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福州泗洲文佛信仰初探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林晓君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福州泗洲文佛信仰初探
  林晓君
  泗洲(州)文佛,又称僧伽、泗洲大圣、泗洲佛等。泗洲,为古地名,在今安徽省,泗洲文佛之信仰始于唐代,其原型是唐时僧人释僧伽。
  一、泗洲文佛信仰的源流
  释僧伽,不明其国籍姓氏,30岁从西域来。唐高宗时曾到长安、洛阳一带化缘,后南游江淮。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696-697年)曾驻锡楚州龙兴寺,后至临淮,借宿山阳令贺跋玄济家,掘地得普照王佛一尊,多有神迹。唐景龙二年(708年),唐中宗将其迎入内道场,尊为国师,赐寺名“普光王寺”。景龙四年(710年),大师染疾,住大荐福寺。三月二日坐化,寿八十三。帝下令送归泗洲普光王寺,塑身建塔,人皆称其为观音大士化身。
  对泗洲僧伽,历代皇帝多有封谥。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舍绢三百匹,杂彩千段,金澡罐,皇太子衣一袭,令写貌入内供养。”唐咸通年间(860-873年),赐号:证圣大师”。五代后周显德二年至六年(955-95g年),周世宗取泗洲后钦命天下:“凡造精庐,必立僧伽真相。”榜日:“大圣僧伽和尚”。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始,屡遣内侍卫往泗洲修建僧伽大师塔。雍熙元年(984年),加谥“大圣”,封号“大圣文佛”。元明清三代,仍有皇室陆续重修泗洲僧伽塔。
  僧伽至五代后周时为全国所崇奉,其主要职能有:祈雨、护航、、降妖、平乱、治病等。将这样一位僧侣神圣化,正是唐宋之际时代的需求。其后历代许多名人都非常关注泗洲僧伽信仰,有为其撰写祭祀斋文者,亦有为其立传者,如韩愈、苏轼、李纲、赵孟頫诸人,都不同程度推动了僧伽信仰的传播。然而僧伽信仰得以传播久远,实赖有百姓虔诚信奉而得以扎根民间,流传至今,其间产生了大量的民间故事与神异传说,如赞宁在《宋高僧传》详细记录僧伽神迹;{泗州大圣明觉普照国师传》(明朝李元嗣刻本)收集了大士生存、灭后应化灵异事迹共36则;《夷坚志》中有多则僧伽应化故事等。此外,还有许多的民间戏剧、歌谣,如元代戏剧《泗洲大圣降水母》、福州评话{南台好风光》等。其信仰分布全国各地,甚至远播日本、韩国。在韩国首都首尔的北汉山上有座僧伽寺,至今仍供奉着高丽显宗时建筑的结跏趺坐的僧伽大师像,受到许多信徒的敬仰。
  二、福州泗洲文佛信仰的历史及现状
  福建自古尚巫,泗洲僧伽崇拜自唐入闽至今,已从佛教僧侣形象,演变成民间俗神,称谓也相应地从“泗洲僧伽大师”变为“泗洲文佛”。泗洲文佛信仰在福建一度盛行不衰。清初周亮工《闽小纪》卷3(僧伽》条云:“福州城内外,凡巷口皆筑小屋,祀泗洲菩萨,人皆未晓其义,或有一二处求筶祈签,往往灵验。”200多年后,施鸿保在《闽杂记》卷5{泗洲文佛)中也记载了福州人笃信泗洲文佛的情况:“福省城中街巷间,多供泗洲文佛,或作小龛,或凿壁为龛。有供像者,有供牌位者,亦有但凿四字壁上以奉者,犹吾乡之奉观音大士也。”现存福建各地方志中均有泗洲文佛信仰的记载。《八闽通志》中也有43座以“泗洲”命名的寺、院、庵等,属于福州的有14座。这些还不包括泗洲山、泗洲岭和大量没有记录在案的小亭、小庙。
  那么,历经数百年沧桑,福州泗洲文佛信仰的现状如何?其主要职能有何变化呢?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调查了16个地方,现举其中最典型的5处如下:
  1.长兴禅寺。位于福州仓山区福建师范大学之后。该寺历史悠久,主祀泗洲文佛,镀金像,自称为福州祖殿。传说此佛在三岔路口成道,乃分辨是非、引人改邪归正的神明,常置于殿前。主要职能是升学、问签。该寺用摔杯的形式分阴阳圣来定签,共27签。古时有听唱曲的求卜方式。听唱曲,也叫听佛卦、听香,即在佛前焚香祝祷,等候在巷口听取路人的只言片语,以卜吉凶。
  2.仓山区连坂路边小庙。也自称福州祖殿,以求签灵验闻名,存在已上千年。各地的泗洲文佛多是从此分灵出去的。庙内壁上有泗洲文佛简历、签谱和许多锦旗。信徒远自厦门、福清、永泰等地。问签卜卦的形式、内容与长兴寺相同。佛像为石刻,配祀为五帝爷中的张、钟二神。
  3.东金寺。位于台江区苍霞洲白龙路。传说有一年大水,一死尸漂入此寺。寺僧将其推出多次无效,说:“你若真是佛,就翻过身来。”死尸果然翻身,后被供于寺内,会长头发和指甲。该死尸的姐姐每月从古田老家来为其打理。日子久了,其姐问:”我老了以后怎么办?”从此,该肉身”泗洲佛”就不长了,后毁于动乱,现为镀金像,配祀为两佛童。佛诞日为农历二月二十日。
  4,巷口小龛。位于台江区南公园路通街,附近有万寿河。据说此佛能保一方平安,有分灵到别处。左侧壁有石刻(喜佑社泗洲文佛起源),出自(神僧传L喜佑社百姓称他为“老泗鼓佛”,且尊为”世界有道之首”,原为石像,因万寿河涨而被;中毁。后照原样重建为彩色画像(地藏菩萨相),配祀为木叉、慧俨。
  5,崇德寺。位于鼓楼区公正农民新村对面,附近有桥渡;此寺为唐代古刹,置于连接京城的古代官道旁。共两尊泗洲文佛像:①寺内彩色木像(地藏菩萨相);②寺外观风亭内原始石像。此像未受破坏,保存至今。从而可推测唐代泗洲佛信仰已经传入闽地。
  以上这些调查仅限于福州市区。另外,长乐、永泰、闽清、罗源、福清等各县(市)也都保存着泗洲文佛信仰。其中,福清石竹山的泗洲大圣为道士形象,主管姻缘,尊为“东方爱神”。
  从现有情况来看,福州地区泗洲文佛分布广泛,仓山、台江、鼓楼、晋安等区都有,常供置于三岔路口,或建凉亭,或立小庙。情况与周、施二人所记相符。只因年代久远,又经“文革”损毁,多为近年来重塑的佛像,其形象与原先定有些许变异,有泗洲僧伽相、地藏菩萨相和普通僧侣相3种。多数没有配祀,或者由信徒自行安排,只有3处保留了原始配祀,即手捧木盒的木叉和执锡的,g俨。泗洲文佛的生日多为农历六月初一(东金寺例外),供奉素食。佛诞日就摆放素食、水果、糖、鲜花等供品,请高僧诵经等等。各地的香火情况不一。长兴寺、东金寺等较大的寺庙香火旺盛,信众很多。而路边小龛就相对冷落了,但也都有信徒管理。
  三、泗洲文佛信仰与福州民俗的交融
  泗洲文佛信仰传入福州后,开始了逐渐本土化的演变过程。从“泗洲僧伽”到“泗洲文佛”,从佛教神僧到民间俗神,从佛教寺院到路边小龛,泗洲文佛信仰已经成了福州民间信仰的一种,逐渐本土化了,这从各种民间传说中可以窥见:
  1.三岔路口成道说。这是最常见的说法。在笔者已作田野调查的16个对象中,有13个都传说泗洲文佛在喧闹嘈杂的三岔路口修炼成佛,专治歪门邪道,保佑一方平安,俨然成了一境之主,因此深受境内百姓崇拜。福州巷口繁杂,除了著名的三坊七巷外,各区都遍布着稠密的小巷。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极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为非作歹的场所。在三岔路口安置泗洲文佛神龛,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安抚居民的恐惧心理。
  2,肉身说。东金寺,过去名为白龙社或白龙庵,主祀“老四佛”。福州评话序头《南台好风光》中讲到:“泗洲佛得道白龙社,古迹两口眼镜池。”指的就是现在东金寺的老四佛。其肉身不朽的奇异传说为福州民间所特有,也吸引了一批信众。
  3.榕树说。这是本土化特征的最直接体现。福州城乡多榕树,有‘棺城”之美誉。泗洲文佛的神龛多设置在榕树上。每月初一、十五日,妇女们都来焚香膜拜。据说古时候有一泗洲人来福州为官,因病祈求泗洲文佛,忽见榕树现一道光,其病竟愈,以为泗洲文佛庇佑,遂在榕树上置一小龛供奉,因而相沿成俗。
  此外,还有替人顶罪、治病救人等民间故事。
  以上这些都深刻地反映出泗洲文佛信仰与福州民风民俗交融的事实。本土化也影响到泗洲文佛职能的转变,从护航普度、祈雨、降妖,到惩奸除恶、保一方平安、促姻缘、助升学、治病救人,甚至还能够通过签卦、听唱曲,为人指点迷津。比如连坂小庙就是专门替人解签卜卦的,而长兴寺等地泗洲文佛的“听唱曲”,也是巷口特殊地理位置衍生出的新职能。这些表明福州民间迷信因素也渗入了泗洲文佛的信仰当中。
  综上所述,福州泗洲文佛信仰可追溯到唐宋之际。泗洲僧伽从最初的佛教神僧演变为民间俗神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与福州地理环境、社会状况、民俗文化相融合而逐渐形成的。这一本土化的过程,使得泗洲文佛信仰成为了福州的民间信仰之一。
  ”文革”浩劫使大量的泗洲文佛石像被损毁,与明清的盛况相比,如今的数量、香火已大不如从前,其信仰也随之衰落。此外,仅存的部分石像,如观风亭内的泗洲佛像,历史悠久,是十分珍贵的文物,妥善保存它们,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作者为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研究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