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王恩洋:《佛学通释》上卷(2)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王恩洋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界趣第八
  佛言:一切有情由诸烦恼或善法故,造种种业。由诸业力,于三界五趣中,生死相续,受种种果。
  何谓三界?何谓五趣?依何种法建立界趣?由何种业力生何种界趣?于诸界趣中受何种果?复云何知一切界趣皆是有耶?
  欲界、色界、及无色界,是谓三界。境、地、品类,是界义。由诸有情境地品类欲色等异,故别为欲色等三界。欲界者,饮食男女是谓为欲,此界有情不离此欲,故名欲界。色界有情已无男女欲,于诸食中复离段食,由定等力资养身心,故不名欲。由有根身,有色境故,名为色界。无色界者,欲色并离,但由心识相续而住,色身境界并无有故,名五色界。
  人、天、饿鬼、旁生、地狱,是名五趣。业之所向,生死所归,有情所依,趣向、归趣,及以依趣,并名趣也。言人趣者,人者仁也,亲亲为大,情爱最重,故名为人。圆颅,方趾,直立,步行,以手作事,妙造诸业,灵巧胜余,是其特徵。言天趣者,天者颠也,五趣中尊。或则飞行自在,或则定味自资,福德最胜,寿命最长,是其特徵。言旁生者,旁者傍也,无别器界,随于人天趣中傍杂而生,故名旁生。或爬行飞走,横身而行,异诸人天直立飞行故,以其横生名旁生也。如鸟兽昆虫鳞介等。言饿鬼者,鬼者诡也,有少神异,无大威德,或于人中能少作祟,而自不免奇饿苦厄,名饿鬼焉。言地狱者,谓捺落迦,此云苦器。生彼中者,长时忍受冰冻、火炙、刀刺、山击、禽啄、兽啖,种种奇苦,较人间狱,千万亿倍,故名地狱也。
  复次,于天趣中复有阿修罗,修罗者天也,阿者非也,义云非天。由阿修罗,以其福报原属天趣。然天性直,彼性不直,好作威福恼害有情,故斥云非天,亦云魔也。犹于人中诸不仁者,斥以禽兽,名曰非人也。或有别立此趣名阿修罗趣者,则共六趣。然人中亦有非人,鬼中亦有厉鬼,若如此别则趣不只六,故今但云五趣耳。 .
  复次,于每趣中,复随业报差别每趣更有种种不同,如地狱中有八大那落迦,所谓等活、黑绳、众合、号叫、大号叫、烧热、极烧热、无间是,八寒那落迦,所谓疱、疱裂、瞰晰咕、郝郝凡、虎虎凡、青莲、红莲;大红莲是,乃至近边那落迦,独一那落迦等。旁生趣中复分飞禽、走兽、飞虫、爬虫、鱼鳞、龟介等。饿鬼趣中复分火炭鬼、瘿鬼,猛焰鬟鬼、食粪秽鬼等。于人中复分南瞻部洲人、东毗提诃人、西瞿陀尼人、北拘卢洲人等。(太虚上人云,洲即星也,余三洲即火星金星等。)于天趣中复分六欲天、四禅天、四五色界天。六欲天者,谓四大王众天、三十三天、时分忉利天、知足靓史天、乐化天、他化自在天。四禅天者,谓色界四禅天,初禅有三天:谓梵众天、梵前益天、亦云梵辅大梵天。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净光天。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三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有无想天,即广果摄。复有五净居天亦在四禅,谓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及色究竟天。此系圣者所居。更有超过净宫大自在住,是十地菩萨最后生处。如是色界共十八天。无色四天者,谓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如是等。是故欲界通有五趣:谓地狱、旁生、饿鬼、人、天。色无色界但有天趣。
  复次,又依三界施设九地,谓欲界五趣共为一地,谓欲界地。色界四地,谓初禅为一地,二三四禅各为一地。无色界四地,谓空无边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地。如是九地亦称九有。
  复次,五趣有情有四种生,说为四生。谓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云胎生者,谓识住母胎,身分成已而后产生,是为胎生。卵生者,谓识住卵中,身分成已,破壳而出,是为卵生。湿生者,谓不藉胎卵,无有父母,但倚湿气,即成身分,是为湿生。化生者,不待余缘,但随自业,死已即生,一切身分顿时出现,是为化生。人趣胎生,旁生一分如兽等亦为胎生,一分如鸟等是卵生,一分如微虫等是湿生,天及地狱俱系化生,鬼趣或胎生,或化生。
  如是已说三界、五趣、九地、四生,表之如次:
  所谓依何建立界趣者,谓依根本阿赖耶识,及彼所变根身器界,建立界趣。
  阿赖耶识者,此云藏识,是一切法所熏所依。此识能藏诸法种,故名为藏识。此识为依余识余法方得生起,故又名根本识。又由于此识是诸业异熟果故,又名异熟识。时异,性异,以及变异,是异义。熟谓成熟。由此果与因异时而熟,异性而熟,变异而熟,故名异熟果也。所以者何?以亲在前世,果在余世故。业是善恶,果是无记故。业果变易而成熟故。此异熟识是界趣体。体相深细,此中不详。所云根身者,根谓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身谓所依,亦是聚集体义。
  由色等法聚集一体,扶持诸根令生识等,故名根身,即有情自体。
  器界者,山河大地草木禾稼宫室园林日月光明,为有情自体之所依止,是为器界。一切有情趣生差别,即由彼根身器界而差别。由根身差别者,谓五趣有情根身各各别异故,由此根身说为天、人、旁生、鬼、狱等。谓或飞行自在,或直立蠕动,或端严妙好,或丑陋狞恶,或形量广大,或形量微小,或寿长远,或寿短促。此五趣中,瞻部洲人身量不定,或时高大,或时卑小,然随自肘三肘半量。东西北三洲人身量渐增,量有一定。六欲天转复高大。色界中天梵众天半逾缮那,梵辅天一逾缮那,以上诸天以次倍增。诸那落迦身量不定,恶业愈大身量愈增。旁生饿鬼亦尔。无色界天无有色故,无有身量。五趣寿量亦随罪福大小或短或长。此洲人寿无定,时长时促。东洲人寿量二百五十。西洲人寿五百。北洲人寿千岁。诸天寿量以次愈增。乃至非想非想天寿八万劫。旁生饿鬼寿量不定,近边独一那落迦亦尔。八寒那落迦望八大那落迦随其次第各减一半。八大那落迦以次寿增。至无间狱,寿一中劫。
  复次,地狱、饿鬼、旁生、及人,六根皆具,并有色身。唯有天中,欲天如人。色界天中,诸根虽具,多分无用,以离断食等故。(初禅鼻舌二根无用,以上五根并无用,以全不假外境为用故。)无色界天以五色故,色根色身俱无所有。但由意根生起意识,极寂静住。是为根身三界差别。
  器界差别者,谓五趣中地狱饿鬼人天随报不同,器界亦异。地狱器界遍是寒冰、烈火、剑树、刀山,种处苦器。饿鬼器界遍是旷野沙石,脓河粪池,种种饥墟。人趣器界,空水陆三,稼穑篇食,飞走为役,劳而后获,苦乐相半。天趣器界,富乐壮严,光明遍照,随意而得,任情受用,得诸快乐。旁生无别器介,随生人天器界中,亦得享受彼器苦乐一分。然多受人天役使,无有自在。又色界天器界虽妙,然以定味为乐,不以外境为乐。无色界天以无色故,器界全无,以无色身不依彼住故。是为界趣器界差别。
  复次,依于器界建立三千世界。谓下从地狱所依处,上至梵世天,(初静虑)每一恒星之所照临,名一世界。合千世界名小千世界。千小十世界名中千世界。千中千世界名一大干世界。合此名为三千大干世界,为一佛士。如来于中现正等觉,于无边界施作佛事。每一三千大干世界同坏同成。如是四方上下各有无边无际三千世界。或坏,或成,或有正坏,或坏已空,或有正成,或成已住;譬如天雨,滴犹车轴,无有间断,从空而注。一切有情从无始来,展转生死,依于世界。设此世界已坏已空,便往生于余世界中。余世坏空,又转生于余世界中,或此世界空已复成而余世界坏已空,亦复随缘还生此界。乃至未得断障离系。由是世界无断际故,一切有情生死相续亦无断际。
  问,下从地狱上至梵世名一世界,乃至辗转成三千界,第二静虑以上不入此三千界耶?答,亦此三千界摄。然二静虑以上已非日月之所照临,故不摄人每一世界中。然三千大干世界同坏同成,而二三四禅名三灾顶,即二三禅亦与三千大世界同其成坏,当知初二三禅亦三千大干世界所摄也。然彼界极大,既不摄于每一世界,或亦不摄人小千中千,或每一三千大干世界中有一二禅三禅也。四禅当亦如此。由彼器界虽出三灾不共三千界成坏,然大自在宫为十地菩萨成佛处所,而一佛土即一三千大干世界,是知每一三千界有一四禅天也。无色界天既无器界,又非诸佛菩萨所生处所,即不摄于三千大干世界中矣。
  如是根身器界虽俱异熟识变,然根身是识之所执受,安危共同。器界非识之所执受,不共安危。是以识若舍身,身便烂坏,以无执持者故。身若损坏,识亦自去,以不堪用故。是以识之与身,恒共生死。器界与识,不同存亡。有情命终设还生此界此趣者,彼识相续,不别另变器界。设转生余界余趣者,虽此有情已不续变如是器界,然由余有情识相续变故,彼器仍存。以此器界共业所感,一切有情所互变故。是以根身生死为时甚暂,器界成坏为时极长,要历八十中劫以为一期。以二十中劫成,二十中劫住,二十中劫坏,二十中劫坏已空,合如是八十中劫名一大劫。
  异熟识变根身器界果报成就。所以者何?由变根身成能受用。由变器界成所受用。根所发识为受用者。依于六根生起六识,受用境界种种苦乐故。又根身一分亦所受用,如病痈等。
  所谓依何种业力生何种界趣者,业如前业道说:善业有十,谓不杀等;不善业有十,谓杀等。由如是各别业力,各别生于五趣三界,谓由上品十不善业故,生地狱中。中品十不善业故,生饿鬼中。由下品十不善业故,生旁生中。随其所应生—卜中下三品苦。复由上中下品十善业故生于三界人天善趣中,受上中下三品乐。
  又上中下三品善恶业中,各别复分三品。所谓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如是所受三品苦乐各别复分上上乃至下下。是以同为地狱,又分八大八寒近边独一种种不同,受苦亦异。同属天趣,三界又殊。于一地中得报复异。同是人趣,而富贵贫贱智愚贤不肖亦各不同。鬼及旁生亦复如是。业种.种不同,报种种差别,虽巧历不能计,又不但九品而已矣。
  复次,十恶业中杀业与嗔,多堕地狱。盗之与贪,多堕饿鬼。淫与愚痴多堕旁生。四种语业如其所应堕于三趣。前言轻重,此说义类;参伍错综,业果如是。
  生徒疑云:若谓愚痴遂堕旁生者,小儿初生,知识未开,倏尔便逝;及诸愚人,混混噩噩,安分守己,无侮于人,常为人欺,没已俱应堕旁生耶?不尔。云愚痴者,谓由愚痴能发不善业者,如不识父母,不敬长上,有恩不报,见善反嗔,由如是业故堕恶趣。彼童子辈知识未开,烦恼未起,性唯无记,未造诸业,不受彼果也。无业不受果。无记业亦不受果,唯善恶业乃受果耳。
  复次,人鬼旁生多分杂业,不纯善恶。言杂业者,谓善恶杂。或有多业相杂,或有一业自杂。多业杂者,谓如是有情,以某种善业故应生人趣,复以余恶业故贫贱夭折。由前生多贪故贫贱,多杀故夭亡,淫故妻女不贞,盗故财物耗散,妄语两舌故六亲不和,伶仃孤苦、乃至邪见愚痴故冥顽不灵盲聋瘖痖,如是等。鬼中大力鬼,(或名多财鬼)旁生中麒麟凤凰等,以某种恶业堕于鬼旁生趣,复以余善业故旁生人中受人供养。(如大力鬼)或旁生人天,受人天爱养。(如麟凤等)所谓一业自杂者,谓有业意乐(即志愿)虽善,而方便(即行使之方法)不善。或有业方便虽善,而意乐不善。如是就意乐故应生人趣,就方便故人中受苦,就意乐故应生鬼及旁生,由方便故而复受福。是为杂业杂受也。
  复次,三界福果虽并由十善业得,然色五色天必于前生更修彼地禅定止观,离下地欲而后能得。十善业者,但属于戒。禅定止观,则定也。必戒定相资,始生上界八地也。由是分业复为三种:一者福业,谓得人及六欲天果十善业。二者非福业,谓堕三途(地狱饿鬼旁生)十不善业。三者不动业,谓色无色天定果业。言不动者,亦有二义:一者定地摄故,二者受果期限决定无中夭故。由如是三业,生三恶趣,欲界人天,及色无色界中。
  所谓于诸界趣中受何种果者,谓受苦及乐。所云苦者,瑜伽师地云:那落迦有情多分受用极治罚苦,旁生有情多分受用相食啖苦,饿鬼有情多分受用极饥渴苦,人趣有情多分受用匮乏追求种种之苦,天趣有情多分受用衰恼堕没之苦。
  地狱有情受用极治罚苦者:谓于等活大地狱中,众多有情共同聚集。业增上生众多苦具,次第而起,更相残害,闷绝蹙地。次于空中发大声言:此诸有情可还等活!可还等活!次彼有情欲然复起。起已复由前诸苦具更相残害。如是长时受苦。恶业未尽,未能得出,故名等活。(今世列强等,以诸苦具转相攻伐,力尽而息,稍苏复战,已造等活地狱于人间矣。)黑绳狱中有多狱卒以诸黑绳拼彼罪人以为四方,或为八方,或为种种图画文像,彼既拼已,随其处所若凿若斫,若斫若剜,长时受苦。故名黑绳。众合狱中有诸有情展转聚合,便有狱卒驱逼令人两铁孺头大山之间,彼既人已,两山迫之,一切门中血便流注。如两铁羺头如是,两铁羝头、马头,象头、狮子及以虎头大山亦尔。复令和合置大铁槽中,即便压之如压甘庶,血便流注。复和合已,有大铁山从上而堕,令彼有情蹙在铁地,若斫若刺,或捣或裂,血肉横飞,长时受苦。先业未尽,未能便出,未能便出,故名众合。叫号狱中,受如是苦:彼中有情为求舍宅人大铁室,彼才人已,大火欻起,即被烧然,极遍烧然,苦痛逼切,发声号叫,故名号叫。大号叫狱,室如胎藏,苦号倍增,名大号叫。烧热狱中,受苦如是:彼中狱卒以诸有情置无量腧缮那(三十或四十里)热极热遍热烧然大铁鏊上,左右转之,表裹烧博;又如炙鱼,以大铁串从下贯之,彻顶而出,反覆炙之,令彼诸根毛孔口中悉皆焰起。复置罪人于热极热遍热烧然大铁地上,或仰,或覆,以极热烧然大铁椎棒或打或筑,遍打遍筑,令如血搏。由此因缘,长时受苦,故名烧热。于极烧然狱中,苦更逾此。谓以三支大热铁串,从下贯之,彻膊及顶。眼耳鼻口及诸毛孔猛焰流出;又以极热烧然大铜铁鍱遍裹其身,又复倒掷极热烧然弥满灰水大铁镬中而煮煎之;其汤涌沸,罪人随汤出没飘转,血肉皮脉悉皆销烂,唯骨琐在。寻复漉绿之,置铁地上,令其血肉皮脉复生如故,还治镬中。余如烧热狱中说,故名极烧热。无间狱中受如是苦:谓从东方多百腧缮那烧热极烧热遍烧热大铁地上,有猛炽火腾焰而来,刺彼有情穿皮人肉断筋破骨,复彻其髓烧如脂烛。如是举身皆成猛焰。如从东方,南西北方亦复如是。由此因缘,彼诸有情与猛焰和杂,唯见火聚从四方来,火焰无间,受苦无间。唯闻逼苦号叫之声,知有众生。又以铁箕盛满烧然极烧然遍极烧然猛焰铁炭而簸剪之;复置热铁地上令登大热铁山上而复下,下而复上。拔出其舌,百钉张之,令无皱褶,如张牛皮。复更仰卧热铁上,以热烧铁钳钳口令开,以烧然极烧然遍极烧然大热铁丸置其口中,烧口及咽彻于腑脏,从下而出。又以烊铜灌口,烧喉及口,彻于腑脏,从下流出。所余苦恼,如极热说。故名无间。多是造作无间之业,来生是中。
  (无间业五:杀父母,彼和合僧,毁坏正法,杀阿办汉,恶心出佛身血)此但略说粗显苦具,非但只此。自余近边独一八寒地狱中苦,不复广述。皆是极恶罪人,不孝父母,不识尊亲,奸险凶狠,贪权好杀,涂毒生民,草菅人命,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之父,鳏人之夫,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不畏圣言,不敬三宝,杀盗邪淫,妄语两舌,贪嗔痴慢,种种罪业之所招感。
  所谓旁生趣更相残害苦者,如羸弱者,为诸强力之所杀害,由此因缘受种种苦。又不自在,他所驱驰,多被鞭挞,与彼天人为资生具。是皆前世以强陵弱,以众暴寡,负人之债,劳人之力,害人命者,恶业所感。
  所谓饿鬼趣受极饥渴苦者,谓或由外障故不得饮食,谓彼有情,前生由习上品悭故,生鬼趣中,常与饥渴相应。皮肉血脉枯槁如炭,头发蓬乱,面黑唇焦,以舌舐面,驰走慞惶。所到泉池为余有情执杖刀索行列守护令不得趋,或强趋之,便见其泉变成脓血,自不能饮。或由内障故不能饮食,谓或有鬼,口或如针,口或如炬,又或颈瘿,其腹宽大,纵得饮食自然不能若啖若饮。或于饮食无有障碍而仍饥渴长时受苦,谓有饿鬼名猛焰鬘,随所饮啖皆被烧然。复有饿鬼名食粪秽,或有一分食粪饮溺,或有一分唯能饮啖极可厌恶生熟臭秽,纵得香美而不能食。或有一分自割身肉而啖食之,纵得余食竟不能啖。是皆生前贪得无厌,悭吝不舍,煎人膏血以供情欲,诈伪欺盗,聚歙掊克,人自饥虚,我自肥饱,人自哀号,我自欢歌,人无立锥,我自连城,无一念慈,与一念悲,残忍刻薄,恶业所感。人趣中多受匮乏苦者,谓诸贫穷下贱鳏寡孤独者,衣食住居不足不自在故,或时更遇天灾人祸劫夺兵戈等等苦厄,如是等。又复人中一切有情皆受变坏老病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如前八苦章说。如是一切皆由恶业所招,薄福所感。
  天趣中受衰恼坠堕苦者,谓六欲天,将欲没时,五相先现:一衣现垢染,二鬟现萎悴,三两腋汗流,四身便臭秽,五不乐本座。诸天此相现时,知将坠堕,遂生忧恼,怅念天乐不复享受,更怖当来坠堕之苦。此时惶恐倍逾寻常。所谓欢乐极兮哀情多者六欲大之谓也。色无色界天无如是等苦,由不动善业之所引生,非苦受器故。然由粗重苦故说彼有苦,有烦恼故,有障碍故,于死及住不自在故。唯有出世无漏界中一切粗重诸苦永断,是故唯此是胜义乐,当知所余一切是苦。已说三界五趣苦,彼乐当说。
  四种那落迦中无有乐受,三种饿鬼中亦尔。彼大力鬼旁生人中,有外门所生资具乐,然为众苦所杂。
  又人趣乐,以转轮王最胜微妙。(此就报说,若就修言,轮王之乐不如修道至乐,此在内故,彼在外故。)又北拘卢洲人最受福,有如意树,出众资具,随彼人众欲之所需,自然在手。复有粳稻,不种而获。无有我所,无有系属。但造善业,决定胜进。最极自由,无诸祸害。是修上品十善业道之所感生。
  诸天趣中受极广大天之富乐。形色殊妙,多诸适悦。其身内外皆悉清洁,无有臭秽。有四天宫:金、银、颇胝、琉璃所成,种种文采绮饰庄严。种种台阁楼观层级,窗牖罗纲,皆可受乐。钿以摩尼光明照耀。复有食树,出四食味,青黄赤白,名曰酥陀。复有饮树,流甘露水。复有乘树,生诸妙乘。复有衣树,出诸妙衣。复有庄严具树,出生种种庄严之具。复有熏香鬘树,大集会树,最胜微妙高广遍覆。三十三天雨四月中,以天妙五乐共相娱乐游集其中。复有歌笑舞乐之树,资具之树,从此出生种种乐器,种种资具,天欲受用自然来现,不劳勤劬而得享乐。帝释所居有普胜殿,殊胜无比。有善法堂,以会诸天,令观妙义。又诸天身自然有光,随其明暗以辨昼夜。又彼诸天唯发喜乐,无诸忧恼。(唯除死时)常闻歌舞调笑之音,常见种种可意之色,嗅微妙香,尝美好味,触美好触。常无疾病,亦无衰老。无饮食等匮乏所作俱生之苦。是皆前生持戒、布施、忍辱、克己、利济和合他有情故,令受斯福。唯有一失,不如人中:恒行放逸,为乐所牵,无有胜进,虚度时日,故诸智者不希求此。
  于色界中,初静虑地受生诸天,即受彼地离生喜乐。第二静虑地诸天受定生喜乐。第三静虑地诸天受离喜妙乐。第四静虑地诸天受舍念清净寂静无动之乐。无色界天受极寂静解脱之乐。谓一切下地有多杂染,有多过失,由于先时修彼地定,观下粗性而生厌离,观上妙性而生欣乐,次第修习得上地定,离下地欲,离下地欲己,次于后生生于上地,便得享受彼上地乐。
  初静虑地受生诸天即受彼地离生喜乐者,离者离欲界欲,及恶不善法故。所得转依,从离欲及恶不善法所生之喜乐,名离生喜乐,第二静虑诸天受定生喜乐者,二禅离初禅欲,无有寻伺,其定多相续住,故名定。由定所生喜乐,更胜初禅,故名定生喜乐。第三静虑诸天受离喜妙乐者,由离二禅欲故,离于喜。由于喜故,令心踊跃,不为妙乐;三禅离喜,由无踊跃而安住故,转得安适,故名离喜妙乐。第四静虑地诸天受舍念清净寂静无动之乐者,四禅离三禅欲故,复无有乐;由有乐故,仍有动转;今离寻伺喜乐一切动故,其心平等,其心正直,心无转动,而安住故,名舍清净;由超过寻伺喜乐一切动故,心不忘失而明了性名念清净;由舍念清净故寂静无动,由寂静无动故乐,此乐以超过苦乐以为乐也。是名舍念清净寂静之乐。
  无色界诸天受极寂静解脱之乐者,云极寂静者,较于四禅寂静胜故。云解脱者,以离色故。有碍有对,是名为色。此离彼故,所缘无边,如处虚空,无对无碍,名解脱焉。非谓断障寂灭之解脱也。由极寂静解脱故,说以为乐,名受极寂静解脱之乐。
  复次,五趣有情复随所受身量大小寿命长短所依器界及身心等种种殊异故,彼苦乐受弥复殊异。
  云何应知一切界趣皆实有者,谓欲界人趣及旁生趣,人所共见,共知是有。云何说有余趣余界等?既色无色界天地狱等,非人所见知,如何说有?既说为有,如何不为吾人现见知耶。
  答,常人知识原有限量,诸不知者,取证圣言,由闻知故。诸闻知者,不违理故,是真实有,如闻科学家言地圆动等。谓地之圆及地之动,虽不为人现见能知,然由不违理故,闻彼科学家言而信实有。现见世间一切有情作业异故得果亦异,因果定理真实不虚,三界五趣依业报立,不违缘起,故真实有。既有善恶及诸定业,故定应有福及非福不动诸报,随业类殊,界趣以异。不尔,善既无功,恶亦无报。有情既死,应成断灭。有因无果,违缘生义,亦违世间。又彼圣人是实语者、如语者、不妄语者、不诳语者,既诸所说若苦集灭道善恶业道等皆应正理,皆是实有,云何果报之义而独非实。况夫鬼趣有情,虽不尽为人共见知,然亲见者亦随在有,古书所传,今人所说,世多信有故。既此诸趣皆非无有,然有可知不可知者,有情果报随业而殊,或细或粗,或劣或胜,境界既种种不同,而识力强弱又种种差别,故有可见或不可见。同界有情多分能见,以北报相似,识力之差不过远故。异界有情多分不可见,以业报过异,识力过差故。识之所缘即自界地亦多有不可见者,谓过细则不可见,如藉显微镜所见,非常识所可见。过远则不可见,如藉望远镜所见非常识所可见。过大不可见,如蚁虱等不能见人为短为长为状何似,人亦不能见地球是圆是方是动是静及其轻重等。(昔人八谓地方而静,依悬想说;今人谓地圆而动,依推理说;要皆非现见也。)有过近则不可见,如眼能见山河等,而不能自见其睫。有过强则不可见,如日光过烈,人不能直视其光,细番其形。有过弱则不可见,如人于黑夜辨四方,不见物形,以光极微细故。有非其境故则不可见,如眼不能闻声,耳不能见色等。有根阙故不可见,如盲者不能视,聋者不能听。有心乱故不可见,如疯狂昏醉者于诸事理。如是虽自界地,而有多不可见者。其他由障碍故而不可见,如人不能见隔山隔壁之物,及自肺肝肠胃等。由映夺故而不可见,如人于白日不见辰星(辰星之光为日光映夺故。)等,尚不计焉。虽然,如是之不可见皆非绝对不可见,随识异故而皆可见。如蚁等之声音语言虽不为人所闻,彼等自能闻。微生物之体虽不为人所见,而彼等自能见。人牛之大小等虽不为蚁等所见。而人等自见自睫虽不为自眼识见,然他识自见。日虽不可为人直视谛观,然可为天直视谛观。人于黑夜虽无所见,然犬猫鼠狸自明了见,如是等。由是可知:随识异故所见亦异。凡有皆可见,而有不可见者,但识力不及耳。地狱饿鬼及天趣等,虽有,而彼根身及所依器界随业不同而得报以殊,或过大过小,或过强过弱,如是乃至或非其境,既皆非人趣识力所及,云何而能一一了见也。然而当思:即诸旁生如彼微虫等,多分已非人所见故,非是无也。若依唯识道理,一切有情所变境界光光互纲,不相障碍,但由心异,互不可知,譬如多人共寝一室,中宵梦起,各变相生。或有自觉身登高山,或有自觉身没大海,或有自觉荣宠欣乐,或有自觉困苦颠连,或有自觉亲爱聚集笑语高歌,或有自觉仇对会遇相残相贼。同处同时,各自识起,天高地卑,宇宙悬绝,宁可执自为有,斥余为无,自即是真,余皆妄者?佛说生死为长夜,轮回不穷,造业受果,三界五趣境界各殊。然而有同,俱随心生,一切如梦耳。
  如是已说三界五趣种种果报,诸有智者当自审观,一切苦乐由业所招,善业恶业各别由善法烦恼所起。故于诸苦,勿徒憎恶。于诸妙乐,勿徒欣羡。当自审察,吾之平生造何业耶?此心烦恼及以善法孰强孰弱孰多孰寡耶?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正尔心,慎尔行,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是谓立命。
  一切法无我第九
  佛言:一切法无我。
  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为何义故观一切法无我耶?
  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
  第一心法,略有八种: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眼识者,识谓了别,于诸境界各别识了,故名为识。依于眼根所生之识,故名眼识。以了别色为彼作业。
  耳识者,依于耳根所生之识,是为耳识。以了别声为彼作业。
  鼻识者,依于鼻根所生之识,是为鼻识。以了别香为彼作业。
  舌识者,依于舌根所生之识,是为舌识。以了别味为其作业。
  身识者,依于身根所生之识,是为身识。以了别触境为其作业。
  意识者,依于意根所生之识,是为意识。以了别法为其作业。此之法言,有其二义:一者诸事诸相统名为法,如色心等,并名法也。二者诠表名法,谓名句文字语言教法也。余识所识各有限量,此识了别遍于一切,事相名言并为其境,故于此识特言以了别法为作业也。又此识业用最强,善恶业道并此所作。
  末那识者,末那名意,思量为义。谓有细意识,依赖耶生,内缘赖耶,恒审思量执为自我,思量用盛,故特名意。又此即意根,为意识所依。
  阿赖耶识前章略述,即异熟识,为业报本。执受根身,变起器界,集诸种子,起诸现行,是一切法根本所依。
  此八种识总名心者,集起名心。集诸种子,起诸现行,(是为种现依也。)集诸心所,(如王所在,臣必集焉,故又名心王,是心所所依也。)起诸境界,(谓色等境随心而转,唯识所变,故云唯心,是色等所依也。)起种种业,集种种果,(业由心作,报由心受,是为业报依也。)一切最胜,是故先说。
  第二心所有法略五十一: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烦恼二十六,不定四。遍行五者,谓作意、触、受、想、思。
  警心令起,引趣自境,令于所缘分明觉了,是为作意。意即是心,作动于心,就业立言,名作意也。触以令心心所有法和合触境为性,受想思等所依为业。所依者、依彼生也。受以领纳顺违俱非境相为性,起欲为业。此受差别有三:谓苦、乐、舍。想谓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思谓令心造作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思为业体。善品等者,即善恶无记三业道也。由思造作,驱役其心,令于三业道中造种种业故。如是五法名遍行者,谓凡心起无处无时不与如是五种法俱故。必有作意警觉于心,必有于触和合触境,触境必有于受,取境必有于想,必有于彼境有所造作。今之心理学者谓心起时必有刺激及与反应,刺激即是触与受,反应即是思,而不知并起同时有作意等。又谓受刺激者即是心,还即此心起反应,不别立有触受与思心所有法,故五遍行,彼俱不了。
  别境五者:谓欲、胜解、念、定、慧。
  欲者,于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胜解者,于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念者,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定谓等持,平等持心令不散故;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乱为性,智依为业。慧者,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
  如是五法名别境者,别谓特异,简非寻常;于特异境,始得生故。异遍行五,于一切境皆得生起,故名别境。特异境者,所乐境,决定境、曾习境、所观境。非所乐境,希望不起。非决定境,无有印持。非曾习境,不起记忆。非所观境,不生定慧。故此五法于别境转也。此之五法通于三性。五善别境,谓即正愿、正解、正念、正定、正慧、善法中已说。其不善者,谓即邪欲、邪解、妄念、邪定、不正知、及恶见,随人烦恼法中。于医方工巧商贾营农等事中,不由善恶等心而起希望,乃至巧智者,即属无记,以无关于德失故。(德谓善法,失谓过失。)此之五
  法通三性心,又功用猛利,故次遍行说焉。
  善及烦恼前已俱明,此不更述。
  不定四者:谓悔、梦、寻、伺。
  悔谓恶作,于所作业追悔为性,障止为业。由多悔者心不定故。梦谓眠梦,令身不自在心昧略为性,障观为业。云障观者,由心昧略不能审决观察故。寻谓寻求,令心匆遽,于意言境粗转为性。伺谓伺察,令心匆遽,于意言境细转为性。二者俱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为业。并用思慧一分为体。于意言境,浅推度及深推度,义类别故,立为二种。即现代心理学所谓思想者也。唯与第六意识俱起,故以意言境为境,通缘三世及名言义故。云安不安住身心分位为业者,寻伺不得,身心不安住故;寻伺而得,涣然冰释,怡然理顺,身心安住故。又邪寻伺者,多起忧怖,惑乱颠倒,能令身心不安住故。正思惟者,离欲邪境,正见正知,令心寂静引发定故。安不安住身心分位,皆由此起,故为其业也。
  此四名不定者,非如触等定遍心故,(此唯在意识。)非如欲等定遍地故,(此唯在欲及初禅二地。)此通三性,于善染等皆不定故,故名不定。
  如是诸法,因心而起,系属于心,不自在故,名心所有法。心法如王,此如臣等,如臣为王所有也。此又名相应行法,由此与心和合不离,共办事业,互相应故,名相应行也。臣固依王,王亦待臣,定相依故,次于心法说心所有法。
  第三色法略十一种:谓五根、五境、及法处所摄色。五根者:眼、耳、鼻、舌、身。五境者:色、声、香、味、触。法处所摄色,谓极略、极迥、受所引、计所起、定所生色。
  眼等五根者,谓四大所造,净色为性。眼等五识,各别所依。各别略当于近代心理学中视神经、听神经、嗅神经、味神经、触神经。
  色者,眼所行境,眼识所缘,四大所造,如青、黄、赤、白等。
  声者,耳所行境,耳识所缘,四大所造,若有情声、(人禽等声)非情声、(风声雨声草木等声)情非情俱声(笙箫琴瑟等声)等。
  香者,鼻所行境,鼻识所缘,四大所造,若芬、馨、恶、臭等。
  味者,舌所行境,舌识所缘,四大所造,若酸、咸、甘、苦等。
  触者,身所行境,身识所缘,若四大种,若四大所造。四大种者:谓地、水、火、风。此四为依,方有造色,色声香等必依此四生故,故此名大种,余名造色。触处造色:谓涩、滑、重、轻、力、劣、痛、痒等。
  法处所摄色者,非五根境,意识所缘,故名法处色。极略色谓极微色,极迥色谓极远色,非眼所缘,但意想者。受所引色谓无表色。计所起色谓想像色。(如梦境色等)定所生色谓定中意识所缘色。
  此十一种总名色者,变现名色。变谓变坏,由质碍法遇余触对,有变坏故。现谓示现,是法生时必据方所显现可得故。如是色法以是心心所法所依、(根)所缘(境)故,依是而生,缘是为境,由是造作种种业,受种种果,故次明焉。
  第四心不相应行法略二十四:谓得、失、命根、同分、名身、句身、文身、生、住、异、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和合、不和合、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
  得者,谓诸法成就相。失者,谓不成就相。或名非得。(此通一切法)亦名异生性,以未成就圣法故。命根谓有情寿命分限长短决定相。同分谓五趣有情各别自体相似相,及诸法心色各别相似相,即种类义也。名身者,诠表诸法自性相。句身者,诠表诸法差别相。文身者,名句所依字音相。生者,诸法先无今有相。住者,诸法有位暂停相。异者,诸法前后差异相。无常者,诸法今有后无相。流转者,诸行因果相续不断相。定异者,诸行因果差别相。相应者,诸行因果称顺相。势速者,诸行因果流转迅疾相。次第者,诸行因果秩序相。时者,诸行生起前后相。谓依于已灭立过去时,依于正生立现在时,依于未生立未来时。方者,诸色遍布处所相。数者,度量诸法多少相。和合者,诸行缘集相。不和合者,诸行缘乖相。无想定者,由先厌心折伏六识想等不起相。灭尽定者,由先厌心令染心等一切不起相。无想报者,谓无想定业果报相。
  如是二十四法名不相应行法者,异相应行以为名也。由于此法非有自性,如心所法能助于心造作诸业;但是一切有为法上生灭流转因果分位差别相状而假建立,如云得,非别有得能得于法,但法成就,说名得耳。如云生,非别有生能生诸法。但法生时说名生耳。如云名,非别有名能名诸法,但随有情音声呼召,文字诠表,约定俗成,以为名耳。如云时,非别有时能时诸法,但就诸法已灭未生,己生未灭、说为过未现在时耳。如云数,非别有法能数诸法,但随人心就法多寡,假说一二十百千耳。如云和合,非别有法能合诸法,但就缘合说和合耳。如是诸法何由建立?由于有情为令认识诸法共相,及为诠表诸法差别故,随其生起分位因果关系而假施设如是诸法。故此诸法但是假立,故次说焉。不相应行不但二十四种,随俗建立,无量无边。即如数,为数学者有种种数,若基数、系数、形数、量数等。一切数学、名学、玄学、范畴论、因果论等,多分诠述不相应行耳。
  第五无为法略有六种:谓虚空、择灭、非择灭、不动、想受灭、真如。
  虚空者,谓离于色,容受诸色。云离色者,无色名空故。云容受诸色者,色住于空故。择灭者,谓即解脱,亦名涅槃,由智慧力拣择诸谛,灭诸烦恼解脱生死,故名择灭。非择灭者,谓一切法缘缺不生性。不动者,第四静虑离苦乐性。想受灭者,灭尽定中一切染污想受不行性。真如者,离诸妄想故名真,当体呈现故名如,谓即诸法法性,或名法无我性、空性、无相、实际、胜义、法界等。
  如是六种名无为者,异有为故。有生有灭有作用法是为有为,无生灭故亦无用故名无为也。或体无故无生,如虚空。或永灭故无生,如择灭。或缘缺故无生,如非择灭。或非处故无生,如不动。或止息故无生,如想受灭。或法尔故无生,如真如。无生故无用。无用何为?又无生故无灭。无生无灭,是故恒常。故有为法皆是无常,独此无为名常法也。
  一切法无量种,略摄为百,有百法明门论。百法类分,不过五种。谓心、心所、色、不相应行、及以无为。心法是主,心所是从,(助辅义)色是所依及所缘境,由是三法和集依待有诸非业及诸果报,由是因缘有情流转生死相续。不相应行是前三法生起流转相,无为法是诸行还灭寂静相。前三法实,第四法假。前四有为,第五无为。有为无常,无为法常。是故五法,摄尽一切法。百法可增,五法不可增。百法可减,五法不可减。如是说一切法尽。五法广义,如佛学概论略述法相章详。
  言无我者,略有二种:一有情无我,二法无我。我有多义:一者常,二者一,三者实有,四者有作受用,五者能为主宰。一切有情所以无我者,合心心所及色等法为一有情,多法合成,故非一。生死无常,故非常。离于诸法无别有情,故非实有。作但心心所作,受但心心所受,故无别作受用。随于诸法流转生死,故无主宰。由是等义,有情无我。言法无我者,如是一切法,心心所色待缘而生,生已即灭,是故非常。前后转变,次第相续,是故非一。不相应行既非实有,一切无为皆无作用。又诸有为待缘生故,一切无为无有用故,都无主宰。故一切法皆非是我。是为法无我。
  如是无我又名为空。无我之理说明空性。即此空性,说为法性。法性真实,说名实际。离诸妄倒,说名真如。不灭不生,说为常寂。是故如来说一切法自性本空,一切有为无常无恒不寂静法,其性真实寂然常住。
  为何义故观察一切法无我者,为达无我观一切法。为达法性观察无我。由知诸法遣我执故。空无我理是法性故。知法无我性者,能断烦恼,能证出世菩提涅槃。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