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从中国佛教的兴衰论论太虚大师佛教革命的意趣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悲 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从中国佛教的兴衰论论太虚大师佛教革命的意趣
  悲 升
  太虚大师,法名唯心,俗名吕淦森,浙江崇德县人,生于一八九O年,殆于一九四七年。中国近代佛教史上的革新者,一位使中国乃至世界佛教起到历史性转折,重新迈上坦途的佛教伟人。
  宋明,是中国新旧文化的过渡时期,亦是释道儒三教合一的唁矢。同时,也是宋明理学发展的最高峰期。其间外道邪家亦相继崛起,固有文化的冲击,异道的排挤,加上僧象对社会的迂回逃避,使得佛教发展前景由鼎盛时期滑向衰落,日现肃条,一不振。
  佛教源于印度,中兴于东土。所阐扬倡导的皆是大乘佛教思想,主张出世入世,自他双利。但是,朔寻历朝历代,真正能够畅佛本怀,使佛法深入社会民间,履行诸佛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度生恒愿的高僧大德,实在少见鲜闻。两晋、南北朝、隋唐,一度被称为中国佛教史上的黄金时代。佛教发展,如雨后春笋。而且一些宗门耆宿倍受帝王宠护,甚至官袍加身,位居极尊。帝王的护持,达官显贵的信奉,使得僧人地位显赫,衣资丰富。从而萌生了自命清高,不可一世。养戍了坐以待食,不劳不作等陋习,致使一些信仰与非信仰的民众,对出家人的势力深怀畏惧,至于亲近或信仰,一则不敢问津,二则望尘莫及,使佛教脱离了民众。
  另一方面,为数家多的佾人,或不喜名利、或愤世嫉俗、或好晏坐,则迁居深山、古刹,隐居潜修。过着了在世人看来;悲观厌世,消极逃避等奥世隔绝的生活,红墙碧瓦,戍了佾俗的界墙。彼此各怀谨慎,不敢跨越雷池,使佛法脱离了社会,思想日趋僵化。
  清末民初,战祸频繁,烽烟四起。导致一些丛林古刹寺倾佾无,为一些刁民外道所乘。在中装佾扮道,干尽损人利己,危害人群的勾当。不明真相的民众将一切罪过倾诸佛教,对僧人深恶痛绝。令纯洁的佾团,清净梵行的出家僧象蒙受了莫大的不白之冤。究其原因,亦起自佾人远离了社会人群,再加上当时佛教内部的三滥,“滥传戒、滥剃度、滥住持”。使得本已不成体统的佛教更趋腐化。
  国家的内忧外患,新旧思想的强烈斗争,洋教洋文化的输进,迫使一些仁人志士四处奔走,通过各种渠道,寻求救国安民的真理。太虚大师欣逢此际,深感救国兴教势在必行,遂于一九一一八年偕同章太炎等护法人士,创“觉社丛刊”,迈开了佛教革命的第一步。
  觉社在宣言中指出:“值此国家内忧外患之秋,唯有大乘的佛教精神,才能担负起改造世界,挽救中华之历史使命。”从而将隐没了数百年的佛教,引上了现实社会,使大乘佛教出世入世、利益人群的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使佛教与人生,世法出世法再溶一炉。兹就几个方面来说明太虚大师佛教革命对后世佛教发展的影响。
  教理革命:清水流淌千里,会因外缘的染着而成浑浊。那么,佛教在经历数千年传承后,受本土固有文化影响,地方风俗感染,亦难免陈腐糟粕充塞其中。再加上译解不同,领暑差异。外道邪教理论亦掺杂其中,佛教已是五花八门,令学者信者真伪难辨,莫衷一是。教理革命,旨在却弊扬正,将教内陈腐糟粕,邪知邪见一并铲除,恢复如来本地风光。将新的佛教论理,通过种种方式,灌输到社会各阶层,俾学者信者真正达到现前身心受益,未来得到解脱,令佛教呈现出一个崭新面目,以示世人,清洗佛教所蒙受的冤辱。
  倡导办学院:社会上,新旧文化抵触激烈。而教内新老易承亦迫在眉捷。老的毕竟老了,他们不唯不能接受新事物(指佛教革命),而且也不能适应时代的嬗变。一昧的循规蹈矩,固步自封,格守旧礼,对佛教发展形成了巨大阻碍。要想续佛慧命,推行革新,就必须造就一批年轻有为的僧伽,遂创办闽南佛学院、武昌佛学院、汉藏教理院,为佛教造就了大批新人。从而使萎靡了数百年的中国佛教重现新机,更为佛教以后的发展埋下了正因,播下了良种。
  教制革命:马祖创丛林,旨在令僧家行止有归。百丈立清规,旨在规范学人远离过非,怀佩正道。然而,中国佛教自宋朝至晚清已是规废律无,佾人各自为是,互相攻击,弊端竞起。大有不可收拾的状况,大师所作“整理僧伽制度”,对当时佛教可谓久旱逢甘露。“整理佾伽制度”包括了整饬规制,洁化佾团以及成立“佛教正信会”两方面。目的在于使佾俗协手,共御外道邪家,共匡圣教。大师对于当时“佛教正信食”所提要求所付重任,也是值得今天每一个社会佛教组织乃至信家所借镜舆效法的。其中讲到:“杜异道之凌乱,持正信之系统。广佛教之徒象,大佛化之事业。互相资助以收研究切蹉发扬光大之益,拥街佾仪,护持佛宇,辅进净德,屏弊凶邪。和光同尘,遁住于种种流俗之内。宣传正法,讲演真理,以醒世人之迷梦而减人世之恶业。合群策之力,籍象擎之势,以之体正觉之慈悲,行大士之方便,世间现苦,广为救济。”由此可见,教制革命,不唯当时,就是今天,也是势在必行的。
  主张宗派平等:佛教传入中国,始有各宗各派产生。其俊各家弟子本自家为最彻、最真、最圆,广立门墙,各舒己见。使得本出一源,应属一体的佛教异端纷呈,纷争时起。对于佛教的发展,形成了一股庞大的阻力。大师于一九二三年作“大乘宗第图解”,主张佛法平等,无有高下,呼吁各宗敞开心怀,互取彼长,以充己短。广昌宗风,续佛灯明。阐述释迦如来,为适应众生根机而立下八万四千法门,但决不是说众生修持最终会有八万四千所归宿。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圆无二路。修持上虽有迟顿之别,殊胜之差,然最终无不趋向圆满。郎所谓恒沙妙德,总出心源。百干法门,指归方寸。从观今之佛教,亦是门户之别甚重。子孙寺院,非己不纳,同出释源,反分彼此,值得每一位大德掩卷深思。
  人类,是在不断发展与演变中求生存的,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亦是如此。而佛教更有必要在其发展过程中破旧纳新,求适应求生存,并且在现实社会中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摘自《内明》第229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