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关于六祖思想中“执”与“破执”的浅要探讨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肖婧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关于六祖思想中“执”与“破执”的浅要探讨
  肖婧(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禅宗作为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宗派,在我国佛教史乃至文化史上都具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六祖慧能在禅宗史上,乃至佛教史上更是具有的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慧能大师的思想传播深远,对当时社会乃至当今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执”与“破执”这对范畴为切入点,择要分析了这对范畴在六祖思想中具有的深刻含义,并且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执”与“破执”之间的关系。同时,联系实际,对这对范畴在当今社会所具有的现世意义进行了阐发,展现了六祖文化的深层内涵和重要意义、
  关键词:六祖慧能执破执辩证关系现世意义
  禅宗是根据初祖达摩大师依《楞伽经》与六祖惠能大师依《金刚经》而创立的宗派,以慧能南禅为主脉,首创于中唐,盛行于晚唐和五代。作为中国佛教八大宗派(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华严宗、禅宗、密宗)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宗派,它在中国特定的历史阶段滋长发展了千余年,在我国佛教史乃至文化史上都具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一提及禅宗,自然要提及六祖慧能。禅宗一派,由初祖达摩开始衣钵相传,一脉相承,直至六祖慧能之后,五宗分家,开枝散叶,禅宗一脉兴盛光大。由此可见,六祖慧能在禅宗史上,乃至佛教史上所有的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而六祖的思想也可谓是传播深远,对当时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直至今日,六祖思想仍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今天仍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慧能大师所提出的“自性成佛”,以及“顿悟观”无论是在佛法的开创还是发展道路上都有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此外,他的思想中也有着一些值得探讨的部分,本文试图围绕着一对范畴——“执”与“破执”来展开,对于六祖思想的中这对具有辩证意味的范畴做一个浅显的探讨。
  一、“执”
  提及六祖慧能,更为多提的是六祖“破执”思想,一旦提及“执”,常常视之为洪水猛兽,认为是成佛中不可存在的东西。然而,当我们尝试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六祖的思想,也不难发现,六祖思想中也未必没有“执”的存在。
  1.一心求佛的“执”。
  说到“执”,首先需要一说的就是求佛心。禅宗一脉,衣钵相传,一心求佛的执著心,可以说是一如既往的传统。而这个传统中,最为耳熟能详的,即使神光立雪断臂的故事。相传禅宗是由菩提达摩在南北朝时从印度带到中国来的,达摩见过梁武帝之后,感觉话不投机,就北上河南,在少林寺面壁九年,静待法缘,终于有一博学善士,名叫神光,前来拜见。初时达摩默然端坐,不理不睬,后来神光竟然在雪地里站了一‘夜,达摩告诫他说,修禅学佛是件很艰苦的事,神光为表明自己的心意,断然将自己的一条胳膊砍了下来,终究感动初祖,收其为徒,取名慧可。从这个禅宗史上最为著名的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在少林面壁九年以待法缘的达摩初祖,还是“立雪断臂”的慧可二祖都对于佛心都有着一种“执”。如果没有这种对于佛法、佛心的“执”,很难想象面对帝王的盛情,达摩祖师能转身离去,更难以设想二祖慧可能砍下自己的手臂以明白心。然而,这在禅宗史上并不是偶然。如四祖道信,俗姓司马,蕲州人,在做沙弥的时候,就久仰僧璨大师的威望,后于三祖言下大悟,感师法雨之恩,就在僧璨大师门下,服役侍奉九年之久,后三祖将正法眼藏和衣钵,传付于道信大师为禅宗第四代祖师。而五祖弘忍,据传他前生是一个栽花行者,幸遇四祖求法,却因年长未能如愿,后转世终投入四祖门下,而后四祖把正法眼藏和衣钵,传付于弘忍大师,为禅宗第五代祖师。有此可见,对求佛心的“执”,在禅宗史上也是一如既往。
  这种传统直至六祖慧能也并没有消失。众所周知,六祖慧能原先只是在五祖门下米房舂米,后因一偈被五祖传于衣钵和佛法。试问,如果六祖对于求佛之心没有那点“执”的话,怕是在被派去米房干活时就背包袱走人了吧。更何况面对当时在寺中地位颇高的神秀,慧能大师若是对自身的信念没有一点“执”的话,也不会另作一偈以阐明自己的心法了。
  2、“自性成佛”的“执”
  “自性成佛”一词在慧能大师的思想中可以说是反复被提出,在《坛经》中也是多次强调,而这种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就是六祖思想的基石。如《坛经》有言:“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即缘心迷,不能自悟。何名自性自度?白色身中邪见烦恼愚痴迷妄,自有本觉性将正见度。既悟正见般若之智,除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见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烦恼来菩提度。如是度者,是名真度。”又如,“闻其顿教,不借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再如,“譬如其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王于江海中将身引此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一切有情无情,悉皆蒙润。诸水众流,却入大海,海纳众水,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由这些《坛经》中六祖的言语可以看出,强调“自性”、“本心”是六祖思想的根源。
  事实上,这种坚定的“自心”的思想也是一种“执”。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各家宗派都各成一家,教义思想都有所差异,六祖这种强调“自性”,完全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否定外力作用,在当时而言是一种大胆的创新。如若六祖并非对于自己的心法有所执著,那么不会断然提出这种新的思想,也难免不会沉溺于其他宗派思想的滚滚俗流中。
  二、“破执”
  再说,“破执”一词,在六祖思想中,这一点就要熟悉得多,慧能大师“破执”的思想也有多重体现。
  1.“顿悟观”与“平常心”
  在“破执”思想中,必然要提的就是六祖慧能所说的“平常心”。而要谈及“平常心”就要从南北二宗著名的两偈说起。当时北宗神秀做得一偈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说的,即是神秀认为佛性是自心,要时刻拂拭来避免心中的尘埃。而六祖慧能则另有一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说真如佛性是无形无体的,所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不必起欲心而修,本来无所谓灰尘,所以也不必拂拭。《坛经》有云:“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这说的就是佛家修持讲究的是除欲念,忘却主体、客体,排除一切执著。但到了最高境界,也不能执著于“除欲念”和“修”的观念,要达“无修无念”,顺其自然的平常心。
  于是,从上两偈中也不难看出,南北两宗思想的区别,而慧能大师的“顿悟观”也就此体现。这所体现的正是六祖的一种“破执”思想。对于一切有形无形的执念,都需要破除,到达“三无”的境界,才可谓是一种“平常心”。
  2.不重文字,不重坐禅,不传衣钵
  六祖慧对于参佛,学法一贯不重文字,不重坐禅。就如其在《坛经》中所言:“若大乘者,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又如:“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这些语句都反应出慧能大师不重文字,他始终认为成佛与否,关键不在读得那些经典,而是在个人自身,自性。文字、经典都是外力,对于是否成佛并不能起到作用。他所要破的“执”,即是出家人对于文字,。经典的崇拜和执念,强调突出了“自性”的根本作用。
  而他所提出的“坐不在禅”更是也再次说明了他的这种“破执”思想。破除一般求佛之人错误的执着心,佛法并不是坐禅而习得的,光是坐禅念经并不能成佛。慧能大师的这种做法是反对修习佛法中一切形式主义和繁琐仪式;主张修佛不必拘泥于寺庙或者坐禅,注重出家人应该心中有佛,重顿悟而反渐修。除此以外,我们都知道,禅宗一脉,直至六祖皆为衣钵相传。而从六祖慧能开始,只传法,不传衣钵。可见,·对于六祖慧能而言,衣钵之物只是一种外物,对于求佛之人而言,并不该执着于此。,
  “破执”的思想可以说是遍布在六祖思想的各个角落,对于慧能大师而言,只有破了执,才可能进入到“三无”的境界,拥有平常心,从而“自性成佛”。
  三、“执”与“破执”的辩证关系
  经过上述两个部分的分析,似乎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说“执”与“破执”同时存在于六祖思想中,那么岂不是一件自相矛盾的事吗?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这一部分中做一个简要的阐述。
  正如上文中所言,之所以“破执”是因为有“执”所在,那么这种“破执”的本身是不是一种“执”呢?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导入到这样——个循环的诡辩中去,我们不妨这样来解释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的关键就是对于“执”的定义。对于这个概念,我们着实很难对其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为了说明这点,我们需要先来解释一下,前文在“破执”部分所提到的“三无”境界的问题。“无念”、“无相”、“无住”,这里的“无念”不是说对任何事物都不想,万念除尽,而是说在与外物接触时,心不受外境的任何影响,也就是所谓“于念而无念”。“无相”不是说不要与外界接触,而是在与外界的接触时不产生任何表象,以保持本心的虚空寂静,也就是所谓“于相而离相”。“无住”就是不执着,也就是说心不执着在外境上,对任何事物都不思念和留恋它的形色声味。
  由此可见,六祖强调所要破的那个执,并非是要芸芸众生放弃所有,不缘取外境的含义,也并不是说,任何的一个动念就是“执”。在这里,笔者认为,六祖所说的“破执”中的“执”,不妨将其进一步地延伸为“误执”、“妄执”更好。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所要破的那个“执”是一种“误”、一种“妄”,而不是对于修行中的任何事意念。换句话来说,当一种“执”发展到“误”或者“妄”的状态时,就必须要破除,才能够明心明智。
  不禁由此想起“磨砖成镜”的典故来。唐朝马祖道一和尚常习坐禅,未能悟道。南岳怀让禅师问他:“大德坐禅图什么?”回答说:“图作佛”。怀让即取一砖在他庵前石上磨,道一问磨砖做什么?怀让回答“磨作镜”,道一奇怪道:“磨砖岂得成镜?”怀让反问;“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接着怀让开导道一说:“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是打车对还是打牛对?你是学坐禅,还是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一番话使道一如梦初醒,于是他拜怀让为师,以后逐成禅宗史上一位著名的禅师。这个小典故中,我们要说,坐禅本身是没有错的,但是如果试图一味靠这种方式来悟道成佛,那坐禅就成了那块砖,是怎么磨也无法成镜的,“砖”就是一种“妄”、一种“误”。六祖思想中所要破除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执”。
  再举一例,如佛家对于财富的态度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佛家从来都没有一味地否认财富,抗拒财富,佛教认为拥有净财是必要的,因为净财不但是维持生计的基本条件,同时还能利益社会、造福人类、普渡众生。因此对于财富的正常需求和正当索取并不属于需要被破除的那种“执”。但是一旦人对于财富的欲望过分膨胀,视其为一生追逐的目标,不择手段,不善使用,佛教对此有用“刀刃舐蜜”这个词来形容,比喻这样的行为犹如舔舐刀刃上的蜂蜜一般危险。由此可见,如果对财富过度贪恋也是一种“妄执”,那也是人生需要破除的。
  如此看来,又让我联想到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中庸》有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见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了,执若是过了头就是“妄”就是“误”,“破执”如果过了头,那么也又沦为一种“妄”、一种“误”,这里有一个“度”字。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禅宗与儒家思想也有着共通之处。
  执与破执从佛理—卜讲,对真如圣谛必须要执,对虚假的“遍计所执”则必须要破,执真才能破假,破假才能入真,二者又是一种辩证转化、相辅相成的关系。当然,真正达到大智慧者,看空而又不执空,即使对真如本性也是持“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空寂观念。
  四、现世意义
  佛教最初是作为一种人生哲学的存在,经过历史的发展,形成了各种复杂的体系,然而,六祖思想中“执”与“破执”的思想对于现世仍具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对于如今人们的生活还是具有非常好的启示和引导作用。
  1.人生需要有“执”所在。
  这里所说的“执’’就如上文中所探讨的六祖思想中的“执”一般,是一种对于心中目标和信念坚定不移的执着态度。如今社会,物质飞速发展,处于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仿佛跻身于滚滚洪流之中,是出淤泥而不染,还是随波如流,的确对很多人而言是种考验。坚守自己的原则,守住自己的底线,这需要一种“执”的精神。对于这一点如若没有一点“执”,那么怕是会像墙头草一般,随风倒。或是经不起一点教唆或者诱惑就同流合污。人生在世,品性为先,如若没有这点“执”,怕也是件相当可悲的事吧。
  不禁让我想起郑板桥先生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如果没有一点“执”,郑板桥先生又要如何坚定“咬定不放松”的信念,又如何拥有“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胸怀呢?
  在当今社会,无论在哪个方面,都需要一点“执”,在为目标所奋斗的过程中,总是会遇见各种阻碍,正是这种精神让我们继续地为之奋斗,勇往直前。
  2.人生亦需要“破执”.
  人生需要有“执”,同样也需要有“破执”。“破执”不但是求佛之人必须做的事,也是我们这些世俗中人需要有的一种思想。“破执”是告诉我们,不要被表象、假象蒙蔽,不要执念,不要过。佛家讲究缘分,俗话说“佛渡有缘人”,从不强求。人生在世,未必万事顺心,必然有不如意之处,如何自处,如何对待是每个人的毕生课题。一旦“执”偏离了轨道,那就成了“妄”,成了“误”,就必须要破之。一如求财,就如前文中提及的,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对于财富的追求,本身并没有什么错,只要取之有道,用之有道,那是件好事,然而,一旦视之为人生根本,贪而无厌,不择手段,用不义之财做不义之事,那对财富的追慕就成了一种“误执”。有过不少人因为贪图富贵,不惜倾家荡产投之于股市,结果却是血本无归,闹得要家破人亡,这种只看到聚敛钱财能够贪图富贵享乐的表象,错将财富当作人生全部的态度,就是一种“误执”。再如求爱,你侬我侬,忒煞情多。爱情本是一件让人幸福的事,然而,也有人求偶不成,无法自拔,终日闷闷不乐,郁郁寡欢,最后为情轻生,这种过度执着于爱情的态度又是一种“妄执”。这样的“执”都是万万要不得的。财富、情感、地位、权利等等,都是人生的各种欲念。在世俗中生活,欲的本身是没有错的,然而,当欲盖住了慧眼,看不见了真谛,那就成了误。而当欲大过了头,那就成了贪。一贪,又必成妄念。这种造就误与妄的欲念是我们需要破除的东西。
  所谓“执”与“破执”,关键在于要分清真、假、虚、实,即使是面对生活中的一个现象,一种境遇,我们都需要去看清它的真谛,不能只看事情的表面,执着于事物的表象,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如若看不清这些,就会堕入深深的迷雾之中。就如身处春风得意的境遇,能否看淡这种境遇,知足长乐,避免得意忘形;而在困顿的时候又不钻牛角尖,能有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那种豁然。执于那种平常心,破执于单纯的事物假象。只有这样,才可能心平静气地生活,感悟人生种种。当然此话说说轻巧,真要身体力行,付诸实践,也绝非易事。如何不执着于人生的境遇,而执着于对人生真谛的追求,笑看人生沉浮跌宕,把握“执”与“破执”,只怕,不是旁人用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教得会的,而那所谓“看空不执空”的高深境界,更是每个人需要靠自己用一生去学习,去感悟的东西。
  小结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几部分的叙述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六祖思想中,“执”与“破执”这对范畴并非是自相矛盾的存在,他们对于佛学,对于人生都有着各自的深层含义。通过对于两者思想的探讨,我们也能够发现,六祖思想所具有的深层含义,以及在现世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六祖思想在如今这个繁复复杂的社会中,对于净化心灵,保持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都有着非常好的启示和引导作用。因此,弘扬六祖文化,将其思想保留下来,发扬光大,对于后人而言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