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关于神会和尚生卒年代的改定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彭楚珩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关于神会和尚生卒年代的改定
  彭楚珩
  一、前言
  胡适之先生,在其所著《新校定的敦煌写本神会和尚遗著两种》校写后记第三篇《附记神会和尚生卒年的考正》文尾说:
  所以,我提议改定神会和尚是死在唐肃宗新改
  的“元年”的“建午月十三日”,即是宝应元年(西历
  762)的五月十三日,年九十三岁。倒推上去,他应该
  是生在唐高宗咸亨元年(西历670),而不是生在唐高
  宗总章元年(西历668)。
  谨按胡先生这次提议,其立论论据,是极其充分的;但以其尚为一人之提议,没有附议人或连署者,也还没经过讨论的程序,终究还是一个悬案;所以笔者便写了本文,予以附议,希望使这个历史公案,从今以后,成为定案。
  二、神会年寿的考证
  记载神会和尚年寿的史籍,据现在所知道的,可略举下列三种:
  (甲)宗密的《圆觉经大疏抄》的神会传,说神会是死在唐肃宗乾元元年(西历758)五月十三日,年七十五岁。
  (乙)赞宁的宋高僧传《神会传》,说他是死在唐肃宗上元元年(西历760)的“建午月十三日”,年九十三岁。
  (丙)道原的《景德传灯录·神会传》,也说神会是死在唐肃宗上元元年五月十三日,但却说是“俗寿七十五”。
  上面举的这三种史籍,各有不同,究竟神会是死在哪一年?死时寿数若干?确有研究和考证的必要;所以,胡适之先生,便提出了改定的提议,这实在是治中国文化史的学人们,所应该作的。
  《宋高僧传》的作者赞宁,说神会是死在唐肃宗上元元年的“建午月十三日”。宗密《圆觉经大疏抄》及《景德传灯录》,又都说是“五月十三日”,自从“月建”之说起,便年年五月,都是建午,神会和尚死在五月是不错的了。那末,他究竟是死在哪一年的五月呢?我们便可以拿着这不通常称谓的“建午月”,来作为考证的依据。于是,胡适之先生,便在史籍上,找出当时有关“建正朔”的一段史实来,那就是唐肃宗在上元二年(西历759)九月二十一日,忽然下了一道惊人的诏书,反对改元,而又反对年号,他那道诏书说:
  ……钦若昊天,定时成岁二春秋五始,义在体元,惟以纪年,更无润色。至于汉武,饰以浮华,非前王之茂典,岂永代而作则?自今已后,朕号惟称皇帝,其年号但称元年,去上元之号,其以今年十一月建子为岁首。因此,上元二年的十一月,便改称为“建子月”,而成为一岁的岁首。十二月改称为“建丑月”,次年的旧正月,改称为“建寅月”,循次到五月则为“建午月”。不过,就在“建巳’:的四月十八日,唐肃宗便死了。可是,在他死的前两天一四月十六日,他又曾下过一道诏书说:
  元年宜改为“宝应”,建巳月改为四月,余月并依
  常数,仍依旧以正月初一日为岁首。
  于是,这没有年号的元年,仅仅只有六个月,还没有到“建午月”的五月,就又恢复旧制了。不过,肃宗在四月十六日,下了那道废止新历的诏书仅仅两天,他便死了,那没有年号的“元年”历书,当然还在通用,宝应元年的历书,大概就没有制作颁布了。神会和尚死在五月,便是死在当年正确称谓的“建午月”,因为除了这没有年号的元年的五月,可以称为“建午月”而外,上元二年和上元元年,以及乾元元年的五月,都不曾追改为“建午月”;所以,这“建午月”的称谓,便舍这没有年号的元年的五月莫属了。
  宗密、赞宁、道原几位替神会和尚立传的法师们,都忘记了这段史实,所以便在这没有年号的“元年”上,加上“乾元”和“上元”的年号,而弄出这个错误来。一直到一千二百多年以后的今天,胡适之先生,才作了这一番考证。
  神会和尚是死在那没有年号的元年五月十三日,是没有问题了。于是,我们便进而考证他的世寿,究竟是七十五岁?还是九十三岁的问题。 ’
  关于九十三岁的一说,本是《宋高僧传》作者赞宁法师的说法,他似乎已经发现宗密所说七十五岁的错误,而所依据的资料,又似乎另有新的发现,但以其没有作过精密研究,便仍说神会初见惠能,是在一十四岁的时候。殊不知惠能是死在先天二年(西历713),就以这最后的一年来算,如果神会是十四岁,那末,神会既是死在那没有年号的元年(西历762),便只有六十二岁,又何来九十三岁呢?笔者觉得:无论宗密也好,赞宁也好,以及《景德传灯录》的作者道原也好,他们所使用的资料,或许是依据《六祖法宝坛经》所载:“只有神会小师,得到善和不善相等的道法”的说话,因那“小师”二字的误会,而说神会初见惠能的时候,是一十四岁。
  其实,以一个十四岁的小孩,要不远千里,跑到韶州去会见惠能,并不是一件很可能的事。因为:
  第一、以当时的交通实况来说:从湖北的襄阳,到广东的韶州,渡长江,越洞庭,跨五岭,梯山涉水,徒步一千余公里,实为十四岁的小孩所难能。
  第二、据《宋高僧传》及《景德传灯录》的记载:神会初见惠能时的对话,更非十四岁的小孩所可能;所以《景德传灯录》的作者,就曾看出这个破绽,而说神会于十四岁遇见惠能,二十岁又返回洛阳受戒,及至中年,始再“却至曹溪”,以自圆其说。
  第三、“小师”二字,并不就是说年龄小,实在还可以视作亲切之词,或者竟是神会到曹溪,为日尚浅,称作小师,也是很合情理的。
  于是,胡适之先生,他又找到了证据,在他所著的《荷泽大师神会和尚传》里,曾主张“《宋高僧传》似是依据神会的碑记,比较可信”(指年寿)。并指出唐代诗人王雒,受着神会的请托,所作的惠能和尚碑文末段说:
  弟子曰神会,遇师于晚景,闻道于中年。
  王维这篇碑文的说话,我们假定他是不错的,那末,宗密、赞宁、道原等的说话,便全都错误了。道原似已发现错误,却又不敢正视王维之说,而把自己的错误,完全改正过来。
  前面说过,惠能是死于唐中宗先天二年(西历713),世寿是七十六岁。神会是死在那没有年号的元年(西历762),世寿是九十三岁。那末,当惠能死的时候,神会正是四十六岁的中年人,与王维所说那“遇师于晚景,闻道于中年”的说话,是极其相合的。因此,我们就可以这样的决定神会和尚的寿年为九十三岁。
  三、结论
  现在,我们对于神会和尚年寿的研究,就不妨这样的决定吧!我们实在觉得原提议人胡适之先生对于神会和尚的研究,确有其独到之处;因为自从清光绪三十三(1907)年,敦煌佛教文献发现以后,在由于这些新资料而研究神会和尚的人当中,胡先生实在是比较早和比较专的一位。他在民国十八(1929)年,写成那部《荷泽大师神会和尚传》以后,还是继续作神会的研究,时间经过了三十多年,而且,因为敦煌文献,大部分流人了法国、英国、日本,于是,胡先生又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英国伦敦博物院,一直到日本,地域竟是横贯整个的东半球,以搜集神会的史料,且有《神会和尚遗集》出版,最近“中央研究院”胡适纪念馆又将之影印。所以,在现代,在我国,甚而在全世界,研究神会和尚的权威,便只有胡适先生了。
  笔者依据上面所述的理由和事实,认为胡适先生所提议的,应该是可以成立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