不解。这一方面反映出对人间佛教的内容宣传得不够,对掸法等佛教修持理法的阐发不够,或不明了,或不准确,或不简单,这都影响了人间佛教思想在社会上的传播和影响。如果佛教的理法精髓不能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掌握,那么人间佛教就是一句空话。要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佛教,了解人间佛教的思想,热爱佛教,从而修持佛教。
  其次,要加大教内和各个大学、各个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力度,将教内外佛学研究、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为人间佛教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和人才基础。
  第三,整体提高僧尼的修持水平和文化水平,提高僧尼的各种能力,这仍然是十分迫切和十分重要的任务。
  在此,我呼吁社会各界重视佛教思想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重视佛教思想在后现代社会中的意义,重视佛教思想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大力推广佛法人间佛教的真精神,为人类的文明进步贡献应有的力量。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