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佛教文化之开展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惠空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文化之开展
  惠空
  壹
  在佛教历史上,各时代与区域之教团,都展现;了辉煌光灿之文化,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佛教宗派思想。高僧的典范,道场寺院之建设,各种文化之融合开创,亦孕化了当时千千万万的人群,及有情众生。而于今最令人感恩;者,则是留传下来了佛的正法教手,可以令我等有情得依援以拔济生死泥中。做为廿一世纪僧伽的我们,在这一代,是庆幸、是难能在这一时空交错的苍穹中,我们身处在这一圣贤遗范、经律典籍、道场庄严、佛子人群、丰美文化之中,是何等因缘而聚集此一善缘,而绵源不断流注于我等生命中。由对自我的庆幸,而对自我之善缘而感恩,由善缘而溯及善缘之佛教文化。若如是亦可说今且身为僧伽,乃是在此一佛教文化中善因缘而来。如母之于子之孕育,如山河、森林之于鹿、马之庇祐,对于今日佛教文化,吾等是否应有所反哺、回应、警觉,推己及人,对于佛教文化之于以广大众生更多之善缘是否丰沛,不禁深深之沉思。
  佛法乃大圣智觉为万法实相,为解脱生死之事而出,世间诸法乃为生天、富贵,有情生命安住而设。此二者, 一为觉宇宙之真理出生死之轮回,一为求生命自我之延续安乐建立,所以一为胜义,一为世俗。然此胜义佛法与世俗法二者,同时处在交汇合流而融合,自然形成二者之融合体。如: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与中国文化—尤其是儒、道二教交会,思想互相激荡,泾渭而行。虽名下失于基本精神,然所呈现子一般大众之心里,外在风貌形象,巳然是交融合流、混杂过之中国佛教文化。南传佛教、西藏佛教、日本佛教::是皆使然。做为佛法之宏扬,及对众生之化育、拔济、非有一对佛教整体文化之了解,否则,则不足以为佛法发展,拓一鸿规,故试于此试论之。
  由图表(表一)观察整个圆为佛教文化之全体范围,但有其核心与外围之层次、阶梯。在此诸层围(表二) ,我们又以佛法之世法—人、天法,出世法—二乘、菩萨法作为内外,而此中又有(表三)福与慧之二种动力。世人爱著世间,而乐福报,智者响于出世而存慧明,此中有僧、俗之异,又有佛子与世人之别异。如何由众生心性之所向,渐次而引导,并反转其力,而达成佛法软化之功能,即是佛教文化之全貌也。
  今就世法与佛法之内涵而分析之:
  今之所谓佛教文化者,即以佛陀之教、证之法为本、为依,而开导出有情之种种悟解,而流布于人群大众之一切,今以图表之:
  贰
  佛教胜义法
  一 所谓证法,是指圣者修行至心性与法性空理融合、契会,现身所达到之觉智,由此觉智而断除烦恼、障碍,证法性功德,所谓四禅、六通、四无碍等。
  二 所谓教者,是由大圣者佛陀,圆满解悟宇宙一切真理,所谓无分别智、 一切智智。而后由大悲心起差别智,随众生因缘、机感而开演法门义蕴。如:法华经、金刚经、华严经。
  三 教团典制、仪轨者,是历代宗师大德,本于佛陀圣教,应时节众生因缘而制,可切实施行。做为佛弟子,修学佛法、调练身、心之仪则,有章法、炬规。如:清规、忏仪、法事等。
  四 佛教”义化者,是指由前教、证思想,及典制仪轨,遂渐普及传布于民间。为世俗大众所接受,做为生活之中风俗、礼仪者。如:慈悲放生、轮回荐忏、因果报应,及文学、音乐、美术、佛教形象风俗之表现等。
  以上是由佛法之内涵,而外渐次及于人心之教化递演,证、教二法在教团典制与佛教文化之传演,而遂渐浴化人心,达成其自济度人的功能。 一般大众之生命气质,又受到社会文化思潮之影响,其文化思潮如表所列,有道德、风俗、习惯,哲学、科学、宗教,政治、经济、教育,音乐、艺术、文学等。外在世俗法,在教、证二法弘演过程中,亦扮演了顺、逆、迎、拒之种种功能。由其自身所具特质,在生命涵孕栘运中,自然而有其潜栘默导之功能。且是积功足以形成众生业力之洪流,而此业流之与佛法之交融,而产生了时空因缘下之佛教文化特性风格,今试说明如下。
  一 哲学、宗教、科学—人心对于宇宙、人生之了解,及其定位价值之判断,皆
  有赖于此。如:现代科学思想、共产主义、新兴宗教思想。此尤其是对于社会之菁英、领袖
  分子,更是生命的指南。故世间哲学、宗教、科学三种思想学问,实在是引导著所有社会之
  生命深处之理念与价值。
  二 政治、经济、教育—此三事乃管理人群,组织社会顺利运行之工具。若社会人群不安,则一切赖以发展之思想、宗教亦混乱、销坏。故此三事亦直接影响了佛法生命之发展。如:古代帝王之护教。民国初年之教产兴国,一百年前基督教在华教育政策、文化大革命等等。
  三 道德、风俗、习惯—由前二类之风流所及,形成在社会人群中生活习惯。而做为生活中之必须品、生命理念价值之表征,做为人性生命性格之依傍处,此亦能对于风俗所及之人,造成相同生命之影响。如:中国慎终追远、西方之耶诞、佛教之因果观念等。
  四 艺术、文学、立曰乐—生活上安乐详和,心灵之表露宣泄,须有待于美善之引导与共呜。由此艺术、文学、音乐等,引导了生命的安乐与共鸣。在此生《叩得以自我安稳、和乐。如:佛教之违筑、雕画,西方之音乐等。
  由此可知:
  佛法是以证为本,由此向外开展出教理、典章制度、佛教文化。世俗中,则以思想之哲学、科学、宗教等为核心,向外开展出政治、教育,再而道德、风俗、信仰,及文学、艺术,三者皆有其本末及传演性。
  在彼此层层相及之过成中,都有紧密下可分之互动关系。在整体而言,可说是层层相互动之关系。总而论之,可说是在佛法与世俗法之互动关系中,二者互相融和,互相影响。交错复杂、销长互形,而形成一在长期时间下之佛教文化之成、住、坏、空之生命过程。今交互演化,试以图表说明之:
  佛教文化之开展
  1、佛法初传期:佛法、世法截然两分,以佛法未普及于世故。
  2、佛法弘扬期:佛法已能渐及于世法,而形成佛教文化。
  3、佛法全盛期:世法已同化于佛法。
  4、佛法衰败期:佛法世俗化,佛法本质已下存,仅以世俗化之佛教文化作为佛法之内涵。
  然而就本质而言,此一佛教文化之契机仍不离于二者之关系,今试就二者之特性试论之
  1、在佛法之本质而言,是不容变质与曲解者,亦不可牵就世法而割裂变易。
  2、世法有其众生业力之相应性,亦下容许毁其特性,若一味排斥,而不得其利用,反而受其害。
  3、 须知,法待人弘,世法虽下能改变佛法之本质,然却可改变人对佛法之接受。
  4、有世法受佛法之领导而转变成佛教文化,不可世法薰染,而佛法世俗化。
  5、佛法之弘传,其力精深、博大,则是以开创世俗成为富丽、庄严之佛教文化。世法之协
  和佛法,亦可使佛法弘传,人力深广。物质丰沛,能使法性、僧团全力于教、证之深入
  ,而得以尽福、慧之全功。
  6、 所以,佛法是幽微的,须待人而弘扬。有人有修学,方有佛法之轮转动。世法是常在的
  ,而常动转化育著广大的有情众生,须藉世法方面而动转人群进入佛法,佛法幽微而非
  大众所能洞晓。
  7、世法是世俗性,不可由世法中而出佛法,由世法深入修不得佛法。奴:煮沙不成饭。佛
  法是真理,是一切智慧之泉源,由佛法可出一切之世间智慧,故佛法为本、为胜义,世
  法为末、为世俗。
  8、佛法精深,是出离世间性、是觉性,非善根深厚者所能接受。世法浅近,是世间性、是
  安乐性,是为一切人所乐近住者。
  9、世法之安乐可隐晦佛法之胜义,佛法之净无漏又可光洁世法之功德性。
  叁 今日如何开展佛教文化
  所谓道弘由人,世法、佛法之演化、融合,仍是依赖于人之推动。佛法之内含是教、证二法,愈真实显发,则其感动世人之力愈强,则佛法文化推动之力则愈深广。所谓,既有其本,不忧其末。然则事有缓急先后,机有迟速利钝,虽教证、法能根本强,而林干茂,然则亦须层层有人推动、演进。于其缓急未济之时,亦能预为之功,故今就全体文化之层级,依史实理念而略述其迹,由此而引发对全体佛教文化之开展、契机。
  一 证法功德—佛之德由证法身故,方能德化五印,远宏大干。如:竺法护与道士斗法,道经、佛经同入火而使佛经不焚:如:浮图澄以神通感化石虎、石韧:如:六祖之宏扬禅宗,是皆以证法之能化导群萌。此诸贤圣所带动之佛教文化,方是不可思议之功德,此为一切之根本也。吾等僧伽当于此而深深致力,所谓一切功德宝也。然而细细观察近代佛教于此,可谓全无其力。何以致此耶?吾人私谓有二因:一者律仪不净,二者法门不通。盖律不洁净,则定不易发,焉得论证:法门不通,则迷滞而荒臼,虽千万人出家精勤百年,终不得有成就者,盖由此也。是故,教团于此应可深思之,并致力于法门之开通。法门深广,则有门可入,而行行深远,此则为切要也。
  二 教法—佛法根本智出大悲,契一切生机而流出之经律,乃可说是一切根本。其后如:龙树菩萨演空宗,造智论、中论等;世亲、无著弘唯识,造三十摄论等,乃为佛法出一宗派思想:乃至罗什长安译经,借者开演法华成天台宗;乃至窥基大师注解唯识论:道宣律师演三大部,是皆祖述一方,弘宗演教之宏业。而近代亦有太虚、法尊,乃至有印顺等诸大师。无论古德、近师,是皆为多劫之善根,世俗所谓:天纵之才。然而吾等,虽不能效之,然近取譬,如:星云、慧律、净空诸师之宣讲佛法,乃至如:忏云、如悟、李炳南之软化青年,其余乃至大藏经印行、杂志发行,皆有益于教理弘扬,是皆蔚然成风。如上诸师,是常人之所能者,仍力行否耳,是以吾等可自勉之。
  三 典《早制度—如:清规、如:戒仪、如:法事、仪规、如:僧俗伦理等,此皆为古代大德依据经律、人性而制定大众可依循,以修学佛道之模式典范。中、下之徒,亦可显易直入于圣域,而使佛法化渡无方。今者,社会制度遽变,道场凌夷,社会人心亦轻易故。如何根据众生业力及传统,而建构可施行之典章制度。如:教会组识、传戒考试、儿童教会等等,是有皆待吾等努力而开拓者。
  四 风俗”义化—佛法流润于人心之中,应用于日常生活之际。如:梵咀、音乐、佛雕、法事、超荐、因果轮回等等,是皆于无形之中,化导人心,净化社会。所谓善良风俗是也。亦如近年来,耶诞节之风愈炽,颇有成为全民节庆之态。此即基督教善于运用风俗,以传教之一例也,吾等佛子于此当可不深思乎!
  一 哲学、宗教、科学
  西方之科学文明影响了四、五世纪的地球人类,生活文明更将继续影响下去。帝国主义夹带著科学武器,宰制了亚、非、美三州达二百年之久:共产主义制造了半个世纪的动乱:回教、耶教、新兴宗教,对人类之影响,更是莫可抗拒。但是做为佛教弟子的我们,能漠不关心么?试观满清闭关,造成了帝国之覆亡,也引导了中国文化五干年之沦丧。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民族能在亚州成为独强,二次战败而迅速复兴。佛教徒的不关心,遭到了文化大革命—佛教彻底被摧毁的命运。基督教在韩国迅速发展,已使韩国由佛教国家,转成基督软国家。凡此种种,无不显示了人类思想,对全体社会之钜大影响,故凡我佛子,须对引导人类思想之哲学、科学、宗教多于关心,其解决之途即为—多培育僧才及居上。下但对佛理通达,且能对哲学、科学等,及当前宗教深入了解。因为,若类比在世俗之立场,佛教亦为哲理、宗教之支,彼此在人心中的运作理论是一样的。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除了令佛
  再者,经济者—古之所谓厚生。佛门中之水陆、焰口等,皆是管制、施行于众生之经济也。鬼、畜、诸神之经济尚且要管,何况作为同一道之人类耶!唐、末以来,寺院亦有所谓无尽藏,即可谓为“佛教银行” 。此等佛教事业,如何掌握社会资源,纳入佛教、教团体系之中,而于以有效运用。吾等可深入了解现代经济理论、工商实务,开创明日富厚之佛教经济也。
  三 道德、风俗、习惯
  佛法所以安定人群,净化人心者,如:古人仁、义、理、智、信,合于佛法之五戒。孝亦合于佛门之报恩,乃至慎终追远,亦接引无数善信来至佛门庇祐。今日当如何开创善良风俗、习惯,以引入佛门?今者,教团盛行之短期出家,若能形成泰国之全民出家:今日之八关斋戒、弥陀佛七,若能形成回教之斋戒日,乃至每年朝圣一次,或佛诞节、佛欢喜日、佛证道节,皆能形成全民节庆,是等皆是我等佛子当努力策划者也。
  四 艺术、文学、音乐
  上焉者以心净为乐,中智者以利人为乐,下焉者以感官为乐,然则佛法所谓观机逗教,故此等中、下之根,亦须以善巧方便,即此之谓也,古人所谓章回小说、变文、壁画、讲唱文学、梵咀等。今日如何开创佛教新音乐等,则有赖大力培植此类人才。或将佛法触角伸入此等艺术、音乐家中。电视、电影、报纸虽浅易,但于今日,它已形成一不可抗拒之文化成份,如何有效掌握,直接影响社会大众之工具,以化教于无形,谁之责也!谁之责也!
  至此吾可论言,吾等今日必须于整体通盘之考量,亦须于局部,而各别施行,虽有其本,然缓急不济。反之若徒有繁枝,而无本,终将萎顿,此中尺寸与回环周折,实为吾辈深思!深思!
  肆 结语
  世法与佛法,就二者自体而言,是二者互相独立,且各有其根本枝末之层级、渐次发展之整体组织性,而形成各自完整之文化体系。然而就佛法而言,世法、佛法本为一体。五乘共法之结构,或者是胜义、世俗之相待性。就人心而言,生命所响往之安乐,则佛法、世法皆有。然而世法暂时而系缘,佛法无尽而自在、解脱。此之功德性,实为二者文化推动于世间人群中之根本动力。当若何而彰显二者之通性,而流布于人群中,使推引而走向二者极致之处。试观今日之佛教局势残萎,僧伽无清净安身之乐处。居士、佛弟子,不自在于世俗工商中,岂佛之正法教已沦丧,而无佛法净域耶?抑佛教文化之不足,以捍卫金汤,而迫逼于邪说、魔力之于无形。神州之文化大革命,而今日台湾宝岛之佛教虽紧盛、昌隆,然而做为僧伽之我等,试扪心问:安否?则促眉、探心之忧情悄然疑矣。
  今日之佛教存于今日众生业法中,且观今日众生之业所形成之社会、文化,将有利于佛教文化是否耶?享乐主义、伦理丧溺、民主暴乱、性开放等等,皆可见众生,非但不相应于佛法之胜义,亦且渐远离于世法之安乐。世法之不存在,佛法将安住于何?在此世法浊乱,佛法隐没之时空中,廿一世纪僧伽之我们,将安置自我道业于何处?将置僧团、教团之未来、生存、发展于何时,岂不当深深而虑也哉!
  摘自《僧伽》第1卷第2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