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般若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李一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般若
  李一光
  一、智慧与般若
  “般若”常译为“妙智慧”以便于与平常肘智慧有所很大的分别;实质上,有了这种分别的存在;反是会引起更大的误解。为甚么?因般若即是智慧,假使一定要把通常的智慧撇开的话;那般若便不知从何处产生呢"因为般若就是由这些通常肘智慧中脱颖而出肘,例如:司马光击破水缸救出小朋友的故事;当许多小朋友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很从容从地上拿起大石头击破水缸,缸里婀水流出来,救了小朋友。这时小朋友安心了,他肘父母安心了,司马光也安心了—依佛法的基准来说:能使心安即是佛法的般若。所以司马光那次世俗肘智慧里也就是般若。那里还会在另外地方产生出“般若”的可能性呢引如果说除了世俗肘智慧外;若还有另外的般若肘话,这就成为离世觅“般若”,恰如求冤角。
  “般若”就是念念不愚,(即是分秒使心安肘意思,如果一念心不安,即有愚昧念头夹杂进去),一念愚即是般着绝。这是六祖坛经中说肘:“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可见“般若”就是在这一刃处所,一切时中;从来未离开世俗的智慧。也是说智慧是花,股若是果;伹不一定每朵花都能结果;这两者不同之处即在这点上。般若就是从通常的智慧产生出来;所以千万不能撇开日常生活中肘智慧,去求般若。
  二、从平凡的故事来认识“般若”
  在“红楼梦”里有一段事可以观察出“般若”:——卿本佳人,奈何作贼?事情起因是在王夫人屋里丢失去了一罐玫瑰露,却谁都不承认是自己拿了。不过,大家心里明白,这玫瑰露是王夫人屋里肘丫头彩云,拿去送给贾环;虽然可以追问出来,却又怕使采春难堪。贾宝玉便挺身而出,说是他拿了,吓他们玩肘。贾宝玉就是这样一个人,最怕女孩子受委屈。在“红楼梦”中,时时能发现这种情形。起初凤姐不同意,一定要追根究底,查个水落石出;平儿则劝她,得放手时须放手,什么大不了肘事?况且自己身体又不好,怎知不是操劳过赓所致!趁早儿见一半不见一半也就算了。凤姐听罢,方笑着说:“随你们吧—没的呕气。”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便观察到那些地方是念念不愚,那些时候是智慧常现呢?当贾宝玉挺身而出,说是他拿的,这样免除探春难堪,和丫头彩云送物给贾环肘隐私,若被揭穿后他们内心的黑暗想念行为是不可避免的。这时,由宝玉发露出慈悲心,慈悲不只是在救人身,而是敌人之心。也是宝玉肘智慧救了采春,彩云和贾环肘黑暗想念(心不安)。可以说是宝玉肘般若之行。
  再看凤姐肘想念行为,她想追根究底,查个水落石出,这是”念愚,·般若绝。幸好平儿的劝导,得放手时须放手,这是平儿的智慧;不必伤害他们四面子问题;当凤姐接受劝告时说出:“随你们吧—没的呕气”。这时的凤姐可说是心平气和时节。没有甚么执著,可说是般若行吧!因为一切都以心安为主。佛法说:心安即般若。
  虽然这些事都是在极平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也就是在平常的事中,你能以平常肘心去保持身心肘平衡,就是般若行者。可惜我们没有重视平常的事;也不知平常心在甚么中去发觉。若以世俗的眼光观察:凤姐是最精明能干的人物,以其聪明当然比痴呆肘宝玉灵活;但宝玉的慈心常露,这也是本性不灭的般若智。也就是我们平常所寻找肘平常心。
  说到这里?笔者用贾宝玉那“公子哥儿”型的事情来说明般若之行;在传统佛教里肘人士们,一定不赞成在“公子哥儿”堆里去找佛法。这是因为他们认为没有佛法的气氛,好像说应该是在静坐蒲团中才有佛法肘气氛可言。但六租说过:“长坐不卧,于理何益?住心观净,是病非禅”。可见静坐蒲团上还是;外道的修法。大家都公认“四禅八禅”是外道禅。死后都要到魔天去(非非想天)。平常肘静坐难道就不会上魔天吗?所以我们不应在蒲团上去找般若;因为在这些离世的蒲团上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因此只能在寻常的世俗中去体察和分析,能找到一点般若便算一点。虽然他们公子哥儿不能在念念不愚,智慧常现中求般若。但在这五浊恶世中,你能找到几入能在念念不愚,智慧常现,来做我们实例一不范阐说明呢?一般修性者所找到的代表人物都是属于“住心观净,是病非禅”肘外道禅,且误以为那种修法可用来做活计;做为我们示范,实际上那些代表性人物都是在鬼门关里做活计。所以我只好利用公子哥儿,在他们“念念常愚”中,去选取有一念智,即从般若生肘现象中,去握住只有“一念智,则般若生”的可贵的地方,来做为我们借镜的地方。假使我们都能有此“一念智”的保持者之下,正是念念不愚的般若生的原动力!
  三、山林生活是合禅意吗?
  “禅”是否一定在特殊的山林生活中养成的吗?这是不定,但在传统阳佛教里便有这种观念;所以使我们常见到肘或听到的,便有这种说法:说某人肘中国山水画是含石禅意的;可是另外一些人所画的中国山水画就无禅的·意味。到底其禅意在何处?它会在山水中吗?山水画只不过死肘东西,死东西会含禅意吗?所以我们应先把“禅”这个名字解释清楚:禅,当我们内心没有“我执”时,才是“禅”;能使我们内心无“我执”的方法便是“般若”。“我执”肘意思:是妄,也是烦恼的意思。例如今天是你初上台演讲的新手,在你的心理便附带着怯场、紧张等不正常情绪。这些附带阐“怯场”“紧张”便是我执,有了这些“我执”就没有禅意可言。要想清除掉“怯场”、“紧张”肘情绪,不但多做演讲练习,并保持念念不愚肘般若智。像有些老练演说者,不知上了多少次讲台;可是遇到某些场合,他还是会发露“怯场”心理。如电视主持者,一旦当起金像奖主持人,便发觉他有“怯场”现象出现。这不能以老练与新手肘关系而定,而是他的“般若”智力不够,被“我执”所困缚。虽然在山林生活中没有演讲“怯场”阳困扰,那也是失去这一种的磨链。同时山林生活中带来寂寞感也是烦恼。有烦恼便不是“禅”了!
  在我们的传统肘佛教里,常常依入不依法,其依人的原因以某些大德的行仪为规范。可是是否合于般若之行。这是因为在我们阳意识中,总以为山林生活是含有禅意的思想。于是大家随波逐流,兴风作浪起来。像在民国初年,有位市长请一位僧人来斋宴;这位僧写了一首谦谢的诗:“为僧只合居山谷,国土筵中甚不宜”。往往因为以诗句幽雅作谢辞关系,也会无形中抬高了身价与声望;于是得到更多人的赞美。因此便以为他对佛法一定有一翻高深造诣;并称赞他气节高尚。实际上去宴会与不去,并没有伤害了僧格。在我的经验里:凡是久坐蒲团上和久住山林生活a,人士们,常有这种孤僻肘个性,静惯了四人对热闹肘地方反是心中觉得更不安。假使以佛法肘正法来衡量;佛法应以心为基准:怕热闹阳场合,也是一种“孤僻”是一种烦恼。并不是气节的高尚,而是脾气古怪。
  为甚么山林生活并不一定是含于禅意的?因为山林生活虽可作住心观静好处处,但易造成偏差的个性。就以“国士筵中僧不宜”而论:不管国士之筵是善是恶,学般若行者要尽皆不取不舍·“不取不舍”是何种心理状态呢?并不是依字面去想像的—那会使人进退两难。“不取不舍”可用法融禅师说的:“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无”。用这些词句来解释,还是依文解,不切实际的应用,所以还是让我们来听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底下成道,当他所听得的一首歌而悟道。歌曰:
  弦啊弦、发出好琴昔,
  太紧了,音懒,
  太松了,昔懒,
  不紧不松,昔美妙;
  太紧了,晋僵,
  太松了,昔懒,
  刚好,刚好,昔美妙,
  刚好,刚好,好琴昔。
  以另外一首诗,再来说明“不取不舍”的实义。诗曰:
  你看,
  天空中:太阳、地球、星星!
  运转、运转、不断地运转,
  为甚么不相碰?
  适得其所,适运其力而不衡突;
  是宇宙间的调和;
  这即是中道。
  不偏不倚,
  无里无碍,
  适得其用,而毫无所执。
  如果我们的心在毫无所执,
  即度一切苦厄!
  当我们懂得了“不取不舍”肘意义后;就要在适运其用,适用其力,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而毫无所执状态中。因此我们要处理任何一件事;都要在中道而行。则对于“国士筵中甚不宜”亦不必过于固执了!只要在筵中不起烦恼,不起拘束等;则参加任何场合于佛法阐;有时不去参加,反被为是孤僻肘性格;以为自己的修性比人家高一筹的傲气,以及轻视发露的态度。若以“为僧只合居山谷”肘观念,那也是终日与外面断绝交往,以静坐蒲团上为作功夫,所谓功夫也就是“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大。……为邪见故”。喜住山林生活的人士,都是趋向于空心静坐,百无所思的邪见;隔绝世俗的缘份;是个偏见,不是禅是病;失去般若之行。
  般若是在一切处所,一切时,念念不愚,智慧常现。所以不一定限于山林生活。
  四、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密多
  这个“念”很重要,这句话是六祖说的,大家会把这个“念”当作像老太婆念佛一样的念了—这个“念”并不是口念,此须心行。仅在口念,心不行,如幻加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那“心行”又是如何行法呢?“心行”也不是单单心中有这个想念就是说是心行,必须有行动上表现出来,有个记录。常常忽略了行动上的关系;常把行动当作心外求法。就以:“屏息谲缘”(注)便以为是甚么都不去干,也不去做。像这首诗最能表示出口念心不行的事实,诗曰:“文章盖世归于土,武略超群总白头,不如静坐蒲团上,莫惹世间半点愁”。实际上应不应这样作呢?但是有时在事实上是不许可;像下面这段事实便不能充许你静坐蒲团上了!“梦溪笔谈”中说:
  宋仁宗宝元元年,有贼入党项率众围困延安七天,岌岌可危。时城内守师是侍即范雍,面对嚣张贼势,深以为忧,又苦无破围方策,而城内军民,慑于贼势,士气十分区落。有一老军校对范侍即表示,他是边区的入,经常遭受贼入肘骚扰,所以他对贼入的情况非常熟悉。根据他的经验,贼入虽围城,却不擅长攻城,只要城内官兵对守城的战术方策,动于演练,日益熟练,则当前的情势绝无问题,万无一失。他说:如果他肘话有差错,一旦贼入攻陌了县城,他愿意抵命!由于他的壮言,士气受到极大鼓舞。则打退贼人。
  在这种情形之下:当城池快要被攻陷肘时候,全城的生命财产;都在千斤一发的时候。那里还有给你选择:“武略超群总白头,不如静坐蒲团上,莫惹世间半点愁!”像这种空闲肘清福思想吗?救城才是当然耍务。当这位老军校鼓励士气守住城池之法,他以这种方法救了全城百姓生命财产;这种行动即是般若之行,也是口念、心行的记录。看起来,武略超群总白头,以为是心外求法举动;总以为静坐蒲团上是心内求法。但事实上应该是加此的:当保住了全城百姓肘生命财产,安居乐业,才使人心安,这“心安”就是佛法肘宗旨,人心安定即是口念心行肘行动记录,才是般若三味之行。
  注:“屏息诸缘”最易被入误解为甚么也不去想,甚么也
  不去做,连日常生活上思想也要屏息。事实上并不是
  如此;一切还是如常的生活行动,并未一定限于静坐
  蒲团上去屏息诸缘。请读这段对话:
  “初租只教可祖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
  以入道。二祖种种说心性,祖总遮其非,不为说无念
  心体。二祖忽曰:我已息诸缘。祖曰:莫不成断灭否
  ?二租曰:不成断减,了了常知,故言之不可及。祖
  曰:此是诺佛所传心体”。
  在这段对话里:是很清楚地指示出我们“屏息诺缘”
  并不是甚么不去做,并不是抛弃日常生活状态,。而日
  常生活还是照常地工做:照常生活下去。那屏息诺缘
  是在屏息了甚么呢?屏息是在屏息了污染心。不是屏
  息日常一切生活。这“屏息诸缘”与六祖坛经中肘“
  无念”有相关四意义;坛经的“无念”是“知见一切
  法心不染著”今将这两者的关系分析于后:
  不成断灭,了了常知。已息诸缘
  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
  “知见一切法”就是日常生活思想行动照常,也就是
  不成断灭,了了常知。
  屏息诸缘,是在屏息了烦恼,烦恼即是心有污染。屏
  息诸缘并不走空心静坐,百物不思肘邪见;而行动与
  思想还是正常贾施。所以是了了常知,不成断灭,已
  息诸缘是在屏息了烦恼缘。
  五、大智度谕,中“般若”
  上面已经说过,“般若”两字,常被入误会,以为与通常的“智慧”有很大的分别;常以“妙智慧”来铨释“般若”。这原因是受大智度论的影响很有关系。大智度论说:“般若定贾相,智慧浅薄,不可以称。”(注)。最近谈到一段文章:“观照般若,再作三节解说:凡、外、小智之料简:一、世间凡夫各有智,如文学的创造、艺术的优美、哲学与科学肘昌明,以及政治、经济等一切,都是智慧肘结品,没有智慧,就不会有这些建树。但这是世间肘,利害参半的。如飞机的发明,在交通便利上,是有益人群的;但用他来作战,就是有害了。常入所有肘“俗智俗慧”,偏于事相肘,含有杂染的,不能是般若。二、外道也有他们的智慧。像印度阐婆罗门,西欧肘基督等。他们的智慧,以人间为丑恶肘、痛苦肘,要求升到一个美妙的、安乐的天国。于是乎行慈善、持戒、祷告、念诵、修定等。这种希求离此生彼的“邪智邪慧”,如尺蠖的取一舍一,没有解脱肘可能,不能说是般若。三、二乘行者得无我我所慧,解脱生死,可以称为般若;但也不是般若经所说的般若。大乘肘诸法肘贯相慧,要有大悲方便助威的;悲智不二肘般若,决非二乘的一偏智偏慧”可比。离此三种,菩萨大悲相应的平等大悲,才是般若。”
  在这段文章里,使我们可以观察出他对般若所了解肘地方:就是其所说肘:俗智俗慧、邪智邪慧、偏智偏慧;如果依这样说法;那般若便无法生根,也就是说智慧是花,般若是果,没有花那里还有果呢?不过智慧的花不一定朵朵能结成般若肘果,这是事实。也是说般若便是在日常生活的智慧中脱颖而出。为甚么?我们不是常听到禅师说:一运水搬柴,皆是禅”。运水搬柴要用甚么智慧呢?像陶侃无事,便把砖搬来搬去,在他而言,正好作室外运动,舒畅心身;这心身畅通也是般若之行。
  再以司马光击破水缸救出学童的机智行为;安定了大家肘心身,认为是般若之行。可是要想做现代的司马光,就是件不容易的事了!像某日报上登载:“台北市吴兴国小学童,十六日上午课间活动时间,聚集在亥校活动中心一楼楼梯口玩耍,以开启电动铁卷门上下为乐声,却使一年级女学生黄雅纯卷入电动铁卷门当场死亡。”
  为甚么这段惨剧中,就很难能产生一位现代的司马光的机智;这机智即是般若。说到这里使我想起瑜伽师论所说叨:“菩萨求法,当于五明处求”。为甚么菩萨还要学习五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工巧明就是会造飞机,懂得机械等科技方面。假使有一泣小朋友能懂得一。门上下动作,或者能救出这位学童:使大家都平安,安定了人心。假使你学会了声明,像有一次飞机遇难,强迫降落在土居的非洲,刚好你会法语;便可解决迷失了四方位。拯救全机肘生命,这也是般若之行。假使你把造飞机认为俗智俗慧肘话,如果有次山难中,你如何去拯救山难者呢?菩萨求法,当于五明处求;这个“法”就是般若之法;所以说般若之法,就是在日常生活脱颖而出。这个理由可以用六祖坛经来做证明。坛经说:“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怕此法者,即是无念。般若三昧即是无念。”
  世间人有八万四千尘劳;尘劳就是烦恼。俗语说:“人生不如意事,有十之八九”。这就是八万四千个烦悦,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发生;因为有这么多的不如意事要发生;所以想要学做菩萨,便需要学会无量法门;因为像这八万四千个烦恼随时随地要发生;我们能学会八万四千个法门便可一个抵挡一个。像有入学会了十八般武艺一样,样样精通;便能抵挡敌人,刀来刀挡,枪来枪挡………不受任何的攻击与侵袭。所以说没有甚么俗智俗慧……,能将这些智慧以机智地应变,则一切法皆佛法,一刃智皆佛智。般若就在这一刃通常的智慧培养出来肘。这也是说:“菩萨求法,当于五明处求”,其理由便在这埋。注:为甚么大智度说:“般若定买相,智慧浅薄,不可以称”。这原因所指的般若是在果上说,而智慧是在因上说的:比如说当你有工巧明的能力,但未用在安定人心上;因佛法以心安为第一目标去行;所以未在心安上为上策等于浪费了工巧明肘智慧;所以这件工巧明的智慧便结不成般若之果。也是说在智慧上常开出美丽肘花朵,但不是朵朵都能结成般若果。所以说:智慧肘花与般若的果是不可以相称。其理便在这里。但是当他没有工巧明制造飞机肘能力时,则他便失去救护失踪者的下落;也就是根本无法行菩萨道。
  六、结论
  怎样才能使人生达到真正的幸福?先要知道人生真正的幸福在那里?是财货吗?是身体的健康吗?是家庭美满吗?是在社会上得到地位吗?不,这些都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人生真正的幸福是在心安,心安就是人生的真正的幸福;那又如何才能使人生在心安中渡过生活呢?这便是你所用般若,这般若智慧便是免除心中烦恼;冤去愚昧的,使心分秒保持着心安,也是分秒不愚。像吴兴国小学童被铁卷门卷死事件发生,多少人的心受不安定。如果校长预先知道铁卷门的危险性;在学校不必要加装设铁卷门用来防盗;这预先防患未然,这便是般若智。以这件做得妥当,没有“疏忽”的话,便可免去多少人的心中不安。“疏忽”亦是我执之一。
  这里说个笑话,但往往自己不觉得是笑话,因为自己不觉得已迷失了自己的本性:
  夫:“这样热的天气,这把窗户关得紧紧的,是什么
  道理嘛?”
  妻:“这样邻居才会以为我们装了冷气机啊—”
  虽然是个笑话,可是在日常生活圈子里,我们常可以在自己心中去找到这种邪迷的心的状态,往往自己不会觉得是笑话,假使自己知道是个笑话。能“知道”这样爱面子便是笑话,即是自己的觉悟的“般若”,即能度脱这个邪迷心。很明显地自性众生自度,才是真度。当人有爱面子的心理时,别人无法改变他自己的爱面子的心理,只有自己觉得自己在“爱面子”是邪迷的心时,才会努力设法去掉这个“笑话”。这努力设法去掉时,这便是自性法门自度,此自性法门自度即是般若之行。
  摘自《中国佛教》第28卷第11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