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福建佛教发展概貌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陈飞宝 邱林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福建佛教发展概貌
  陈飞宝 邱林华
  福建佛教的发展在全国有着非常突出的地位,历史悠久、寺庙众多、香火鼎盛和佛徒的虔诚、佛学教育的发达、与海外的关系密切,在内地均实属罕见。
  福建佛教历史与全国佛教史有其一致性,但因处于各朝代的边缘省份,历史、经济、地理(东南沿海中心地带)等多种因素,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尤其是福建佛教的发展与台湾佛教的密切佛缘关系,是其他省份都无法比拟的,所以福建佛教在中国佛教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具体来说可分为早期发展、隋唐宋鼎盛、元明清中兴和近代振兴等几个历史发展阶段。
  一、早期福建佛教的发展
  福建佛教始自东汉,由官员兴建,据清代泉州人蔡永蒹(西山杂志)记载,东汉永平十年(67年),楚王刘英派大中大夫沙世坚入闽,为畲家人建三天竺庵即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于晋江一带。西晋太康年间福建兴造佛教寺院6座,分布在今日的建瓯、建阳、福州、南安等闽北、闽东、闽南地区。
  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迅速发展,江南一带寺院众多,“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形象地反映出当时江南佛寺的盛况。福建由于经济开发较为迟缓,这时期史载的寺院数目不是很多。但后因直接受齐、梁、陈各小朝廷佛教政策的支配与富户支持,许多民间人士舍宅为寺,据</\闽通志)和(三山志)记述,当时所建寺院多达60余座,分布在今日以福州为中心的霞浦至莆田的沿海一带,约占现查史料统计中的93%。其余多在福建内陆建溪、富屯溪、沙溪的闽北交通要道,形成福建佛教以沿海为重心的历史格局。
  就其佛学而言,东晋以般若学为主;到南北朝,出现毗昙、成实、三论、涅架地论、摄论诸学派,已在福建流传。并且此时佛教已出现由闽中向闽北、闽东传播的趋势。
  二、隋唐宋朝的鼎盛时期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魏晋南北朝300年的发展,到隋朝臻于成熟,其标志是吸取中国诸家学说,儒、释、道结合,形成具中国式的佛教宗派。包括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净土宗、律宗、密宗和禅宗。各宗派多有比较稳定的传法寺院、相对独立的学说、公认的法嗣传承宗律,在社会上拥有一定信徒。隋代福建佛教发展及其佛学的传播与中原一致,新建的一批佛寺有:香林寺、清潭寺、双林寺、龙卧院、仁寿寺、玉泉寺、西林寺、龙华寺、龙山寺、思惠寺、梅山寺、黄佛寺等12座,位于以福州为中心的闽东和泉州为中心的闽南,有的由小庵堂扩大升为寺,如莆田金仙院升寺。唐代多数帝王自觉扶植佛教,唐太宗襄助玄奘译经,武则天诏令:释教宜在道法之上,缁服处黄冠之前”,抬高佛教在儒、释、道三教中的地位,自树崇佛形象。福建佛教由此进入巅峰时期,其特点是兴建寺院、历史上名刹多在此时建成,确立丛林制度,佛教各宗派林立,佛教中国化成熟并具福建自己的特色。福建佛寺新建与全国佛教宗派新兴、传入密切关联,既有整体性联系,又具独立性和地方特色。
  福建虽然远离唐朝政治中心,但因泉州跟海外的“丝绸之路”关系,沿海经济发达,佛教处于盛世。福建寺院规模宏伟、富丽堂皇,如福州的鼓山涌泉寺、怡山西禅寺、雪峰崇圣寺、瑞峰林阳寺、象峰崇福寺被称为”五大丛林”。各丛林有大寺及大小庵堂、岩洞和许多名胜古迹。各宗派以此为据点,阐扬佛教宗理,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如雪峰除崇圣寺外,还有枯木庵、狮子岩等,所以丛林的方丈,称“一山之主”。唐代福建高僧辈出,一些高僧如怀海、希运、希佑、慧海等都是一代佛门宗师,他们和他们的高足,在福建各丛林传经嗣法,培养僧才,不仅为中国佛教作出了杰出贡献,也为福建佛教奠定了根基。
  五代时的闽王王审知“骓重佛法”、礼遇高僧、铸像写经、广度僧人,闽国境内崇佛成风。在王审知父子据闽40年间,新增寺院706座。志书记载:“闽佛刹十有余区,本其兴废,皆王氏织其协力奉教。”南宋人黄斡在(勉斋集)卷37中记道:“王氏入闽,崇奉释氏尤甚。故闽中塔庙之盛甲天下。”当时福建僧人猛增,据(三山志)载,仅福州一府的僧尼就达6万多人,福州鼓山涌泉寺、怡山西禅寺、闽侯雪峰崇圣寺的僧人均多达一二千人。王氏闽国高僧云集,僧人的地位空前提高,如雪峰义存常被迎进节度使府为僚属官将说法,官府斋僧建寺都咨请他决定。王氏在经济方面对佛教予以支持和特权,如福州鼓山涌泉寺,王审知‘所施膳僧之田多至八万四千亩”。统治者还以法定的方式,使寺院占有肥沃土地。
  宋代福建结束三权分裂,福建佛教兴盛,数量多,规模大,僧尼之多,为全国之首,寺院经济发达,占据许多良田。北宋江北佛教复苏,广大南方佛教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扩大,福建的佛教在五代繁荣兴盛基础上迅速膨胀,新建佛教寺院及庵堂多达663座。南宋时期,福建佛教与北方佛教因战乱再遭严重破坏形成鲜明的对比,南宋政权偏安一隅,统治者承认佛教存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让其自任发展,福建新建的佛教寺院和庵堂达448座。南宋福建行政建制的一府、五州、两军共有1180座寺院庵堂。福州府多达539座,占总数的45.67%。漳州寺院约有300座。北宋佛寺集中在以福州平原为中心的闽东南沿海与闽北山区,到南宋因沿闽东南沿海寺院几近饱和,则向闽西、闽北山区扩展,仅闽北建州,寺院就近1000座。如果加上宋以前兴建存在的寺院,其数目更是可观。宋梁克家著的{三山志)卷33记载:福州全境庆历年间(1041-1048年)共有寺院1625所,至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修(三山志)为止,尚有1523所。许多名山大刹如雪峰崇圣寺等跻身于全国十大名刹之列,成为禅僧游方参学集中地之一。
  三、元明清时期的由盛面衰
  宋朝福建寺院寺田的膨胀,也造成宋朝税收减少的危机。为了解决此危机,宋朝采取种种名目向寺院征收赋税,不堪经济重荷的寺院,皆因寺僧躲避或转向大寺而形成废寺。元初因战乱,毁了不少寺院,福建佛教盛极而衰。元朝统治者采取扶持和利用的政策,热衷于念经、祈祷、印经、斋僧等各类佛事活动,建塔寺以修功德,封喇嘛教的高僧为帝师,青睐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也有所恢复和新建,但远不如唐宋年间盛况。元代福建兴建的寺院有119处,庵、堂、精舍262所,集中在新行政建制的闽北建宁路、邵武路、延平路,庵堂在沿海莆田、晋江一带相当可观,一批寺院在全国仍然有一定的知名度。泉州开元寺在元代有上千僧人,昌盛一时。
  明朝封建统治者确立了以程朱理学为统治思想,朱元璋倾心于程朱理学治国平天下的儒学旨趣,但也不忽视佛教的辅助作用,福建佛教依然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但因寺院占有大片良田,又拥有免除各种赋税的特权,所以不少民田被施予僧人,多者数千亩,少者不下数百亩。因而统治者不得不采取限制与整顿的政策,将全国寺院分为禅、讲、教三类,各司其责,不许超越严格的讲经度僧制度,严禁私度;对寺产也作规定,整顿归并寺院,在地方设各级佛教管理机构。明代福建佛教的气势跟唐宋朝代相较已是今不如昔。
  清初,福建是抗清复明的基地。清军攻入福建,郑成功退辖厦门、金门一带。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颁布迁界令,沿海民众内迁。经济凋敝,寺院受破坏也较严重,一些寺院被毁。后来随清朝统一中国,社会稳定,统治者推崇佛教,佛教才逐渐深入人心,民间集资修建新寺院慢慢风行,修建寺院数量与元代接近。福建的各大丛林,在清代均修过,清统治者对福建名寺院多有赐额。如福州鼓山涌泉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时敕赐御书”酒泉寺”匾额。郑成功据厦门抗清时,东南沿海一批忠臣义士流寓厦门,他们或托迹山林,或削发出家,较著名有阮文锡、姚翼明、杨秉机、林英等30多人,促进了厦门寺岩的开拓和建设。清初的厦门寺岩,除虎溪岩和醉仙岩外,几乎所有的现存厦门寺岩,如万石岩、中岩、太平岩、云顶岩、宝山岩、碧泉岩、寿山岩、万寿岩、紫云岩、鸿山寺、金鸡亭、日光岩等都建于这一时期。厦门佛教得以发展,这种崇佛的风气随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把福建佛教传播到台湾,使得台湾佛教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四、近代福建佛教的撮兴
  唐代中国佛教各宗派兴盛一时,佛学各派名家济济。到清朝末年,清政府腐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基督教、天主教东进,在中国争夺信徒。而佛教自身经论散佚、佛学研究后继乏人、戒律松弛,佛教衰弱每况愈下。于是民国初年,革新佛教、复兴佛学形成颇具声势的潮流。清末民初的佛教变革与复兴先在江苏、浙江、上海以及湖北、安徽一带兴起,在此地区参学的僧人或接受僧伽教育的学僧,将革新思想带到福建佛教界,使得福建的佛教适应新的时代也进行改革。主要表现在改寺院住持制度、组织佛教社团、创办佛教教育、兴办慈善事业。清朝福建许多地方寺院都沦为宗派所有,寺院住持由同一宗派的子孙寺改为十方丛林选贤制度,使得有革新思想、才学兼备的名僧如会泉、常惺、弘一、太虚、芝峰、大醒、巨赞、寄尘等相继来厦门南普陀寺,或任住持,或讲学弘法。这种选贤制在佛教历史上是一种进步,南普陀寺自此成为中国佛教复兴的重要基地之一。南普陀寺的变革波及闽南一带,许多寺院如南安小雪峰寺、漳州南山寺等相继仿效,住持改子孙制为选举制。
  清未有些佛教学者意识到佛教衰弱与佛教教育凋敝有关,在民国时期,大凡名僧佛学者都把兴办释氏教育,培养佛教人才视为复兴佛教大策。寄禅、太虚等大师都对佛教教育十分关注。20世纪20-40年代,会泉大师住持厦门南普陀寺期间,创办闽南佛学院、漳州的南山学校;性愿法师创办泉州女子佛学苑;虚云和尚住持鼓山涌泉寺创办鼓山佛学院;慈舟法师在鼓山开办法界学院专讲80卷(华严经),后迁法海寺;弘一法师在泉州开元寺尊胜院创办南山律苑,在厦门办养正院;还有厦门虎溪岩创办的佛学研究社,厦门万石岩创办的大觉佛学讲社,厦门太平岩创办的觉华女子佛学苑;泉州承天寺创办的月台佛学研究社等。寺办各种小型短期培训班、讲习班也颇为普遍。至今,福建的僧伽教育仍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史上,福建寺庙历代有官驿功能、书院功能、流通经书功能;到近代,寺院成了培养僧才的摇篮,不仅吸引了全国名师前来讲学,深化佛教学术研究,造就了一批佛教人才,对于整顿福建佛教有其普遍的意义。
  福建近代闽南佛学的兴旺,主要由外省籍与本省籍的僧人促成。最有影响的是祖籍浙江平湖的弘一法师(1880-1942年),他在1929年1月入闽后,在闽南长达14年时间,曾驻锡过厦门、南安、泉州、惠安、晋江、漳州、同安、永春等闽南名刹51所,并创办了‘南山律学苑”。他在福州鼓山涌泉寺发现了孤本{华严疏论汇要)。他的13部佛学论述,有10部是居闽南时所撰;他的32篇讲稿,有29篇是在闽南各地所讲;他的弘法活动,对闽南佛教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近代福建佛教的振兴,反过来又影响到全国的佛教复兴,出现多位闻名全国的佛教大师。譬如虚云和尚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名禅师,出生于泉州。他一生参禅见性,复兴名蓝古刹,倡导农禅道风,弘扬佛法,利济群生。虚云的宗、教并重,禅、净并重,解、行并重,内(学)、外(学)并重主张深受海内外佛教界和各界人士的尊敬。还有在厦门闽南佛学院从事佛教教育的印顺法师和大醒法师等后来到台湾,传法兴学,成为台湾佛教一代名僧。
  (作者陈飞宝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邱林华为原省宗教局领导)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