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关于“谤佛者是谁”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方然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关于“谤佛者是谁”
  方然
  “中佛”在上一期刊载了钟庆吉先生“谤佛者是谁?”一文后,据悉各方均有强烈的反应。“中佛”曾在该文之按语中说:“他的观点虽然不能代表本刊的立场;但是,基于容忍和爱护异见的理由,我人乐意刊登他的大作。”西谚也常有这么一句话:“你的话我一句也不赞成,但我乐意倾听你的陈述。”此一“能容乃大”,“可大可久”之精神,实为“中佛”之大怀抱大担当。笔者已倾听了钟先生之陈述,我希望亦有机会表明笔者个人不同之看法。
  谤文系钟先生与“某学人”之“对白”。“某学人”“素食近二十年,参加打佛七十二次,每日睡前与起床后各打坐一小时…做早晚课十五年未间断。”除此而外,佛教经论也“看了十五年”。可知其解、行都非常精进。但其“结论是:释迦佛没有比其他宗教教主或哲学高…而佛学中漏洞之多,也不比他们少……”
  我们须知,佛教之悟证,是要经过三阿僧只纫,六度万行才能为功的;“某学人”仅学佛二十年,竞要即身而悟,其可得乎¨而且,“看了十五年”之佛教经论,连印顺导师之“中观今论”都不知道,竟说“…佛教之漏洞也不比他们少…他们掉进的黑洞,佛照常掉进去,这不可原谅,我也无法容忍!”这岂非是轻率、独断、谤佛!
  因此,钟先生“亟想挽回他、更想救他,”就借给他一本“中观今论”·“某学人”拿回去“看过半夜不忍释手…直看到早晨三点钟整个看完,直可谓解开观念死结,打通思想命脉。”钟先生认为“这一类书……只此一本,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证’出来的。”
  “某学人”闲经论十几年所见均是“黑洞”,一读“中观今论”即能“打通思想命脉”,能触“机”而悟,或有可能。但该论系根据中论,而祖述佛陀之缘起思想,“某学人”尚默而不察,仅一日卒读中观今论,竟能“打通思想命脉”其可得乎?且钟先生认为“这一类书只此一本”,我们想,连印顺导师本人就不会同意。 因为这并不是他“唯一的”,或“代表”作。如然,又置龙树菩萨典佛陀于何地?这岂非又是轻率、独断、谤佛!
  钟先生说:“握住一个大原则:一切法缘起无自性(故)空。顺此即佛法,违此即外道。”可是又说:“那佛经根本没有真与假—假是对真而言的,既然没有真,那有假?但如指佛法,那就有真假可言。”如果,经论没有真假,又如何能“握住一个大原则”?须知“一切法缘起无自性(故)空”是从经论中才能获知佛陀的教义。尤有进者,如从胜义谛讲,佛法是一味的,才是没有真假的。如说“一切法缘起无自性(故)空”有真、有假,实是昧于佛学常识。如从俗谛立场讲,,八万四千法门皆为假法。钟先生不察,直将二者加以颠倒,岂非又是轻率、独断、谤佛!· 钟先生与“某学人”之“对白”中,是扬中观,而抑真常、唯识、与密教、尤其是藏密。如前所述,既然钟先生否定了佛经之真假,从而亦不知缘起性空为佛陀之本怀,如然又以何标准来扬中观而抑真常、唯识、与密教,尤其是藏密?而且,贬抑之文诃竟用“细菌的温床”,“暗杀”、“狞狰”、“狼狈为好”、等世俗间恶意中伤名词,尤其更说:“我很难想像他(佛陀)脱了裤子…我的教主怎么会这样…绝不可以谤佛!”岂非更是轻率、独断、谤佛?莫此为甚!
  钟先生;与“某学人”实在是疏于佛教史之了解:佛教思想之变迁也正同一股学术思想一样,冤不了思想史、民俗与时代背景的。
  就思想史而论:佛陀是反“梵我”而倡无我的,正方法上佛陀是不论形上学的。但当佛陀圆寂以后,诸弟子为了思慕佛陀,故有诺佛思想。学佛是为成佛为究竟的,如无“我”又是谁去成佛?佛敌在印度只是印度文化之一支,并非其主流,主流常影响旁支,以后部派佛教遂有各种“我”之思想,乃至唯识,真常思想等,这一贴是出自卫敔,以对抗传统之“梵我”;二则也是思想之回流作用。宗教理论发扬到了一极限,即会重视宗教实践,如印度之密、中国之禅即是如此的。总之,佛教各宗派之祖师都是在卫教、发扬教义,而结集经论,何谤佛之有?
  就民俗而论:印度之密教是与印度弥漫沙实践学派之回归与认同;有些藏密则是与西藏一妻多夫制去回归与认同了。所谓“双修法”在西藏是被容忍的,但实践于内陆则被视为邪门。凶此,同廷一味佛法,到了各国就成了各国特有的佛教。所以我们不难了解,佛陀游化各地,应机说法自亦不同。我们须知,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假法,以显一味佛法。父何谤佛之有?
  就时代背景而言:在古印度有婆罗门教祭司之独断,才有耆那教、佛教之产生。由于部派佛教之分立,才有中观起而重整原始佛陀之教义。而真常与唯识则正统一有关部派佛教思想,以抵御卷土重来之婆罗门教。最后,中观思想与真常思想回归到了印度主流之吠檀多哲学;密宗回归到弥漫沙;唯识独受吠檀多苫苦地鞑伐,已如游丝半缕,所以才有大法东来。在时代中流转的佛法也是现象的,也有兴衰变化,又何谤佛之右?
  佛陀的教义传递之今,自然是一种思想史,思想史有如生命,父传子,子传孙。父、子、孙不足同一的,但子孙的生命则是来自父辈,那是共同一味的。
  总之,“谤文”如果在遣词上不要轻薄、漫骂!在态度上能庄重自持;承认佛教经论也有真实性,来拣择原始佛教教义,仍然是有其价值的。笔者毫不怀疑钟先生与“某学人”为虔诚的佛教徒,笔者也不曾认为“谤文”有意谤佛。然本于悲智双运之精神,笔者不得不指出,基本上由于“谤文”对,佛教思想史、民俗与时代背景疏于认知,茌不谤佛中而无意地谤了佛。
摘自《中国佛教》第26卷第5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