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关于佛教和佛教的传播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黄建东 雷炳恩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关于佛教和佛教的传播
  黄建东 雷炳恩
  一、佛教的产生及发展阶段
  佛教产生和流传于南亚次大陆。创始人是悉达多,乔答摩,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者”,简称佛陀(觉者乙
  (一)佛教发展阶段
  大致可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原始佛教 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相继传承时期的佛教。约为公元前6-前5世纪。佛陀的说教最初是口传的,为了便于记忆,采取偈颂的形式,后来编集为由经、律、论组成的”三藏”。佛陀在世时反对婆罗门教四种姓的不平等制度,因此,在他所创立的僧团中允许各个种姓和贱民参加。部派佛教 在佛陀逝世的100年后,佛教内部由于对戒律和教义看法的不同,开始分裂。先后形成了许多部派,最初分裂为大众部和上座部,以后又从两个根本部中分裂为十八部。大乘佛教 在部派佛教流行时期,大乘的思想在南印度已开始产生和传播。当时在家佛教徒中流行着对安置佛陀舍利的佛塔崇拜,从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团——菩萨众参加这些教团的有出家的导师(僧侣)和在家的支持者(俗人)。他们编辑了阐述大乘思想和实践的经籍,最初为般若系经典,以后又有(妙法莲华经)、 (维摩经》、《华严经》和《无量寿经)等出现。密教 公元6-7世纪,印度教在当时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中逐渐取得了占优势的地位,印度教在理论上得到重大发展而空前地盛行。佛教在这种社会潮流影响下开始吸收婆罗门教的某些教义和印度民间信仰而逐步密教化,在南印度和德干高原以及东印度出现了金刚乘和易行乘等。其主要经典为《大日经》、 《金刚顶经》等。主张修“三密”,即手结印契(身密)、口诵真言(语密)和心作观想(意密)。三密相应,即身成佛。
  (二)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 “八正道”等,被称为释迦的基本教法,其核心内容是讲现实世界的苦难和解决苦难的方法。,,“四谛”就是苦、集、灭、道。“苦谛”就是要人们把现世看成是困苦的,人生充满着苦。 “集谛”就是要人们把上述苦恼产生的原因,看成是起源于本能的欲望,这些欲望为色(视觉引起的欲望)、声(听觉引起的欲望)、吞(嗅觉引起的欲望)、味(味觉引起的欲望)、触(触觉引起的欲望),总称为“五欲”。 “灭谛”就是要人们相信苦恼的根源——“五欲”是可以完全消除的,因此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解脱”而成佛。“道谛”就是要人们相信有一条可以使人解脱的途径。 “八正道”又叫“八圣道”,包括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即要求人们按照佛教的教义来观察、思考、说话、行动和生活。
  佛教把自己的基本教义归结为三条,即: “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涅架寂静”,就是说必须承认世界是无常的、要毁灭的;一切事物和存在都是不实在的、虚幻的;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永远的安静的境界。佛教用这三条来鉴别经籍的真伪,不符合三条的一律判为“外道”,故名“三法印”。
  (三)佛事活动和节日
  主要有忏法、盂兰盆会等。半月布萨之制,在汉族地区早巳形成习惯,每逢朔望之日,聚集礼佛、供养、诵经。佛陀诞辰、成道日、涅架日皆为佛教重要节日,其中以佛陀诞生日最为重要。此外,观音和地藏王菩萨在汉族地区民间信仰颇盛,每逢传说中两菩萨的诞辰等节日,亦多举行佛事活动。
  佛诞:即释迦牟尼诞生日,由于说法不一,世界各国佛诞日期也不相同,中国汉族地区和日本均以年历四月初八为佛诞;蒙、藏族地区为四月十五日;傣族地区为清明节后十天。依据佛教说法,释迦诞生时,有龙喷出吞雨浴其身。因此,佛诞时佛教徒要以香水灌洗释迦佛像,称为浴佛。
  佛涅鬃日:即释迦逝世的日子,一般在农历二月十五日。但对释迦死的年代,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相差近百年,因此佛纪(释迦死年为元年)亦相差近百年。
  佛成道日:即释迦在菩提树下悟道的日子,一般在农历十二月初八。
  世界佛陀日:东南亚一些佛教国家把佛诞、成道、涅槃三个节日合并起来,称作”维莎迦日”。时间是五月中旬的月圆日,1954年在缅甸仰光召开的世界佛教联谊会第三次大会规定为“世界佛陀日”。在东南亚一些佛教国家这是一个全国性传统节日,举行规模很大的庆祝活动。
  观音的纪念日:在中国主要有三个:农历二月十九为观音菩萨诞生日;农历六月十九为观音菩萨成道日;农历九月十九为观音菩萨出家日。
  二、佛教在我国的传播筒况
  公元前1世纪,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经过长期传播发展,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是佛教传入西藏后,与本地原始宗教本教黑教相融合而形成的佛教流派,在体系上属大乘佛教,其特点鲜明,独步于世界宗教之林。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教),10世纪后半期形成,13世纪中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传佛教。藏传佛教的各派,较大的有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藏传佛教奉行说一切有部戒律,各派对大乘菩萨戒及密宗根本戒等也都通行。格鲁派后来曾形成政教合一制度,以教统政,大寺院中的僧职亦可起官职作用。在格鲁派中,班禅为无量光佛化身,达赖为观音化身,为最大活佛。其他活佛也都享有不同的政治、经济和宗教上的特殊地位,有各自的喇让(馆舍)和执事人员。西藏僧人才的学制和学位在格鲁派中有严格规定。
  汉传佛教 传入中国汉族地区的佛教,经过长期的经典传译、讲习、融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各种学派和宗派。主要有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华严宗、密宗。汉族地区的佛教寺院一般都有住持(方丈)、监院、知客等僧职。唐末禅宗盛行后,逐渐在全国寺院推行改订的{百丈清规),对僧徒诵经的仪式和参禅等活动,作了具体的规定。
  汉传佛教把山西五台山文殊道场、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安徽九华山地藏王道场、四川峨眉山普贤道场说成是四大菩萨成道的地方,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南传佛教 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信仰的佛教,亦即南传的上座部佛教,它和北传的小乘佛教在教义、学说上各具特色,在教义方面也有很多共同的内容。在南传三藏中(小部》的《本行藏)即集录各种波罗蜜行的事迹,承认佛道不与声闻道共,为大乘理论之先河。现在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按其名称可分为润、摆庄、多列、左抵四派。傣族男童达到入学年龄必须出家为僧,在寺院中学习文化知识,接近成年时再还俗。个别被认为优秀的,可继续留寺深造,并按僧阶逐步升为正式僧侣。
  三、佛教在福建传播筒况
  (一)佛教在福建的传播
  佛教入闽在三国的吴晋之际,至梁代呈迅速发展之势。五代,王潮、王审知兄弟统治福建时期,大建寺塔,大兴佛教,共添建寺院517座。王审知本人是福州涌泉寺、雪峰崇圣寺、福州开元寺的大护法。其中他为福州开元寺铸一尊金铜佛像,丈六高,又铸二尊菩萨像,皆铜胎金饰,并三度于开元寺开戒坛,度僧二万({三山志寺观))。王氏热心佛教,原因是想借助佛教安定人心,并为本身祈求福报,中原随王氏来闽人士多受佛教影响。
  宋代佛教在闽达到全盛,表现为寺院大量发展,据(三山志)载,庆历年间,仅福州地区佛寺达1625座;大量刻经,如福州开元寺刻就《毗卢藏);士大夫与佛教关系密切。福州太守谢泌曾赋诗日: “湖田种稻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闽南一带有”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之说,可见宋代福建佛教之盛。明代,福建佛教归于平淡。至清代,有复兴之势。士大夫与佛教界交往亦甚密,如官僚李馥、孟超然,诗人黄任经常与涌泉寺僧为友,林则徐公余手书(金刚经)为日课,闽浙总督左宗棠曾买牛于福州鼓山涌泉寺放生等。一批名僧尊宿在福建弘法,如虚云、圆瑛、弘一、太虚等。圆瑛法师曾任福州涌泉寺、雪峰崇圣寺、北峰林阳寺、泉州开元寺住持;太虚法师住持厦门南普陀寺,创闽南佛学院;弘一法师弘律于闽南,影。向深远,也是佛教兴盛的佐证。
  (二)当代福建佛教略述
  福建省现有省级佛教协会组织一个,即福建省佛教协会,设区市级佛教协会9个,县(市)级佛教协会58个,有寺院4311座,已正式登记的2426座,其中14座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汉族地区第一批重点寺院,它们是:福州鼓山涌泉寺、怡山西禅寺、瑞峰林阳寺,金鸡山地藏寺,闽侯雪峰崇圣寺,福清黄檗山万福寺,宁德支提山华藏寺,莆田广化寺,梅峰光孝寺、囊山慈寿寺,厦门南普陀寺,泉州开元寺,安海龙山寺,漳州南山寺。福州、宁德、莆田、厦门、泉州地区佛教较为兴旺。现开办有福建佛学院、闽南佛学院两所。福建佛学院创办于1983年,男众部设在莆田广化寺,女众部设在福州崇福寺。现任院长为学诚法师。闽南佛学院创办于1925年,文革期间停办,1984年复办,现任院长为圣辉法师。男众部设在南普陀寺,女众部设在紫竹林寺。福建闽南佛教还有一些特点,即曾为弘一法师称赞的“梵行清信女”,她们蓄发,但素食、独身。
  四、汉传佛教常用语解释
  佛:佛不是神。他是公元前6世纪时代的人,名为悉达多,姓是乔答摩。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佛”是”佛陀”的简称, ”如来”是“佛陀”的异名。法:佛教把一切事物都叫做“法”。佛经中常见到的“一切法”、 “诸法”字样,就是“一切事物”或“宇宙万物”的意思。和尚:出自梵文,汉地读成“和尚”,它的意思就是”师”。和尚本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的也可以称和尚。但是后来习俗上这个字被用作对一般出家人的称呼,而且一般当作是男众专用的名词,这是和原来的宇义不同的。三宝:即佛宝、法宝、僧宝。归依(皈依):意思是身心归向它、依靠它。归依三宝的人是佛教徒。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出家在家弟子共持的戒。转法轮: “轮”是印度古代战争中的一种武器,它的形状像个轮子。印度古代有一种传说,征服四方的大王叫做转轮王,他出生的时候,空中自然出现此轮,预示他的前途无敌。这里以轮来比喻佛所说的法。佛的法轮出现于世,一切不正确的见解、不善的法都破碎无余,所以把说法叫做转法轮。现世音菩萨:简称“观音菩萨”,又称作”观自在菩萨“,是一位大慈大悲的法身大士,智慧深广,能照见”五蕴”——色、受、想、行、识,能度脱自己的一切苦厄,也能将正在苦厄中的众生救度出来。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二应身,常因时代环境、风土人情、知识习惯、众生类别的不同,相应的显现各种身份的形象。过午不食:按照佛制,比丘僧人午后不吃食物。最严格的只喝白水,连牛奶、茶、椰子水都不喝。但一般的僧人午后可以喝茶、汽水、果汁。合掌:又叫合十,是佛教徒的一种礼节,本意就是致意。僧人之间合十致意,俗人居士合掌礼拜法师。山门:寺院的外门俗称山门,其实正式的名称应叫“三门”,它象征着“三解脱门” (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意思。开光:又叫做开眼,即佛像落咸后,举行仪式以供奉之。大雄宝殿:是佛寺主殿,主要供奉释迦牟尼。一般寺院供“三世佛”——中间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左边是东方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琉璃光如来,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也有的寺院供奉西方三圣像——中间是阿弥陀佛,两旁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方丈:就是住持,也就是丛林的负责人。方丈的来历是:从前有位道德高超的维摩诘居士,他所住的寝室,四方面各长一丈,也就是面积只有一平方丈, 因有“丈室”名流到后世。两序:大寺院中将执事僧分成东、西两序。东序以练达世事者担任,主要负责寺内杂务,有都寺、监院、副寺、维那、典座、直岁六职。西序则以精通礼仪者担任,有首座、书记、知藏、知客、知浴、知殿(香灯)六职。监院:俗称为当家师,仅次于方丈的地位,是僧众选举出来的。凡是寺内一切事务都由他筹划管理。斋堂:相当于食堂。这类”斋堂”在佛住世的时候是没有的,当时实行的是“乞食制”,只许吃乞求来的食物,叫做“正命食”。佛教里常说的“衣钵相传”, ,钵”就是为托钵乞食之用的。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为适应我国国情,才将传统的乞食制改由佛教信徒们自愿向寺院僧宝供养财物,于是就成为现在的“斋堂”供斋的形式了。放生池:佛教徒是本着”众生平等”的慈护之心,提倡不杀生,提倡放生。放生池一般设在寺院的三门口或大殿前。
  (作者工作单位为福建省民族宗教厅)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