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宗教伦理关怀与道德建设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学诚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宗教伦理关怀与道德建设
  学诚
  如何准确把握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如何充分挖掘宗教中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具体到道德领域,如何积极主动地运用宗教伦理思想体系、宗教道德规范中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的成分为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毋须讳言,当代人类面临着严重的道德危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乃至宗教之间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隔阂、疏离、对立、冲突甚至战争,有的地方已经达到十分严重的地步。贫困、疾病、饥荒、灾难、掠夺、战争、流血一直伴随着人们进入21世纪。新世纪的曙光并没有驱散人类道德危机的浓厚乌云,相反,恐怖袭击、邪教肆虐、战争阴影……不仅依然存在,而且有增无减、变本加厉,给世界带来更大的不安宁。
  现代人类道德危机的症结何在呢?从表层上看,可以说是“一切从个人出发,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一切服从于自我价值的价值标准和评价体系”,而在“自我为中心的道德价值观念中,一切都被置于从属的手段或工具性的地位。”那么为什么会把个人的利益置于他人、社会之上呢?为什么会把个人利益当作一切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呢?万俊人先生以伦理学家的睿智深刻地指出:“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人类社会及其道德生活的现代性特征在于现代人类的道德意识结构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如果说,人类传统的道德意识结构是一种完整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指导下的道德人生观结构的话,那么现代人类的道德意识结构不仅恰好与之相反,而且呈现出不稳定或紊乱的结构状态。”我想进一步明确的是:这种道德意识结构转变的根本原因就是信仰的缺失。信仰的失落使个人无法找到“终极关怀”,无法实现生命的根本转变,从而沉沦于各种欲望之中,永无休止,个人利益的追逐变成生命的唯一意义,自然也就无法、无暇正确认识自身存在于其间的整体世界和各种关系,无法获得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世界、社会、他人乃至人伦关系都仅仅成为达到个人利益的条件、工具、手段。个人由于丧失了和整个世界的丰富完整的联系而使自我成为单向度的占有财富的“挣钱机器”,道德危机也就在所难免了。哪里没有信仰,哪里就没有道德。因此我们可以把信仰的缺乏看成是人类道德危机的深层原因。也正因此,有些伦理学家、哲学家、宗教家把摆脱人类道德困境的希望寄于纯正的传统宗教,希望从中找到良方。德国图平根大学普世宗教研究所所长孔汉思指出,“宗教是伦理的一个可能的基础”,强调全球伦理所需的是“真正的宗教”。
  二
  宗教道德是宗教的重要构成因素,也是人类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广大信徒来说,宗教道德具有超越的终极意义,社会道德必须通过宗教道德的“圣化”才能为广大信徒所接受。
  在人类早期,宗教和道德曾是二而一的同一体,正如包尔生所正确指出的那样:“风俗需要神灵的核准,宗教和道德的命令构成一个统一的法典,虔敬和道德被看作是同一个东西。”后来宗教和道德有了分疏,但二者间依然存在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多方位研究。有的人把宗教归结为伦理,如马修?阿德诺(M. Arnold)认为:“宗教不过是为情感激发的道德。”有人把伦理归结为宗教,新教神学家哈纳克(A. Harnack)认为:“耶稣把宗教与道德合为一体,在此意义上,宗教是道德的灵魂,道德是宗教的形体。”有人认为宗教超越道德,如克尔凯郭尔所认为的人生宗教阶段高于道德阶段,或像冯友兰认为的那样:宗教境界高于道德境界。不管我们是否认同他们的观点,但我们不能不承认:各大宗教都有一套完备的道德体系,它是宗教构成的必备要素,也是宗教的基本特征。因而宗教是一种特殊的道德资源,在各民族文化系统中具有价值根基的作用。宗教不但在现代世界继续存在和发展,而且构成了广大信徒道德生活的基点,它是社会道德建设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的文化背景,一个可资借鉴的价值参照系统,一种丰富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德资源。H. T. D罗斯特指出:“每一种宗教的基本特性实质上就是在于它构成了一套道德规范。”以佛教为例,佛教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为基本的道德准则,以“涅”为最高道德理想,以“四摄”、“六度”等为道德修养方法,以戒律为基本道德规范,构成了完整严密的道德体系。佛教对伦理道德的高度重视致使许多学者认为佛教更像是一种“慈善说”,“一种高尚的道德观”,一种“伦理学说”,而非一种真正的宗教。基督教也具备完整的以爱为核心范畴的伦理体系,伊斯兰教也不例外。正是有了宗教道德才使宗教具有了持久、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也正由于有广大信徒对宗教道德的信受行持才使宗教在物质至上、全面功利化的当代能够继续存在并有所发展。正是由于宗教与道德之间从起源、发展、要素、本质等诸多方面的内在联系,使得人类在面临道德危机之际自然而然地把希望寄托于宗教。这应该说是正常而合理的。
  从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实际看,特别是从具有宗教传统国度的道德建设来看,许多国家都极其关注作为价值体系基础的宗教,充分利用这个基础并以此为核心构筑符合现代社会的道德体系。如在美国,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一直是基督教传统。1957年版的美钞上就印上了“我们信赖上帝” (In God We Trust)一语。以《圣经》为基础的基督教伦理原则贯穿着美国人道德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着美国历史。当然,必须指出的是:美国社会犯罪率很高,监狱里人满为患,说明美国社会也存在严重的道德问题和道德危机。美国人也并非都能依基督教传统道德行事,美国在国际社会的所作所为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我们只是说:如果没有基督教传统,美国社会的道德问题将更为严峻。即便如此,《圣经》所教导的诚实、守信、公正、公平依然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道德准则受到普遍的认同与践行,违反者依然会受到严厉的谴责与唾弃。
  考虑到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许多民族的伦理道德精神价值体系都是奠定于宗教基础之上并靠宗教来建立和维系(如西方许多国家、阿拉伯国家),考虑到中国有1亿多宗教信徒,而且有许多少数民族是几乎全民族信奉一种宗教的,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时应充分关注宗教对道德的影响,充分关注宗教道德对广大信徒的影响,充分关注宗教道德对社会道德的影响,因势利导,努力使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社会道德相适应,努力运用宗教道德中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社会道德建设服务,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实际上危害社会道德的思想和行为也都为各大宗教所极力摈弃并视为罪恶,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欺诈欺骗、以权谋私、腐化堕落,哪一项不是为各大宗教所严禁?而我们现在在全社会所积极倡导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和“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也都为各大宗教所弘扬和鼓励。
  三
  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应该充分考察世界文明包括各大宗教的道德伦理体系,积极参与多元文化包括多元宗教文化的比较对话;充分挖掘,大胆吸纳,扬长避短,因势利导,积极主动地吸收世界各大宗教中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国家安定繁荣、世界和平安宁的因素。以整个人类文明作为我们道德建设的资源,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需求。
  宗教之间的比较、对话是极其重要的。没有对话就没有沟通和理解,相互误解和排斥就会随之而来。但这种比较、对话决不是为了争论各种宗教的优劣长短,而是应该站在世界公民的高度,以开放的心态吸纳包容人类精神极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各宗教中的一切积极因素,用全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来丰富、完善、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由于社会历史、文化传统、政治制度、地理环境等的差异,各民族宗教也必然存在着不同的风貌,正是由于这些不同,才显示出人类精神文化的丰富多彩、绚丽多姿;正是由于这些不同,才有了进行比较、对话的必要。我们应站在人类一体性的高度,以欣赏、理解、合作的胸襟,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积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世界各大文明包括各大宗教中可资借鉴的很多,我们必须广开门路、博采众长。例如:佛教的平等观。佛教以“众生平等”的基本原则,展开了一系列以人格对等为前提的伦理思想,可为我们建立相互平等、互相尊重的人际关系提供道德资源。佛教《善生经》、《长阿含经》以及《六方礼经》是这样论述父子关系的:子女以以下五种方式奉事父母:1、供养侍奉,不使父母感到丝毫的欠缺;2、无论做什么事先禀告父母;3、善于体谅父母的作为,恭敬而不忤逆;4、对于父母正确的命令和告诫,不敢违背;5、使良好的家风发场光大。同时父母也要以下面五种方式来关怀子女:1、疼爱儿女,无微不至;2、供给儿女所需的物品,使他们毫不匮乏;3、教以知识和技能;4、教他们待人接物的道理:5、和子女建立良好的关系,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把财物交付给子女。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真诚平等的精神。子女只听从父母正确的命令和告诫,父母要和子女建立良好的关系,相互信任,把财物交给子女。这一精神在佛教所阐述的夫妇关系中更鲜明地体现出来。今天我们建设家庭伦理也可以从佛教倡导的这种父子、夫妻关系中得到宝贵的借鉴。
  (作者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转载《中国宗教》2005年第1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