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构建和谐社会佛教应作的贡献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素慧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构建和谐社会佛教应作的贡献
  石经寺素慧
  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和谐发展的文明标志。它包括政治与经济、精神与文化、人文与自然生态等方面协调和谐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宗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而佛教追求佛国净土的教义更是其中的动因。
  什么是和谐社会?胡锦涛主席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要构建和谐社会,发展是中心;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道德是基础,佛教的平等心、平常心,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等精神,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良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先驱。
  佛教详尽剖析宇宙人生的实质,是在使人对人生获得正确地认识,离苦得乐,实现人生真正价值。当今社会处于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物质生活的丰富,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的刺激了人们压抑已久的种种欲求,人类成为欲望的奴隶,因此如何构画人生事业宏图,怎样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传统文化的佛教,应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一、以因果理念来达到人性自律、以实现社会和谐
  新世纪的佛教,要让人们明确生活的目标,激发人们心灵深处的道德自律理念,提升人的自主感,增强人类生命的价值观,须弘扬佛法中的“因果定律”等基本教义。因果是人类道德观与价值观的基础,它有两大重要特点:一是强调“业感”,否定有神鬼等外在的主宰或执行者,即我们今天所做之因,将成为我们未来必受之果,没有任何外在的力量可以主宰。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同宗教有其共同之处,其理由是非常明确的,凡是彻底深信因果律的普遍作用的人,对于那些由神的力量来干预事件进程的观念,是片刻也不能容忍的”。作为佛教之根本的“缘起法则”与作为科学之基础的“因果律”在排除神力干预,确立客观性原则上,是完全一致的。二是强调“业报”的自作自受,否定他人代为受报的这一学说,把人的遭遇和命运的主动权交到了人们自己手中,从而把人引向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人生道德实践中去;比如对永超苦海的极乐世界的向往,表现出对人生永恒幸福的一种追求行为,强调通过人的自身努力来实现美好人生的理念,其中蕴含着以身作则、劝人向善、积极进取的精神,这正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理论基础,它对改善社会风气、增进社会和谐等方面都有极大促进作用。所以我们不但对此生此世负责,还必须对自己未来的生命负责,不断反省自我、提升自我,树立自尊、自律、自觉的思想,消除人自身的弱点,自利利他,建立和谐完善的人生。
  二、以三学除三毒、来化解心灵上烦恼、改善社会环境、以实现社会和谐
  贪、嗔、痴三毒是人类一切烦恼的根源,三毒炽盛之人,为物所役、受欲之牵,缺乏自律性。因为人类的贪婪,对大自然无节制的索取、我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面临枯竭,生态平衡与环境遭到巨大破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成为我们的奢望;因为嗔恚,在解决有争端的问题时,往往诉诸武力,使得今天的人们,时时处在战争的阴影下,偏离了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佛教把三毒视为人生痛苦的根源,常用佛教的不执着贪欲来调整心态,超然处世有利于人类正确对待人生和事物的一个途径。佛教一方面指出问题的根源,一方面又提出对治的方法,强调以戒定慧三学来消除三毒,以戒除贪欲、以定定心神、以慧破愚痴,只有彻底消除,贪、嗔、痴三毒,净化人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佛教认为,从善待一草一木做起,进而扩展到世间一切生灵,及我们人类自身,使世间万物达到和谐有序。
  三、以五戒完善自我、以六度四摄化度苍生、以实现社会和谐
  严持五戒,不仅是佛教徒的戒条,更是我们做人之根本,其本质与儒家五德名殊质同。不杀生,仁也;不偷盗,义也;不邪淫,礼也;不妄语,信也;不饮酒,智也。五戒作为一切戒规的缩影,是作诚信之人的基础,它从思想、语言、行为三个方面确立了人的道德准则,提倡的是普遍的社会公德,它是平等慈悲的具体体现,不但能增强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道德素质,还有利于社会稳定,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四摄”与“六度”,是解脱烦恼的方法。如布施度贪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嗔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它将个人修持为中心,以及扩展为面对社会群体,化度一切生灵,净化社会、消除恶念,令社会安定繁荣。它充分反映了佛教自利利他、平等慈悲的理念,是我们待人接物,和谐相处的原则。正所谓“正其义而不蒙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故五戒不可不持,诚能行此,自会转迷为悟,转识成智,则起净化人心之功,人人幸福、社会安宁、国泰民安,奠定和谐社会之基础。
  四、以弘扬佛教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以实现社会和谐
  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之一。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历史悠久,自东汉传入中国,经历代高僧大德、各帝王将相、饱学之士的倡导,佛教已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在哲学、艺术、医学等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激荡,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佛教文化,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增强了人与人之间、人与国家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理念,更是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因素。今天佛教文化已传遍世界,成为了国际间文化交流的桥梁与纽带。
  溯源考据,自东汉佛教传入。盛于隋唐,历经宋、明、清而不衰。均有盛事巅峰,如唐朝来成都受戒的玄奘法师,为佛教及中国文化作出了具大贡献。宋朝的圆悟克勤国师,不但振兴了佛教,还为辅政、安邦有所作为。明朝的楚山绍琦禅师,不但学识渊博,在实修上有很深的证悟,他提倡的禅净双修,至今尤盛,更有法嗣遍天下的美誉。当代宗师能海上师,为谋求成都和平解放献计献策,也是开辟汉藏佛教文化交流的先贤者。以上诸师均是昌导人间佛教的前辈,也是佛教为构建社会和谐之典范,为我辈所景仰,应效法而承传之。
  新世纪的芸芸众生久旱的心灵,渴望着佛法清凉智慧的浇灌,以它丰富的智慧和道德资源、严密细致的实践方法和慈悲济世的博爱精神,融汇新知,弥合科技人文,整合人类文化,参与全球文化建设,化解时代文化危机。以其广大圆满的生命理论去交汇融摄,参与人类未来文化发展的伟业而成其“全体大用”。佛教所倡导的人间佛教的思想,不仅从全局上讲,适应每个时代,而且从细微处关爱社会、关爱人生。正如赵朴老所说:“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是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群生,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一崇高事业而努力奉献”。我们坚信以人文关怀为主的佛教,在构建和谐成都的今天,能作出更大的贡献!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