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中国佛教思想的特质与未来发展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悟 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中国佛教思想的特质与未来发展
  悟 明
  前 言
  印度佛教传人中国,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在这段期间,可发现中国佛教的几个特质,即:第一,译经的待质;第二,判教的恃质;第三,立宗的特质;第四,宗派佛教思想的特质。本文首先分述这些特质,然后对佛教的未来,再做一前瞻性的预测,以为本文之结论。
  一、译经的特质
  佛教的初传,虽然早在后汉以前,但其真正的发展,可谓始自东晋时代。东晋时代是中华民族命脉与文化传承作生死战的重要时期;换言之,是中国历史上分合最紧张的时代。中华民族毕竟是一伟大的民族,故在内争外患的奋斗过程中,还是克服了此期的各种难题,顺利呈现出锦绣似的隋唐文化。在这种漠胡两民族的接触、挣扎时期,有了新旧二大文化的接触;也就是中国固有的儒、道二大系统的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大融合。在这时期中,输入佛教文化的译经者很多,尤其是鸠摩罗什的经论翻译,是属空前的。罗什所译经典,有三十五部、三百卷之多,其译文之美、措词之妙,令人百读不倦,例如法华经、弥陀经、中论、维摩经等等,是其尤者。唐朝时代的玄奘三藏,译出了大般若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唯识诸论,一共计有七十余部、一千三百余卷之多。这叫做“新译”,新译比售译,其字音、字义均更严格正确,可说是具足了“信”、“达”、“雅”翻译上之三大条件。在古代世界各国,能有如玄奘、罗什这样的大翻译家,恐泊是难以寻觅的;并且这是在国家的保护之下所成就的大翻译事业。其他还有真谛三藏、不空三藏等人之翻译事业,其数不胜枚举。中国佛教的基础,完全奠定在译经事业。译经的大成就乃是中国佛教的重要特质。翻译的成功可说是佛教思想发扬光大的基本条件。我们阅读中论或法华经时,就会感觉到中国佛教奥妙之处。翻译应是“创造”的一种,由此而形成中国佛教的特质之一。
  二、判教的特质
  自从后漠到梁陈时代,传入中国的经、律、论,已经非常之多,当时的高僧大德,对着如此庞大的佛教典籍,认为有加以全盘整理之必要。当整理这些文献时,应由佛陀一代说法的顺序,或由经论的浅深次第,来作整体的佛教观,各有见解。这也是一种佛教分类法,由此所产生的乃是所谓的判教。而判教是“教相”判释的意思,也就是一种“教相论”。在南北朝时代,已逐渐有了判教,例如:慧观的五时判、刘虬的七阶判、笈公三时、宗爱四时、北地五时、光统四宗、真谛的二教三轮四教、净影二教等。同时,在南北朝的佛学研究,有吡昙系统的吡昙宗、研究小乘的俱舍宗,其他有研究捏盘宗,还有成实宗、地论宗(研究十地论)、摄论宗(研究摄大乘论)、起信论宗等,形成了好多个学派。但是这些学派,只是学问研究上的派别而已,尚未成为如隋唐时代的宗派,仅能说是学派。所以到了隋唐时代,这些学派乃被唐代的宗派所吸收,或成为宗派之部分研究项目。就是南北朝时代的判教,也仍然是形式上的判教。所以智者大师把南北朝时代的制教,认为是“化仪”的判教。因此,真正的剁教,可谓是隋代以后才形成的。因为真正的判教,是离不开真正立宗的。听谓的真正的宗派,应该是指隋唐以后的宗派。那么,南北朝时代的学派与隋唐时代的宗派,究竟有什么分别呢?请看下面立宗特质,即能明了。
  三、立宗的特质
  听谓的宗派,应该要具足四个条件:一是要以某一经论为中心,来观察整个佛教思想。同时,对于自己有深刻了解之经论,要作透彻之研究,独成一家之看法;并作有系统的学解或论说,及主张自己之见解为最殊胜。而以此来对望其他经论,才是真正的判教,同时也才是立宗的基本。如此的判教,是形成宗派的第一个条件,如天台宗的五时八教判、华严的五教十宗判、唯识的三时判、禅宗的教禅二教刊、净土的圣净二门判、密宗的显密二教判等。二是要有自己一套实践法门,例如天台宗的摩诃止观、华严宗的法界观、法相宗的五重唯识观、禅宗不立文字的各种宗风、净土宗的念佛仪轨、真言宗的念咒等各种仪轨等等,就是这个具体的表现。三是要有明了的各自法脉之传统(传灯),例如禅宗各派的传灯、天台宗师资的继承等。四是要有自己一套的教义,例如法相宗的“大乘法苑义林章”、三论宗的“三论玄义”、天台宗的“法华玄义”或“摩诃止观”、华严宗的“华严五教章”、禅宗的“碧岩录”或“从容录”、“传灯录”等,是其具体表现。
  以上四点,是宗派成立之要件,同时这也是与普通的学派不同之处,具备以上四点内容之宗派,在隋唐时代乃有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包括五家七宗)、净土宗、真言宗、律宗、法相宗等宗派。在这些宗派之中,含藏着高深无尽的奥妙哲理。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式佛教是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在中国佛教的后期,也成为广义上的“念佛禅”。佛教在隋唐时代,会成立宗派,是中国人智慧的具体表现。再进一步说,宋元明清的佛教,会变成诸宗融合的状态,更是中国人智慧的成就。因为有分化、发展,就有综合、统一。本来,佛教是从佛陀释迦牟尼的教法而来,在发展的中间,当然有种种教义、教法的出现,可是各宗的教义,都是佛教的教义,各宗教法,只是教化众生的种种方法而已,在究竟的真理上,并无二致。因之,廷寿禅师写了二尔镜录”以作佛教之统一观;明代的智旭大师也主张各宗融合,民国初期的太虚大师也主张大乘八宗平等。宗派佛教的形成,可谓是佛教的开花,各宗派的融合,可谓是佛教的结实。因为,对于各宗教义,能够融会贯通,才能探索到佛教的核心二这才是真正的大佛学家,同时也才能领悟佛教的根本生命观。以上为宗派佛教之始终一贯的意义。那么,站在宗派佛教上面的“中国佛教思想”的特质,究在何处?
  四、宗派佛教思想的特质
  印度大乘佛教思想,有三大系统,即:一、空观佛教思想,二、唯识思想,三、如来藏思想。由此三大系统的佛教思想,来对配中国大乘八宗的佛教思想,即可发现中国大乘佛教思想的特质所在。在中国也有三大系统的大乘佛教思想,即一、空宗,二、相宗,三、性宗。华严宗的澄观清凉大师,曾经写了相宗与性宗十异,同样华严宗的宗密大师也曾经写了空宗与性宗十异。由此两种十异,即可看出澄观与宗密对于三大思想系统,有甚深的了解。
  印度的空观(中观)哲学,在龙树的“中论”,乃以“无自性故空,缘起故空”和寂减性的实相而表示其中观思想的根本原理,并且由“八不中道”与二一谛”以表示其体会绝对境界的方式。然而,龙树的这个方法论,到了中国的三论宗,又有新的发展,例如吉藏的“言教二谛论”、“四中”的看法、“破显四门”的方式、“四种释义”的方法、“八不中道”的新看法等等,可说是对于龙树的方法论,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方法论。所以印度的中观思想到了三论宗,又有了新的发展,这是宗派佛教的第一个特质。再说,中观佛教的思想,到了天台宗,又有更新的发展,即:由中观佛教的二谛观而发展为“三谛圆融论”,以作“十如是三转读”的诸法实相论之模式,并且更具体地表示着“一念三千论”,以作“相即相入”的世界观。其他,智者大师的五重玄义、七番共解等,无不是中国佛教的独创。这是对于三论的思想,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表达。
  其次,以“空”为背景所表达的华严经妙有思想,到了中国的华严宗,又有新的发展,邮:杜顺的法界观、贤首的十玄门(事事无碍论)、缘起因门六义法、无尽缘起的十种理由等等,都是由无自性的中观思想再发展出来的“现象绝对论”。这是中国宗派佛教思想的独创和第二个特质。 、
  再由唯识思想来看,慈恩大师的“五种六门唯识说”或其“行唯识”的五重唯识观,乃至慧诏“了义灯”的“四分三类境说”等等,是中国法相唯识宗的大成就,并且是其发展的独创。这是中国宗派佛教思想的第三点特质。: 再从如来藏思想来看,印度的涅槃经、胜鬘经、宝性论、起信论等如来藏思想,它传到了中国以后,不惟是形成所谓的性宗(天台、华严等),还成立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足心是佛的禅宗。这是中国佛教最大的独创和成就,所谓的祖师禅,就是如此而来。简洁、明了、高古的云门宗风、“句”下投机的法眼宗风、方圆默契的鸿仰宗风、机锋峻烈、尊尚直截、见地明白、大机大用的临济宗风、行履绵密、知见稳纯、默照为主的曹洞宗风,以及临济四料简、曹洞五位说、看话禅、默照禅、公案禅等等,这些祖师禅风,是对于“教学”的极点,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中国佛教的最大成就。“禅”乃是真正的中国宗派佛教之最大特质所在。净土宗虽是普遍,但在其中,仍必有禅味。密宗虽然奥妙,但在其中亦必有“禅”的根源。所以说,禅是佛教的总府
  五、结 论
  以上,我列出了几点中国佛教思想的特质,以表示中国佛教在世界佛教中之地位和价值。中国佛教由中国人的智慧而独创了许多特质。过去如此,将来也应该有新的发展,来贡献于世界精神文化,才是尽我们佛教徒的宏法责任。现代是科学的时代,在宇宙之中,尚未发现的神秘,还非常之多,同样,在佛教的宝藏中,我们尚未发掘的宝贝,也非常之多,未曾发扬光大的佛教思想,也定不少。我认为:应由“禅”的定义,来发挥“唯识学”无穷无尽的“妙慧”,这似乎是适合于现代世界科技文化的潮流。当然二这是一种方法论的问题,并不会影响佛教的根本真理。太虚大师曾经在欧洲讲学时,提出了唯识第八识“恒转如暴流”的意义说:“恒是不断,转是不常,而不断不常是气中道”的道理,由此不断不常的唯识中道的原理而形成我们现实的“时间原理”,再由“共业”、“不共业”之原则而形成“空间原理”。我们现实的时间、空间的原理,即在于兹……。”如此的表达,可谓是唯识思想的发扬光大之一。其他诸宗,亦可运用其奥义,来贡献于世界精神文化。中国佛教未来的发展应该朝着这个方向才
  摘自《海潮音》第68卷第9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