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学教育思想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陈长春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学教育思想
  陈长春
  佛学中的教育思想很符合今日之教育理论,可以说佛学的教育思想是科学的、真理的,甚至是超科学的,真理的,一般人以为佛学只在趋善避恶,讲求因果报应而已,其实大大不然,兹分述如下:佛法的最终目标—化干戈为玉帛,转浊世为莲邦。其中心理论与思想是一致的都是在解释世界的真理。
  进取造因缘举佛人心中的因果和报应、
  华严经曰:“当普为一切众生,于一切世界,一切恶趣中,尽未来劫,受一切苦”,又曰:“菩萨如是观诸世界,贪少欲味,受无量苦,终不为彼五欲乐,求无上菩提,修菩萨行、但为安乐一切众生,发心修习,成满大愿,截继众生诸苦,舍得解脱”。这就是说佛所欲广度者为众生,他希望普度一切众生、摄受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称心悦乐,令一切众生称心悦乐,令一切众生解除疑惑,就如日在天上一样,普照一切,不求恩报,众生有恶悉能容受,终不以此而舍誓愿,不以一众生有恶,而舍一切众生,但勤修集善根回向,普令众生皆得安乐,换句话说,佛者处处都是牺牲小我,而维护大我,只要大众幸福自己纵使有了亏损,也是乐意的。孟子说:“侧隐之心入皆有之”但是侧隐之心并不是人人都能发挥的,是因个人对于“慈悲”造诣程度的不同而有差别的,如果把它发挥到无时间无地域无人我之别的程度时,就是佛的大慈与大悲,如此才能使众生得到安宁与和平。由上可知慈悲是愈显露愈高的,又因为佛以“利入”为先,而在一个团体之中,大家利害冲突,在所难免,因此学佛的人先要遵守戒律,做到不犯戒律的时候,所做所为自然而然的就是“利他”“爱众;”,是故佛门弟子所作所为之动机,只问其因而不问其果。即曾国藩所谓“但问耕耘、不问收获”因为动机正确,结果必定是善良的,这就是学佛的人为人处世的唯一目标,也是遵守因果定律的最高表现,我们面对现实应该觉悟到“缘生无我”的人生真义,一切无不与我息息相关,所以一切众生无不是我,而我一入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影响一切众生,从而我们的举动须从利他处著想,因为利他即是利己,同时要知道现世的苦乐是以往种种因缘的后果,我们之言行举态因此要特别审惧、以行佛法、三缘相通、相资相成、大同的世界理想;就是实现的时候。
  佛举教育的重点
  ①重视客观:佛学的破执,就是破除主观的偏见,重视客观的事实。龙树的八不:关于时间的有l不生2不灭3不断久不常。4于空间的有5不一6不异7不去8不来。他的八不中道,就是耍破除相对的见解和一切偏见。因“众生起见,凡有二种:一断一常,如是二见,不名中道,无断无常”乃名中道”。中道是二谛的终局,举一可以概一切,要之,不外乎求真而已,如来在世的三世说法,各有不同,亦是配合客观的需要。
  ②注重个性:寺庙是一个社会教育实施的场所。它的重点,著重社会教育的推行,而社会各阶层是有明显差异的因而教育的方法,也就分“声闻”、“独觉”、“菩萨”和“人天”乘几种:“声间乘”是指听佛陀说法的弟子因—有一般中根的入,自己不能了悟佛法的高深理论,必须亲闻教法,依法佛修行始能证得一个自利的“声闻果”。对声闻的课程是苦集减道四谛法门,都是最基本最浅近的佛理。“独觉”乘指一种颖悟的入,他在佛法中看见十二因缘的教理,便能依法起修,自己证悟;不须面授,所以称为独觉,因为是缘起悟入的,所以又称缘觉。菩萨乘:菩萨是菩堤萨堙的简称,“菩提”是“觉”或“道”,“萨捶”是众生。觉是佛智,道是佛道,众生是于人世间对于具有悲智两种条条的学入,教之发大乘心、修六度万行、立志献身为度众生而努力。此外对一般钝根的众生不能悟道的,就教他五戒十善的入天乘。
  上面所说声闻、独觉、菩萨,以及入天乘是对受佛教化的人素质的差异。从贾地社会去考察这种差异,也很明显的存在心既有了这几种差别,佛学上就适应其根性施教,以达到教育的目的,这与现代教育原理显然符合。
  佛学教育的特色
  (1)智慧的教育:佛家的“慧解脱”,是要从知识方面求得解脱佛所谓智慧者,谓对于一切“世相”能为正当价值之判断。根据这种判断,更进求向上的理想。心经说:“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乃至无垩碍、无有恐怖。”从心经经文研究,智慧可使人类不为世俗杂念所拘束,又可使人类迈向崇高理想的境界,这是从智慧求得解脱以度一切苦厄的妙用。
  (2)意志的教育:意志的修养,中西古今教育学者,莫不主张这种意志教育,佛亦极为重视。众生无始以来,受无明业力的牵引,执妄为真,事事都以躯壳的假我为本位;一切活动,都成了假我的奴隶。不能表现真心的意志。所以佛家的教理,要以全力克服无明,不再占躯壳的奴隶。加出家持戒等等修持方法,也都是为了坚定学入的意志。
  (3)情操的教育:佛法以“慈悲为本”怒是与入同乐,与儒家的乐与人处相似。悲是拔人之苦。与儒家“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意思相符,且与“泛爱”派的教育学者的本旨一致。这种物;我同体的道德精神如何实现?这就要培养能所两忘的情操,才能产生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的关念,爱一切众生,恰如慈母之于其子,热恋者之于其情人,所有苦乐皆同身受。我们人类如能发挥这种纯洁的爱他利他之心,则大同教育的理想,不难实现了。
  精神教育的重视:
  (1)服务的热忱:教育本来是培养国民工作的技能。可是佛学更重视服务。服务二字在佛学中叫做“度生”。我们一人人佛庙,举头不是可以看见“慈航普度”或“普度众生”的金字区额显现眼前吗?这是要实现“众生无边誓愿度”理想的。由此可知佛学乃是无条件地积极为人类服务。华严经净行品的一百四十一愿,便是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事事要为人类求幸福,这才是服务的真谛。
  (2)真实的责任心:什么叫做责任心?这是说一个人办某一件事,担任某种职务,要尽心尽力去干。一般人对于这种尽心尽力去做的原因,不是怕受人家责罚,便是为自己求名誉。可是学佛的人却是本著平等心、慈悲心、报恩心、明因果心而尽责的。地藏王菩萨入地狱以度众生,且发大愿力“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种真实的责任心,正是我们的教育所需要的。
  (3)坚忍的毅力:办任何事,都需要不折不挠的精神,才可达到成功的境界,这种精神就是毅力。在佛家叫做“忍”。其实佛家忍的意义较一般所说的忍更为圆满,“下但逢到逆境要忍,使意志不被动摇。就是逢到顺境,如受人颂扬恭敬等,也要能忍,不取好名心,人家恭维我,要把它认为恭维别人一样与我毫不相千,真做到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风吹不动的境界”。佛家忍的种类很多以安危的境界为最高,便是不为任何他人力所动摇,不管遇到任何难关,都叮克服而渐臻于成。
  ㈣诚恳的态度:诚恳的态度,儒家早已论及,但不若佛学中谈得严密。他那至诚恳切的态度是由信心、直心、柔和心、恭敬心综合而成的。信心是信一切众生平等,一切法平等,故对别人不爱不恶、不羡不嫌、不妒不僧、不谄不骄。直心是与人论事,全凭事实,不饰不曲;不杂偏出柔和语,使其欢喜。恭敬心是观对方为恩人、为善知识、为父母兄弟,故应恭敬,非为自己利益,此外尚有施舍、爱语、利行、同事的四摄法,使教者与受教者在生活上与利害上均能打成一片,易于施教。
  结语
  此外开于作业方法有闻、思、修三种;进度是信、解、行、证,全修的是戒、定、慧三学,两、工、医、因、内为五明,选修的是禅、净、律、讲,教理有性、相、定和三十七道品,教法有头、密、顿、渐。教材有三藏十二部。此种完备肘教育设施和教学合一办法,都值得吾人效法。总之,佛家的一切活动,都是教育活动。
  摘自《中国佛教》第28卷第9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