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扶卢山凝聚六祖情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易行广 刘桂贞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扶卢山凝聚六祖情
  易行广 刘桂贞
  (韶关市第一中学)
  六祖慧能与四会的因缘何在?《六祖坛经·曹溪原本》有记,起因还是卢慧能以求法行者身份,到湖北黄梅五祖寺拜五祖弘忍为师,踏碓劳作八个月之后,因作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见他已“见自本性”,便密授衣法给他,叮嘱:“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告汝。”能问:“向何处去?”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于是,慧能南下归粤,依坛经和地方志均云:“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怀集十载、四会五载“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卢慧能遂与怀集、四会结下不解之缘。
  经多年搜集各方面的史料考证,就六祖在怀集、四会十五年的行状,有三方面非常感人的事例,给社会和禅门后裔的影响很大。
  一、卢慧能带发修行,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彰显“三宝”光采照人
  从豫章(南昌)脉系《卢氏族谱》获悉,慧能的家世,其祖尚(《全唐书》作祖尚)曾官至瀛州刺史,尚长子行韫已出家,次子行韬即慧能之父,得荫补为洪州兵曹参军事,韬带兄长家眷一起赴任,洪州遂有卢氏故居;其父被贬到新州后开蒙馆。再从六祖故居考访和韫长老行状等记事得知,六祖诞生时,正值韫长老游方到新兴,于龙山隐居禅修,他登门道贺,兄弟已不相识,韫不道破,只为侄儿立法名说:“此子与佛有缘,天生有大智慧,能做佛事惠济众生,故名慧能。”六祖之母信佛,听了非常高兴;慧能呀呀学语时,即被父亲教背古诗;其母曾做大户千金的使女,人特聪慧,虽不识字,能把儒、释、道一些经典经文,背诵得滚瓜烂熟,夫死后靠织布种菜为生,把幼儿带在身边,一边劳动一边教儿子背诵古诗与经文;稍长,有力气,在砍柴卖柴谋生的岁月里,既学到武功以强壮身体,学会采药兼学到医治伤病的本领,在山路或卖完柴竭息之余,又向途经竭息的游学士子和游方僧人、道士、郎中、商人讨教,以增长见识;可以说,慧能的青少年时代,虽家贫不识字,却以儒家正统思想,兼摄释道两家传统观点,博采社会诸家之长,从而为他打下了人世、阅世厚实的思想基础。
  不料,六祖三岁丧父,母亲靠织布缝补为生,过着赤贫的生活,慧能少年时代即要日夜奔忙递送衣料、拈拾枯枝作柴火,长大了上山砍柴以维持家用;因为得到山区草医的传授,学会采集中草药治病的本领,一边砍柴也采集满满两挎袋中草药,一并挑到城里去变卖;因为母亲信佛,慧能对寺庵特别好感。常常抽空去听经。在山间也经常缠着游方僧人教诵一段佛经或讲解一、二段经义;二十来岁时,卖完柴到郡城金台寺,因听人诵讲《金刚经》有省,萌发了去黄梅求法的决心,曾去东山寺听五祖讲解《金刚经》的安道诚居士在郡城经商,乃慨然资助一笔银两给慧能安置好母亲,使慧能在二十三岁时得以如愿成行。唐代,佛法在新兴传播较广,仅在县城便有四间佛寺,其中金台寺古井,传为天竺僧人所凿;在金台寺,已有人宣扬五祖所倡导念的《金刚经》,佛法已深人民间了,故此,六祖自幼有佛性,青少年时期就不断接受了“三宝”的薰陶。
  龙朔二年(662)是卢慧能人生历程中的分水岭,这一年到五祖寺待作偈验证前,他长期随母吃素,是位虔诚的求法行者,立下“只求作佛法”的志向后,慧能很有岭南山民的一股倔强劲,他到了东山法门,就要在行动中表明:北人能做佛,南人也能做佛,这是南人对北人的一个挑战;他默默地在碓房舂米,在腰间悬吊着一块坠石,奋力去踏碓,默默站在经堂不惹人注目处听五祖开示说法,然后边劳作边结合实际去求证领会,终于求得自性自悟,得到五祖授以衣钵。得法后,卢慧能知道自己不再是一般的求法行者了,而是承继了祖师衣钵担当起弘法大任的人了,虽未剃度,但也自觉地遵守佛门戒律,课诵、禅坐从未中断过,还伺机以佛法度化于人;在大庾岭上以“不思善,不思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的话头,点化了追赶上来问法的道明师兄,使之得悟本性,对师父授他衣法心悦诚服;在由乐昌南下山路上,救活被毒蛇咬伤晕倒于崖边的陈秀才,一问是曹侯村的,乃背负送回陈府;无尽藏尼见他能精辟地讲解《金刚经》,知其已得五祖弘忍的真传,乃遍告村上诸姓长老,说能行者颇有慧根,合力修好宝林寺延他人寺供养;慧能很少在寺内露面,农忙季节,只是在晚上悄悄地为村民宣讲佛门典故或解释经义,农闲季节,在附近岩洞里为村民随缘说法,风和日暖则在山顶上,三、五人席地款款而谈,至今在象岭之麓、天王岭前坡冈上尚留有三、五个环形坐痕或拜痕,或称之坐石,或称之拜石,像是在诉说六祖当年的圣迹。
  到了怀集、四会山区,六祖苦口婆心以佛理规劝农夫、猎户,化解了彼此多年来未解的“打冤家”械斗风波;有一年山下农田失收,一些逃难到山上的农民,抢了猎人家贮存的食物,在山上打猎的猎人当即闻讯,成群结队欲下山去赶杀农民;在山洞隐居的六祖出面加以劝阻,以“不念自利,常念利他”的法句开导猎人,讲清天下的穷人帮穷人的道理,猎人反以新猎到的猎物送给农民救急;之后,入冬大雪封山的时间长,猎人家因不能出猎而断炊,慧能冒险冲下山去告知农民,他们艰难地及时地把食物送上山。自始,山上山下穷帮穷,打冤家的事再也没有发生过;连到处乱窜的山贼、劫匪,也给他感化弃恶从善;慧能无论去到哪里,就把佛法传到那里,做了许多弘法利生的善事,当地人称他为人世间救苦救难的“活菩萨”。
  所以,六祖在怀集上爱岭(现称龟咀岭)隐居处被称之六祖岩,光绪年间的怀集县令蒋航诗云:“峭壁悬崖叩上宫,慈悲救世释儒同。如何十年修真地,一任嚣尘历劫红。”六祖在四会隐居的山被称之“扶卢山”,六祖弟子泰祥建“扶卢庵”,宋代在山上建了一座“六祖庵”,2000年当地改在贞山重建了一座“六祖寺”,以彰显六祖和“三宝”的功德。
  二、六祖先天不识字,后天不断刻苦努力,求得了一部大智慧
  一位佛祖欲要发动一场佛门革命,首先要实现自身的不断革命。家贫,不识字,这是先天的因素;但不断求得大智慧,所宣禅旨能普度众生,却需要后天的不断努力。六祖的成功,是靠他后大半生奋斗得来的。由于不识字,他虚心求教,用心去听,用心去思考,以求得自见自悟,这固然是六祖提高素质的一个主要方法;但由于不断受到不识字的折辱,他悄悄地学会了读书识字,又加以不断地联系实际消化吸收,才使他的说法一次比一次更精彩。龙朔二年(662)秋暑天,慧能得法后,为逃避有人抢夺祖师衣钵,遵师嘱南逃先行隐逸;在曲江曹溪逗留一年,今南华禅寺向西十里远,即今狮子岩东侧的招隐岩,即为当年六祖慧能避难隐居处,曹侯村施主曹叔良长老、刘志略居士,不仅掩护救助卢慧能,还教他读书识字,洞内壁间凹人处有睡床痕迹,另侧洞壁上端有火把插入薰黑残痕,几块小石墩围着一块平面大石墩,大小墩旁有火堆残痕,火堆旁有一小块平整的泥地,深深陷着字体的各种散乱的笔划,原来这正是六祖刻苦夜读经书和学习识字的留影;听说在怀集、四会的六祖隐居处亦有这样的留影,这样的圣迹是否保留了?
  六祖和牛头宗高僧昙璀的交谊值得专门一提,昙璀是牛头宗开山祖法融的高才弟子,在皖、浙边山区弘法时,给人诬陷与陈硕真起义军有勾连被通缉,逃至怀集又饿又病,晕倒在山边,被慧能背人所住山洞医活;两人在洞内住了三年,相互切磋经义,因年龄相近志趣相同,两人相见恨晚,昙璀得知冤案澄清,临走时还把法融著作《心铭》、《绝观论》手抄本送给慧能;至今怀集六祖岩圣迹,还保留有其二人住的壁床龛穴、火把插痕、火塘残迹、石台、石墩等遗迹,像是在叙说六祖慧能和昙璀结下深厚友谊的佳话,由于有此渊源,慧能思想融会了牛头禅观点,日后,牛头宗和南宗息息相通,致使南宗一开宗,其队伍在苏皖浙一带便有了较大的发展。卢慧能虚心向昙璀学文化,还向当地年青的读书人学识字;昙大师北归后,六祖弟子四会人泰祥、怀集人善终,二人结伴在山上游览时,偶遇六祖而相识,曾定期来六祖隐居地相互切磋,后来,二人寻到宝林寺出家,拜六祖为师。
  如此一来,六祖向隐居的高士学,向有文化的当地人学,学会了看经书的本事;由于环境艰苦,只用棍子在泥沙地上学写字,久之养成从不用毛笔写字的习惯。试看,六祖南逃隐逸的十六年,为什么把无尽藏尼、曹长老、逃难高僧昙璀赠送的经书紧抱于怀?为什么在宝林寺三番四次要法海、韦刺史多找些经书置放在他常坐的案桌上?及至晚年,受金和尚指派的那位刺客来到六祖方丈室,看见六祖披衣挑灯看书。这难道说六祖不识字吗?再有,六祖于广州回答印宗所问的一番那颇有见地阐述不二之法,已远远超过五祖所传授的《金刚经》,显然他已看过《楞伽经》、《菩萨璎珞经》以及《维摩经》等重要经典;单以《六祖法宝坛经》中的“般若品第二”这一章,六祖起码从二十部佛经中,找到自己所说的理论根据。
  以上迹象表明:六祖在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呈现了大智若愚的一代祖师风范;通过多年来的实践,六祖慧能养成了如下的好习惯:1.引用经书、祖训,从不照本宣科,而是反复琢磨加以融会贯通后,含有自己的主见,明明白白地说出来;2.从不板起脸孔说教,上下平等,态度和霭,以诚待人,就事论事,晓之以理;3.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耐心启人以悟,以心印心,诱导学人见自本性,幡然顿悟;4.用中国人喜闻乐见多姿多彩的语言开示、说法,说话率直,从不拐弯抹角;5.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经常听取各方面僧俗人士的意见和看法,善于和方方面面的人士款谈、交流。六祖一步一个脚印,终于开拓性地缔造了《六祖法宝坛经》那样的一部大智慧。
  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其《中国通史》大著中,对禅宗说了一句公道话:“禅宗是适合中国士大夫口味的宗教,因之能够比其他宗派保持较长的流传。”六祖初到广州,由“风幡辩”,为印宗说“不二之法”,六祖在广州初次登坛说法,令到场僧俗大为信服,致使有广州知府率“僧俗三千余人送大师归曹溪”的隆重场面。授戒三师智光、惠静、道应三位名律师还转拜六祖为师,终老曹溪;乃至到韶州的每一次说法,坛经开篇记云:“慧能大师于大梵寺讲堂中,升高座,座下僧尼道俗一万余人,韶州刺史韦琚及诸官僚三十余人,儒士三十余人,同请大师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六祖坛经·第六品》末句赞:“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欢喜奉行。”六祖很尊重各级官员、儒士和社会各界头面人物,虚心听取他们对佛法经句的看法与意见,既然六祖对各方面的人士如此虚怀若谷,其法宝坛经能不适合各方面人士的口味吗?
  三、“报四重恩”,形成一股凝聚力,推动各界人士,共创和谐世间
  就六祖报恩和涉及报恩塔、千年古荔事宜,在另外一篇论文《报四重恩,促进共建和谐世界》作了专门论述。《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列举佛弟子必须报答的四种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三宝恩)作出生动的阐述,“报四重恩”因而成了一道佛旨,在《六祖坛经·疑问品》中,六祖提出了“报四重恩”的理念:“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中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六祖所作的“恩、义、让、忍”等方面的理念,他在韶州、怀集、四会隐逸十六年中,早已在行动上实践了;再从六祖弟子的行状及其族谱提供的史料得知,六祖在四会的“报四重恩”实践,对其弟子及社会影响特别大。与之有关的弟子,善终出自怀集李姓破落书香门弟,其堂兄泰祥则是四会李姓望族,他二人均大力协助六祖平息了当地的猎人、农户之间的械斗风波,泰祥之父据实禀报县衙,官府与民间遂把六祖隐居所在,命名为“扶卢山”,感谢卢氏家族栽培了这么好的一位“活菩萨”,我们世世代代都要效法卢氏,在人世间多出几个像六祖那样的“活菩萨”;日后,泰祥之父要其子放弃猎取功名富贵,命他从速到曹溪,一辈子效法六祖慈悲济世。正巧,六祖故里的梁姓读书人立楷,从六祖之母同脉的李姓族人获悉,也放弃功名,昼夜兼程奔赴扶卢山看望六祖,慧能当然格外高兴,考虑到母亲年事已高,请立楷回新兴,一告知其母先解对多年未归的儿子的悬念,二告知其舅家人,其母百年后要在龙山与其父合葬;六年后,立楷果然不负六祖重托,六祖之母逝世后,李、梁家族联合隆重地为六祖父母合葬;立楷自曹溪得法后,奉敕归住国恩寺,定期祭扫六祖父母坟。
  许多六祖弟子虽然没有和其师在怀集、四会直接共处过,但个个都是践行“恩、义、让、忍”理念的高手,而且在其周围,效法六祖,形成一股巨大的凝聚力,推动社会各界人士,共创和谐世间。再举三位六祖粤籍弟子的事例。曲江张姓举人法海,弃仕皈依佛门,自六祖披剃登坛说法后,侍奉六祖三十余年,六祖在广州、韶州、新州的行状与开示,均由他亲手忠实记录下来,曾被任命为宝林寺首座,最后在新兴国恩寺,完成《六祖法宝坛经·曹溪原本》的使命,其师弟宝林寺继任住持令韬,会同广州府、韶州府,把此一万二千来字的法海原本付刻,然后派人递送刻本给在各地弘法弟子,各地的六祖门人翻抄、翻印这法海原本,让自己的弟子严格遵照六祖禅旨去弘法;如此世代相沿下去,《六祖坛经》成了曹溪禅门传宗接代的宝典;六祖圆寂后,善终立即在六祖岩建立六祖禅室,就在六祖原住洞禅修弘法,泰祥在扶卢山麓由李氏家族建的扶卢庵弘法,二人均在庵室内悬挂六祖画像,供广大信众前来吊唁、参拜;法海归老广州宝庄严寺(今六榕寺),曾派人往怀集、四会,把坛经原本分送给其师弟,泰祥收到原本后,感动地说:“多谢法海大师兄为我们送宝,我们要把此宝世世代代传下去,那就是对佛陀对六祖恩师的最好的报恩行动。”
  南海人智平、惠来人智封在曹溪求法时最为要好,得法后曾一起到怀集、四会的六祖隐居处探访,再于北江、西江、珠江三江交汇口分手,智封到罗浮山人住檀特寺,智平则回故里弘法;先天二年,智平曾陪六祖到广州西来庵禅坐一晚,应蒲寿山老庵主盛邀,六祖命智平继任为庵主,效法曹溪禅门自食其力的管理模式,靠种植花草、制作工艺品变卖解决自身供养,既要参加劳作,又要应众讲经,卒之劳累过度而病倒,智封赶来探视,受师弟弥留之际的委托,继续把达摩祖庭管理好,药工出身的智封享有禅医大和尚美称,天宝年间,封长老带领医工们,用五眼古井的水和药,医治好了城内数以万计的眼疾病人,同期,接到扶卢庵驰报,说当地痢疾流行甚难控制,封长老立即派三位医工带药前往,用六祖当年挖的泉井水和药煲服给病人喝,不出十天就扑灭痢疾的蔓延;乃至抗日战争时期,神枪手出身的四会人显汝,原是达摩祖庭华林禅寺住持,1933年归住扶卢山六祖庵,1938年广州沦陷前,华林禅寺喜缘老方丈领寺僧、医工,与六祖庵显汝庵主会合后,率领两地僧人参加抗日游击战争,由于武僧枪法、武功出类拔萃,使日伪军莫不生畏。扶卢山民歌云:“扶卢祖庵云板响,僧俗奋起歼倭寇。火箭鸟铳交叉射,四处伏击敌胆寒。”1942年,喜缘长老直到生命最后一息,坚守在抢救游击队伤病员的岗位上。因此,四会人一直认为初祖祖庭与曹溪禅门和天下众生心连心,普天下的人应该和禅门一条心,我们的日子会过得更美好!
  受益的四会人是这样,其他从《六祖法宝坛经》中受益的天下人更是如此,它形成一股巨大的凝聚力,鼓舞了海内外的广大僧俗人士,为共创美好的和谐世间而不断地努力奋斗!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