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二OO三年“宗教与当代世界学术研讨会”会议实录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妙杰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二OO三年“宗教与当代世界学术研讨会”会议实录
  妙杰(日本佛光山本栖寺职事)
  一、导言
  自古人类文化与宗教信仰关系密切。伴随著文明的发展,即使是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宗教对人类仍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一般而言,宗教的本质是导向人性光明面的提升、心灵的净化,对当今社会人心而言,宗教信仰,无异是构成了一股强大的自约力量。而以一个正信的教团组织而言,如何将宗教与当代世界文化作进一步之交流与融和,是相当重要的课题。
  佛光山自开山以来,以教育文化为弘法之本务,多年来以服务社会、提升人文气质之前提创办多所大学,而教团本身,也常常与学者作直接的接触与联系,希望藉著宗教与学术的交流,提升教义思想的弘扬。此次的会议地点,选择位于富士圣山旁的本栖寺,一方面乃借重于这一国际性的弘法道场,具有前瞻性与现代意义,而倘佯于这一片的湖光山色之中,也必定能够激发出学者们更多的智慧与见解。在这次会议的进行中,期望能够让彼此有更多的交流,藉由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能更提升学术的领域;也让佛光教团的资源,与学者的学术研究结合,帮助大学教育之扩展与教义思想的弘扬。此次由佛光大学、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主办,本栖寺协办的二不教与当代世界学术研讨会”,邀请来自七所大学、一所教会等二十二名学者,参与发表、主持,并针对宗教与当代世界的课题进行探讨。
  二、宗教对当代人心的四点建议
  近年来二不教与佛学研究”在世界各地均普遍地受到重视,即使是宗教信仰者,也不断在经论教义上深入研读。然而宗教对于当代的世道人心、社会思潮及生活、伦理教育上应该赋予什么样的轨范及建议?星云大师在此次会议中,对当代宗教的发展与实践提出四点意见:
  (一)对物质的生活要淡泊
  当代世界的物质生活应该要加以规范。现代人对人生的价值观与古人修身养性,重视内外一如的心态不同。现代人偏重于物质的生活,被物质所利用,被金钱所运用。宗教界如德蕾莎修女曾说过:“我以贫穷为光荣”,佛教则“以无为有”。有人言“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太言过其重,因为人类对于基本物质的生活仍是需要的。过去宗教修行人士,并非反物质生活,而是淡化物质生活,从简单的生活条件去升华精神的境界。因此,当今宗教对当代社会需要有的共识是如何引导处于物欲横流的现代人,回归简单朴实的生活,藉以提升生命的价值观。
  (二)对精神的生活要充实
  现代人的精神生活要升华。现在人的生活被外在世界所捆绑,所以精神生活没有多少的空间。现代人常会追寻的问题是“如何消除压力”?然一旦人心的力量不够,就会将生活中的一切视为压力,所以必须要将精神力加强、发挥。从有宗教开始,如:天主教、基督教、佛教等,都宁可外在物质缺乏,但精神的生活要丰富。现代的人用读书、旅游、享受,来增添精神生活的情趣,然而这些精神生活对一个人还是不够的。大迦叶尊者于冢问修行、孔子的学生颜回“居陋巷,一箪笥、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环境虽然很刻苦,但他们都能安贫乐道,甘之如饴。可知物质生活并非人生追求的唯一目标,精神生活的充实,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三)对艺术的生活要丰富
  艺术的生活就是真善美的生活。没有讲究艺术的生活,社会就会产生自私自利、现实、肤浅的人,如果现代人能丰富艺术的生活,对于贪欲、嗔恨、嫉妒、愚痴就会减少很多。宗教讲求净化美,假如一个人能够从小在音乐、绘画等艺术环境中薰陶,无形中在谈吐表达及行为动作上都有潜栘默化的作用,生活中也可表现祥和自在。艺术的生活如同穿衣,不一定要华丽,合适就是美:吃饭不一定要精美,简单、欢喜,就是美。衣、食、住、行,乃至行、住、坐、卧之间都有很美的思惟与动作。美的东西在心中o/心就能安住。如能在生活中体会人生的美感,就能够感受出我们的精神世界。
  (四)对信仰的生活要超越
  当代世界对宗教信仰要能超越。不论那一个宗教,都必须有数主、教义、教史三者所组成,在信仰上要三者兼备,才是完整的信仰。又如宗教行为,是很自然的现象,不应太过于强制:而指导信仰的内容也并非是利益求偿式的功利信仰。因此,世界如果要进化,宗教也必须有所提升。宗教不能只是建立在奉献牺牲,才会有流传的价值。以佛教来说,在教育信众方面,不能老是停留在拜佛、信佛、求佛的阶段,应该要“行佛”,行佛之所行,为众生牺牲奉献为前题。
  大师呼吁宗教界的学者们对当今世界善尽一份责任,应思考如何改善当今被物质、功利所充斥的社会,建议从淡泊物质的生活开始。在精神方面,期勉宗教界的学者们,应作时代的中坚,给与人心、社会提供精神的力量、超越的空间。在艺术方面,应丰富现代人的艺术生活,提供指导外;在信仰上应导向正面的价值观。宗教信仰是奉献、牺牲、服务社会;人与人之间除了感情,最重要的是宗教信仰生活的超越。
  宗教学界在当代世界多靠理论、理想,对净化社会、服务大众的功能还是有限的。星云大师所提出的四点建议即是在提醒我们,针对宗教在当代世界的教育上,应从物质生活的淡泊到精神生活的充实,进而艺术生活的丰富、信仰生活上的超越达到宗教净化社会人心、提升精神品质的功能。
  三、二不教与当代世界”探讨的多元内涵
  针对此次会议的主题,与会的学者,各提出不同的观点,来探讨:不教与当代世界”的相关论题;因所提问题广泛,无形中,呈现出多元的文化内涵。以下,就学者的发表场次,略述其要:
  (一)陈玉玺教授,(“创造缘起论”的新思路——佛教义理的现代省思)
  自古以来,西方哲学继承基督教《圣经》中“创世纪”概念,认为一切物种皆是由上帝所创,以“创造论”为正统。直到十九世纪中叶,达尔文“进化论”问世以来,两者之间产生了相当大的冲突。为了调和两者,西方国家陆续产生“创造科学论”、“有神进化论”等的学说。由这两个学说走向调和的事实,联想到佛教教义中,认为宇宙万有皆是因缘生,并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创造者来创生万物,这与西方的哲学观点有根本上的差异。佛学与西方思想之间是否可以如同西方从创生论到进化论之间,寻求一条和解的路线呢?陈教授发现其中涉及逻辑、语意及方法论的诸多问题及概念上的混淆,引发两种不同范畴的哲学概念相当大的冲击。
  本文中从印度传统“吠陀哲学”的观点,阐述“本体创造”的真正义涵。“本体”非人格化的神,亦非形而上的“精神实体”,而是究竟终极的实相。“创造”不是属于上下从属的“创生”,也不是有一个神格的“塑造”,而是物质“化现”的自然原理。佛教面对未来世界,当从整个宇宙的大格局著眼,而不应以否定基督宗教创世神话而标榜“无神”,如果体认造物的真相是宇宙意识化现物质,而佛教徒所争的“有神”与“无神”仅是名相之争。
  (二)慧开法师,(宗教的宗教性诠释——兼论现代宗教教育的定位与取向)
  自古来,宗教是各个文化发展中极其重要的一环·然一般人对“宗教”的概念,认为它仅是神明的崇拜与信仰,或者是基于崇拜特定物及信仰上的心灵寄托:然此种宗教态度却无法涵盖世界各大宗教的传统精神内涵与深层的义理。慧开法师从东、西方宗教的基本概念与观点进行探索及澄清,并融通东西方宗教的观点,以诠释宗教的深层义蕴。文中先探讨东、西方文化对二不教”的意义,续以二不教信仰的哲理意涵与诠释向度”、“理解文化传统中的宗教脉络”及“探索宗教信仰的内在精神与特质”,进一步探讨“现代宗教教育的定位及诠释”。
  慧开法师认为现代社会光靠科技教与经济的建设是不足的,更要有文化及心灵建设。因此现代宗教教育的定位及取向应以社会全民为对象,它可提升国民的心智与灵性,是文化建设的瑰宝。如何开发与运用宗教教育,是当今政府及相关宗教研修机构责无旁贷的使命。
  (三)陈兵教授,(中国佛教圆融精神与当代意义)
  圆融乃“中国化”佛学,天台、华严、禅宗等诸宗的重要思想,此圆融的思想在世界各宗教教义中,更是独树一格。本文从“圆融思想的源流及其哲学义蕴”、“圆融精神的运用及表现一、“当今世界呼唤圆融精神”三大方向来阐明圆融思想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中国佛教的圆融思想,可以用来处理现代,乃至未来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类心灵等各种矛盾与冲突,教导如何从整体观、因缘观看待一切,认识这个世界本来的和谐圆满,国家、民族、个人皆是共生共处于《华严经》所云:“大缘起陀罗尼”中,各有其独立自主性,又互相依存,密不可分。
  圆融思想以圆满无碍的见地,打破法执、圆证真如本性,对佛教徒乃至各宗教皆具有极高的意义。全人类如能掌握圆融的智慧,为人与自然、社会、自心等关系提出指导,则不难创造出一个平和、发展、生态良好的新世纪。
  (四)黄柏棋教授,(凝想印度——试论兹缪(Zimmer)、伊利亚德(Eliade)与
  杜蒙(Dumont)
  近代人们对“东方学”的认识是伴随著殖民主义的扩张而来,对文化所持的立场、态度与西方殖民强国对被殖民的东方国家有相当大的关联。本文以二十世纪后半期在印度宗教生活的研究上,有卓越贡献的三位学者进行讨论。他们都是出身于欧洲,成长于东方学与殖民主义的全盛时期,并且与英美学术界有密切的互动。在探索印度独特的宗教生活过程中,也促使他们重新定义自身文化的根源。黄教授透过对三位学者的作品及个人的言谈记录,进而评价其在知识探索及个人学术上的成果。由于个人对知识上的关怀不同,对印度教所持的观点亦有所不同。
  (五)刘国威教授,(近代尼泊尔的佛教发展)
  在现今中文的图书中,提及尼泊尔佛教的部分,多半著重于其是佛陀的出生地,以及近年来在尼泊尔地区,藏传佛教的发展。刘教授认为尼泊尔佛教的研究应不仅于此,故先描述该地区佛教的发展情形,期使能引发学界对南亚佛教有更多的研究。末后提出尼泊尔佛教在未来的研究上有四点重要性:1、为佛陀出生地,许多早期佛教的资料有待后人去发掘。2、尼泊尔佛教是后期印度大乘佛教唯一直接残存者。3、尼泊尔对近代佛教研究的最大贡献即在于保存了丰富的梵文典籍。4、在面积不大的尼泊尔境内,不同的佛教文化型态仍能够维持和乎共存的局面,其中的互动过程为何?可作为借镜。
  (六)蓝吉富教授,(印度教种姓制度的贱民问题)
  印度三干年来的传统,印度数徒必需接受种姓制度的规范,即使到了印度独立以后的法令,虽已废除种姓制度,但社会上仍充满阶级的风气。本文从印度教教义的根源《摩奴法典》探讨,在这部书中,对四姓的伦理标准、社会义务、生活规约等皆提出详细的规定,从中也可以看出阶级差别及贱民歧视的思想根源。两干年来,至今印度教徒在《摩奴法典》的规范之下,阶级制度、无人权的信仰方式仍支配大部分印度人的生活及风俗习惯。
  本文的重点在于彰显印度阶级歧视的宗教根据。然而,并非所有印度的宗教皆认同阶级及人权差别,如佛教便是一例。
  (七)赵明济教授,(中世东亚禅宗史研究之课题和展望)
  禅宗在中世纪的东亚史中,不仅于佛教发展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当代文化思潮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赵教授分别以“南末大慧禅思想之现实认识与看话禅”、“高丽修禅社的现实对应及及其思想认识”、“缣令时代禅宗的接纳和蒙古袭日”、“蒙古入侵越南和临济宗竹林派”、““泛蒙古”时期之中世大交流与禅宗”五个部分,来探讨禅宗在当时于中国、高丽、日本、越南等地区之互动及发展情形,并与各个地域之现实社会情况作一关联。这几个地域的禅宗发展虽有其共通点,然因各国的文化、历史、社会背景不同,其思想发展亦不相同。透过中世纪东亚禅宗史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达到多文化共存之目标。同时,现代的禅佛教已渐失去实践精神,有必要采取新的研究理论及实践方式,以恢复禅佛教原有的生命力。
  (八)金绳初美讲师,(摩梭人传统宗教活动之变容)
  现今的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是以保护传统文化为中心。由于交通科技发达,当少数民族与外来的民族有所接触,必然会对当地的思惟方式及行动产生影响。然少数民族长期所保留的风俗习惯依然会与现代的生活相应并存。人类以其固有的价值观来保存自己的风俗习惯,宗教活动亦有相同的倾向。金绳初美教授以居住于云南省彝族的生活与宗教活动为考察中心,藉由古今变革的脉络,探索该民族在宗教活动及社会生活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传统文化下的宗教意识及反思。
  (九)谢正一教授,(当代宗教信仰与科学互动)
  宗教与科学历经了欧洲“黑暗的中世纪”的冲击,以及人类政治、经济发展的相互激荡,让两者曾经产生对立:又因人类文明的发展,了解彼此之间尚有庞大未知的空间,使得两者又回归于理性的互动。二十一世纪,人类必须仰赖科学与宗教,在物质与精神文明的互动中,探索真理与真相。在当今宗教中,以具有思惟特质的佛教,在东西方政经文化冲突中,更突显出佛教思想相应于科学及人文的精神。如果佛教能在人类文明的进化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特别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平等精神,正是当今世界文明之所需。
  (十)郭冠廷教授,(“人间佛教”与“人间大学”刍议)
  郭教授首先揭示“人间佛教”的定义,再进一步与现代大学所必要具备有人文软化之功能进行关联。“人文精神”即是“人间性”。文中特别标举“人间大学”,系有感于目前国内外从事大学教育工作的学者,忽略了大学教育所应具有人文关怀的本质。从近年来人间佛教办大学的历程来看,在办学理念及方法、制度设计、教育内容及方案等各方面尚未达成共识。郭教授依人间佛教之理念,将人间大学应具有的特质与内涵进行探讨与归纳。总结“人间佛教”所兴办的“人间大学”之内容,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世间学”, “人间大学”不是“佛教大学”,但也并非是“反佛教”的大学。
  (十一)林光明教授,(论咒语持诵的梵音化——密教全球化的起跑点)
  咒语在佛教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林教授首先以过去的咒语在各个地域念诵发音的使用情形进行分析,再由咒语于现代的使用状况推测,未来将朝向回归梵音化为主流的现象。而罗马拼音式的梵文,也将会成为密教全球化最重要的传播工具。林教授在文中并提出:“为各咒试订标准梵文本”、“推广梵文拼音的基础教育”、“悉昙、兰札与藏文的基础准备工作”及“试作梵汉大辞典”四点为标准梵语时代来临的因应之道。 .
  (十二)翁玲玲教授,(失序的亡魂——从人类学的宗教研究谈起)
  翁教授以位于福建省惠安县东部的小柞乡的女性阴魂崇拜为考察内容,探讨该地区如何处理失序的女性亡魂,及其处理方式与社会制度、文化概念之间的互动、统合关系。从小柞妇女阴魂崇拜的宗教现象可看出,人们如何透过宗教,让失序的亡魂重建社会关系,为她们在社会人际中寻求定位,不仅安定亡者,也让生者重新回归社会生活。从中可看出,宗教发挥了Melford Spiro所谓,具有生存、整合、认知等功能。近年来工商社会兴起,宗教活动亦趋功利。如何建立新的机制以维持现代宗教功能的均衡发展,以创建人生的意义与理想,实现自我,是当今宗教界及学界需要去面对的课题。
  (十三)姚玉霜教授,(社会剥夺与宗教诉求——以台湾的慈济功德会为例)
  一般人对二不教诉求”的认知,在于它反应了对现有社会结构或封建价值不公的不满。因此,一个新的宗教团体所提供的部分,经常被认为是宗教诉求及被改教的动机。这种研究方法可以处理学界习惯设立场问题:视宗教兴起与社会改造之间的关联性,及阐释由“剥夺论”之观点进而发展至“教派化”的理论。
  本文针对“族群认同”及“社会背景”也是影响信徒对宗教诉求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以参加慈济功德会成员的社会背景进行抽样统计与探讨。从韦伯的观点来看,社会背景类似的人会有相似的价值观,而加入或支持某一个符合他们价值观或期望的团体。人们藉由宗教信仰来确认自己的命运及掌控逆境,对于想要靠自力谋出路的人,宗教信仰无疑是安心的方法;而姚教授所进行的研究结果正符合此种论调。
  (十四)宋光宇教授,(佛教办大学的时代意义——回顾二十世纪宗教办学传统、前瞻二十一
  世纪世界文化思潮)
  “宗教兴学”是欧洲古老的传统,百年以来已成为中国社会及教派的共同理念。然当年西洋传教士来中国设立学校的目地主要是传教及科学文化的传人;然而到了近代,中国的教派自行创办大学时,其目的并不是很明确。宋教授以过去各宗教在中国办学的传统及对社会的影响力进行考察,认为现今科学普及,如再以过去藉由教育来传教的方式,势必是无法达到宗教淑世的实质成果。因此,佛教办大学的真正意义必需从世界思潮的洪流中去寻找答案。
  台湾目前有一百五十多所大学,仍是停留于“传播西方科技”的阶段,如不看出世界思潮,便无法产生对应的科系。佛教对知识的追求是靠实证经验,阐明人类心性的重要,而这是先秦以来读书人及修行者所共同遵奉的信条,也是中华文化最光辉灿烂的精华。看出文化思潮脉络,可预期二十一世纪将是结合佛教与科学的新思潮。
  (十五)妙觉法师,(人间佛教的推动——以佛光山海外道场弘法为例)
  佛光山开山星云大师自开山三十多年来,秉持佛教人间化的理念,将佛教带向制度化、现代化、生活化、大众化、统一化、艺文化、事业化、国际化、人间化、未来化,“人间佛教”的理念成为佛光山的宗风,也建构了人间佛教的道场。妙觉法师首先以“佛光山与人间佛教一、“佛光山的四个发展方向”进行论述,进一步推衍佛光山海外道场弘法的现今的发展与实践成果,并规纳出“寺院学校化”、“寺院现代化”、“寺院本土化”等三点特色。
  (十六)李亮神父,(从当代东西方人士的观点,简单阐述东正教会的一些主要观点)
  李神父以当代东西方人士对宗教的观点,阐述东正教如何提供一种以人为本的精神思考取向。拥有两干年悠久历史的东正教神学,在东正数的国度之外,其神学之美却很少为人所认识。如在西方基督教盛行的国家,天主教或新教思想一般都被认为是基督教思想;而在其他的地方,基督教多半是天主教及新教的混合物,东正教会的名词是从未被提起的。李神父将该教的基本立场,特别是与基督宗教所不同的观点提出,并以东方的观点来阐述东正教会。他认为与西方文化相较之下,东正数与东方思想及佛学有相当程度的契合点。
  四、结论
  在二OO三年的九月十六、十七日,这一场深具时代意义的二不教与当代世界学术研讨会”,在各个不同宗教领域学者的学术交流下圆满落幕。参与此次研讨会的学者、观察员等咸感这次的会场得获胜缘,在日本本栖寺举办,其意义有别于往昔。两天来除了在会议过程中分享各宗教学者在学术上的研究成果以外;走出会场,触目尽是灵山秀水为伴,宁静的时空及清新的山风不时拂面而来,更是令人忘却世间的尘劳,为此次的会议增添了不少轻松愉快的气息。
  藉由此次的研讨会议,提供我们朝向二不教与当代的世界潮流应如何互动”、“如何提供现代人在物质之外的精神生活”,以及“如何提升人类的性灵生活”等的思惟方向·诚如星云大师所云:凡宗教发展都有阶段性,传统佛教注重老人,因为老人有钱;但青年有力,却很少为人所重视。金钱固然重要,但人与人之间除了感情、道义之外,更重要的是宗教超越。也期望未来的宗教学界能够结合理论与实践,正视当代世界所面临的各项问题,携手为人类世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