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何为佛法?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觉 顺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何为佛法?
  觉 顺
  编者寄语:佛教的传播与发展,内外因缘殊胜,完全具备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与历史环境。自然而然,佛教似乎必然肩负教导世人对自我存在的人生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和人类永恒价值的认识、认识再认识。当然,佛法对我们每个修持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数言片语、浅见未知。创刊伊始,谨合十随喜,以食读者。. 编者
  佛教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诞生,它是人类本身心、性、灵即智慧对真理——善、美、正、纯、圆、融;恒——永远追求的高度概括与结晶,它是人类精神与心灵的绝对的最高的寄托和依赖;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非人力、物力、财力所能弥补的缺陷和迷闷、悲哀和烦恼、痛苦与失望的绝对吻合与统一。这一人生课题只有在佛法中才能获得究竟。实践证明:佛教是人类生存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有时,它的力量往往胜于或高于其它因素,就此缘故,佛教才留存这么久。
  佛教是超越国界、民族、时空,人类本身独有的心识的存在。两千年过去了,历经苍桑,数以万计的人死了,名不甚传的物种、物族灭绝了:无独有偶的国家和民族衰亡了;独有佛教却能在各种激荡中长存而不坠。比如;中国的周朝,是世界历史上统治极长的朝代,也不过八百年而已,罗马帝国,统一前后,也不过五百年左右。但是,号称世界三大宗教一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有一千年以上的历史。回教是最年轻的宗教,至今也有一千多年;基督教则将近二千年:佛教已有两千多年。这一事实表明;佛教对人生的意义。也说明了为什么迄今两千多年,佛教仍兴而不衰,又有鼎盛趋势;也足可以显示出佛法的威力是不可思议的。
  何为佛法?姑且不论。不妨谈点,题外的话,供大家传阅。纵观时势,介绍佛教者大都是那些持历史观点的人,用这种观点来看问题,虽有它的价值,但至少不符合佛教之本身的内涵,只是在语言文字上下了点功夫,根本没有深入佛教的精髓与骨核。
  事实—卜,用语言、文字是无法表达佛法的存在与永恒,但唯有通过语言、文学才能悟出佛法的真实与不虚:至于这种看法,究竟能否使诸位受益,还请诸佛菩萨善知识鉴谅。
  如果说用任何语言和文字是无法表达佛法的奥妙与无上,那么,只有进入“禅”的境界,才有真正体悟到佛法的圆觉与光明。说到“禅”,(注:这里是指一般修持者所达到的境界)可以说是人类处于一种非常状态下特有的一种生理与心理绝对统一的自然现象。并无任何神不可测之处。如果说人类正常的心理与生理,有其互相内在必然的区别与联系、影响和作用,那么,处于“禅”的境界,也自成体系,具有自我发展规律,只不过是我们人类至今还认识的不够,或者说不去体悟罢了。梵文里所用的“三摩地”,即是描述“禅定”(注同仁)的专有名称,翻译过来就是“静虑、止现、瑜珈”,这些都是,力求运用语言文字来描绘人类本身一种特殊生理与心理现象的某一方面。那么,似乎运用下面的解释,能否起到“画龙点晴”的效果。
  关于这个问题可参考楞严经卷六,文殊菩萨对二十五圆通说的偈子:“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诸位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答案。
  所谓“觉海性澄圆”。是无相之本体,也就是说一切众生之佛性,本来是清净圆明、极乐无穷的,这是不二法门。可事实上如何找到觉海呢?“圆澄元觉妙”紧接着从根基入手,首先把功夫做到绝对的圆满、清净,然后,才能悟到这“觉”、“性”的本来面目,是元明、玄妙、无穷、无止境的。说到底如何才能达到“圆澄”呢?古人云:“念念为妄,无念为应”一切妄念就象大人照看小孩玩耍一样,不要有意制止他(她)待他(她)累了,自然就回到大人的身边或回家休息。可是谁能做到呢?妄念也和小孩一样,越灭它,它越来,这就是“元明照生所”的缘故。
  人生固有的这个“元明”,即无数亿光明,照见一切忘念,但照久了,它也变成了妄念。比如一个人在屋里呆了整整八个小时,五百瓦甚至一千瓦灯泡,从晚上六时到深夜零晨两点,即使睛眼再好,没有任何夜病,一出门,也会觉得一片漆黑,甚至会出意外的。这是阳极阴生,物极必反的道理。这个“光明”太强了,照得极其历害,万——发生故障,就什么都看不见了。有照有用,妄念就如此产生了。所以,“元明照生所”看住那个“妄念”就是照。照生所,就是能照的本身,生出妄念来。等妄念起来了,故称之为“所立”,照性亡。大的妄念一起,能“照”的那个“元明”就被遮住了,反过来盖住了“本觉”。所以,日常生活中,因工作、家庭、婚姻、社会关系等纠缠所产生的烦恼和情绪、痛苦与杂念就困扰着我们(注:这里是专给在家居土讲的)或者专一过度妄念也就相随而凝聚,这种情形都是“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的道理。因上述原故,世间形成了:即,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若要体悟这种奥妙,再引用楞严经卷五:“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这些话来加以解释。
  自性本空,既然本空,何为有为空呢?谓性空缘起,因为空才能缘生万有。如果空不能缘生万有,就是“顽空”了。但有为万法,缘生性空,故名“真如”。何谓“缘生”?即一切万有起来的时候,就是因缘所生,如梦幻,佛经上说如梦如幻并不是绝对的没有,有啊!不过,这有是偶然的、暂时的存在、是假有,一切“生”在过了这个“有”的阶段就空了。“缘生故如幻”我们一看到如梦如幻就马上把念头放到空里头去了,如梦如幻是假有、妙有,小乘认为是假有,菩萨认为是妙有,有也是很妙的。
  妄念起、情绪来,是缘起而幻有,因此不要管它。而“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本体自性本来为无,为而不为。虽然起了一个妄念,但它停留不住,因为第二个妄念又起了。所以,也不生不灭。我们的念头,永远如海如潮,一浪接一浪,那是不实在的,好比揉揉眼睛,眼前看到的一些亮光,当时不能说没有,过后自然就没有了。
  “言妄显诸真”,妄念与非妄念是相对的,我们知道,一切情绪、心理变化均称之为妄想。何所依呢?我们认为非妄念或妄想那一面的那一个是真如。实际上,佛说的很明白:“妄真同二妄”。当然,这个妄念情绪是假的。而那个真如有清净、空无的世界也是假的。所以元明照住它,看住它的那个也是大妄想(念)。由大妄念来管小妄念,小妄念睡着了,那个大妄念坐在那里,大妄念“就是”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了。所以,妄也不取,真也不立才行。再看“犹非真非真”是怎么讲呢?就是说修持的功夫达到了“空”,或“无”的境界,你觉得这是自性,这是道,但它并不是真的自性,真的道。所以,佛经上翻译的实在好叫真如。即好象差不多是个真的,姑且叫它真如。“云何见所见”真有个明心见性,可以用眼见到,或用心去意识去体会,这就大错而特错了。那个见不是眼或意识可见,所以夹山禅师说:“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楞严经上也告诉我们: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正如荷兰大师所说:“……修持到无量无边就是了。” .
  说到此,诸位或许领悟到佛法的妙谛了吧!
  到底何为佛法?敬请四众同修在修持中顿悟吧!
  摘自《清凉山》1997年第1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