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太虚大师僧伽改革制度及其现代意义简述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廓妙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太虚大师僧伽改革制度及其现代意义简述
  释廓妙
  内容提要: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更替着,社会的发展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各种新鲜的事物不断涌现,而佛教如何发展,如何更加适应现代的社会将是一个佛教界所必须面临的课题。其实,佛教一直都是在适应着众生的根机,一直都在寻求着契理契机的问题。所谓契理,就是契合佛陀所觉知的究竟圆满的“宇宙真相”,契机,就是适应不同的方域时代和民族文化。本文就是通过大虚大师的僧伽改革制度的思考来说明当今佛教是否需要改革的问题,怎样进行改革的问题做一些试探性的论述,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一、太虚女师生平,二、太虚大师僧伽改革制度,三、现代佛教所面临的问题,四、现代佛教改革的必要性,五结论。从而使教界同仁对佛教的发展走向有所启迪。
  关键词:大虚大师 僧伽改革 现代意义
  一、太虚大师生平
  说起太虚大师,大家都很熟悉。不过我是进入佛学院以后才了解大师的一些情况的,以前并没有听过大师之名,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吧。近些年看了大师一些著作,深深觉得惭愧和激奋,惭愧的是自己与大师相比真是相差甚远,激奋的是有这样的前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使我重新明确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可以这么说,大师是我思想的启蒙者和激发者,虽然我的思想还不够成熟,但我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我将沿着大师的足迹向前进,去做一名大师人间佛教思想的推动者,下面就把太虚大师做一些简介。太虚大师生于1889年年初(即光绪十五年)卒于1947年,俗姓吕,乳名淦森,浙江省石门县(后改名崇德县)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夏历腊月十八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州(民国改为海宁县)的长安镇。父亲吕骏发,是石门县乡下的农家子,10余岁时孤苦无依,到海宁州长安镇,投入泥水匠张其仁门下学艺,从学多年,学会了泥水工的粗细全套功夫。张其仁见他能干精巧,就将16岁的女儿许配给他,纳他为赘婿,这是光绪十五年初的事,是年年底,乳名淦森的太虚就出世了。太虚一岁丧父,五岁时随母亲改嫁,由信佛的外祖母抚养,曾从舅父读过私塾,但体弱多病不能坚持。九岁时随外祖母朝九华山,十三岁又随朝普陀山,逐渐熏治出厌俗的思想,其后曾两次到家乡长安镇的商品店当学徒,但都因病不能坚持,也因他有习商“非大丈夫所能事”的想法,希望能另有高举。这期间因店主喜欢看小说,而太虚看了许多名著对他以后文学的造诣有很大的影响。度过苦难的少年时代,十六岁的太虚离开家乡准备到普陀山出家,但乘错了船,到苏州平望去了,于是就在木读镇的小九华寺从士达和尚披剃,法名唯心,出家的动机,是想得神通而成仙的,当初他仙佛分不清。士达又在当年带他到浙江省镇海拜见其师祖奘年和尚,奘年和尚在佛前为其求名,得弥勒签“此身己在太虚间”故名太虚。同年十一月,太虚在宁波天童寺从敬安和尚。受具足戒,敬安称赞他具有唐玄奘的资质.太虚大师受具足戒后先在宁波永丰寺从岐昌法师学法华及俗书,常听道阶、谛闲等名宿讲《法华》、《楞严》等经及天台所宗诸典。又向敬安学禅,还结识了圆瑛,与之结为兄弟。十八岁时在浙江慈溪的西方寺内读《大般若经》而顿悟。后接触华山了解了新思潮,他对谭嗣同《仁学》爱不释手,由此激发起以佛教救世的宏愿,其人生佛教思想肇基于此,1909年,太虚大师随敬安参加江苏僧教育会,这是太虚参加佛教运动的第一步,受吴稚晖在巴黎所出《新世纪》上托尔斯泰.克鲁泡特金之学说的影响,乃有志于革新佛教,“作激昂之佛教新运动”概然以佛化救国,救天下为己任。他在上海召开敬安法师追悼会上,提出了“佛教教理革命、教制革命一教产革命”的三革命口号,主张对佛教进行全面革新,其以一比丘身份,广泛涉足社会政治活动,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佛教革新事业,有政治和尚之谐称。
  二、太虚大师僧伽改革制度
  太虚大师有句名言,即:“志在整理佛教僧(住持僧)会(正信会),行在瑜伽菩萨戒本。”这是大师毕生的志向,同时大师对他的志向作了一番解释,他说:
  云志在整与佛教僧会者,除散见各条议之外,关.住持僧
  之项,大备於整理僧伽制度论……云在瑜伽菩萨戒本者,佛
  法摄于教理行果,其要唯在于行,以信教解理,功在能策今
  起行,如信解而不行,则教理胥等于无用。
  所以大师一方面在进行三大改革,同时亦注重自己的行持,强调教理的研习就是为了更好的行持。之所以要进行僧伽制度的改革,就是因为当时的僧伽制度有许多弊病,从而在寺院内部建立一整套民主和自食其力的劳动制度。大师在民国四年作《整理僧伽制度论》对当时全国僧伽的分布、数目、制度及组织都作为详细及具体的论述,全篇分四品来论述即第一品僧依品,主要是对建立僧数及信众多寡出家与在家的区别作了细致的阐述,第二品是宗依晶照修学的需要及各种不同的根机而设立八宗,使行者能学有所专,专有所长,进一步改造僧伽的素质。第三品即整理僧伽晶,这是僧伽制度论的核心也是大师僧伽改革制度的具体内容,此中对教所的分布、教团的组织、僧众的来源、要求、类别都作了具体的安排。第四晶筹备进行品。就是将整理僧伽制度作为一个长期的计划来筹备实行,关键是要有一批热心改革的僧众及正信佛教者来推行大师的制度,从而成立筹备会定为十五年筹备期,五年一期分三期而实行之。由于种种的原因,大师的僧伽改革制度没有完全推行。故而今日之佛教更有改革的必要,特别是大师对僧众的改革更应该提倡,佛教的兴衰成败关键责任在僧,如果僧众的素质得不到提高,将很难使佛教兴盛。当年大师的改革主张之所以不能实行,就是因为触犯了部分僧众的利益。以致引起“金山事件”,从而说明了僧伽改革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因为保守势力的力量太强了,在佛教中已经形成根深谛固,这根毒瘤很难拔除,故此今日更有重温大师僧伽改革制度的必要,下面就将大师僧僧伽的组织作具体的论述。大师对于僧伽的组织分为两类:第一类就是僧外摄化徒众,此种又分仁婴类、慈儿类、求人僧伽类,这是为了培养僧伽的来源问题,同时也是佛化社会大众,让众生从小就种善根。对佛教有所了解从而生起正信。仁婴类就是设立婴儿院,每院常时平均约收有从一岁至六岁之男女婴孩共四十人,照幼稚园章程,抚养而教育之。满六岁,应已能写识一二千字。年及七岁,犹无人领养者,则人慈儿院中。由慈儿院中出来十一岁至十八岁之女童,每院约常收有二十五人。晓暮在佛室中行三皈礼,星期日则旋歌祈祷,与在慈儿院同。在院教以各种女工,并教读讲经书,及兼抚育婴孩。及十五岁』Ij听认院长或抚教师为皈依师。为受优婆夷戒,或人佛教正信会。其已及十五岁或已满十八岁,犹无人领娶者,若彼自有志愿求人僧伽,资格符合,则或为代觅或听自择一和尚,领住尼寺。若不愿还俗者,则为择嫁。凡领养婴孩或领养女童,更须得女童自承许可概不微收财物。若自愿捐施院中经费者,听任多寡,由院长出收据给之。对于慈儿类,设立慈儿院未及七岁者与己满十五岁者不收,分为两级即七岁至十岁为初等小学级,以初等小学之法程,分各学学期教之,注重文字、算数、以诱开其知识,男女兼收,每院约六百人。从十一岁至十四岁为二等小学级,亦分各学期教育之,注重道德、实利,以造成其人格,只收男孩,每院约四百人。及来院时,由院长或教员先教诵三皈文,行三皈礼,十四岁毕业,及十五岁由院长或教员受优婆塞戒,人佛教正信会。若自愿求人僧伽者资格符合,由所择得度和尚,领人行教院。其余习为各种农工商业,若有志趣高者重点培养成国家适用人才,对于有志人僧伽者,当由本人自愿,并写自愿书一份同时必须符合下列之条件才有资格人僧伽:一者,非未及十五岁、己过四十岁者;二者,非五种不男、五种不女;”三者,非六根不圆满者;四者,非得传染病及残疾者;五者,非本国刑事犯;六者,非父母夫主未听许之子女妻妾臣仆;七者,非恶心毁佛塔像,及曾邪淫杀伤比丘、比丘尼者;八者,是两等小学毕业以上者;九者是仁婴之童女;十者,是慈儿院之童男。同时具备以上条件者方才许可其出家。所经程序如下:一者,男得一比丘、女得一比丘尼承认为得度和尚;二者、若未人佛教正信会,或未受优婆塞夷具足五戒者、即由得度和尚为说三皈及五戒;三者、男、由得度和尚领人住行教院,女、由得度和尚领人自住尼寺,教以佛史、佛法要略??此当杂取佛及古德言行,编成一书,专为教授求人僧伽者用,若遗教、四十二章经亦可??增其信心,学习沙门礼仪要略,轻其俗染;四者、约经一月,察其不退初心,弥坚道念??此或畏难生退心者,虽加劝遵,勿稍强勉;始由得度和尚为请一剃度阿阁黎(律中日出家阿阇黎,男宜即行教院请之,女宜即所住尼寺请,然非限定),来行教院(女亦领同至行教院),由和尚阿阁黎及行教长训示教诫,告以沙门种种难忍须忍、难行须行之事。一一答曰能者,赞叹、庆慰、礼拜,和尚为受八关斋戒及十善戒,教即严持,亦为说十重四十八轻菩萨戒、增长善根;乃脱白衣,易坏色服,授姓释迦,名曰某某,令具求人僧伽志愿书。然后由和尚阿阁黎同住法苑,请五比丘为行忏摩,即诵八十八佛及普贤忏悔文,及供佛毕,使跪佛前发深重誓,誓曰:今我某某,仰白三宝,誓奉身命敬皈三尊,纵遭命不谤不悔,若背斯誓,求堕无间!惟愿慈悲证明摄受!誓毕,乃为如法剃度,具如经律;五者、当岁犹及人受沙弥戒堂,即行送往,若不及者,男则住行教院,听讲经典、读诵礼拜,女则依和尚住尼寺,读诵礼拜,亦日住行教院听讲,以待次年人受沙弥戒堂;六者、人受沙弥戒堂一二三四月后,己受得沙弥戒品者,由戒堂分别通告本剃度处行教院,注入僧籍,发给僧证,尔时始由求人僧伽类,度进安住僧伽类,人僧事业。
  第二类:僧内安住徒众。僧内安住徒众分为求沙弥戒类、求沙弥尼戒类、求比丘戒类、求比丘尼戒类。沙弥、沙弥尼为人僧之基,应援沙弥、沙弥尼戒。先教诵沙弥律仪文,每日半时,亦为解说,令诵早晚课诵,及斋供经咒,并习沙弥行住坐卧、礼拜、迎送、讯问、洒净等各种礼仪熟练,并半月半月作沙弥戒布萨,犯者如法忏悔,并教习初级课程如遗教经、四十二章经等,并教习斋供及各种咒颂歌唱,亦复习用钟、鼓、鱼、馨等诸法器,并使其纯熟,年满十九岁者于次年为求比丘戒,未满者礼得度和尚而住。求沙弥尼、式叉摩尼戒,基本与沙弥戒同,唯不须学各宗寺及法苑,佛法僧团,课诵斋供经咒歌呗;令诵熟尼寺所同课诵斋供文、药师经、金刚经、十六观经、无量寿经、四十二章经、遗教经及习熟尼寺所用歌呗法器,侍二十岁受加式叉摩尼戒,待二年后为求比丘尼戒。求比丘戒者,己受持沙弥戒年及二十者,为受比丘戒,令诵熟四分比丘戒律文,即依文每日二时,为讲解会诸部律,令识制戒因缘,开遮、持犯、及布萨、羯磨法大意,随讲随令学持,半月半月在堂布萨,犯即令悔,作诸忏摩,亦复教习瑜伽水陆诸施食仪,及诸忏摩仪规所用应法乐器、梵呗歌唱。及遵之次第人比丘戒坛,最多五人一班,依律羯磨、证成。令得比丘无作戒体。亦复教习禅坐,及比丘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所当有事。次受菩萨戒,戒毕发给戒谍,注入戒籍。求比丘尼戒者,己受式叉摩那尼及十年者,得人受比丘尼戒教授堂,先令诵熟比丘尼戒律文。亦为依文讲解,令知开遮,持犯及布萨、羯磨法,半月半月布萨,犯即令悔,作诸忏摩。人比丘尼戒坛,依法羯磨,证戒,令得无作戒体,次授菩萨戒,受比丘尼戒毕发给戒证,即应出堂,随喜依靠诸尼寺而住。受完戒后比丘应专学一宗,人各专宗寺学习,限于五年卒业,举其要件如下:一、当随堂中学,次第学习;二、当依所住宗寺、共住之规约而行;三、除充本堂悦众等外不得任堂外各种职务;四、在五年中不得离宗寺住及往来各宗寺;五、不得受人皈依人人僧,及为沙弥作依止师;六、无各种选举、被选举权。五年满后可外出参学,可随心喜愿,云行水游于各宗寺、或住职事、或住藏经阁研究全藏教典等。受比丘戒满十夏后,具诸所学,更不限制须学,随自所愿于学诸菩萨行,戒行具足者发给中座证,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比丘尼者,在十夏内曰下座类,过十夏外曰上座类,对比丘依八敬法,虽百夏比丘尼犹礼一夏比丘,下座比丘尼应自由来居各尼寺及一般职务,上座比丘尼领给比丘尼上座证得举任尼寺和尚及担任主要职务,於布萨时得举一切尼过。对于犯戒者应补过,若比丘犯四波罗夷罪,比丘尼犯八波罗夷罪,生殷重心,自举所犯,对众发露,求不出僧伽修苦行忏悔。若犯四波罗夷一罪者补戒五年,四罪具犯则应终身补戒,若兼犯故起恶心毁谤三宝者,逐加五年。若具犯四戒,兼毁谤三宝定遣返俗,不得仍住僧伽悔过。对于自愿退僧返俗者随其自愿,不加强求,收还各种证书及僧物。若私自改变僧相反俗者,冀僧不知,重可入僧,察知应由所在寺庙宣布其事,亦遗弃出僧,以示耻辱,爱名誉者,当不为此,或患传染病神经等病医治一年以上不能愈者亦弃出僧。虽在僧中不信佛法,多时多处以言语、或以文字毁谤三宝、或以恶心破坏经像,由和尚、同学同住等人教诫劝导至三次仍不改者可弃出僧。退出僧伽者,非断绝佛教关系,凡退出僧伽者,有可再入僧伽,有不可再人僧伽,此分别述之,然返俗再人僧伽者,至少须过一年。可再人僧伽者,应为各种在僧未犯重戒,由自愿退出僧伽者,仍应如法礼一师为剃度师重新受戒。各种旧因破戒即比丘犯四重四波罗夷,比丘尼犯八波罗夷破见应先礼一得度和尚以白衣身自备资食持八斋戒应修诸忏摩,旧犯一戒,一月,四戒四月忏悔期毕方与如法剃度。我佛慈悲许可比丘可往返七次出家为僧,比丘尼一次即可,然有惭愧心者当不应如此,除非因缘所致,如父母重病无人照顾者,或恶因缘者。太虚大师的《僧伽改革制度》里对于僧伽的组织,分布及类别都作了详细的撰述,这里只对僧类别作一番论述目的就是僧之来源是最重要,僧源道心好的随之而来的僧众的素质就高,受教育比较规范的自然能提高僧伽的道德水准,这也是僧伽改革的重点。古德云:“五年学戒”。然后方许外出参学求学,现今佛教种种不良现象就是因戒律松散,僧众信仰不纯正所造成的,下面就将现今佛教现状作一个浅显的分析。
  三、现代佛教所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佛教顺利地走过了落实政策、修复寺院、改善寺院经济和加强寺院管理四个阶段。中国佛教虽经百年变革转型,但与飞速发展的时代文化相比,仍显陈旧,滞后,未能彻底实现现代转型,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人心对佛教的需要。特别是劫后重恢的大陆佛教,存在的问题更多。尽管几经改革,但其样态,基本上还是明清以来国家限制、寺院中心、僧人主导的陈旧模式,以经忏佛事为内容的民俗佛教,仍为当代中国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南沿海地区甚至可称作佛教的主体。“人间佛教”虽为中国佛教协会提倡,但未能被全体佛教徒所深切实践,整个佛教,还未能以自身的精神和行为在社会民众中树立人间佛教的显明形象,社会人士和不少佛教徒对佛教的基本精神尚多误会曲解,很多寺院仍然仅限于课诵礼忏,祈福消灾的形仪,和信众供养的收受,缺少佛法觉悟自性,奉献服务的内涵和实践。据有关调查报告显示,各地佛教徒的文化水平,教理水平普遍偏低。负住持佛法重任的僧尼队伍人数虽然在不断增长,但因把关不严,其中不具信仰学修,为谋生、发财、求学而剃度者不在少数,整体素质仍然偏低,思想滞后,精神萎靡。一些担任住持、监院、知客等职事的僧尼生活腐化,不守戒规,导致寺院道风不振,影响了佛教在民众心目中的威望,高超的佛法和平庸的僧尼之巨大反差,使不少对佛学感兴趣的人们徘徊于佛教的门外。多数僧尼,实际上成了寺庙的管理者或旅游景点的服务人员,整天忙于寺务,没有多少时间修学定慧,具巨大的影响力,堪作民众人格楷模的高僧为数太少。家长制、等级制等封建遗风在不少寺院依然存在。作为提高僧众素质的佛教教育,虽然全国办起了三十多所佛学院,培育了数以千计的佛教人才,但是中国佛教教育的现状正如学诚法师引述的一样
  “一少二小三低”:“少”是佛教院校培养出来的学僧数
  量少,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小”是佛教院校规模小,投入
  小;“低”是生源素质普遍低,教学质量低,培养出来的学僧
  质量低。
  由此看来,目前佛教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对于培养具有高素质学识和修养的僧众仍具有相当大的距离,传统的办学指导思想阻碍着佛教教育的发展。佛教界内部办教育一直被如下三个办学指导思想所困扰:一、不能正确认识佛学研究与信仰之间的互动关系;二、过于强调八宗在教学课程中的地位严重制约了佛教教育的现代化;三、博与专的不协调。这些是佛教教育滞后的主要原因,其他还有教材的不统一、教制设置不合理、办学方法陈旧、师资力量薄弱等等。虽然有识之士对此都做了不少建设性的建议但各个佛学院的改观并不大,所以佛学教育也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正因为如此,佛教很难得到良性的发展,所以现代佛教有改革的必要性。
  四、现代佛教改革的必要性
  已故会长赵朴初曾提出佛教的五项建设:即“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组织建设。”其中信仰建设是重中之重,当今信仰贬值,金钱万能的思潮在僧团中有所蔓延,金钱凌驾与信仰之上,有的僧人连最起码的因果观念都没有,更不用说学佛,为法忘躯了。所以信仰建设放在五建设之首就说明了其重要性,只有使僧众信仰纯正才能使其因果观明确,所行所为才能如法如律,故信仰建设不能放在口头上,而应作为一项重大的任务落实到实处,经常举行各种信仰方面的讲座、座谈以加强僧众的信仰,更重要的是佛教领袖者要以身作侧,身教重于言教,领导对于僧众有带头引导的作用,只有这样信仰建设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对于信仰淡薄之僧众经再三教育不改者可劝其反俗,对于信仰纯正者给予各种表扬同时可作为大家学习之典范。二、道风建设。一个寺庙应以道风建设为主,然而让我们看到的是当今佛教往往以经济为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样就违背了出家之意义,甚至许多僧人到后来产生了“打工者”之念头,因此寺庙应以道风建设为中心,僧众之间以六和敬为衡量的标准。
  太虚大师曾提出的六和思想为:“见和同解,学术自由;利和同均,经济均等;意和同悦,民主自由;身和同住,居住自由;戒和同修,信仰自由;口和无诤,言论自由。”
  寺庙领导带头以道风建设为主,做大家修行的模范,这样道风建设才能真正的开展不落人口号和行式,以做到了生脱死、济世度生为目的,还归出家之本怀,从而发挥了道场的本能作用。第三是教制建设。太虚大师的教制改革同样适用于现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成佛教的人世转向,以至建立起服务于社会的人生佛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保持寺产僧众公有及集体劳作、自食其力的丛林
  制度;二是恢复僧众民主平等、互敬互悦的僧伽制度;三是
  创办佛学院,提高僧众素质的教育制度。
  其中寺产是中心,也是保证其他改革的基础,民主是手段也是目的,这样使寺庙都成为大众的寺庙,大众都感到寺庙是自己所依从而从内心维护寺庙。教育是谋求佛教自身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振兴佛教和创建新佛教的百年大计。
  第四是人才建设。1992年赵朴初会长在上海召开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强大调指出,当前和今后佛教工作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
  说起人才建设不得不关系到佛教教育的问题,现在的佛教教育大都以传授知识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及生存技能为目的,背离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许多青年僧人通过佛学院的几年学习,往往信仰淡化,道心逐堕,甚至还俗回到社会,所以佛学教育应以素质教育为主。其实佛教就是一种素质教育,佛教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我们凡人断烦恼,开智慧,成佛作祖。佛教教育,不应停留在纯哲理的思考或纯学术的研究,应该结合现实社会人生,从解决现实人生的问题出发,去学习,思考和研究,教育模式上应因材施教,以启发,引导而非灌输的教学方式教导学生,从而让其对人生的问题作出种种的思考。在教学中注重学修并重,把所学的知识用在生活中,用在自己的修行中,这样才能学以制用也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因此现在的佛教应大力倡导和促进全方位教育。即以学院式教育为主,辅以丛林教育;在佛教理论课的基础上辅以各种文化课和修行实践课;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辅以短期培训,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在僧尼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居士教育,大众化教育。对于人才,我们不仅要善于培养人才,还应善于发现人才,善于运用人才,要切实改变那种一方面是人才奇缺,另一方面是大量人才流失或被埋没的现象。第五是组织建设:组织建设是保证佛教改革是否能够成功实行下去的保证。目前佛教内部组织松散,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制度和组织部门,各个寺庙大都是各自为政,这就要求加强组织建设,成立一个有权威的具有组织权的管理机构。如加强佛教协会的组织权,使其具有管理监督各个寺庙的权力和人事安排,使一批具有佛学素质和知识的僧人能够主持佛法,弘化一方,使一方成为净土。
  五、结 论
  21世纪将是一个以和平、发展、生态为主调的崭新的世纪,随着21世纪物质生活的普遍提高,精神问题必然会凸现,精神文明的建设必将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全民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将使更多的人受患于科学,受过科学训练的人们更加理性化,更普遍地用理性、科学的尺度去衡量一切,包括衡量宗教。佛学虽超然于科学,内涵许多前科学,潜科学的因素,富理性情神,但毕竟长期以一种信仰体系在封建社会中流传,从理论到制度尚未完全实现近代理性化,在方法上未免显出古旧、落后,在理论上也将会面临不断发展的人体科学、心理学等的挑战。民俗佛教、寺院佛教的那些拘泥形式、以多神崇祀为实质、以世俗利益为期求的低层次信仰,恐怕会随着人们的日益理性化而逐渐缩小其市场。佛教现行的模式恐怕都不足以适应新世纪尤其是21世纪中期以后人类的需要,皆须应时契机,调整改革。所以我们这里有重习太虚大师僧伽改革的必要性,应以人间佛教建设为主体,举办各种讲座,传播佛法,启迪智慧,深化人生,创立慈善基金会,求济贫困。针对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提供正确的认识和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在布教方法上要契理契机,必须运用当今现实生活中人们熟悉的事例来讲生命的痛苦,才能引起大家的共鸣,让人们了解生命是痛苦的,这是契理的问题,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把佛法传播给不同的众生,这是契机问题。总结全文,太虚大师僧伽改革对现在及今后的佛教改革都将具有深远的影响,尤其对僧格的养成具有实际操作的过程,使一个凡夫通过改造而成为一个贤僧,最终成为真正主持佛法的高僧大德,这就是僧伽改革之成功所在,也是我写此篇文章之目的。
  (北京灵光寺)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