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宗教他者与宗教对话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王志成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宗教他者与宗教对话
  王志成
  孔汉思说,没有宗教之间的和平,就没有民族之间的和平;没有宗教之间的对话,就没有宗教之间的和平。我要说:没有宗教之间的对话,就没有宗教之间的和谐;没有充分的宗教他者意识,就没有宗教之间的对话。
  在多元文化、多元信仰共存的时代,彼此如何相处是一门伟大的艺术。宗教也一样,如何与自身之外的宗教—宗教他者(thereligious other)和平相处并相得益彰是一个值得宗教界与学术界深人思索的问题。“宗教他者”是对持不同于自身宗教信仰的其他宗教的泛称。例如,如果你是一个佛教徒,那么佛教是自己所属的宗教,而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印度教则是宗教他者。如果你是基督徒,那么其他宗教的信徒可以被视为宗教他者。本文拟从宗教他者意识的开启、置换模式下的宗教他者、成全模式下的宗教他者、多元论下的宗教他者、在宇宙一神一人共融神话中确立宗教他者等方面探讨各宗教间的交流与对话。
  一、宗教他者意识的开启
  天主教思想家孔汉思(Hans Kung)说,没有宗教之间的和平,就没有民族之间的和平;没有宗教之间的对话,就没有宗教之间的和平。当今宗教对话已经成为处理宗教之间各种问题的最佳方式。人们开始不断意识到,以对话的方式取代其他方式来解决宗教问题是人类成熟的标志。
  20世纪,由于传统的世界格局已被打破,人文主义蓬勃发展,特别是技术时代的迅速来临,不同文化、不同信仰已经不可避免地相遇、碰撞。特别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文化、信仰和非西方的其他文化、信仰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巨大转变。其中有一种转变越来越明显。那就是:信仰、文化之间的关系不能通过对抗来解决。
  然而,如何处理这样的新境况?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对于文化、信仰之间普遍存在的哲学关系之假设是需要重新反思的。这种反思不仅广泛地触及了文本间性、话语间性等问题,这种反思更加深刻地触及了哲学间性、文化间性、宗教间性或者信仰间性等深层次问题。这种反思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就是跨文化对话的思想家雷蒙?潘尼卡(Raimon Panikkar)。
  潘尼卡认为,处理文化、信仰之间的关系可以有三种模式:一元论、二元论和不二论。根据一元论,宗教真理是唯一的,只有一个意识中心,只有一种宗教是对的。其他宗教不可能正确。宗教和平意味着消除宗教间的差异,其他宗教信仰者最终需要放弃他们的信仰,接受所谓唯一的真宗教。宗教对话不是彼此的对话,而是劝说、表明自己的宗教之真理性。
  根据二元论,不同宗教是各自独立的实体,拥有各自的真理,基于各自的力量和局限,坚持没有一个宗教的真理是可以强加于其他宗教的。每一个宗教都坚持自己的真理是正确的,各自独立的局面之形成是因为自己的力量不够。一旦有足够的力量,自然就会将自己的宗教真理强加给其他宗教。二元论是不稳定的,因为它最终导致一元论。在二元论模式下,宗教之间的对话往往无法真诚。对话仅仅只是策略。
  潘尼卡认为,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话都不是理想的对话方式,只有不二论的对话才是最理想的、真正的宗教对话。不二论的对话之实质是承认各方都是独立的实体,都是不可被替代的他者。每个对话实体都可以为彼此提供新的内容。
  我们分析雷蒙?潘尼卡的对话类型,可以看出其核心问题是宗教他者问题。历史上,由于人类受制于地域、空间和时间的沟通技术,不同文化和信仰之间的互动远远不及当今社会。有的宗教之间在几乎很多个世纪内彼此一无所知。它们彼此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根本不可能发生对峙、沟通之类的问题。但历史上,宗教之间的互动也是时有发生的。比如犹太教和基督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但从当今时代来看,历史的诸宗教对话很多还是属于缺乏他者意识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往往存在很大的张力,甚至冲突。例如,犹太教和基督教之间,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间。
  但在东方,宗教之间的关系相对要温和得多,极少出现大规模的宗教对峙、冲突局面。相反,倒是出现彼此尊重和相互学习的局面,例如中国传统的儒、佛、道之间就是这样。在中国,有些观念可以说非常适用于处理宗教之间的关系,诸如“理一分殊”、“月印万川”、“和而不同”等。在印度文明中,我们也能看到宗教和谐的观念。如印度吠陀经典说,“实在唯一,圣者异名”。
  二、置换模式下的宗教他者
  2002年,天主教神学家保罗?尼特(PaulF?Knitter)出版了《诸宗教神学导论》。 (中译本改名为《宗教对话模式》)在这部作品中,尼特考察了过去近一个世纪以来基督教和其他宗教之间的关系,得出宗教之间的关系主要有4个类型:置换模式、成全模式、互益模式和接受模式。
  根据置换模式,真宗教只有一个,宗教对话几乎是不存在的。它本质上只存在宣教,而不是对话。世界的和谐在于世界各个宗教统一在一个宗教之下。
  置换模式意味着其他宗派者、其他信仰者需要被置换,接受自己的宗派、自己的信仰。从他者意识的立场看,这种模式是缺乏他者意识的,它把其他宗派、其他信仰者视为有待被转化者,他们原来的宗派、信仰被视为没有意义和价值的。
  尼特认为置换模式分两类:一是整体置换,另一是部分置换。整体置换意味着以一种信仰完全取代另一种信仰,不再可能从原来的信仰中继承和学习什么有用的东西。
  三、成全模式下的宗教他者
  20世纪全球的新处境让梵蒂冈重新反思自己在当今时代的历史使命和行动方针。最后导致了梵蒂冈的大改革。1962-1965年梵蒂冈召开了第二次大公会议,通过了四个宪章、九个法令、三个宣言及一篇告世界书。天主教从此和现代世界以及其他信仰打开了对话之门。梵蒂冈的这种觉悟精神很大程度就体现在天主教神学家卡尔?拉纳(Karl Rahner)的神学思想中。
  拉纳指出,不同信仰的人,只要他们真诚地遵循他们的信仰之道,他们同样能够得救,而不一定需要通过基督教会。其中的根据是,基督的恩典已经通过其他信仰的道路给了他们。因此,他有一个很特别的理论,认为其他宗教信仰者,只要他们努力探索真理,走在真理的道路上,他们可以被视为“匿名基督徒”。
  匿名基督徒理论是天主教接纳非天主教徒的一种特别方式。这意味着教会之外无拯救的教条被超越了,这本身是了不起的神学发展。但它存在的问题是,根据反身性原则,其他宗教似乎也可以相应地把基督徒视为“匿名佛教徒”、“匿名印度教徒”等等。这种似乎被梵蒂冈接受并已经体现在诸多文件中的“实践”的理论并没有建立起真正他者的意识,更没有在更高、更新、更加开放的立场上来解决宗教之间的复杂关系。
  从他者立场看,“匿名基督徒”理论只是从基督徒的视野看世界,以兼容的方式把其他信仰者归人自己的信仰世界中。尽管肯定了其他宗教的他者身份,但没有肯定其他宗教真正的他者意识甚至他者的身份。因为在这一关系中,他者不是根据他者本身来理解的,而是根据一个特殊的宗教自身的教义,加以修改和扩张,将其他信仰的人包容在自己的世界图像中。或许,这可以让自己得到理智上的宁静,却不能让其他信仰者满意。因为这种他者不是真正的他者,也难以从其他信仰者那里学到什么新的东西。
  四、多元论下的宗教他者
  宗教哲学家和神学家约翰?希克(JohnHick)把卡尔?巴特视为排他论者,认为上帝的拯救不能只局限于一小部分基督徒那里;而把拉纳的这种匿名基督徒理论视为兼容论。他认为兼容论本质上也是排他论,只是比较委婉而已。约翰?希克本人所倡导的则是宗教多元论(雷蒙?潘尼卡也是宗教多元论者,但他的多元论可以称为不二论)。
  约翰?希克认为,一个人的信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出生的偶然。一般而言,如果你生活在印度的印度教家庭,你就很可能是一个印度教徒;如果你生活在中国西藏的佛教徒家庭,你就可能是一个佛教徒;如果你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的穆斯林家庭,你就可能是一个穆斯林;如果你生活在美国南方的一个福音派基督徒家庭,你很可能是一个基督徒,等等。
  希克认为,轴心后世界各大信仰具有一个共同的救赎论结构,即人类的生存从自我中心转向实在中心;各大信仰都具有一致的伦理标准:爱和慈悲;各大信仰从认识论上说,都是对同一终极实在同等有效的回应,不同信仰各自以位格或非位格的方式对这个终极实在做出回应。他说,如果我们以我一它的方式体验终极实在,那么这个终极实在就可能被理解为儒家的天、道教的道、印度教的梵、佛教的空;如果我们以我一你的方式体验终极实在,那么这个终极实在就可能被视为犹太教的阿窦尼、基督教的天父上帝、伊斯兰教的真主安拉、印度教的毗湿奴。
  然而,希克的多元论受到很多的挑战,有来自保守主义的、后自由主义的、后现代的挑战等等。而从神学上说,比较神学对希克的多元论则是一种最新的挑战。
  比较神学的代表是克卢尼(Francis X.Clooney)和弗来德里克(James L.Fredericks)。弗来德里克认为,排他论、兼容论和希克的多元论都没有正确对待宗教他者。排他论缺乏他者,兼容论扭曲他者,而希克的多元论则是驯服他者。排他论者只有自我意识,对其他人、其他宗教缺乏独立的他者意识,他们只相信自己的真理才是真理,其他宗教中没有真理可言,不可能有救恩。对其他宗教信仰者而言,除非他们皈依自己的信仰,否则只能下地狱。兼容论注意到排他论的缺陷,却要坚持自己的信仰之绝对真理性,具有最后的发言权,但又不能否定其他信仰中的善。它通过转变自己的信仰表达,做出一定的让步,将其他信仰者融人自己的信仰之中。但这在比较神学看来歪曲了宗教他者。
  而以希克为代表的多元论则具有驯服宗教他者的嫌疑。弗来德里克认为这样的多元论模式无法让各个宗教不受伤害地彼此接受和理解。
  同样是多元论者的天主教神学家保罗?尼特,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提出以上帝为中心的宗教多元论模式,观点和希克接近。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中,保罗?尼特发展了以生态一人的 (eco-human)福祉为中心的对话模式。在这一新的对话模式中,保罗?尼特可以说已经超越了传统的上帝中心的拯救模式。他已经注意到了两个他者:一个是苦难的地球,还有一个是宗教的他者。苦难的地球要求他坚持解放神学的道路,而宗教的他者则要求他坚持宗教多元论。而他对宗教他者的理解由于强调对人类生存基本问题的关注,让尼特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很多的神学难题。
  由于没有自己特别的叙事理论,比较论者就把重点放在了向他者的学习上。通过进入另一个传统,并根据另一个传统的信仰语言、根据它自身的方式学习,然后返回到自己的传统之中。反思自己的传统,看看这种逾越会如何促进自己信仰的完善。它的目的不是去批评其他信仰,而是去学习其他信仰,不是皈依其他信仰,而是尊重和庆幸差异。通过比较走向不同信仰共同体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五、在宇宙一神一人共融神话中确立宗教他者
  基督教对宗教他者的认识,从没有他者意识到有充分的他者意识,这从神学的发展上看,经历了很长的过程。雷蒙?潘尼卡对于宗教他者的认识似乎是基督教神学领域的先驱人物。
  潘尼卡对宗教对话进行了彻底的反思,完成了他的重要著作:《不可回避的对话:诸宗教的相遇》。在这部著作中,潘尼卡讨论了宗教对话的必要性、开放性、内在性、语言性、政治性、神秘性、宗教性、整体性、未完成性。对于潘尼卡来说,历史神话已经过去,需要一种新的神话,这个神话就是他所说的宇宙一神一人共融的神话。在这个神话中,我们能充分意识到他者的独立性,他者是我们认识自身的镜子。我们不能将他者融人我们的意识图像中,我们不能控制他者。大地是他者,他人是他者,其他宗教和信仰是他者,我们生活在不同他者的张力之中。
  人类在全球化进程中忍受着全球化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张力和重构。这种张力和重构突出反映在宗教领域。
  宗教对话本质上是人的对话。对话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学习和欣赏。学习,不是为了颠覆信仰,而是加强、更新和完善信仰。在这个过程中,重视宗教他者的存在就是首要的问题。
  根据雷蒙?潘尼卡的理解,在实践中,宗教相遇经历5个凯逻斯阶段:孤立和无知、冷漠和蔑视、拒绝和征服、共存和沟通、占用和对话。在其中,他者意识是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宗教越成熟,就越具有他者意识。
  或许我们可以认为,正是“他者”的存在,才印证了“我”的存在以及“我”的所有意义。也正是人类对“我”的终极探求和询问,才使得人类不断地要求,或者自觉地寻求与“他者”的对话。在对话中,我们时而热烈、时而冷漠地拥抱他者,我们紧紧抓住自我存在的意义,在“他者”和“我”的两极之间不断迂回,并最终向自我存在对于世界的意义进行探索。
  宗教对话是复杂的,宗教对话更是多变的。要认识宗教对话的全部内涵、理解宗教对话的全部意义、并促进宗教对话的实践,我们必须具备一种大智慧。当然,理论不能为实践提供最后的辩护,实践也不能为理论提供终极的基础。但是,无论对于理论还是实践,我们需要的是开放的态度和宽容的胸怀。
  宗教他者,对于我们来讲,可能既是某种“宗教真理”的呈现,同时又是一种“宗教实践”的方法。唯有与他者真正的相遇,我们才能窥见那无穷的奥秘。唯有与他者真正的对话,我们才能真正更新自身。
  孔汉思说,没有宗教之间的和平,就没有民族之间的和平;没有宗教之间的对话,就没有宗教之间的和平。我要说:没有宗教之间的对话,就没有宗教之间的和谐;没有充分的宗教他者意识,就没有宗教之间的对话。(来源:《浙江社会科学》)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